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1年8月德育论文模板八篇(复制版)
2021-09-04 00:43: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德育论文》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1

感恩于行,培养新时代美德少年――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实践研究 免费论文 德育论文 .files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2

谈我校校园环境卫生保洁问题-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标签:标题]

谈我校校园环境卫生保洁问题

谈我校校园环境卫生保洁问题

学校的环境卫生是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素质。学校的环境卫生清扫容易但保洁难,学生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好保洁工作,把“人人讲究卫生、时时牢记文明”变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校园整洁、秩序井然、行为规范、文明和谐。

一、校园环境现状

所谓卫生,顾名思义,即:守卫生理、保卫生命,词典上广义的解释是:防止疾病,增强健康。这里的环境卫生是指校园范围内场地清洁。我校作为***市的一所大型的中职学校,学校内部的环境卫生不够理想,学生乱扔垃圾现象严重,学校环境卫生保洁难。校园内:果皮纸屑随手扔,寝室前后花草丛一夜变成垃圾场,墙上到处是脚印和手印。虽然放有垃圾桶,满地却都是方便面袋、雪糕袋及吃剩的雪糕和纸片、饮料瓶子盒子、塑料包装袋、废纸片、果皮果核、乃至浓痰烟蒂……即使每周两次大扫除,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是脏、乱、差的老样子。教室内:教室一角是垃圾场,黑板粉槽内留下很多粉笔灰,讲台上杂物成堆,饮水机上满是灰尘;课桌“牛皮癣”不断蔓延;寝室内:被子叠得象麻花,衣服、鞋子到处乱扔,吃的零食果皮满地是。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不良者较多。

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校园环境卫生是否良好的直接原因。我校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淡泊,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不讲卫生,随手仍垃圾已司空见惯,他们已养成了10多年的习惯。

2、学校的对卫生保洁的监管不力,长效管理执行不到位。

学校的卫生检查大都由学生检查,有些表现差点的学生就是不听,检查的学生也没有办法。虽然有制度,但是执行管理不到位。校园卫生工作是天天都得管,天天都得扫,并且要保持,就需要专门的老师天天执行到位。

3、学校的卫生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保洁工作需要一整套制度保障,如班主任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并且奖罚力度要大,而我校在这些方面都不够健全。

4、小店零食是源头

在学校,也经常看见餐后80%的学生,甚至更多的人带零食进入教学区,违反校纪校规,虽然有许多老师检查管理,但是正所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还是很严重。零食给学生提供了养成不良卫生习惯的条件。

三、解决对策

1、建章立制、确保长效管理。制定卫生检查考核标准,设专人管理。建立校园保洁制度,将校园内的教室、寝室和公共部分划分出责任区,每个班级落实一个责任区,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日常保洁。包干区划分图如:

***工程技术学校包干区划分图

校门

0922

 0823 道路及绿化

食堂

寝室

寝室

091车棚、道路及绿化

教学楼

7道路及绿化

 

8

 081道路及绿化

实训楼

 

浴室

0920

 

 094

中央绿化

景观

单双杠

小球场

2

及绿化

0923食堂、寝室楼后的道路及绿化

3中央

 

10、活动中心楼内走廊及楼梯、厕所等084

111号和2号楼一楼公共部分及门口台阶096

121号和2号楼一楼、二楼女厕所、一楼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7

131号和2号楼二楼公共部分,二楼到一楼的楼梯和楼梯下门内公共部分092

141号和2号楼一楼、二楼男厕所、二楼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3

151号和2号楼三楼公共部分及三楼到二楼的楼梯0820

16 1号和2号楼三楼厕所含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821

171号和2号楼四楼公共部分及四楼到三楼的楼梯0924

181号和2号楼四 楼厕所含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21

19四楼以上公共部分及楼梯

095

路及绿化

烤漆房

行政楼

网球场

095

活动中心

0922篮球场及绿化

0823中央、道路及绿化

学生活动中心

19、四楼以上的公共部分及楼梯085

注:其中4号、10号、19号为081084085三个班打扫,三个班就业后4号、10号、19号分别由2号、7号、3号清扫。

2、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学校每周对各班级的清洁卫生进行评分,此得分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免检寝室”的依据,得到“文明班级”“免检寝室”的班将发流动红旗各一面,该班班主任评优晋级同等条件优先,并给予经济奖励。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社会公德和环卫意识。利用周一升旗,加大对全校师生的宣传,树立“讲卫生光荣,乱扔垃圾可耻”的意识。建立班会学习制度,班级每周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的环境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校园环境卫生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美化寝室”大赛,学部环境卫生保洁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

3、实行后勤化管理。对教学楼、办公楼的厕所及寝室的公共部分,实行后勤化管理,承包给物业公司。

4、加强小店零食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垃圾。学生从小店零食买来,规定在食堂里吃完,不能带出食堂。

5、推行“小红帽”行动,利用各班优秀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卫生实行流动管理,对乱扔垃圾现象给与曝光,实行奖惩并举。

6、实行“一日三小扫,一周两大扫”。每天早、中、晚打扫卫生,每周周一和周五学生离校前大扫除。每天设专人管理,检查督促到位。

我校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卫生保洁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今校园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3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调研报告-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标签:标题]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调研报告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调研报告

一、

(一)背景

近几年来,置人民的生命、利益于不顾的事件不断被披露出来。“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南京“彭宇案”事件、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等,这些事件触及社会经济、道德等各个领域,导致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德行在古代先哲们看来是立身之道、修业之本,更是国之立政之基。道德危机尤其是诚信危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扭曲,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表现为经济秩序的混乱、政治文明的沦丧、社会风气的败坏。究其根源,是缺乏对人民的尊重与爱护。凡此种种造成我国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中国青年报》曾披露说我国每年因不讲诚信而付出近6O00亿元的代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建设、帮助他们奠定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至关重要。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的。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19963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小学管理规程》第六条指出——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第四条——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小学阶段,爱祖国、爱党的教育较为全面而且深入,形式也较为丰富和具体,但爱人民的教育,在小学阶段较为缺失。许多小学生在入少先队时,不明白少先队队礼的含义。实际上,队礼的含义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爱人民的教育应该从这一刻更系统更正式地启动。

但是,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工作在小学阶段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对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较为抽象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开展爱国、爱党教育较为深入、成熟,而爱人民教育却不够深入的原因之一。如果问小学生,“你爱不爱人民”,你觉得“怎样做就是爱人民的表现”,大多数孩子可能会感到茫然。

爱人民教育,说到根本处,其实还是情感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应该比爱党、爱祖国更具体、更人性化。小学生需要先学会去爱身边的人,对身边的人有责任感,然后推而广之,去爱更多的人,为更多人负责。为此,在“爱人民”的主旨下,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达到好的调查效果,我们将本次针对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主题锁定为小学生“爱与责任”的认知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已迈入“独生子女时代”。据统计,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中国新生代,数目已超过8000万名。1974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孩子,随着成长正开始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独特的择业和就业心态,引发新一轮的社会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独生子女就业综合症”,给我们带来不少思考。   

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已经使家长们担心,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庭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出现了一些毛病。  

“独生”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更多(现在一个孩子至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着)。当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时,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家庭的教育出现了以下失误:(1)要什么给什么,这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他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不考虑别人。(2)过分地受人关注,这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3)父母被孩子控制。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更放纵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有了一套对付父母的办法。以此控制父母并达到自己的目的。部分孩子只知接受爱,不知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且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

要想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必须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孩子道德体系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定,尤其是爱心与责任心的培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少儿媒体工作者来说,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爱人民教育”,如何开展“爱人民教育”,应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二)调研综述

1.调查目标

旨在调查少年儿童(小学生)“爱人民”教育的现实水平;他们对“爱人民”教育的养成环境及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态度;他们对“爱人民”教育的评价及建议。

调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爱人民”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学校开展“爱人民”的现状调查;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已有探索和积极有效的建议。

2.调查对象

小学生、学校教育工作者、团队系统教育工作者、小学生父母、媒体教育工作者、部分学者。

3.调查方式

问卷(选择题、主观问答题)、焦点小组访谈

4.调查区域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江苏、广西、湖南的多所小学。

问卷发放学校及焦点小组访谈学校包括大、中小城市、县城等三种不同地域的学校。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南宁;中等城市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湖南省常德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阳泉市、甘肃庆阳市;县城包括陕西铜川县、**丰都县、山东省莒南县等。

5.调查问卷发放数量

4000份。

6.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500份,其中有效问卷3297份,200余份问卷因机读卡填写有误,而未能进入统计。

