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1年8月教育教学方案模板八篇(word版)
2021-09-05 07:42: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教育教学方案》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标签:标题]

[标签:内容]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2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 必修1 集合教案

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

集合(第1课时)

一、知识目标: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

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

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

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

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

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探求与研究: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

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

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

??(板书)

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

abc??(或x1x2x3??)表示

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

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

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

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然后请同学们分别阅读课本p5p40上相关的内容。

在数学里使用最多的集合当然是数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上与数集有

关的内容,并思考:常用的数集有哪些?各用什么专用字母来表示?你

能分别说出各数集中的几个元素吗?(板书nzqrn*(或n+))

注意:数0是自然数集中的元素。这与同学们脑子里原来的自然数就是

1234??的概念有所不同

同学们完成课本p5练习第2大题。

http://.cn

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

注意:符号“?”的书写规范化

练习: (一)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很小的数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π的近似值

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

所有无理数

大于2的整数

正三角形全体

a②③④⑥⑦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⑥⑦

d②③⑤⑥⑦⑧

(二)给出下列说法:

较小的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

集合{1-2,,π}与集合-2,,1}是同一个集合

某同学的数学书和物理书组成一个集合

ar,则a?q

已知集合{xyz}与集合{123}是同一个集合,则x=1y=2

z=3

其中正确说法个数是()

a1b2c3d4

(三)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回顾与总结:

1 集合的概念

2 元素的性质

3.几个常用的集合符号

)作业:p7习题1.11大题

阅读课本并理解概念

课后反思:这节课由于开学典礼的影响,没有来得及全部上完。等待明天继续上

然后与老教师产生一节课的差距。总体来看,比昨天稍微好一点,语气上连贯了

些,但是还没有理清自己上课的思路,到了课堂上原本的准备有些忘记了。

http://.cn

第二篇: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3.1.2)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能力训练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学科渗透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

()先研究特殊情况下的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上一节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而且知道,可以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并推导出了斜率的坐标计算公式. 现在, 我们来研究能否通过两条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

讨论: 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两直线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设直线 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 我们知道, 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是由两条直线的方向决定的, 而两条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或斜率决定的. 所以我们下面要研究的问题是: 两条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 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首先研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α1, α2的关系)

tgα1=tgα2

k1=k2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k1=k2,那么tgα1=tgα2

由于0°≤α1180°0°≤α180°

α1=α2

两条直线不重合,

l1l2

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

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

下面我们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

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

α2α1(1-30),甲图的特征是l1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 α1=90°+α2

因为l1l2的斜率分别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

可以推出 : α1=90°+α2l1l2

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

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k1·k2 = -1, 那么一定有l1l2; 反之则不一定.

(借助计算机, 让学生通过度量, 感知k1, k2的关系, 并使l1(l2)转动(更多请搜索wWw.91exam.org)起来, 但仍保持l1l2, 观察k1, k2的关系, 得到猜想, 再加以验证. 转动时, 可使α1为锐角,钝角等). 例题

1已知a(2,3), b(-4,0), p(-3,1), q(-1,2), 试判断直线bapq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bapq,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

: 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

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

因为k1=k2=0.5, 所以直线bapq.

2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0,0), b(2,-1), c(4,2), d(2,3), 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

解同上.

3 已知a(-6,0), b(3,6), p(0,3), q(-2,6), 试判断直线abpq的位置关系.

: 直线ab的斜率k1= (6-0)/(3-(-6))=2/3,

直线pq的斜率k2= (6-3)(-2-0)=-3/2,

因为k1·k2 = -1所以abpq.

4 已知a(5,-1), b(1,1), c(2,3), 试判断三角形abc的形状.

分析: 借助计算机作图, 通过观察猜想: 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其中abbc,

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图略)

课堂练习

p94练习1.2.

课后小结

(1)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真实等价条件;(2)应用条件,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3) 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 判定三点共线.

布置作业

p94习题3.15.8.

板书设计

第三篇: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立体几何初步第9课时平行直线()

9课时平行直线(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及其推论;通过对等角定理证题思路的分析,帮助同学进一步熟悉分析法、综合法,提高同学的解题能力;会应用等角定理及其推论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变异性,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等角定理及其推论.

等角定理解决了角在空间中的平移问题,在平移变换下,角的大小不变.它是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依据,也是以后研究二面角及与角有关的内容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研究角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平移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平行公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其特征各是什么?平行公理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生甲]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分别是相交、平行、异面,它们各自的特征是: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在同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或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

[生乙]平行公理是:平行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好!同学们的回答完全正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在正方体ac1中,求证bc1 ad1.

分析:要想证明bc1 ad1,只要证明——

[生]只要证明四边形abc1d1是平行四边形就

行了.(学生若答不出来,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诱导).

[师]怎样证明四边形abc1d1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只要证明c1d1 ab就行了.

[师]怎样证明c1d1 ab呢?

[生]因为c1d1 a1b1,ab a1b1,由平行公理c1d1 ab. ===

[师]至此,我们找到了证明的思路,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证明过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己整理,写出证明.

a1b1 ??c1d1 =证明:? ?c1d1 ab?四边形abc1d1是平行四边形?bc1 ad

1 ab a1b1==??

- 1 -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与证明,我们是否可类似地说正方体中ab1 dc1呢?

[生](观察,答)可以.

[师]为什么?

[生]道理与刚才的证明相同.

[师]可不可以说,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同向或逆向的两条对角线平行且相等呢? [生]可以.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正方体上的哪些棱是平行且相等的呢?

[生]??(让学生答一答是有好处的).

[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立体几何已有好几天了,大家是否想过:直线有长短吗?平面有大小吗?

[生]直线没有长短,它是向两个方向无限伸长的,平面没有大小,它是向四面无限扩展的.

[师]直线不仅没有长短,而且没有粗细;平面不仅没有大小,而且没有厚薄,同样的点没有大小.大家再考虑一下,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是什么?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什么?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直线与它外面的一点确定一个平面,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师]很好!平行的传递性在平面内是成立的,在空间也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平行公理,也可以说平行的传递性从平面推广到空间仍是成立的.

在平面几何中,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昨天我们做的一个作业题,顺次连结空间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同样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可不可以说也是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推广呢?

[生]可以.

[师]从上面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有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可以推广到空间图形中来,这种根据事物的特性,由已知性质推导出未知性质的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人类发现真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师]大家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学过这样一个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个定理能不能推广到空间图形呢?

(学生不知该怎样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2.新课讨论:

[师]请大家先用竹签比试比试.看这两个角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观察)

[师]一艘大货轮与一只小船在大海中都向东北方向航行,他们前行的方位角怎样呢?

(学生思考,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实例思考,不难从感性上对这个命题加以肯定). [师]我们已观察到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

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板书定理)现在让我们从理论上对这个命题加以证明.

已知:bacb′a′c′的边aba′b′aca′c′,并且方向相同,(ab

a′b′且方向相同,即ab的方向相同,aca′c′且方向相同,即 ac的方向相同).

求证:bacb′a′c′.

分析:对于bacb′a′c′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形,

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作过证明,下面我们证明两个

角不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形.

[师]在平面几何中,要证明两个角相等,我们用过哪些方法?

