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村官考试省级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2017年10月大学生村官公基备考:“一带一路”背后的人文历史
2017-10-24 16:42: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91考试网提醒您关注最新招考信息:

以下内容是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基备考中国 “第五大发明”知多少,供考生参考及学习!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这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的4年。有人说,如今的“一带一路”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背后蕴含着哪些人文历史知识呢?五道题带你来了解。

【题1】广义的丝绸之路指的是( )。

A.陶瓷之路和茶叶之路 B.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

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D.茶马古道和河西走廊

【答案】C。解析: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故本题选C。

【题2】汉朝时,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是当时的( )。

A.古希腊 B.古印度 C.古罗马 D.古埃及

【答案】C。解析: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公元762年,杜环结束了其游历生涯,随商船在广州登岸,回到了中国。随着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明交流逐渐加速,而罗马正位于贸易路线上的终点,当时的中国把它命名为“大秦”。 故本题选C。

【题3】海上丝绸之路的别名是( )。

A.陶瓷之路 B.唐蕃古道 C.太行八陉 D.徽杭古道

【答案】A。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故本题选A。

【题4】《凉州词》一诗里“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提到的“玉门关”在今天的( )省。

A.山西 B.新疆 C.陕西 D.甘肃

【答案】D。解析: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故本题选D。

【题5】下面哪首诗里描述的情景不会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出现?(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答案】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凉州词》,描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出自《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出自《凉州词二首·其一》,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故本题选C。

通过这5题的解析让大家更加了解“一带一路”背后的历史人文,更加了解这一世纪工程。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7年10月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基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