(三)结论综述

调查和《知心姐姐》杂志最近一年来的采访显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对“爱人民”教育理解不一,但普遍认为应该从关注爱心教育和责任教育开始(爱人,爱心,知恩感恩、情感、责任感)。学校普遍没有系统开展“爱人民”的教育,有一些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但是不系统,提法也不统一。社会现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学校普遍认为“爱人民”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初步的责任意识和爱的能力。但小学生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没有明确的认知。家庭、学校在爱与责任的教育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最直接。父母、教师等施教者首应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施教方式。同时,社会舆论对小学生影响不容忽视,孩子们有很多困惑和纠结,出现了矛盾。

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需加强对爱人民的价值体系的研究;从根本上将目前教育大势中“重智轻德”的风气彻底扭转过来,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大环境;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影响和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 主报告

(一)对“爱人民”教育的理解

 1.对“人民”的理解应更清晰、透彻

 许多接受本次调查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生及学生父母、教育媒体工作者都在反问:“人民指的哪些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以前人民更多的是指工人、农民。但现在的人民指的是谁?现在更多的是阶层,还有既得利益者,到底应该爱谁才算爱人民?这个问题,是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明确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这一理解,并且用恰当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给小学生。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于单个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人民所处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剥削制度的国家中,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从法律、制度和物质上保障人民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2.小学阶段,“爱人民”应更具体、明确,最好从身边人开始

对小学生开展爱人民教育,只有具体明确,才好开展得深入。

记者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的教育”这一课题随机采访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其中,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的沈召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较具代表性,他这样说:“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民’是个比较抽象的词语,要想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爱人民的教育,首先应该将‘人民’这个抽象词具体化,让学生知道‘人民’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同学、还有广大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让学生明白爱人民首先是爱你的亲人,爱你身边的普通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人民’的具体含义和外延,学生才能在‘爱人民’的教育中具体知道应该爱谁,进而知道应该如何自觉地去爱。”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爱人民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开始,进而爱身边的其他人(身边的其他人包括校园里的校工,社会中的民工、工人、清洁工、电梯工阿姨等);再进而从媒体中可以看到的诸如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军人、志愿者、科学家等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二) 现阶段小学生爱与责任能力的现状调查

调查现状如下:

1.小学生有初步的责任意识和爱的能力。

2.小学生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没有明确的认知。

调查1:爸爸妈妈对你有养育的责任,你对爸爸妈妈也需要负责任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2:你觉得作为校园里的一名学生,在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3: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晕倒,路人都匆匆而过,你愿意去帮助他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认同自己应对父母负责任,但其中36.40%的小学生选择“有责任,但目前不能负责任”。由此可见,小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和认知还需要再明确,比如一提到“责任”并非就是指重大的事,责任的培养需要从小事点滴做起,从小时就建立责任意识。认为自己小就不能负责,负责是长大后的事,这种想法其实是需要纠正的。

80.66%的小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是自己在学校时应该承担的责任,14.03%的小学生选择“管理好自己,好好学习”;只有4.06%的小学生选择了“关心学校事务”。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较为明确外(尊师爱友,好好学习等),对参加学校及班级的公共事务的主人翁精神以及热情远远不够。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这是在小学阶段应该着力去培养的。小学阶段在普及小学生公共责任和意识的工作上重视程度不太够。“管理班集体的事是老师和班干部的事情”“学校的事是大人操心的,是校长还有其他老师的事”,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部分孩子声音,我们的小学生被教育、或者说被呵护地只会关心眼前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对公共事物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热情,学校应多创造让孩子主动思考、主动管理、主动服务的机会,给孩子搭建更多的锻炼平台,同时,学校应重视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

81.16%的小学生有助人意愿,这个数据是令人欣喜的。说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道德意识,也非常单纯。当然,也有小部分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如14.95%的小学生表示“不太好意思去帮助”。小学生既生活在家庭当中,也生活在社会里,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来鼓励和提倡这样的助人行为。

 3.家庭、学校在爱与责任的教育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最直接

 4.父母、教师等施教者首应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施教方式

调查1: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哪句话是爸爸妈妈对你说过的?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2.你对爸爸妈妈爱你的方式满意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3:你觉得老师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中,在问到小学生“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哪句话是爸爸妈妈对你说过的”时,69.72%的小学生选择父母经常说的话是“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9.58%的小学生选择的是“交朋友一定要选学习好、老师常表扬的孩子”9.03%的小学生选择的是“现在坏人多,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4.17%的小学生选择“少管闲事,遇事远一点”。可见,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关于待人接物的正面态度居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由于顾虑和担忧带来的负面教育。在问到小学生“你对爸爸妈妈爱你的方式满意吗”时,67.70%的小学生选择“满意”,另有31.09%的小学生选择“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父母如何去爱及教育孩子,关系到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关系到孩子在未来成为怎样的社会人,关系到孩子怎样去爱自己及爱身边的人。因此,父母应更加注重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更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父母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周围人的友好态度,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是有一则孝敬长辈的广告吗?“妈妈给婆婆端了一盆洗脚水,在一旁的儿子看了,也赶忙给妈妈端了一盆。虽然孩子端水时,走得慑慑怯怯,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欢笑。”从这则广告我们不难看出,要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当长辈的应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用心去做,从学生、老人、孩子身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问到“小学生觉得老师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吗”时,78.50%的小学生选择“爱每一个学生”14.81%的小学生选择“要看这个学生的表现”3.48%的小学生选择“要看老师的情绪”3.21%的小学生选择“看不出来”。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对老师的付出是持认可态度的。同时,在老师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尊重这个问题上,部分小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既来源于自己对班级、老师、学校的一些现象的思考,也来源于父母的言论和新闻事件的报道。调查中,也有一些小学生反映,老师会格外照顾校领导或者官员或有钱人家的孩子,送了礼的同学,座位就会被调到前面,而近视、个子矮的同学却坐得靠后,有的老师会照顾一些同学做班干部,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等等。想让孩子有爱心、有责任感,必须先让施教者有爱、有责任心、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具体到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需要对每个孩子有爱,对每个孩子负责任,并不以孩子的表现及自身情绪等各种主观因素为转移。

2010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33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68.2%),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65.5%),应试教育体制制约(60.2%),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48.0%)等。同时,91.3%的人认为好老师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62.8%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当问到“哪个阶段的老师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时,“初中老师”排名第一(65.5%),“小学老师”紧随其后(63.1%),排在第三位的是“高中老师”48.7%)。

《知心姐姐》杂志也曾在2010年刊登过一篇题为《乐乐为什么酷爱校长》的文章,作者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她在采访一位名叫乐乐的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小学生时,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下文为文章节选)

小学生对校长一般都会感到陌生或害怕,可是乐乐却很爱自己的校长。

我和乐乐聊起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在美国的学校里,你最喜欢什么?”

“校长菲利浦斯博士!”乐乐回答得很干脆,好像他早已准备好了答案,“你看,就是这位校长!”说着,乐乐打开自己的大书包,拿出一本画册指着上面一位笑容可掬的中年女士向我介绍。

我接过画册仔细翻看起来,这是一本学校送给学生的个性化纪念册,上面有美丽的校园,有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还有毕业留言。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册,作为童年最美好的纪念。

乐乐认真地向我介绍着学校的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路、每一个教室。“你看,这是校门口。每天一早上学时,飞利浦斯校长都会站在这里和我们打招呼!我们的校长可好了,她几乎能叫出所有同学的名字。我是五年级转来这所学校的,上学第一周的早上,校长注意到了我是个中国学生,便走过来亲切地说:‘早上好,你一定是个新生,你叫什么名字?’我告诉她,我叫乐乐。以后,校长每次见到我都叫我乐乐,我开始喜欢她了。”说到这儿,乐乐一脸的幸福。被校长叫出名字,会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

……

服务儿童最重要的是用行动取得孩子的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对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少年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获得的。

与此形成较为鲜明对比的,近期一则《大清早校门口对老师又是敬礼又是问好,老师却很冷漠》的帖子在西祠网上一经出现,也引发了网友们对教育问题的讨论。“我儿子早上在学校门口执勤,见到老师都敬礼喊‘老师好’,我注意观察过,基本上老师连一个表情都没有地走过。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这位家长认为:“这不单单是礼貌问题,这是在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无需尊重。问候换来面无表情,这是对孩子的伤害。不说我们这一星期得早早起床,早早上学,得站在那里足足有半个多小时,我们还敬礼还问候,老师们,你们的冷漠和面无表情,伤害了孩子,非常非常不好。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为人师表,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知心姐姐》杂志记者设法联系到了这位发帖的家长。据这位妈妈告诉记者,自己是南京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刚刚从国外回来一年。“我和孩子在国外住了有近5,我觉得这种‘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尊重’的习惯要从细节做起。”这位家长告诉记者,选择发帖只是希望一些身为教师的网友看到,可以关注到这个问题。采访中,这位发帖家长认为,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她告诉记者,自己让儿子把这个现象也写到了日记里。老师在日记里批语说:“可能有的老师在想心事,我们不要去管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给比拿要愉快’”对此,这位家长表示,“我希望老师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变成相互尊重。”