(学生回忆、思考、发言)

[生]对顶角相等;

同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平行线中的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等等.

[师]现在bacb′a′c′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角,如何证明它们相等呢?

(同学们议论、发言)

[生]因为它们不是对顶角,也不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因而不能用对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来证明,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因而也不可能是同位角或内错角,因此也就不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去证明.考虑能不能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证.

[师]××同学的分析很好!要想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首先得有三角形,而现在的图中仅是两个角,为此需要以这两个角为基础,构造出两个三角形,既然是要构造三角形,干脆从全等考虑好了.

aba′b′aca′c′上分别截取ada′d′aea′e′,连结de d′e′,得到adea′d′e′

我们来看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生]这两个三角形已经有两条边对应相等(ada′d′aea′e′,所作),再有一个条件两个三角形就能全等了.

[师]再找个什么条件呢?找角虽然不可能.若能,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还麻烦什么呢?那就只有集中精力证ded′e′.大家看怎样来证明ded′e′呢?de d′e′孤零零的两条线段,没有联系,怎样证呢?

[生](受到孤零零,找联系的启示)添辅助线将ded′e′联系起来,连结 dd′ee′,若能证明dee′d′是平行四边形就好了

[师]怎样证明四边形dee′d′是平行四边形呢?大家再想想办法看.

[生]只要证明dd′ ee′就行了.

[师]要想证明dd′ ee′,还得再找一个媒介”.能否再找到一条线段,使=

dd′ee′都和它平行并且相等呢?

(同学们观察图形、思考分析)

[生]连结aa′.在四边形aa′e′e中,因为ae=a′e′aea′e′,所以四边形aa′e′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e′ aa′,同样道理

可得dd′ aa′,由平行公理dd′ ee′. ==

[师]至此,问题得到解决,请同学们再把思路理一理,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 (学生再看题,理顺思路,整理信息,请一位同学将证明过程板书于黑板上)

证明:在aba′b′aca′c′上分别截取ada′d′aea′e′,连de

d′e′,连dd′ee′aa′

.

[师]通过理论上的证明.我们说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无论在平面,还是在空间都是成立的.

把上面两个角的两边都反向延长,可得出下面的推论: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

角)相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定理及其推论对于平面图形是成立的,对于空间图形也是成立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可以推广到空间图形的例子,尽管我们举了数个,但并不是所有平面图形的性质都可以推广到空间图形中来.例如,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但在空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还可以是异面直线.以后当我们学习了更多的空间图形的性质就会发现,还有许多平面图形的性质不能推广到空间图形.由此可见,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许多新的性质.但又不能滥用类比,若忽视了事物的变异性,就会产生错误的推理,这是在推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般地说,要把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推广到空间图形,必须经过证明,绝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猜测。

3.课堂练习:

课本p26练习.

4.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等角定理及其推论,它是我们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对于等角定理,

5.课后作业:

1efgh2aac·bdb,求eg2、如图,已知棱长为a点。 1)求证:四边形mna1c12)求四边形mnac11

1.预习课本p26~p28

2.预习提纲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34)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怎样的?

5)怎样的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6)互相垂直的两异面直线怎样表示?

7)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定义是什么?

8)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有什么特征?

9)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有几条?

10)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是什么?

思考与练习:

1.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但方向都相反,这两个角关系怎样?试画图并证明.

提示:证明方法与等角定理的证法相同.

2.空间的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答案:相等或互补

3.在空间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相交,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答案:不能确定

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bb1

的两边与哪个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

cbb1的两边与哪个角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反?cbb1的两边和哪个角的两边平行,且一边方向相同而另一边方向相反?

答案:cbb1daa1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同; cbb1dd1a1cc1b1的两边平行且方向相反; cbb1add1aa1d1的两边平行, 且一边方向相同而另一边方向相反.

5.如图,已知线段aa′bb′cc′相交于o oa?

oa?ob?oc?

ob?oc.

求证:abc∽△a′b′c′.

oa?ob??

证明:oa?ob????a?ob?∽△aob

?a?ob???aob??

?a?b?

ab?oa??

oa?

同理b?c??

bc?ob??ob?

c?a?o?c???a?b?

ab?b?c?

bc?c?a??

ca?oc?ca

?

oa?ob?o

oa?ob?c??

oc??

abc∽△a′b′c′.

第四篇: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二次函数

一、考纲要求

二、一、复习回顾 1、讲解上节课所留作业中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重新记录,加深印

2回答上节课所讲相关知识点,找出遗漏部分二、课堂表现 1、课堂笔记及教师补充知识点的记录 2、重点知识点对应典型试题训练,并且通过训练归纳总结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三、归纳总结四、复习 总结高考趋势

由于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上三次函数的导数是二次函数,因此二次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特别是借助二次函数模型考查考生的代数推理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另外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也是2014年高考的热点。

三、知识回顾

1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 一般式:

2 顶点式:

3 双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已知时,宜用一般式 2已知时,常使用顶点式 3已知时,用双根式更方便

2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的方

程为顶点坐标是()。

1)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当x??

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当x??

3)二次函数f?x??ax2?bx?c(a?0)

当时,恒有 f?x?.?0 当时,恒有 f?x?.?0

4)二次函数f?x??ax2?bx?c(a?0),当??b2?4ac?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m1(x1,0),m2(x2,0),m1m2?x1?x2??. ab时,函数有最值2ab时,函数有最为 2a

四、基础训练

1、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对称轴方程为x=2,则在f(1),f(2),f(3),f(4),f(5)中,相等的两个值为,最大值为 2函数f?x??2x2?mx?3,当x?(??,?1]时,是减函数,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f?x??x2?2ax?a的定义域为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不等式x2?bx?c?0 的解集为(?),则b?c?5若函数f(x)=(x+a)(bx+2a) (常数abr) 是偶函数,且他的值域为(-∞4],则f(x)=1123

6 设二次函数y=f(x)的最大值为13,且f(3)= f(-1)=5,则7已知二次函数f(x)?x2?4ax?2a?6(x?r)的值域为[0,?),则实数a五、例题精讲

1 求下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 图像顶点的坐标为(2,-1),y轴交点坐标为(011);

(2) 已知函数f(x)满足f(0)=1,f(x+1)-f(x)=2x

(3) f (2)=0,f(-1)=0且过点(04)求f(x).

