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秀范文1
《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标题]
《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智取生辰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安中学 鄂瑞雪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浅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过程。
3、感知文题的“智”,辩证分析梁山好汉的行为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熟知主要人物,能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理解《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智”的体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好汉歌》。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听了一首歌,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是哪部电视剧的歌曲?——《水浒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浒的世界,去看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板书题目)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探究小说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分析梁山好汉的行为
三、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四大名著
2. 学生快速读文,找出生僻字和难写字,小组讨论完成并展示
3.分析文题,提出需解决的问题
4. 播放视频《智取生辰纲》片段,理清情节,分出层次
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1-7)
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8-13)
(14段是补叙)
5.分析课文,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6、结合人物描写方法浅析主要人物
四.拓展延伸
思考:1.课文题目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2.吴用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小说的情节结构,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物描写方法简要感知了主要人物形象,为下一课的教学做了准备。
五、布置作业
1.划出小说中能够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分析其性格特点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教学设计优秀范文2
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标签:标题]
杠杆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杠杆
授课时间
6月18日
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经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3、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分析及准备
重点:1、平衡状态;2、平衡状态的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及推导;4、二力平衡条件应用。难点:1、平衡状态的条件的说明;2、二力平衡条件的推导。
本节课是力和运动关系的延伸及应用,应该是初中力学的一个核心环节,学好本节课可以加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以后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分析出“物体受到力还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因是讲好本节课的关键,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探究教学及实验教学,实验器材由学生准备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内容预设
情景预设
效果预设
1、讲解中,举例时仅探讨了静止情况,而未谈到匀速直线运动情况,需改正。
2、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学生设计基本分两种情况:(1)课本20页图8.2-2,但没有定滑轮;实验时受摩擦力影响大,经分析拿出课本方案更合理,但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2)设计成杠杆平衡条件的验证,尽管不合理,但要肯定学生的设计,对实验的设计分析需另案处理,不宜在本节课展开。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2、动手动脑学物理。
1、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内容在实际当中会不会存在?
3、提问:实际当中有无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并举例
4、讨论:物体受到了力为什么还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引导: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受到了平衡力作用的缘故。
6、讲解:平衡状态
7、提问:物体怎样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8、例证:平衡状态条件: F合=0
9、介绍:二力平衡
10、提问:二力平衡条件?
11、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己设计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12、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有什么应用?
13、延伸:受力分析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进行受力分析;(3)确定物体运动状态;(4)列方程求解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平衡状态及其原因。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平衡状态的条件。
5、在平衡状态的基础上理解二力平衡,使问题得到简化,再提出二力平衡条件,水到渠成。
6、使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7、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7、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拓展学生视野,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二、平衡状态的条件:F合=0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效果还算良好,但学生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够,须通过练习加强。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讲话致辞》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教学设计》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范文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复制完整版《教学设计》范文,全网20万篇优秀素材范文持续更新、一网打尽!免除会员朋友东奔西跑找材料的后顾之忧!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