 5.社会舆论对小学生影响不容忽视,孩子们有很多困惑和纠结,出现了矛盾。

调查1:你怎么看待身边那些缺乏爱心的人?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2:你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中,在问到小学生“你怎么看待身边那些缺乏爱心的人”时,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对身边环境的直观感受做出了如下选择:有49.39%的孩子选择“他们之前也喜欢帮助人,后来受到了伤害” 35.78%的小学生选择,人缺乏爱心是“从小接受的相关教育比较少”10.04%的小学生选择,人缺乏爱心是“天生的,有些人生性冷漠”4.79%的小学生选择,“现在缺乏爱心的人很多,所以并不稀奇”。在《知心姐姐》编辑部收到的众多来信中,常常有孩子倾诉被家人、被同学、被老师伤害,从而不愿再相信他人的案例。由此可见,在成长中,负面事件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疏导,则可能直接改变孩子以后的行为,改变孩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虽然只有少部分小学生在爱心和责任心方面的认知出现偏差,但仍需重视。如赞同“人生性冷漠”,对“缺乏爱心的人很多,所以不足为奇”

此外,一定比例的小学生群体选择这个世界“竞争激烈”“不平等”“有危险”等代表压力及负面认知的选项,说明小学生群体已经从不同渠道感觉到了生存压力与人生困惑。一方面说明小学生接触社会、主动思考的能力较过去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现状已经影响到了小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小学生对社会大环境的感性认知,来自于父母、学校、社会舆论及自身体验和观察等渠道产生的影响。如想改变孩子的认知,需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包括舆论宣传导向)的多渠道进行。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南京彭宇事件、天津许云鹤案,及近期发生的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连遭两车碾过,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新闻事件的报道,都造成了较为广泛和恶劣的影响。

(三)对小学阶段“爱人民”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1.对“爱人民”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

1)在“爱人民”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们担忧的问题

除了对全国40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外,我们也对北京、**、江苏、湖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8省市的一至两所小学的校长、德育老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我们希望了解到在“爱人民”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爱人民”教育的建设性意见。进而调整方式方法,在今后开展“爱人民”教育活动时取得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效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爱人民”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让老师们担忧的问题。在后面“对策和建议”部分,我们会将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性意见更加详尽地予以呈现。

担忧之一:爱人民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结合上文孩子们在问卷中反应的“多说教,走形式”“教育方单一,没有

实践活动”的问题,接受采访的老师们也认为,由于对“人民”的理解不够具体,所以,直接导致对“爱人民”的活动不够生动和丰富。

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史峰老师意见比较有代表性,他说:爱人民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做起,就是要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之初打好基础,为学生做好“爱人民”的启蒙教育,其意义当然无比重要。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爱人民”教育,老师们也是存在一些担忧和困惑的,比如“爱人民”教育往往被搞成了一种形式,缺少实践。形式多于实践的爱人民教育往往很空洞,很虚幻,无法让学生感觉到“爱人民”教育的真实内涵。比如进行爱人民教育搞一次演讲比赛,不如搞一次志愿实践活动。但是现在的问题学校往往愿意搞“演讲”活动,不愿意搞实践性质的“志愿活动”,于是学生就无法近距离地真实地接触到“人民”,最终导致活动的低效或是无效。

如何避免“形式大于内容”这个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要说清楚人民是哪些人?怎么爱?教育者也要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施以引导。

b.活动要有层次,要具体。比如,不同年龄的孩子要做符合他们年龄的事,说符合他们年龄的话。

c.要靠教育系统来推,团委系统推可以,但难度大。原因是中、小学团组织、少先队组织虽然很健全,但是中小学团委归教育团工委直管,接受团委领导。团委系统人少,转岗频繁,不直接领导学校团委和少先队系统,加上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所以团委推比较难。要做实的话,还是要从教育系统推。

d.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劳动群众中间;或把不同职业的劳动群众请进校园,现身说法。让学生懂得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他们。

e.家校合作,弘扬“劳动光荣,劳动者光荣”的社会风尚。

担忧之二:不良现象的影响。

小学生接爱教育的渠道比较单纯,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但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却很多。从小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理解各种社会现象,这是学校必须要发挥的作用。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正确地进行爱人民的教育,小学生长大到中学生或大学生阶段就容易走错路或走弯路。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研修学院张鹏宇老师说,作为老师,她个人认为最担忧的是各种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影响。现在影响学生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学生也不像以前那样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了。所以,怎么让学生信,怎么能有说服力地教育学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老师的担忧吧。

河北省廊坊市华北油田一处小学德育校长周晓娜老师也提到:现在的社会太复杂,形形色色的人太多,很多都带上了伪装的面具,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很难识别人心善恶。无论是家长的叮咛,还是舆论媒体的宣传,都让孩子们不敢去释放自己的爱心,害怕上当受骗。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说:目前电视、报纸成天披露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为了房子、为了钱对簿公堂,这种情况太多了,家庭没有了,亲情没有了,连父母、兄弟姐妹都不爱,怎么爱人民?如果这方面缺失,没说爱人民就是假的。”他还说:“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知识有了,情感淡了,意志弱了,行为偏离了道德标准。诚信严重缺失,买瓶蜂蜜都需要先鉴定才敢喝,这太成问题了。所以,开展爱人民的教育,很重要,很有现实意义。”

 那么,面对现今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这样那样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们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把“爱人民”教育开展并推进下去呢?

 a.张鹏宇老师认为:老师都是以教材为本,爱人民这种教育更需要教材来规范。当然,教材不一定就是像数学、语文一样的课本,也可以多样化一些。利用电子技术、多媒体、互联网等,多些实例分析最好。一定不要弄成学生守则那样的。

b.河北省廊坊市华北油田一处小学德育校长陶金林认为:现今社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伤害到“”的事件也时有出现,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是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很多人重金钱轻道德、重利益轻情感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道德教育、爱的教育迫在眉睫,而爱的教育也需从小抓起,要防止孩子们因“”而受到伤害。

c.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老师、北京十佳优秀班主任袁凤芹老师认为:这个话题有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有些孩子来说,真是一种“奢望”,他们“”无能,有的孩子连父母都不爱,有的孩子连自己都不爱,还谈什么“爱人民” 所以,先教会孩子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吧。

担忧之三:渠道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老师们还反映了一种担忧:“”人民的教育渠道单一。的确,现在的学生成长于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使学生形成的个性更加张扬。面对性情各异的孩子,应把握时机、讲究策略。

a.策略一:巧选时机播种爱

爱,是一种原动力,世界伟大的一切,都从这里开始。我们只有播下的爱的种子,才将长成无边的佳树,结出累累硕果。人生应该懂得的许多的爱,是需要教给的。我们教孩子去爱时,不能只喊口号,流于形式,真爱无痕,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足够的时间、巧妙的方法去暗示孩子、感染孩子,唤起他们爱的共鸣。课堂上、生活中、交往中都可以成为传播爱的阵地。

课堂是孩子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把课堂作为传播爱的主战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语文课上孩子在学习《都江堰》一文时,我们要向他们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李冰父子发动人民用智慧和辛劳兴建了这一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宏伟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给川西平原带来了巨大的水利效益。让孩子们懂得,人生要对人民付出自己的爱。 当我们在历史课上讲解中日“甲午战争”,可以教导他们要像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将士那样深爱我们的祖国,以血肉之躯去保卫她。课余,组织孩子们参观科技展览,阅读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要热爱科学;踏春秋游,游览名胜,走进翠色初染的春光或红叶欲燃的秋色,我们希望在他们的心头,萌生对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慰问孤寡老人、援助困难人群,我们通过献爱心活动,唤起他们对弱者的关爱;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了解父母的成长经历,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比,我们用真实的故事激起他们对今天生活的珍爱。

b.策略二:巧施惩罚感悟爱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图,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老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该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这位给予麦克劳德的惩罚实在是高明。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色变,。但是 “惩罚”教育并不是“体罚”,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是“另类爱心”教育,对学生适当地惩罚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激赏。 比如,性格孤僻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上课爱插嘴的孩子“”讲故事、“”写作,违反纪律的孩子“”做好事等等。我们的惩罚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通过惩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去关心别人,体谅别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爱。

c.策略三:巧留机会表达爱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今天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们“爱的机会”垄断了,把孩子们“爱的权利”剥夺了。在很多的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成人的“”包围了,他们被大人的爱捂得透不过气来。

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刚刚在学校接受过爱的教育的孩子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来玩儿!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有一个孩子看到有病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很辛苦,便走进厨房说:“妈,我帮你干!”妈妈马上挥挥手说:“不用,把你的书念好,就是关心***了。妈妈可不希望儿子长大当厨师,妈要你当研究生!”