2 已知函数f(x)?ax2?(b?8)x?a?ab,当x?(?3,2)时,f(x)?0,

1)求f(x)[0,1]内的值域。x?(??,?3)?(2,??)时,f(x)?0

2)若ax2?bx?c?0的解集为r,求实数c的取值范围。

3 已知函数f(x)?ax2?bx(a?0)满足条件f(?x?5)?f(x?3)且方程f(x)?x有等根,(1)求f(x)的解析式;(2)是否存在实数m,n(m?n),使f(x)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m,n][3m,3n]?如果存在,求出m,n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m-3)x+1=0若存在正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个正根m的取值范围一正一负根m的取值范围2个负根的m的取值范围

六、巩固练习

1. 若关于x的不等式x2-4x≥m对任意 x01]恒成立,则 m的取值范围为

2. 不等式ax2+bx+c0 的解集为(x1,x2(x1 x2<0),则不等式

cx2?bx?a?0的解集为3 函数y?2cos2x?sinx的值域为 4 已知函数f(x)?xf(x)?x有唯一(a,b为常数且ab?0)f(2)?1ax?b

解,则y?f(x)的解析式为

5.已知a,b为常数,若f(x)?x2?4x?3,f(ax?b)?x2?10x?24,则5a?b?6.函数f(x)?4x2?mx?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f(1)的取值范围是

7.函数f(x)=2x2-mx+3, x[-2,+∞)时是增函数,当x(-∞-2]时是减函数,

8.若二次函数f(x)?ax2?bx?c满足f(x1)?f(x2)(x1?x2)f(x1?x2)?9.若关于x的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个负根,则a的值为

10.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

(1)若方程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

2)内,求m的范围。(2)若方程两根均在(01)内,求m的范围。

11.若函数f(x)=x2+(m-2)x+5的两个相异零点都大于0,则m的取值范围是

12.f(x)=lg(ax2-2x+a)

(1)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f(x)的值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第五篇: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立体几何初步第26课时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习题课()

26课时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习题课(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认知图形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多角度解答问题过程中,感悟等价转化思想运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数学中的体现、渗透。

教学重点:

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棱寻求、角的求解。

教学难点:

找求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转化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1)二面角的平面角找法依据.

2)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2.讲授新课:

[师]前面研究了如何找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解决的途径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除此外又给了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本节主要研究无棱二面角的求解思路、方法.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涉及无棱二面角问题的题目也较突出.

找无棱二面角的棱依位置可分二类,

1:如图,在所给空间图形中abcd是正方形,pdabcdpd=ad.求平面pad和面p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师]面pad和面pbc图中只给出一个公共点,

那么怎样找棱呢?请思考.

[生]作线在面内进行,bcad则经bc的平面与

pad的交线应平行,由此想到经pbcad平行线,

找到棱后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平面角.

解法如下:

解:经p在面pad内作peadaeabcd

两线相交于e,连be

bcad

bcpad

pbc∩padpe

bcpe

pdabcdbccd

那么bcpcbcpdc

即有pepdc

pepdpepc

cpd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pdad,而addc

- 1 -

∴∠cpd=45°

即面pad与面pbc成角为45°.

[师]从整个过程可看到,找棱的过程也是经公共点作表示平面的一线的平行线,而平面角依垂面找到并求得.

请同学归纳小结例1的解法,并完成例2.

2:如图,斜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都是a,侧棱与底面成60°角,侧面bcc1b1

abc. 求平面ab1c1与底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

[师]首先解释一下斜三棱柱,面abc

a1b1c1都是几何体底面且平行,cc1 aa1 bb1. ==

[生]a是面ab1c1和面abc的一个公共点,这两个

面的棱图中也没有给出.但由上下两面平行应有交线平行

b1c1,此题难点就是如何找平面角.

[师]考虑面bb1c1cabc及棱长相等两个条件,

请同学思考.

师生共同完成表述过程,并作出相应辅助线.

解:因面abca1b1c1,则面bb1c1c∩abcbc

bb1c1c∩a1b1c1b1c1

bcb1c1,则b1c1abc

设所求两面交线为ae,即二面角的棱

b1c1ae,即bcae

c1c1dbcd,因面bb1c1cabc

c1dabcc1dbc

ac1cd60°,cc1acd2

dbc中点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d

那么有bcdac1aedac1

aeadaeac1

c1ad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c1d33aadac1dad 22

c1ad45°.

[师]请同学小结该题,解决问题关键是什么,难在什么地方.

[生]同例1,关键是找棱、找角、而找角较难.

[师]继续看例3,看该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3:如图,几何体中 aa1 bb1 cc1aa1abcabc为正三角形,面a1ec==

ac1ebb1aa1a1b1,求面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师]此题显然依上述方法去找平行线已不可能.由图b1c1ce不平行.但与前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还是两面从图形看到的只有一个公共点,依公理我们只有去找另一公共点,观察图我们可看到ceb1c1是同一平面内线,突破口就选在面b1c1cb内,找到点后,二面角的棱也就找到.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过程.

解:a1是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的一个公共点,

只需找到另一个公共点,即可.

aa1a1b1a1c1,连ac1

ac1a1cac1∩a1co

bb1的中点e,连eo

因面abc是正三角形,则经bbgac

bgac1oebg

oeac1

因面a1ecac1,故ebb1中点

1那么eb1cc1 2

ceb1c1延长后必交于一点f

f为面a1ec,面a1b1c1的另一个公共点

a1f,则a1f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棱

fb1b1c1a1b1a1b1f120°

∴∠fa1b130°

那么c1a1f90°a1c1a1f

那么ca1a1f(三垂线定理)

cac1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ca1c145°,因aa1 bb1 cc1 ==

而面abca1b1c1

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为45°.

[师]找公共点f是解此题关键,例12是通过公共点作棱,例3是通过再找公共点而得棱.因题条件不同而采用不同作法.12找棱的方法不妨叫作平行线,例3的方法叫找公共点”.

[师]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就一种思路,一条途径,只要多去想条件涉及到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总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定能达到.

3.课时小结:

依图形结构,对两类问题(例12为一类,例3为一类)分别用作平行线法及找公共点法完成,但一切问题都不是绝对的。

4.课后作业: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3

赵州桥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赵州桥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赵州桥教案

19赵州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赵州桥,在学习之前,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生词掌握的怎么样?

1、认读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学生汇报:出示课件赵州桥真是一座()的桥!

3、师随机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课件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造句

出示课件,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齐读第二自然段。

3)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出示课件)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说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

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三、结尾升华

1、如果你是桥梁专家、外国朋友、小学生你会说些什么?

2、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四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指名读。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四、指导背诵

你喜欢哪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五、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板书设计:

19 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美观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第二篇:赵州桥教案

《赵州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生动的语句。

2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

族自豪感。

3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赵州桥》。板书课题。齐读。(幻灯片1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品读了第一自然段,现在复习一些词语。

1.复习巩固词语:

(出示幻灯片1)创举坚固雄伟美观智慧才干

2.读好一个四字词语:世界闻名(全世界都有名)

生齐读,师板书:世界闻名

3这节课我们学习后边的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二——四自然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具体描写赵州桥的?(板书:雄伟、坚固、美观)

二、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看看赵州桥,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建筑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一)先来学习作者怎样写赵州桥雄伟这一特点的。

1.自己先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在书上画出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2.(出示幻灯片2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一人读句子,大家体会意思。

2其中五十多”○“九米多为红字,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句子里用两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长和宽。

3想象一下:50多米究竟有多长呢?

