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于(现存),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87、五对基本范畴各自的辩证关系普遍可概括成:第一,(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不可等同,不能混淆);第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8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注意,直观反映就是形而上学。
89、人的认识具有:(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9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91、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①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②认识有(相对独立)性;③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92、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9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94、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9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96、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需要:①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维的逻辑)加工。
97、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①一定的(技术手段);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9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注意,认识的总规律不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
99、真理是(哲学)范畴,它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它不是(客观实在),而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100、真理的客观性: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1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02、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
103、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及存在的(无条件性)。
104、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106、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107、是非得失,(是非)即真理,(得失)即价值。
108、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可以相互渗透的有:真理和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109、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110、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对(客体)的尺度,是(统一的、一元的);价值是对(主体)的尺度,是(多样的、多元的)。※统一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111、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认识与实践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113、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114、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识和经验),(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115、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①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感性材料);②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现象,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运用认识的理论成果制定行动的计划、方案,形成(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
116、社会历史观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8、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119、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方式)。
120、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12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生活)的总和,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12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124、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12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 不同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27、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128、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社会心理包括:(风俗、习惯)等。
1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3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 革;②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③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131、(地 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①提供(生产和生活资 料)的来源;②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 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2、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 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①(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会延缓社会发展;②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③人口作用具 有二重性(劳动力、消费者)。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3、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
134、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3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地主为首的社会,大机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的理论来源是(“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37、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生产)。
138、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139、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40、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更替)的历史。
14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142、只有尊重群众的(选择),才能做到尊重历史的(规律)。
14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44、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45、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6、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47、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经济基础性质是划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
148、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自始至终存在者矛盾。其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前进过程。
14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和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50、 当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反对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当现存生产关系所能容纳 的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轻率地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左”倾冒险)的错误。
151、(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152、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15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54、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55、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156、(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
157、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8、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性质)。
15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160、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16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过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
16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注意,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
163、阶级是产生的前提:(有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
164、阶级的产生通过两个途径:(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俘虏变为奴隶)。
165、阶级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即为(剥削阶级),这主要是从(经济)上地位的区别。
166、阶级对立的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