这样,孩子们心中刚刚萌发起来的爱的火焰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这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

其实作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真正的爱孩子,就要留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依赖你。孩子的一声善意的问候也好,一张粗糙的贺卡也好,也许你真的不需要,但一定要记得表示感谢,因为这是孩子的爱最稚嫩的表达。

担忧之四:不重视德行,重视成绩。

山西省阳泉市下站小学荆玲梅老师反映的问题非常现实,她提出:爱人民的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会以爱为中心,把爱折射到更大的范围。现在孩子花很多时间在网络时间,接受的内容浅,实践机会少。现行教育制度下,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课外知识少,课外活动也很少。

荆玲梅老师反映的问题让我们马上想起2011924日在东南网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有一种教育叫做“”,休以成绩论“高矮”》的文章。文章报道了:为了追求升学率,当下许多学校过于注重以成绩来评判“后进生”,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福建师大附中大力倡导了以孩子的情感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模式。

  教师节这天,福建师大附中的彭蔚兰老师收到一条短信:“因为有了您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因为有了您我的生命才会如此多彩,医生治愈人们肉体上的伤痕,您治愈人类灵魂的残缺。”短信来自一位署名“刺头”的学生。

  福建师大附中校长林瑜说,近些年,学校提倡一种“爱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师爱中释放学习的压力,培育感恩的情愫,收效显著。

  黄明亮,2011届文科班主任,曾在学科教师和班主任测评中拿到双百的满意率,他的成功就在于奉行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对后进生,他总结出“慢工出细活,恒心出精品”的经验。

  他班上有位叫小双的同学,时常粗话连篇,与老师作对,跟同学打架,让家长无可奈何地干瞪眼。“怎么接近她的心灵?”黄老师细心观察着她的每一个举动,发现了突破口,“这孩子没吃早餐,常在课堂上稀里哗啦地喝牛奶,科任老师意见很大。”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严令禁止,黄老师特许小双在他的课堂吃早餐。这一小小的举动,让小双在情感上接近了黄老师。随后,课堂上的提问和鼓励,更让她在黄老师面前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温顺和努力。

  “发掘后进生的优点加以放大,让他们找到位置,也就找回了自信,走上了正轨。”黄老师说。小双的“改造”过程也非一帆风顺,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晚自习课,黄老师每天必到她跟前,找她做辅导,“教育是慢动作,急不来”。可喜的是,小双考入了大学。

  黄老师说,“爱的教育”模式,关键要树立“后进生都有自己的特长”的理念,不能光为了升学,盯着漂亮的成绩看。黄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各科成绩都很不起眼,但作文非常出色。黄老师就鼓励她多写作,向报纸杂志投稿。后来,她考了个大专,依靠扎实的作文功底,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现在成为古典文学的博士。

  孩子犯错了,一个电话把家长招到学校办公室,数落父母的过错。在师大附中,班主任们不会如此简单,他们坚信上门交流,比单纯将家长招到办公室问话更有效,家访是沟通家、校的纽带,也是深入了解孩子的途径。附中的孩子有一部分来自福州八县,学校就组织教师下基层,“送家教下乡”集中走访县城的学生家

  彭老师班上曾有一个外地男生,在初三学期最紧张的时节,缺课好几天。彭老师抽空找到男生家,看到孩子坐在轮椅上,原来是由于出车祸造成严重骨折。那个冬季有点冷,彭老师赶忙给孩子买来特制袜子,把他连同轮椅送到学校。由于上厕所不方便,这孩子每天就靠控制饮水来省却麻烦,而同学们却不嫌麻烦,把空可乐瓶剪开,关上教室门,为他接尿,这让老师们感动得流泪。

学校德育处的李华老师感慨:“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以孩子的情感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比单纯强调学习成绩更人性化,也更健康、科学。”校党委书记叶燊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人能成材,这个‘’不是简单的‘考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阳光的人、合格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爱心不是强行灌输的,不是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它是通过自然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家长和老师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读懂爱。从小让孩子明白并珍惜父母乃至他人的“关爱”应该被列为家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家长就是由于错误的付出方式,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对我的好”是客观而非主观的,于是便坦然安享于接受的位置,不去思考隐藏在爱的行为背后那浓浓的舔犊之情。长此以往,爱当然只会从上往下地单一流动。家长应该把握住生活中的机会,告诉孩子哪些表现是爱、为什么亲情可贵、如何向家人表达爱……“”这一寓意深远的字眼以实际行动和情感体验的方式教给孩子,孩子自然会产生心理共鸣,懂得珍惜、感激家长的爱。

其次,让孩子学会给予爱,掌握爱的付出方式。给予爱,即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日需注重情感教育,使孩子成长为具有同情心、爱心的人。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碎小事进行教育,如饲养小动物、照顾生病的亲人、让位给年迈的老人等,让孩子知道“”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和模糊的概念,而是环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也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而是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网络中。

2)在“爱人民”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的反馈

A.说教多,走形式。

路冰(江苏省东台实验小学 11 男生):教育的方式太单一。

夏天(江苏省东台实验小学 10 男生):让我们听长篇大论的演讲,每次内容都一样,而且领导来了才举办。

鲁文静(北京育英学校10 女孩):只在讲台上讲一讲,而不能让我们明白,这样这会让我们觉得爱和责任一点也不重要。

 B.老师本身缺乏爱的教育。

余南兴(湖南常德东升小学9岁,女):老师的批评可以从“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变成“下一次加油”吗?

匿名(11 女生):不认同用暴力让同学屈服,不认同只要学生有一丁点错误就很生气,狠狠地责骂他。

李奕玮(湖南省常德市11 男孩):我觉得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打或者骂,要用爱的关心,才是最好的。

孩子们提到老师的批评、责骂实际上就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语言暴力”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公众领域中多次被提及。20048月,广州市的一位妈妈就曾打电话给知心姐姐说,他的儿子高考分数上了重点线,但是儿子不想去上大学,原因是害怕再次进入一个备受挖苦嘲讽的校园环境。而近几年“低龄语言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也引起了政府、公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专家分析,语言暴力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的匮乏于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有我国教育制度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王琰说:“师范教育的漏洞也是语言暴力盛行的一大原因。传统的师范教学只注重课程的教学,而没有设计学生心理呵护方面的内容。”她还谈到,“语言暴力多发生在新老师身上,意一是由于没有经验,二是因为师范毕业的学生大多二十二三岁,小的只有十八九岁,自己还处在青春期的后期,情感壁洞比较大,自控能力差,脾气无法控制,不知道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有时候口不择言,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之所以提起“语言暴力”这个话题是因为,“爱人民”教育,首先应该让孩子们“相信爱” “感受爱”“拥有爱”,这样孩子们才有能“理解爱”“传播爱”,最终落实到“爱人民”的行动。

 C.教育方式较单一,缺少实践活动。

徐飞鸿(北京市育英学校10岁女生):我希望学校多开展实际活动,不要只是语言上的教育。

刘朵朵(五年级 女生):我不认同学校对爱与责任感的教育没有付出实践,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

何欣渝(**市双桥区双路小学11岁男):我喜欢学校的活动,但不能进行强迫性教育。

匿名(江苏省 东台市实验小学):最不愿意参加光说不做的活动。

 的确,“爱人民”教育听起来比较宏观,不过,我们可以看看北京黑芝麻小学四年级年级组长李毅老师是如何把爱人民教育落实到日常的教育点上的。李毅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和设计一些活动。活动不局限于家庭范畴,我们会让同学们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比如,敬老爱老,社区图书室服务。有些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们走向社会,有条件的还会走出国门。总之,我们是借助活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汲取他人优点、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所说的“他人”包括父母、同学、老师、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我们觉得这就是爱人民的一种具体体现吧。

据以上对“爱人民”教育的调查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渴望得到爱、感受爱和给予爱,对“爱人民”活动的开展也是积极响应和参与的。只是活动形式单一以及实际生活中缺乏爱的感受让孩子们心里有一些小小的失落。而老师们反应的问题很真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习与成绩的压力以及实践中方式方法的匮乏都是“爱人民”活动在小学的顺利开展与推进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其实,爱的教育是一门艺术。首先它需要教育者有爱心,杜绝语言的冷暴力;其次,它需要教育者坚持正确的东西,引导孩子们正确分析和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第三,我们要教育学生有爱心,单凭教师一个人的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单凭一时的热情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长时间平心静气的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平时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要能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以心换心,讲究策略,巧妙的解开他们的心结,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点燃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激活他们的爱心。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具备爱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以后便再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了。”爱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社会的基石,它既是人的天性,又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D小学生更认可行动起来的爱的教育