我们这间教室的长度大约有8 米,快来算一算,赵州桥相当于几间教室那么长呢?(比6间这样的教室还要长一些。)这间教室的宽度大约是5.5 米。(不到两间教室这么宽)从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4这是一种说明方法,叫做(板书:列数字)用这种方法可以更清楚,直观地告诉

我们事物的特点

5学生把说明方法写在书上。

你能把赵州桥雄伟的特点读出来吗?谁愿意试一试?(2人读)

3.(出示幻灯片)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这么长是多长?(五十多米)

全部用石头砌(石桥)

你们知道赵州桥上的每一块石料大约有多重吗?有资料记载,每一块约有一吨重,为了修筑赵州桥,用了大约有1000多块这样的石料。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从哪里看出这是个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学生在书上圈数字。 它能够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说明什么?(雄伟)

谁来读这句话?读出桥的雄伟。

这三句话从赵州桥的长、宽、建筑材料和形状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赵州桥十分雄伟。这就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板书)

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后面句子,体会体会这种写作方法。你们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了赵州桥从结构说十分雄伟,还学到了两种新的 写作方法。那这座石桥屹立在洨河上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这说明什么呀!(坚固)

为什么这么坚固?这和它的设计特点分不开,我们学习下面的三句话好好体会体会。

(二)学习坚固:.(出示幻(来源好范 文网wWw.91exam.org)灯片)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读句子,请同学说说李春是如何设计的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

隋朝石匠李春设计的这座雄伟、坚固的石拱桥,是中外建桥史上的首创,课文是怎么评价这种设计的呢?(创举)理解。(第一次出现,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设计。)大桥的设计者是怎样一个人?(太伟大了,太有智慧)

板书:智慧、才干

有感情地读读句子:自己读,个人读。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还有一个特点(美观)。

2课文是怎么把美观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描写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3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思考:写了哪三种图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4看图理解文字描绘的龙的样子。(出示幻灯片三张)。

5同位演一演。

6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自己试着分析分析。

7想象赵州桥栏板上的龙还有哪些样子?(从龙的姿态方面、神态方面)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写作知识,围绕一句话写具体,同时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好像活了一样.(写出了赵州桥的美观,龙的各种姿态写得很生动,活灵活现,写出了工艺的精美)注:此句不是比喻句。 你想对李春说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自己试着背诵句子,全班分层背诵。

8(出示幻灯片)刚才我们学习了赵州桥坚固和美观两个特点,那我们再来读读吧!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写行吗?为什么?

这句话把这两个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了,前半句总结了上文的 内容,后半句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这样的 句子叫过渡句,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跟随着作者,我们不仅领略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而且为自己是华夏民族的子孙而骄傲,让我们带着自豪、赞美之情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小练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赵州桥美观的这段话

2 小练笔: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一种小动物或文具、玩具。3

板书设计:赵州桥

雄伟坚固美观列数字

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智慧才干排比

求索杯大赛教案

赵州桥

魏志红

第三篇:赵州桥教案

19、赵州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过渡句,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并练习仿写。

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过渡句,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并练习仿写。

教学难点: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并练习仿写。

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赵州桥》,看老师写课题,谁来读?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复习生词

赵县 横跨 坚固雕刻智慧石匠 砌成 安济桥

世界闻名 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历史遗产

2)复习课文内容

师:生词你们都读准了,让我们打开书大声读课文,回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 生:雄伟、坚固、美观

3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并练习仿写。

品读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下来

生:这段主要写了赵州桥非常雄伟。

2课文是如何将赵州桥非常雄伟写具体的呢?请先用“~~~~”画出相关的语句,一会汇报交流。 预设:

1 生:我从桥长五十多米,……两旁走人。这句话体会到赵州桥非常雄伟。(出示句子)

师:你是从桥的长度和宽度体会到的,长有(生:五十多米)宽有(生:九米多)同学们咱们的教

室从前黑板道后黑板大约有米,五十多米相当于个那么长,九米多相当于个那么宽。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赵州桥非常雄伟写具体的。(板书:列数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时光隧道回到1300多年前,当大多数的桥还只能走人时,而(学生接读一

二句)

还从哪句话体会出赵州桥非常雄伟?

2 生: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

的河面上。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材料是石头,没有桥墩。(板书:材料、外形)

师:赵州桥与我们看到的跨河大桥有什么不同?(出图对比:没有桥墩)

桥墩起到支撑桥身的作用。

师:赵州桥完全不需要桥墩就能横跨在37米多宽的桥面上,多么有气势啊!读(生看着课件读句

子)

师:这句话通过写它的建筑材料和外形特点把赵州桥非常雄伟写具体的。

师:还有哪句话是写外形的?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课件演示)

3 谁能看着老师的问题,试着介绍一下赵州桥,先自己练一练。(指名)

幻灯:a赵州桥有多长,有多宽?

b这么长的桥,有什么特点?

c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什么?

师:听了你的介绍,同学们,你们觉得赵州桥雄伟吗?用你们的朗读来告诉人们赵州桥非常雄伟。

(我请大家齐读第一句,请读后面)

4 师:所以人们对这种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是建桥史上的一个(生:创举)

师:什么是创举?(指名)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师: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呢?(指名)

师:你说了几个好处?课文中用了哪组关联词将这两个好处连起来的?(生:既…………)师:…………”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写出这种设计的两个好处,让我们一起读

读这句话,老师读前边,男生读第一个好处,女生读第二个好处。

师:多么坚固的赵州桥呀。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呢?自己小声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概括它特点的那句话

(指名汇报)

投影出示: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1 读后你发现了什么?(前半句是说上文的,后半句是说下文的)

2 师:我们把这句话叫做过渡句,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你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过渡句,

使内容更连贯。

3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2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了赵州桥上,看到了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无数只龙栩栩如生,快找找,它们都藏在哪了?请在书中画出相应的语句,练习读一读(出示图片)

1 这是哪幅雕刻?把它的特点读给我们听听。

2 作者是运用什么句式将这几幅雕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指名比赛读)

4 既然喜欢这些雕刻,能把它印在脑海中吗?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自己试着记一记。

5 谁能看着图说一说?

6 没有图了,谁还能说?

7 看看你填的句子和前后有什么联系?(出示整段,我请一个同学读前面,一个同学读中间,一

人读最后,大家仔细听,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填的内容是具体描写,前面是概括描写,后面是总结。

师: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出了赵州桥的美观, 我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具体写,(出示图和提示)打开我们的练笔本。(生写师巡视)

师:谁来读?(指名)

总结全文

1 赵州桥以它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外国桥梁专家参观学习,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自豪)

2让我们带着自豪感齐读最后一段。

3作者不仅赞美了赵州桥,同时也赞美了设计和造桥的劳动人民,再读!

作业:

1将喜欢的段落背下来2完成书后第三题3推荐阅读《建筑工》。

第四篇:赵州桥说课稿

《赵州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第三小学的刘建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9课《赵州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了短短的几百个字,既交代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又介绍了赵州桥的外形特点,凸显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篇课文虽是说明文,但是它并不是纯客观的介绍,字里行间,作者都是带着感情来说明的。另外,本文的语言有其独到之处:用长句子说明时,有的明白准确,有的全面周密,有的细致入微。短句子则有的简练,有的生动,有的承上启下,使全文各段珠联璧合。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技能目标: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谈话法

以欣赏图片为话题引出课题。

以读代讲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直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第二环节、以读促悟,理解文意。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第四环节、拓展思维,激情结课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想夸夸它吗?你想对以李春为首的这些桥梁建筑师们说些什么吗?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和谐美,字体的规范美。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画很直观的表现了赵州桥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雄伟坚固美观是文章的关键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言以蔽之,在《赵州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方法为依托,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练练等手段,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详见我的课堂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说明文。它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坚固、美观的特点。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体会重点语句,领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方法。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 美观的特点及设计的合理性和独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2)、教学难点分析

关于桥历史特点、建筑特点、艺术特色,学生平时接触少,很陌生。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好学习兴趣,使学生用心读书、积极探究,理解赵州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桥文化。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质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做到不唯书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在全文教学的处理上,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孩子们就文中赵州桥的三个特点,及为什么赵州桥世界闻名”“为什么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为什么赵州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等,然后通过学习、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们这节课的收获,也正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2)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以读代讲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直观教学

通过投影、录音、录象的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程序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大胆质疑,对文中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与现代桥相比赵州桥既不宽也不长,为什么作者却说它很雄伟等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个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解决疑问为什么说赵州桥雄伟

引导孩子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了解赵州桥,我在这里选择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与赵州桥同时代的其他石拱桥,来发现这些桥与赵州桥的差别,从而了解赵州桥的历史地位,理解它的雄伟。在孩子们理解的基础上,我通过朗读引导孩子们领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围绕雄伟这个特点把它写清楚的。此外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用数字来具体描写的描写方法。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为什么说它坚固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通过上一问题的铺垫,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读中

4.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训练方能形成。为使学生初步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根据教材特点,第三段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学生自学第三段。

a.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

b.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c.学生同桌讨论。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内容。

a.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龙的句子,标出写了几种龙。

b.投影出示三种龙,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图案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并结合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所有的的区别。教师反导;老师觉得书上不只写三种龙,还写了一种游动的龙,你们说呢?以此激发学生讨论辨析。

d.反复朗读,体会美感。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在感情朗读中品味出那龙的感觉。

e.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通过刚才的学习,具体写龙的这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分、总)你能换成总分的写法来说吗?今天,我们学,如果老师要你们围绕这个词,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你行吗?进行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以致用,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说话能力的发展,可谓有一石三鸟之效。

学习过渡句。

让学生找出把坚固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句子,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5.感情朗读,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

6.引向课外,总结深化。

除了赵州桥,你知道我们还有哪些闻名的古代建筑吗?

我国有这么多闻名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想法?

总之,让学生在谈感情体会上,达到情动而辞发,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san/36597.htm

第五篇:赵州桥旅游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北赵县赵州桥,我是你们的导游**

天下闻名的赵州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市东南区域仅有45余公里。赵州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1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此桥全长64.40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9.6米,跨径37.38米,拱矢高7.23米。这座桥建得精巧新奇,造型优美,通体为巨大花岗岩石块组成,28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砌筑组成单孔孤形大桥横跨在洨水两岸。桥大拱两端之肩上又各设两个小拱,这些敞开的小拱减轻桥身重量的同时,又起到了减少流水冲力、加速畅洪的作用,设计可谓非常科学合理。当时,使用这种敞肩拱还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属于开先河之举。

因赵州桥属于鬼斧神工之作,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是神仙鲁班祖师修建的。其实,赵州桥是我国陏代杰出的匠师李春和众多石匠集体建造的,有史记载。保持1400年屹立风姿,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游客朋友们,赵州桥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4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有理数加法》教案

《有理数加法》教案

通榆县第十中学——杜建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重点: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关键:通过实例引入,循序渐进,加强法则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归纳法、与师生轰动紧密结合.

四、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4+-2),黄队的净胜球为1+-1),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输球为,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2)(-4)+(-3)(3)(+4)+(-3)(4)(+3)+(-4)

(5)(+4)+(-4)(6)(-3)+0(7)0+(+2)(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的符号,再计算的绝对值.

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作业设计

1.计算:

(1)(-10)+(+6)(2)(+12)+(-4)(3)(-5)+(-7)(4)(+6)+(+9)

(5)67+(-73)(6)(-84)+(-59)(7)-33+48(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3)(-0.5)+3(4)3.29+1.78

(5)7+(-3.04)(6)(-2.9)+(-0.31)(7)(-9.18)+6.18 (8)(-0.78)+0

3.用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六)板书设计

1.3.1有理数加法

一、加法法则二、例123

1

2

3

第二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课题:2. 4.1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索,能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计算;

难点:异号两数如何相加的法则。

【学习过程】

一、 预习自学:

1.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挣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2.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赔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3.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赔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4.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挣3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5.蛋糕店上半年挣5万,下半年赔5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6.蛋糕店上半年赔5万,下半年挣0万,请问一年共挣多少钱?

请你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对前面的七个加法运算进行合理的分类探讨: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小组讨论展示)

二、 教师点拨

知识点一:引导学生对前面的七个加法运算进行合理的分类

同号两数相加: (+5)+(+3)= ______(-5)+(-3)= ______

异号两数相加:(+5)+(-3)= ______(-5)+(+3)= ______

(+5)+(-5)=______

一数与零相加: (-5)+0=______

知识点二:探讨: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

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精讲;1(学生自学,教师示范。注意解题步骤)

四、课堂练习;36页随堂练习与习题2.41.2.3(小组展示交流)

五、当堂检测;

1.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下列算是的意义,并计算出结果:

-2+-3);(-3+2

2.有理数加法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两数相加,取绝对值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3.计算:(+15+-7);(-39+-21);

-37+22;(-3++3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与作业设计

丰城一中

131有理数的加法(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 能够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将有理数的加法转化为非负数的加减运算.

3 掌握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的规律.

[知识讲解]

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

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下面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一、负数+负数

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共向西走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6.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2)+(-4=6.

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就是如图1所示:

二、负数+正数

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 那么两次运动后 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2米,写成算式就是

—2+4=2

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就是如图2所示:

探究

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一)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二)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三)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物体从起点向()运动了()米。 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

3+—5= —2

5+—5= 0

—5+5= 0

如果这个人第一秒向东(或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

从起点向东(或向西)运动了5米。写成算式就是

5+0=5或(—5+0= —5

你能从以上7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三、有理数加法法则

1 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例题

1 计算(-3)+(-9);(2)(-4·7)+

分析:解此题要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3)+(-9= (3+9)= 12:

(2) (-4·7)+3·9=(4·73·9)= 0·8.

2足球循环赛中,

红队胜黄队4 1,黄队胜蓝队1 0,蓝队胜红队1 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

+4+—2=+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

+2+—4= —4—2= ();蓝队共进()球,失()球,净胜球数为

()=()。

五、课堂练习1.填空:

1)(-3+(-5=;(23+(-5=

35+(-3=;(47+(-7=

58+(-1=;(6)(-8)+1 =

7)(-6+0 =;(80+(-2 =

2.计算:

1)(-13+(-18);(220+(-14);

31.7 + 2.8 ;(42.3 + (-3.1);

121+(-);(61+(-1.5); 332

127)(-3.04+ 6 ;(8+(-). 235)(-

3.想一想,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请你举例说明.

4. 23页练习 12

课堂练习答案

1.(1)-8 2)-2 32 40 57 6)-7

7)-6 8)-2.

2.(1)-31 27 34.5 4)-0.7 5)-1

60 72.96 8)-1. 6

3.不一定,例如两个负数的和小于这两个加数.