调查: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对于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讲,“要真正去做,只把爱心放嘴上,这不是真的爱心。”在参与此次调查的3297份有效问卷中,持这样观点的小学生占44.35%。此外,还有20.89%的小学生选择,“应首先建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带有歧视,不可能有爱”10.35%的小学生选择,“应对爱的对象要有一定了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由此可见,建立人的平等观是爱人的基础。爱心不是施舍,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与,让更多小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对培养爱心非常重要。此外,增强对爱的对象的了解,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十分有必要。比如让小学生爱农民、爱工人、爱解放军,那么就需要给孩子创造了解这个群体的机会。对爱的对象缺乏了解,爱可能沦为空谈。

 2.学校目前开展“爱人民”教育的途径、效果

1)学校开展了一些和爱人民教育相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爱人、爱心、知恩感恩、情感、责任感5个方面的教育。

某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爱人民的活动,孩子们懂得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通过爱人民的活动,孩子们懂得要知恩图报。通过爱人民的活动,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道德底线,懂得了诚信的可贵。具体实例如下:

北京黑芝麻小学五年级班主任郎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去年学校装修,请

工人师傅粉刷外墙,当时正是6月份,天气特别热。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时候,看到正在干活的工人师傅们特别辛苦,就说想给叔叔们送点水。有的孩子说想给叔叔们折小扇子。几个孩子提议之后,很快就有好多孩子响应,大家捐出一些钱给叔叔们买水,还折了小扇子,在上面写上一两句感谢的话。我们专门找了一个时间,把东西给工人们送过去。当时,他们特别感动。都以为现在的孩子只知道关心自己,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够关心周边的人,那些为他们服务的人。所以,点点滴滴的小事、能触及孩子们心灵的教育会对孩子们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爱人民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对周遭为自己服务的人的敬仰与感恩,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平凡的人的崇敬。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有了博爱的胸怀

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马万成校长说:“孩子要懂得知恩,感恩。”

让孩子学会知恩图报,不光是父母之恩,还有天地之恩,祖国之恩,师长之恩,亲人之恩,朋友之恩。有一则“千人糕”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大人说,今天我们来吃“千人糕”,小孩稀奇得不得了,等到糕上桌,却原来是普通的年糕。于是大人说,这个糕是由许多人做成的,试想,糕是米磨成的,米是农民种出来的,农民的工具又是由许多工匠做出来的,这些工匠的原料又是由更多的人做成的,现在台上的糕何止“千人”所做。每件事能做到感恩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有多少人为了蓝天碧水而奋斗,有多少人为衣食住行而操劳,我们无法离开为我们服务的劳苦大众,我们享受着他们的成果,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让孩子感恩天地,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的生成和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空气、阳光,离不开大地和雨水。报天地恩也就是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都符合天地之道,做个善良的人。让孩子感恩祖国,了解他的历史了解他的文化,报祖国恩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适当的时候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孩子学会感谢师恩,是他们给了我们健全的头脑,没有他们,我们将处在原始的混沌之中,只是具有动物的属性。报师恩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成就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离不开朋友,友情是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友情无处不在,伴随你左右,萦绕你身边。报朋友恩就是急朋友之所急,想朋友之所想,让孩子学会与身边的人真诚相处。感恩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报恩让我们知道付出的快乐。让孩子学着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放开博大的胸怀,寻找快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北京平谷区团区委张晓晨副书记提到要通过爱人民教育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北京海淀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也提到了有了责任感,爱人民才会更实在,更深入。记得有一项统计:美国的西点军校特别重视责任感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出来的成为董事长的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或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人。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大学培养出的顶尖人才数量,其原因正是西点军校不仅注重教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和经验,更注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如:准时、守纪、尽职尽责、严格、正直、不找借口等,这些品质都是优秀人才要求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其中,责任心又是一切的基础。

当今社会中,孩子缺乏责任感的现象非常严重,而造成责任心缺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因此,我们希望老师和家长们不要再只是单纯地要求孩子学会这样那样的技能,而对孩子的诸项品质不闻不问;不要以为“责任感差”只是小事。

社会学家研究证明,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常会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感到迷惘,因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而容易为其他一些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既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感情的回报,只能平庸地混过一生而一事无成。因此,美国素有“领导人教父”之称的丹尼斯·韦特利博士告诫天下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你必须使他()从小就有责任感,在个人发展空间和个人责任之间达到平衡。”责任感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有人总结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有了责任感,这个国家就能强大;一个家庭的成员有了责任感,这个家庭就能幸福;一个人有了责任感,不仅能弥补他在其他方面的弱点,还会因为品格的高尚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也会因为自己的尽职尽责而享受心灵的安宁,更会把自己的责任与家庭、与他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才能在人生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绝不是小事,它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命运的大事。

2)学校开展一些和爱人民活动效果不好的原因

第一,活动太过于形式化,缺少让学生真正能接触到“人民”的实践性。河北省廊坊市华北油田一处小学于惠老师:学校开展过很多类似的教育,个人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因为整体衡量教育尺度不改变的话,一切弘扬美好活动都是做秀。当然不能说做秀完全没有用处,至少还是能接纳一些,但是差得太远,和所宣扬的教育目标差的太远。

第二,对学习成绩的过分追求,重成绩轻德育。山东省莒南县第九小学王庆菊老师:形式花哨但实践不具体的教育,效果当然不好。还有一个不好的原因就是从领导层面来讲,可能不是太重视这方面的活动开展,学校对于“教学成绩”的过分追求,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考试”中来,他们甚至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来接受“爱人民”的教育。

第三,部分学校没有提到过这方面的教育。湖南省常德市小学黄校长:学校没有提到过这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提法,怎么关爱自己,关爱家庭,不过爱人民教育提升了一个高度,实际上很多教育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个人理解爱人民的教育是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学校应该研究怎么做,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爱人民的教育,具体到学校显得太大了,不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启动了中国父母学校计划,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中国这么多的父母,没有一个对父母来培训的,帮助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孩子上学了才有家长学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我们学校也参与了,觉得非常好。

第四,安全是大问题,想开展教育有心无力。湖南省常德市小学德育校长沈昌辽老师:收费问题,还有安全问题,都是不能左右的,不敢走出去。学生非常想参加实践活动。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同意。不开展体验活动,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孩子都是在鸟笼子长大了,实践活动是最容易做人,做事情的,是对价值观的培养最重要的影响。

(四)对于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明确“爱人民”教育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

 1)爱人教育、爱心教育

 人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归根结底都要落在“”字上。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是学校班级的一员,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成员。在任何一个集体的概念中,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爱人民的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从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和同学做起,培养爱的习惯,从而在孩子心中逐渐确立起关爱社会的大爱。

访谈实录:

北京平谷区团区委副书记张晓晨说:“如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培养学生有了博爱的胸怀,促进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就可以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袁凤芹老师说:“爱人民的教育应该体现在:对周遭为自己服务的人的敬仰与感恩,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平凡的人的崇敬,对历史上做出特别功绩的劳动群众的缅怀。”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说:“怎样爱人民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人一辈子为谁服务的问题,站在谁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和去说话行事的问题。”北京宣师一附小校长杨英说:“孩子要多了解不同岗位上的人,尤其优秀人员的事迹,从他们身上吸取闪光的品质,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情感与情商教育

爱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同时,爱也是一种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家庭、学校这样的小环境,还是融入社会的大环境,拥有对爱的感知和付出爱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懂得感恩他人的爱,同时也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施爱于他人,进而在情感的基础上建立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是爱人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访谈实录:

张晓晨书记说:“爱国家有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加上长期的开展,很好理解,也容易开展。爱人民的教育跟爱国的教育不一样,是个情感教育问题。”

马万成校长说:“孩子要懂得知恩,感恩。”

 3)责任与诚信教育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11211日至2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甚至“很差”。同时,这次调查数据还显示,相对于农村户籍被访者,城镇户籍被访者对社会诚信的满意度更低,而且随着学历水平的上升,被访者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持续走低,47.7%的高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被访者,对当前社会诚信度评价是“”,甚至“很差”

 爱人民是一种情感的培养和教育,但这种情感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而应通过责任意识提升到理性层面。让孩子理解,爱人民并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一直铭记心中、付诸行动的责任。遵守诚信不仅是尊重他人,也是在尊重自己。有责任心,就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赋予公民的责任。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开始,让孩子逐步建立责任心和诚信的价值观。