课外作业:第311.

课外选做题

1.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等于零;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2.当a = 1.6b = 2.4时,求a+ba+(-b)的值.

3.已知│a│= 8│b│= 2.

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

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

课外选做题答案

1.(1)对;(2)错;(3)错;(4)错.

2a+ba+(-b)的值分别为0.8、-4.

3.(1)当ab同号时,a+b的值为10或-10

有理数的加法(1

【目标预览】

知识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数学思考: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解决问题: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计算; 难点:异号两数如何相加的法则。

【情景设计】

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进球个数与失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进球为,失球为。比如,进3个球记为正数:+3,失2个球记为负数:-2。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3+-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情况如下:

(1)红队进了3个球,失了2个球,那么净胜球数是:(+3)+(-2)

(2)蓝队进了1个球,失了1个球,那么净胜球数是:(+1)+(-1)

这里,就需要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下面,我们利用数轴一起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规律。

【探求新知】

一个物体作左右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可以记作多少?向左运动5m呢?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利用数轴演示(如图1),把原点假设为运动起点。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是:5+3=8

利用数轴依次讨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算式的答案: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4)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5)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6)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7)如果物体第一分钟向右(或向左)运动5m,第二分钟原地不动,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呢?

总结:依次可得

2)(-5+-3=-8

35+-3=2

43+-5=-2

55+-5=0

6)(-5+5=0

75+0=5或(-5+0=-5

观察上述7个算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范例精析】

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4)+(+7)(2)(-4)+(-7)

(3)(+4)+(-7)(4)(+9)+(-4)

(5)(+4)+(-4)(6)(+9)+(-2)

(7)(-9)+(+2)(8)(-9)+0

(9)0+(+2)(10)0+0

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的符号,再计算的绝对值.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3 足球循环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解:我们规定进球为,失球为。它们的和为净胜球数。

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2

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 -2

蓝队共进1球,失1球,净胜球数为(+1+-1=0

【一试身手】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1)(-0.9)+(+1.5)(2)(+2.7)+(-3) (3)(-1.1)+(-2.9)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总结陈词】

1、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2、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的符号,计算的绝对值两件事。

【实战操练】

1.计算:

(1)(-10)+(+6)(2)(+12)+(-4)(3)(-5)+(-7)

(4)(+6)+(+9)(5)67+(-73)(6)(-84)+(-59)

(7)33+48(8)(-56)+37

2.计算:

(1)(-0.9)+(-2.7)(2)3.8+(-8.4)

(3)(-0.5)+3(4)3.29+1.78

(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3.计算:

4*.用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5*.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利用|a||b|表示ab的和:

(1)a0b0(2) a0b0

(3)a0b0|a||b|(4)a0b0|a||b|.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法

1 .3.1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2、猜一猜: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这两条运算律仍然适用吗?

3(1)计算30+(-20)=__________=______-20+30=___________=_____

(2)[8+(-5)]+(-4)=_______=______ 8+[(-5)+(-4)]=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教师: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讲解例3

教师:例3中是怎样使计算简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三、巩固知识

教师:例4中用了两种方法,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比较好?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师生共同得出:解法2比较好,因为它的运算量比较小。解法2中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五、布置作业

第五篇: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教案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

授课教师: 李彤(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中学)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情及学习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是基于规则为主的新授课型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是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展到有理数范围内的加、减法运算。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分析生活情境中的事理和观察温度计刻度的操作,得到了一些有理数减法的算式,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应用所学的有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的设计流程和总体思路可以用下图表示: 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有理数减法算式-------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减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减法的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事例,提炼其中的数学算式,并从中归纳有理数减

法法则;经历将法则应用于解题的这一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由实际情境提炼数学算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

一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导航作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与运用

教学难点:从实际情境到数学算式,从数学算式到法则的提炼,在法则的总结中体现化归

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课前让学生玩有理数加法中的扑克牌游戏。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温差之说呢?

有效性分析:通过设计温差这一问题情境,进而顺利的进入课题,并从列算式角度加以认识,得到一些有理数减法算式,为后面的化归思想方法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做好素材和算式上的准备。

2.建构活动

活动1:计算温差

师:有理数加减3_百度文库

1:利用温度计的刻度直观得到算式 5 + 3 = 8

2:利用日温差的定义可得到算式:5 -(-3= 8

师: 比较两式,我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 3)变3

活动2:通过举例子验证刚才的变化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减法算式的理解。

有理数加减3_百度文库

有效性分析:从生活情境中,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理数减法运算的算式,为下面观察算式特点,总结运算方法做好准备。这种由算式到法则的过程,使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令算式更有实际背景和说服力,为有理数减法运算法则的提炼和数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数学化认识

5 -(-3=5 + 3 3)-(-5=(-3+ 5

3-(-5 =3 +5(-3)-5=(-3+ (-5

:综合上面算式的共同特点即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我们就得到了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减法概念_百度知道

有效性分析:化归的思想和方法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节课的数学化过程正是通过观察已有的算式来发现和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在教学中渗透了化归思想。此外,在化归为加法运算时,进一步复习加法法则,强化了有理数的减法与小学学的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小学的减法是有理数减法中的一种特例,即减数比被减数小,;当减数比被减数大时,小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了。

4. 基础性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0-(-228.5-(-1.5+4)-16

(?1

2)?1

415-(-7+2)-(+8)

基础练习 1.课本p 32234

2. 求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表示数10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3)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6的点。

有效性分析:基础性训练中安排了典型例题,着重训练学生利用刚学过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的正确性和熟练度,并规范了计算题目的格式,在格式中进一步熟悉法则,正确运用法则,让学生明确有理数的减法的一般步骤是(1)变符号;(2)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5. 拓展延伸

[原创] 巧用扑克牌进行有理数简单运算练习 - 初中数学论坛 - 中学数学教育论坛 - 人教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有效性分析:通过扑克牌的两个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有理数减法运算法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带动班上所有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活动中更加明确运算法则,做到熟练而准确地运用法则,感受并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一定比两个减数小吗?的问题,以区别于学生在小学中熟知的减法运算,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思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老师较快的给出法(本站 推荐WWw.91exam.org)则,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的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的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的适当压缩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本节课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后,再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变为学生讲,教师听,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与教师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_0
[标签:标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目录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篇:6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8的乘法口决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

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增强自主学习和与

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挂图、口诀卡

课前自学:

自学教材第71页的内容。

观察并思考: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多少块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

尝试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哪一句口诀容易记?哪一句口诀难记?记下来,想办法记住它。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通过预习,你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多少块小正方体。你能动手摆一摆吗?

学生动手摆一摆后,指名演示。

3.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3个呢???8个呢?

出示:

交流课前填写结果。

同桌互相说一说几个8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一:编写8的乘法口诀

1.你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

小组内展示课前自己编写的口诀,说说自己是怎样编写的。

全班交流,核对口诀编写的正确性,纠正错误写法。

2.8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哪一句口诀容易记?哪一句口诀难记?同桌互相交流记忆口诀的经验和方法。

3.全班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

学习活动二:记忆口诀

1.自由背8的乘法口诀,齐背;师生对口令。

2.“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观察比较每组的三题的得数为什么相同?从左往右看,说说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3.2

你能用你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填写吗?

三、精讲点拔

8的乘法口诀句数多,积的数目较大,记忆有难度。通过观察比较,我们知道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8,所以我们先记住一些容易记住的口诀,再根据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来记忆其它口诀。大家不仅要能按顺序背口诀,还要打乱背口诀。只有熟记口诀,才能更好地应用口诀。

四、运用提升

1.“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按要求进行活动。一人说口诀,另一人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师生合作开展练习难记忆的口诀,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2.4

2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计算后,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用的哪句口诀。

3.56

学生明确图意后,说说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4.7

学生独立填空。

指名说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用了哪一句口诀。

五、达标作业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2.布置作业。

熟记1~8的乘法口诀

谁的花儿开得艳。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8的乘法口诀求商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经验,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

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初步形成相应的计算

技能。

2.让学生用刚学习的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计算的实际应用

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诀卡

课前自学:

自学教材第73页的内容。

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口算: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思考:口算时是怎样想的?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记下自学时遇到的难题。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学案:

把下面的口诀说完整。

()八二十四五()四十四()三十二

()八十六()八四十八七()五十六

口算:

42÷730÷518÷324÷4

12÷221÷736÷635÷5

小组核对填法,交流想法。

2.1~8的乘法口诀。

3.谈话引入课题: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 、精讲点拨

学习活动一:

1 小黑板出示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计算每组除法式题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可以根据已知积的一道乘法算式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2.9

你能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同桌互相合作,一人出口诀卡,一人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3.出示:□÷8=□□÷□=8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述。

三、运用提升

1.10

让学生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计算。

集体核对。教师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指导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及时订正。

2.11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

学生口算后,交流答案,说说分别用哪一句口诀。

3.12

让学生弄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

指名说说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四、达标作业

1.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布置作业。

争星游戏,在1分钟内完成得又对又快,就是计算之星3 × 8+8 =6× 8+8=5 × 8+8=

4 × 8=7 × 8=8 × 6=

8 × 4=8 × 7=6 × 8=

32÷8=56÷8=48÷8=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 × 8=8 × 8=64 ÷ 8=25 ÷ 5=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长度单位》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更多请关注wWw.91exam.org)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

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

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 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 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

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

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

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导学案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练习八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其它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自学::

1、背9的乘法口诀

2、预习课本第77—78的习题,试着做一做。

学习过程:

一、交流展示

1、背9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写两道除法算式

4× 5 =208 ×9=72

()÷ = )()÷ =

()÷ = )()÷ =

二、自主探究

学习活动 ()

1.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第1题,看谁说的又对又快,抢答。

2.2题,在小组内交流 ,一人说口诀,其余人说算式,并把它填写完整。 学习活动 ()

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是如何比较的。 (小结: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

在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

2.出示第5题,观察比较,说出每组之间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计算

灌云伊山中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三、精讲点拨

1.指名学生板演,并说出比较方法。

2.推选组员板演,并说出运用哪句口诀完成每道题要注意些什么?

3.1~9的口诀背出来,拿出勇气,展现自己。4、小组比拼,根据乘法口诀说出对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四、运用提升

1、在”““=”

1 × 9○ 3 × 92 × 9○ 6 ×3

6 × 9○ 8 × 74 × 9○ 9 × 4

2、口算

72÷8=35÷5=7×6=56÷7=7×4=8×8=

3、看图完成第6

五、达标作业

1、说说本节课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请他帮助你。

2、铁锅42元,铝锅46元,妈妈带了95元的人民币,可以买哪种锅?(课后思考)

第五篇:6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十一课时表内乘法(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主备人:郑瑶珍参备:二年级组数学老师时间:2014-9-10

导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37-11题。

导学目标:

1. 熟记6的乘法口诀。

2. 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会用6的乘法口诀解答有关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 通过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导学重点:

熟记并背诵1-6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导学难点:

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一、 复习旧知

1. 对口诀。

现有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给学生以示范。在让同桌同学互相问答,看谁答得全对。对答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2. 开火车。(出示卡片)

分小组,由一二开始,按序伸手说口诀。让全班同学在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二、 指导练习

1. 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向学生说明:左数第一列上的1-6和从上面数数第一行的1-6都看做因数,把乘积写在两个因数交叉的位置上。学生明白后,让其独立完成。

2. 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看谁算得都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换评改。

3 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分组问答,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4 练习十三第11

指名读题意;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相互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5. 数学游戏:保护青蛙

让学生边看边说,在书上填数。

组织学生游戏。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三、 积累运用

1.把口诀写完整

一六()二()一十()()十八

三三()一()得四()()二十

2.计算

出示口算卡。

3.每个小朋友分4个苹果,五个小朋友一共分了多少个?

四、 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同学们邀熟记1-6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希望同学么们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背诵1-6的乘法口诀

游戏:保护青蛙

第十二课时表内乘法(一)

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主备人:郑瑶珍参备:二年级组数学老师时间:2014-9-10

导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37-11题。

导学目标:

1.加强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导学重点:

能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能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导学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

3. 对口诀(1-6的乘法口诀)。

4. 开火车,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出示卡片)

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许多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1.小明和同学们去公园玩,每辆车坐4个人,有6辆车,有22位人坐得下吗? 请学生分析题意,明确求什么。重点指出要比较再答。

2.公园广场上有13红气球,6束蓝气球,每束6个,红气球比蓝气球少多少个? 学生自己列算式,然后一人口答并引导说出先算出蓝气球有多少个,再比红气球比蓝气球少多少个。集体订正。

3.小明和小伙伴们玩累了,口好渴,决定去买4瓶娃哈哈矿泉水,他们去了2家商店: 第一家:每瓶2元第二家: 每瓶2元,买4瓶赠1

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买哪家的比较合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想法,同时教育学生买东西时要懂得节约,要划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步步深入地巩固、升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练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用较为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具体

情境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课堂检测

1. 小汽车每辆能坐4人,大客车能坐25人,有3辆小汽车和1辆大客车。问一共能坐多少人?

2. 一本故事书,小明每天看5页,看了9天,还剩2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 45人去东湖游玩。其中15人去参观植物园,剩下的去划船,每条船坐6人,需要几条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十三课时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

主备人:郑瑶珍参备:二年级组数学老师时间:2014-9-10

导学内容:教材第65页第12题和练习十四。

导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的知识点。

2. 能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综合运用。

3.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4.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导学重点、难点:

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6的乘法口诀表、口诀卡片。

导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提出课堂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的知识。你打算怎么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

2. 回顾

这一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习了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我知道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我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还知道乘法比加法简便;我记住了1-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二、 整理和复习

1. 复习乘法口诀表。

拿出你们的口诀卡片,按你们的想法,给它们排排序。汇报小组交流结果。 你们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么摆?

(我么把开头一样的摆一起;我们把口诀中有2的摆一起??