张晓晨书记提到要通过教育让孩子养成责任感,钟祖荣、马万成两位也提到了有了责任感,爱人民才会更实在,更深入。

2.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爱人民的价值体系的研究

在调查中,很多教育者认为,“爱人民”的提法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些空泛了,要想让孩子“爱人民”,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明确“谁是人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卢勤老师也提到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人民,人民包括哪些人。这样孩子们的爱才会有所指向。

爱人民不是单一的教育观念,应该与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同时,“爱人民”是以人为本的一部分,爱人民的教育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教育才会有效果。

访谈实录:

刘书记(湖南省常德市团市委 书记):

可能很多领导在上面不知道,现在下面的很多观念是复印机式的教育。很多问题出现在形式化,以会议传达会议,以会议落实会议,以会议总结会议,完成任务式的状态。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落实到人上,现在是不关注“”,不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很多事情不认真研究。没有人研究过什么叫人民,不知道什么叫人民,没有人解读过爱人民, 也没有人研究过怎么做,发展的速度太快,担心会经济和道德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杨书记(湖南省常德市团市委 书记):

 感觉你们下去调研,老师都说不出口,因为这个社会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现在社会有权和有钱是老大,整个社会追求利,没有利的事情,就不会做,一切以金钱为标准,经济建设很快,但是社会道德建设基本停滞。地沟油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利益。所以我建议经济建设可以稍微缓一缓,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一下。衡量人的成功与否的标准要变一下。其实坚守难道不是成功吗?要让社会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什么要爱人民?谁是人民?需要一批人要研究这个价值体系,需要一批人去激情传播,需要一批人去创新。很担心这个社会,没有民主教育,没有人民教育。

陈主任(湖南省常德市 小学德育主任):

根本的问题应该从教育大问题上来考虑的,包括教育部的领导……都知道教育是个问题,如果现在从小不从道德开始,中华民族都没有希望,现在的人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我们学校每天都做,每天都在想办法,但是学校的力量太有限,社会唯金钱论,方向就不对。

张晓晨书记(北京平谷区团区委副书记):

爱人民教育不是一时能做出成效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一代人、几代人的工程。

马万成(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

 国家要从上层抓,从宏观上抓。要从社会大氛围、主流思想上抓好。不然在家里、学校里教育好了孩子,孩子走进社会,感觉完全不是教育这码子事,还是会随波逐流。谁都知道该怎么做,谁都不去这么做。

2)转变教育中“重智轻德”的风气,杜绝形式主义

在我国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各种人才选拔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孩子、家长、老师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将会一直居高不下,社会的压力已经蔓延到校园之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然而,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智力、知识上的发展,同时也需要有健全的情感、健全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意识到道德滑坡的危害。

“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句话道出了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多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关注“高分低能”的学生,而现在“高分低德”也同样需要引起关注。在调查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呼吁真正深入人心的德育教育。

访谈实录:

纪长珂老师(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坡完小):

 我觉得小学阶段的爱人民教育应该在制度的保障下做到常态化和实践化,不能搞形式主义的“偶尔运动”。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靠自下而上的一所学校或是一位校长的作为是达不到的,应该依靠整个教育大气候的转化,将目前教育大势中“重智轻德”的风气彻底扭转过来,只有这样爱人民的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学校有时间有空间得以实施的常态化教育事项。

蔡秀华主任(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德育主任):

 我认为应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起点低”(即教育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要在在实践中探索出较为确实可行培养方法。

孙鹤芸的家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学生家长):

 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学校应该更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总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近一点、实一点、细一点、新一点”的原则,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使爱人民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于惠老师(河北省廊坊市华北油田一处小学):

 小学阶段的活动建议集体报告少一点,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进去的活动多一些,让爱的教育在无形中,而不是在理论中。

开一条礼貌用语路,走在这条路上的学生必须对来往的人必须面带微笑,并且主动问好。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主人翁,相互帮忙,垃圾主动拣。学校可以在这条路上安放摄像头,定期播放,鼓励表现好的行为,以好带动坏的行为。为了尊重隐私,只允许这条路上安放摄像头。虽然这里可能有表演的形式,有的人只在这条路上做好,但是至少做好过,知道好的感觉有好的效果,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开端。

3)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孩子们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老师不但肩负着教学任务,也同时肩负着孩子们品行的引导任务。学校对于品行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接受品行教育的程度。结合各地、各学校的教育特色,开发适合各年龄段孩子们学习的品行校本课程,有利于指导老师进行实际操作。

课题组在黑芝麻小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采取墙上行为导向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1-6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对应的行为导向词,指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行为价值体系。从爱自己、爱集体,到爱国家、爱人民。类似的校本课程引导,符合孩子们的成长规律,让他们随成长不断提高对“”的理解和认识,逐渐从有爱的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访谈实录:

袁凤芹老师(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老师、北京十佳优秀班主任):

 要形成系统的爱人民教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体系。

朱靖华老师(昆山市实验小学 教师):

 要增强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充分利用课堂,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爱人民教育的内容,把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历史与社会等社区德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爱国爱人民内容,真正落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张鹏宇老师(北京市崇文区教师研修学院):

A案例教学。现在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对很多事情也能谈出一些看法。

可以借鉴MBA的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辩论,老师加以引导。

B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把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如果有不同的观也

允许存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通过讨论来接受主流的观点,这样反倒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育。

朱浩然的家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学校应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是“责任胜于能力”,目前的《品德与生活》是不是不要总是压书包底了。从一篇文章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班级小标兵开始,同时与社会相结合,邀请一些道德模范、德育专家同孩子多一些交流,为孩子找到学习的榜样,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当前昆山开展的文明城市建设、首善之城的创建能让小朋友们了解甚至参与进来。同时还要加强“国学”教育。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大环境

 身教重于言传。开展爱人民的教育,一方面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舆论、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优秀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通过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爱人民的价值观。同时,也应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地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通过学习获得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从而使其更明晰、更稳固。

访谈实录:

黄老师(湖南省常德市 小学校长):

 如何将私爱变成博爱是爱人民教育的关键。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是启蒙教育。让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是一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民主的教育,父母身体力行非常重要。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

我们学校现在在带领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共读。在体育节上开展亲子活动,在清明节的经典诵读等等活动。从上个学期开始。每个学期由校长向学校推荐一本书。读了书以后还要写读书心得。一、二、三年级推荐《夏落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曹文轩的系列《天堂的眼睛》,现在我正在读《朗读手册》,也准备推荐给孩子们,我觉得一个会阅读的孩子,情感充沛的孩子,情商高的孩子,他就会对人充满情感.

赵思浩的家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学生家长):

“爱人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仅仅依靠说教或几节主题班会课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应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落实。作为家长,我们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而爱父母要从关心、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小事做起。如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叠被子和衣服、自己穿衣服等等。同时还要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如不乱翻父母整理好的物品;珍惜粮食,盛在碗里的饭菜要吃完,不浪费一粒米;珍惜资源,随手关灯、水笼头等。如果孩子能够每天坚持做到这些,那么不仅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中能够开始为别人考虑了。其次,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学会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在学校不管遇到哪个老师都能主动问好,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要虚心接受,认真改正,不可顶撞老师;与同学相处要友爱团结,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同学之间有矛盾了要主动谦让,同学有困难了则要主动帮忙,不可辱骂别人甚至通过“暴力”方式解决矛盾;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献爱心”活动;对于老师安排的力所能及的值日工作要认真完成,不得偷懒或敷衍了事。总之,要使孩子学会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身边的人爱起,将来才能学会如何去爱人民。

李雪添的家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希望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付出他们的爱。例如帮助孤寡老人,去福利院探望孤儿,资助边远地区的孩子……我想只有开展实际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爱的真谛。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成为祖国明日的栋梁之才。爱家人,爱老师,爱社会,爱人民……让这么多无私的“”填满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开启他们人生新的乐章!