2. 口诀表

观察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练习教材第65页第2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进而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 综合练习

1 对口诀

2.口算比赛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时间2分半,昨晚同桌检查,对全班同学给予表扬。

3. 练习十四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画面资源,让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解决。

4.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四、总结

回忆这节课我们怎么真理这个单元知识的?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表

三四十二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3×4=125×6=306×6=36

4×3=126×5=30

默认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东南西北

二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花园教案 北师大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6

木兰诗教案(精选多篇)-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木兰诗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

3 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 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识和才能。 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

2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的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识和才能。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木兰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 —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释全诗。把不懂的语句做上记号,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诗句。如果小组无法解决,可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要求以木兰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新人、讴歌英雄)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4、学生根据情节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的人句式来说。教师提示:可抓住某些词语或语句来进行分析,如惟闻女叹息叹息一词可以看出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英雄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可见她爱她的家人也爱国家。”“她身上具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工英雄气概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学生提出最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1、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木兰到底姓什么呢?

3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

??

五、拓展延伸,口语表达

1、你知道的巾帼英雄还有哪些?(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2、如今的你想对巾帼英雄说些什么?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本文是一篇叙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卸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极富有戏剧性。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

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预习作业:

诗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请找出来。

附板书: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篇:木兰诗(教案)

语文版七上第六单元

24 木兰诗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教学难点]

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千古,家喻户晓。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学生猜:花木兰

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木兰的乐府诗《木兰诗》(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文学常识(幻灯片3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双壁。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幻灯片4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1)标自然段序号;(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3)读准字音,朗读全诗。

2、检测字词(幻灯片5

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

唧唧(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pèi)头 溅溅(jiān)燕(yān)山啾啾(jiū 朔(shuò)气

金柝(tuò 铠(kǎi)甲十二转(zhuǎn 红妆(zhuāng)著(zhuó 旧时裳(cháng 云鬓(bìn 帖(tiē)花黄

3、二跟读课文,读出节奏。(幻灯片6

教师放朗读示范读音,请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节奏。

学生跟读。

4、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幻灯片7~8

自学讨论:要求(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诗。(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

(一)学生参考屏幕上的译文翻译全文。(超链接幻灯片31-32

(二)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幻灯片9~14

1)文言中数词的翻译。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中的十二”“都是极言其多,不能作为确实的数字,是虚指。

2)文言文中互文句的翻译。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相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炼。

试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体会互文的用法。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而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阁门,坐在我东屋、西屋的床上。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

扩展补充:

?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3、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主人下马客在船(《木兰诗》),主人下马,已包含客人也下了马,客人在船也隐含着主人在船了。下马在船两个动作是在主人中进行 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五、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木兰当户织() 旦辞爷娘去()

愿为市鞍马()

万里赴戎机() 愿辞千里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第二课时

一、析读课文内容。

1.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幻灯片15

课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根据下列情节,试划分课文层次。 开端:可汗点兵 木兰叹息

发展:代父从军 奔赴战场

高潮:十年征战 凯旋归来

结局:放弃赏赐 辞官返乡

2、二研读课文,分析叙事的详略安排。(幻灯片16~17

问题一: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

学生自读全文,讨论。

讨论明确:这首诗详写: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问题二: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

学生深入探究讨论。

讨论明确: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3、三精读课文,分析木兰的形象。(幻灯片18~20

问题一:请同学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精读课文,要求:(1)画出表现木兰品质、性格的诗句;(2)批注自己的理解。

讨论明确:(1)孝敬父母的精神可敬。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力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可敬。(2)英雄气概可敬。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可敬。(3)不慕高官厚禄的精神可敬。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凯旋了,应是论功受赏,可她却辞官还乡,高尚行为可敬。(4)热爱生活、亲人,让人感到可爱。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的表现,让人感到可爱。不闻爷娘唤女声的反复提及,表现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也显示了木兰的可爱之处。

问题二: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百姓,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因此,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讨论写作方法。(幻灯片21

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2、爷娘闻女来,出阁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

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5、旦辞黄河云,暮至黑山头。

?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8、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三、延伸拓展(幻灯片22~27

1、背诵全诗。

请学生再次观看图片,结合图片内容,学生分节背诵全诗。

2、想象作文。

阅读课文第六段,木兰还乡后与亲人团聚的喜庆情景,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诗中的画面内容,扩写为一篇记叙文。

要求:(1)有故事情节;(2)有具体人物描写。

3、课外链接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四、堂上练习。

五分钟内完成《每课一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28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课练》课内部分习题。

3、综合作业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著我旧时裳b.对镜帖花黄

c.出门看火伴d.万里赴戎机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木兰当.户.织(对着门)b.卷卷有爷.名(父亲)

c.著我旧时裳.(衣裳)d.双兔傍.地走(靠近,贴近)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雌兔眼迷离..b.出门看火伴..

c.双兔傍地走.d.著我旧时裳.

4)下面对句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b.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共有十二卷)

c.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d.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编。

b.乐府原是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府采集的诗歌也叫作乐府诗。

c.《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 歌。

d.《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篇幅较长的抒情歌辞,是一曲传奇式的女性英

第三篇: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设计

水塘中学:李宗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

4、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六、主题探究: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巾

木果敢坚强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英

谨慎机敏雄

201448

第四篇:木兰诗教案 - 副本

《木兰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正字音

机杼zhù可汗ka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ai燕山:yān胡骑(战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并不繁琐。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

4、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六、主题探究: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

 

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

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七、拓展延伸

1.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巾

木果敢坚强帼

兰英勇善战

诗不慕名利英

谨慎机敏雄

第五篇:《木兰诗》教案设计

《木兰诗》教案设计

授课者:徐裕德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

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多媒体展示)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a hán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ai(缰绳 )燕山:yān 胡骑(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

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

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开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 “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

比修辞方法,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但,只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

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但两句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 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

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

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

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更多请关注:WwW.91exam.org)

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

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

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

机智谨慎,不贪图富贵,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6、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

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

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详写)十年征战(略写)家人团聚(详写)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写作技巧:

详略得当,修辞丰富。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7

幼儿园魔术活动教案-教育教学方案-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幼儿园魔术活动教案

  一、活动准备:

金属钠、过氧化钠、酚酞、自来水一瓶、脱脂棉若干、三脚架、石棉网、镊子、滤纸、钥匙、大烧杯、长滴管、垫板一个、滤纸一盒(提前用淀粉水溶液画上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碘水一瓶(装在一个小喷壶里)

活动过程:

二、魔术2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在教室里面玩魔术,如果此时教室里突然着火了,我们怎么办?

跑,对,就是跑。我们先跑到安全的地方,然后让老师打火警电话来灭火。火警叔叔来了用什么灭火?灭火器,水等等

小朋友们都知道水能够灭火,那么现在老师再给小朋友们玩一个魔术,滴水点火。展示棉花、自来水等。用棉花包好过氧化钠,然后用滴管往棉花里滴水,小朋友们会看到棉花着火了。通过这个魔术,小朋友们会知道谁能用来灭火,但有时候也能点火。

三、魔术3

巧变小动物,并给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四、活动延伸

把你看到魔术讲给你的爸爸、妈妈。考考他们,看他们知不知道水能点火的秘密。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育教学方案优秀范文8

幼儿园亲子体能游戏活动方案 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方案 .htm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教育教学方案》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21年8月企业文化宣传标语模板范..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