5)加强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影响。加强公益事业的建设。

 在调查中,提到“爱人民”,孩子们想到最多的也是各种公益活动(如捐助贫困山区的小学生、给灾区受众群众捐款等等)。一方面,近年来各种公益活动的开展和宣传,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将一些公益观念播种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实践,也让孩子们对公益有了更生动的了解。通过公益活动,孩子们关注到了社会上的各种弱势群体,了解到了怎样去关爱他人。当公益精神成为一种生活理念、生活习惯,才会真正转换为一种全社会的行动力。这种理念和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孩子抓起。

访谈实录:

龚老师(湖南省常德市 小学六年级班主任):

 现在媒体的影响太重要了,例如郭美美事件,还有有人扶老人,结果反倒倒霉.让人觉得做爱心的人越来越少,没有愿意相信慈善,能不能用一种力量把整个家庭的力量带动起来。建议知心姐姐出一期节目,能不能在社会上倡导一下,不要让社会对爱的理解发生贬值。

朱浩然的家长(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实验小学):

 社会要注意正确的宣传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公益事业的建设,不能把公益事业当作执政者的贴面金、光环,目前的公益事业应更多向社区化发展,贴近群众的生活,让老百姓能感受到甚至能从公益事业中受益,从而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黄校长(湖南省常德市 小学校长):

 现在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孩子正在失去传统教育中最宝贵的品质——助人,特别是一些负面的新闻(要重视媒体的新闻负面效应,关于那个扶老人的事件,讨论没有出来,影响特别大,我儿子说,我不会去扶,别给自己找麻烦的。)还有我儿子现在说:小馆子不能去,我们就回家下面条吃。我宁可在家里吃。孩子对社会缺乏信任感,觉得小馆子都是地沟油。

6)小学生的建议

第一, 实践体验:角色互换,角色体验

 通过真实的角色体验,能让孩子在实践中进行换位思考,达到彼此理解的目的,在理解基础上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联系。而且这种形式比间接的教育方式更有趣、更有参与度。

徐骁阳(陕西省铜川市金谟小学10岁,男):和家长角色互换,体会父母的辛苦。

甘滢(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我觉得可以在学校开展一次“体验盲人看不见的感觉”的活动。

吴雨欣(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在学校实行角色互换的活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对调,体验一天彼此的生活。让学生们知道责任有多大。

第二, 开展手拉手结成对,献爱心活动

 让城乡孩子、健康与残疾孩子、正常家庭孩子与非正常家庭孩子交朋友,实际上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朋友,也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他们看到自己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从小窗口看到大世界,从朋友之间的友爱培养孩子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

嵇嘉(江苏省东台实验小学 11 女生):可以带我们去孤儿院和那些同龄的、比我们小的孩子一起玩。

陈倩(江苏省东台市五烈中学 14 女生):设置爱心摊位,把卖东西得来的钱捐给贫困的孩子。

齐静怡(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组织孩子到山区、农村学校进行交流。

韦钧晏(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多组织义务劳动,例如去敬老院、聋哑儿童学校。

潘延媛(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偏远地区的小朋友到城市家庭体验生活。

匿名(北京市育英学校10岁女生):给农村小朋友捐衣服和图书。

第三, 亲近自然:了解、亲近、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

 人是国家社会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元素。对于他人、自身的关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也是让我们生存的环境更美好。人是自然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环境的关怀,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爱。孩子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兴趣,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在自然中学习爱、感受爱,对孩子们来说是件有趣、有益的事情。

王溢(江苏省东台实验小学 11 女生):我觉得学校应该让每个人去种植小树,学期结束后看谁的小树长得最好。

孙楠(江苏省东台实验小学 10 女生):我觉得可以开展“亲自下乡”活动。

郑凯方(广西省南宁市,秀田小学):学校开展每人养一种小动物的活动,比一比看谁养得好。

黄海轩(湖南省常德市东升小学):让笼子里的小鸟飞向蓝天的活动。

李佳潺(湖南省常德市东升小学):开展让我们领养受伤的小动物的活动。

第四, 扩大正面宣传:校园及新闻媒体,需要弘扬和鼓励真善美

 爱人民的教育需要爱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被教育要关爱他人和社会,而在社会中却屡遭冷漠,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动摇。所以,爱人民的教育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营造舆论和实践的氛围。

岳亮(北京市育英学校10岁男生):在广播里多宣传好人好事。

 

 三、结语

如何让孩子的善念成长为坚定的爱心和责任心?成年人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除了教孩子学会表达爱、懂得责任,带孩子去参加爱心实践活动,还应随时做好“爱心危机”处理。

当然,最基本的一点,教育工作者、为人父母者还是自己要成为一个好榜样。正如那些行动派孩子主张的那样,永远不能把心底的同情表达出来的人,于别人、于社会而言,是毫无疑义的善良。在某些关键的时刻,这种沉默等同于增加了他人的困境,比如,那个受伤倒地的人,眼前多路过一个冷漠的人,他对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丝绝望,因为他感觉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所以,作为孩子们喜爱和熟知的知心姐姐,五十一年来,一直在坚持倡导着“爱的教育”,把此当成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和教育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

我们生活的世界温暖一些,孩子才容易过得幸福。

 《知心姐姐》编辑部

 20111025

调查报告参与人员

调查策划

《知心姐姐》编辑部

问卷设计

祝薇、钟银平、李源、王浩、陈瑶、蔡岩

问卷发放与回收

钟银平、 金萱、 李源、 蔡岩、 高佳雁、 王浩

时颖、 陈瑶、 李子怡

问卷统计

李源

焦点小组访谈采访

祝薇、钟银平、金萱、时颖、李源、王浩、高佳雁、陈瑶

报告执笔

 李源、金萱、时颖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4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明分使群;起伪化性-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5

浅谈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标签:标题]

浅谈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

浅谈小学德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意志的形成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小学德育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实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建立科学的德育目标。本文围绕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最终体现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促进学生过有品位、有尊严、有道德的生活上。对当前小学德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和阐述,从营造学校育人氛围、教师素质、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家校合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状;对策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基础阶段。少年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的变化过程中,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广大少年儿童的意志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念、自信心及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然目前的现状必须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剖析,并据此探讨相应的对策,以利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力求小学德育的最大化效益。

一.小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道德的实效最终定位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倡导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的指导下,对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正确分析了小学德育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增强了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质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综观当下的学校德育,大多是照章办事,上传下达,应学救急、应对检查,使德育流于表面和肤浅。加之学校教育环境的差异、教师素质的高低、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社会、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水平不足, 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因而导致了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协调和配合不当。学校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是在社会,上级的统一要求下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单向地发起,重形式不重实质,重行动不重实效。此外,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得还比较牢固,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学工作上去了,班级的德育工作也就无可指责了。强调学校内部管理,注重德育计划,保证德育时间,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等等。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大多数是人人有责得不到落实,尚未形成有效的规范和常规。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把学生活跃的身体局限在学堂里,各种提高班分割了孩子应有的快乐假日,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喧嚣混淆着儿童的判断,孩子成了又苦又累的人群。学校教育是全方位进行的,如果忽略了德育为首;忽略了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的原则。使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必然造成德育成效低下,对此我们应予以注意。

(二)道德教育内容庞杂,忽视主体活动体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学校德育内容日趋丰富。从德育的范畴来看,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都成为学校德育涉及的领域;从具体内容看,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五爱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都进入了学校德育。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学校德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内容庞杂,缺乏系统性,如何整合极为广泛的内容,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同时是方法的灵活多样,民主性、实践性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现,已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忽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玩好动,充满探究的热情,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教师仍然长于。而短于,所以,小学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有待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作为自觉主体,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内化道德认识,滋养道德情感,澄清模糊判断。分享人生感受,调适道德行为,实现自我检视,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

(三)师表形象有偏差,直接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教师的职业道德队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生活道德偏差,事业道德偏差,修养道德偏差,学习道德偏差等等。良莠有别的素质,严重制约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其原因是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与学习中的难题。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讲方法,用时间加汗水拼出质量,或用有偿补课这一形式来提高学业成绩,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忽视生活化的思想品德知识传授,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四)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小学生思想道德令人担忧。

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是小学德育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的教育仍以教师的权威教育为主,不尊重、不听取学生的辩解和质疑的较多。不少学校的德育方法没有按照儿童品德形成的特点,即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是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发生质变的过程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机会,也有更多接受不可控强烈刺激的可能,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明显的作用。学生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自我意识强、逆反心理强;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这些使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双重效应背景下学坏容易、学好难导致了学生的一些普遍弱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这种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的教育。

(五)德育评价制度滞后。

目前,小学德育评价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时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录的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来,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等,德育评价制度的滞后,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社会对学生寄予了很多期待,当环境污染严重时,会要求学校加强环保教育,会要求学生上街清理垃圾;当人口问题突出时,会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人口教育,并动员学生进行计划生育宣传;当交通状况拥挤,安全问题突出时,会要求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并动员学生上街执勤,当社会公共文明卫生出现问题时,会要求中小学加强文明卫生教育并动员小手拉大手,走街串巷宣传文明卫生习惯,制止成人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凡此种钟,使中小学生任务繁重,承受了其年龄特征不该承受的过多压力。其思想根源就是将基础教育定位在不仅要求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要求学生改造世界上。我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位教育专家就社区教育环境现状作了专题调研,设计了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1)你认为社区教育环境中,值得肯定的现象有哪些?(2)你认为对你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对第(1)个问题的回答寥寥无几。对第(2)个问题的回答趋于一致的意思归纳起来有6个方面。一是校门车辆堵塞严重,放学、上学时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网吧多、无人管,学生随便出入,未成年人不准上网吧的条款形同虚设;三是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在赌博、谈码、说码、买码。四是社区邻里之间沟通少,甚至关系紧张,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五是书报、书刊等文化市场中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堆满货架,兜售广告令学生想入非非;六是执法部门做事推诿,加重了教育的负担和压力。这些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产生了消解作用。学校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家庭教育不合理对学校的教育都起着负面效应,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所以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

 从以上的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看出,这些困惑着学校德育正常进行的因素,既有社会环境影响,也有学校影响的失衡,又有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品德教育需要确立开放的课程观,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情感德育理论为依托,确立走向学生主体活动的品德教育观。我们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根据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及对德育现状的研究,制订小学德育的对策,以适应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

 二、小学德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现状,有的放失地制定对策,全面改进当前德育工作现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首要任务。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命正处在为一生成长奠基阶段,办教育,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到社会的变革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要把师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放到培养人的生命自觉地高度去思考。小学德育对策的制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少年儿童特点。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要不断完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形成时时、事事、处处、人人都是育人的格局。

1)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要组织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共,力求是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并从小事做起。学校要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同时,要抓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放松,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满足于当代小学生扩大视野使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藉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2)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小平同志的指示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理智化的教师应该学识渊博,行为规范,处事公正,有父母般的爱心,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无私奉献的人,其次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育人的水平,服务工作的能力,明确育人职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效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育人的质量。

 3)因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主体,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和空间比学校的任何部门和人员都长,在时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最了解、最清楚,因而做工作具有及时性、针对性,也最具有号召力和说服力。班级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和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教育部室完整的德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德育内容课程化石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德育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社会服务。组织、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尝试进行道德抉择。

(二)教育需要完整定位,目标要靠活动实现。

基础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还不能从事社会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应该是直接培养人才而应该是,为人才成长打基础。这就决定了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只能是人才素质的底座,即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或者说完整的现代人。完整的现代人体现在五个方面;完整的身体、完整的人格、完整的心理、完整的知识结构、完整的适应力。这五个完整的获得主要不是靠灌输,而是靠体验和实践。从目标达成的过程来看现代道德教育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开设独立的道德科目,将道德内容以理想、品德的形式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法巩固和强化传授效果的方法。间接法是指不开设独立的道德学科,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道德实践生活指导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自然地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单靠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将直接法与间接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相互补充。要想达到二者的结合,一是按照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独立的德育课,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强化养成,在养成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二是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通过各科材料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三是通过课外活动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角色内化活动,激情感悟活动,移情矫行活动,经验分享活动,自觉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认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规范自己的行为。

 5)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评价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评价要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德育评价要改变全部量化的形式,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尤其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由班主任单独评议的方式,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采取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缩短评议时间,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评价的方法宜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袋等,让评价真正能起到提高德育质量的促进作用。

 6)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避免“5+2=0”的现象出现,学校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指导,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社会公德实践中成长进步,争做文明小公民。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要有计划安排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以亲子活动为特色,持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吸引众多儿童和家长参与,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同时,应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学校少先队也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班内外墙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德育教育知识,整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德育教育成效。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226

[2] 《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作者:程斯辉

[3] 《基础教育与为人力资源强国奠基》作者:刘达中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6

中学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标签:标题]

中学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

**市小纪中学课题组

级:高一(3)班

长:刘立忠

员:刘正中 李华林 于祥林 龚茂生 范传顺 卞春珍 苏家宝

研究课题目地与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针对这些,我们对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问题、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一下调查,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使那些存在问题的同学能及时发现,并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使他们在高中这个人生中相当重要的时期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活 动 安 排

31—35

计论筛选主题,进行调查前准备。

37

发放调查报告,收回收对报告数据进行统计。

321—322

总结调查结果,写同相应的结论与体会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归纳为以下四类,分析如下

1 学习问题 1压力大 2厌学 3考试焦虑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但从调查中反映,我校高一、高二学生普遍感到压力不是很大。感到压力的高一为18%,高二为27%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我校厌学的高一有9%,高二有16%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我校情况还好,高一有13%,高二有17%

总结: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交际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我校这方面比较乐观,与同学交往中,高一有3%的同学存在困难,高二有7%的同学存在困难。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调查反映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的挫折适应能力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嘉积中学高一、高二学生

2.研究方法: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研究小组成员介绍及分工。

 第一组:刘立忠 范传顺 卞春珍 苏家宝

 第二组:刘正中 李华林 于祥林 龚茂生

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

大家好!以下是我们研究小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请如实回答,谢谢合作!

1.同学带来极为漂亮的钢笔,你也想买一支,那么你会怎么办?

A.询问是在哪里买的

B.自己找支与之相似的钢笔来

C.婉转地打听是哪家商店出售的

D.放弃打算

2.班上会,一位看上去并不比你强的同学提出了比你**的建议,当老师问你意见如何,你怎样回答?

A.赞成这条建议

B.不赞成,并提出其它意见

C.回答我没有看法

D.一声不吭,事后发牢骚

3.平时成绩一直与你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这次由于某个原因成绩比你差,你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

A他本来就不如我嘛

B哼,活该!最好下次也这样

C要不是因为这件事,他准会考得更好

D他真够可怜的

4.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不是

5.当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朋友来家中做客时,我尽量回避他们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完全不是

6.我冬天比别人更怕冷,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A.是 B.好像是 C.不知道 D.不是

7.你是否感到很难与同学相处融洽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不是

8.你在学校生活得快乐吗?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不是

9.你平时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心里负担很重吗?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不是

10.一想到高考,你会害怕、恐惧吗?

A.是 B.好像是 C.不一定 D.不是

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很重要!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配合和支持,谢谢合作!!

 建议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研究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师范学校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领域。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增设心理卫生方面的教学,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每一位师范生将来也能做一位中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学生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质,使未来的教师正真称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7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标签:标题]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

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统筹推进的实践与研究

一、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各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上述理解,本文提出适合小学艺术教学与各学科的整合原则

二、现实意义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国内外从事艺术教育和研究的专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艺术教学中的整合,可包括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同一艺术门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融合,所有这些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还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融合。此外,也可以包括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融合、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及方法之间的融合等方面的内容。据此,本文对整合原则作了如下定义: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某课程的某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艺术课程或该门艺术课程的其它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所规定的艺术课课时并不比国外一些很重视艺术教育的国家所规定的课时少,为什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没有别人开展得好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课时是虚的,人家的课时是实的。比如,国家教委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周音乐、美术各1课时,但实际上,就全国而言,少开甚至根本不开艺术课的学校起码占一半以上,所要求保证的课外艺术活动时间就更不用说了。日本文部省规定初中音乐、美术为每周各1至2节,实际上,大多数学校主动开足了2节。另有一些国家,虽然规定的艺术课时并不比我国的多,但用来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的时间却很充足。另一方面,我们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不高。这一点也许是我国艺术教育落后的最大症结之所在。因此,如何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是我们在制定艺术教学原则时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整合原则的提出也正是首先考虑了这一点。作为一所省艺术师范学校,在不增加艺术课课时与不增设新的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艺术教育,寓教于乐,这也是我们探索的目的。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1.学生主体性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2.教育艺术化。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育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各学科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各学科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研究思路

艺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就是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并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各个环节,以艺术的语言教导人,以艺术的行为感悟人,以艺术的环境陶冶人,以艺术的画面情境激发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1.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醒孩子们的生命:使孩子们在愉悦性、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中,认识自我的存在意义,在生命激情下自觉探索和主动开拓,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摄互融,身心达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们有激情地工作,思想能充分得到交流并能体验到工作成功的乐趣。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身文化业务素质和高雅的综合修养,以先进的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富有艺术感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观来对待各学科的教学。

2.研究思路

实践研究中,让艺术的教育与各门教学有机结合, 艺术为境界,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兴趣。艺术教育是目标更是手段、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艺术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融合的三个发展目标:

认知——提供艺术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对艺术的认识、感知和体验。

能力——在艺术的认知和情意基础上加强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情感——在对艺术的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艺术的道德修养、审艺术意识、志趣爱好、情操气质等。

(2)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

艺术和各学科的融合,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情趣及表现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成功,享受学习生活的艺术,从而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3)课题研究的三个发展层次:艺术的刺激诱导学生生发情感,引导学生在艺术中自主领悟体验和探索,以此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创造,培养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研究设计

1.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各学科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各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各学科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要点:配备多媒体教室。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要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各学科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小学各学科,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实验要求教师做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3.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4.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例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体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游戏类活动项目,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体育转项训练。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对体育的兴趣。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根据对诗词的理解,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涂上颜色,不但能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语文等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童话剧、小说选段等都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也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8

培养优秀习惯品质 创建幸福班集体-德育论文-免费论文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德育论文》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21年8月中国梦作文模板素材八篇..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