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村官考试省级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汇总(二)
2015-05-23 19:08: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于(现存),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87、五对基本范畴各自的辩证关系普遍可概括成:第一,(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不可等同,不能混淆);第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8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注意,直观反映就是形而上学。

89、人的认识具有:(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9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91、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①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②认识有(相对独立)性;③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92、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9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94、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9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96、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需要:①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维的逻辑)加工。

97、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①一定的(技术手段);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9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注意,认识的总规律不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

99、真理是(哲学)范畴,它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它不是(客观实在),而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100、真理的客观性: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1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02、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

103、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及存在的(无条件性)。

104、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106、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107、是非得失,(是非)即真理,(得失)即价值。

108、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可以相互渗透的有:真理和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109、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110、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对(客体)的尺度,是(统一的、一元的);价值是对(主体)的尺度,是(多样的、多元的)。※统一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111、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认识与实践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113、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114、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识和经验),(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115、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①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感性材料);②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现象,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运用认识的理论成果制定行动的计划、方案,形成(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

116、社会历史观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8、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119、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方式)。

120、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12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生活)的总和,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12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124、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125、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 不同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27、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128、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社会心理包括:(风俗、习惯)等。

1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13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 革;②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③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131、(地 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①提供(生产和生活资 料)的来源;②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 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2、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 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①(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会延缓社会发展;②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③人口作用具 有二重性(劳动力、消费者)。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3、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

134、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3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地主为首的社会,大机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的理论来源是(“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37、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生产)。

138、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139、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40、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更替)的历史。

14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142、只有尊重群众的(选择),才能做到尊重历史的(规律)。

14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44、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45、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6、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47、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经济基础性质是划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

148、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自始至终存在者矛盾。其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前进过程。

14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和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50、 当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反对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当现存生产关系所能容纳 的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轻率地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左”倾冒险)的错误。

151、(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152、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15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54、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55、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156、(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

157、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8、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性质)。

15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160、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16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过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

16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注意,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

163、阶级是产生的前提:(有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

164、阶级的产生通过两个途径:(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俘虏变为奴隶)。

165、阶级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即为(剥削阶级),这主要是从(经济)上地位的区别。

166、阶级对立的实质是(

Tags:村官考试 选聘高校毕业生 到村任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5年大学生村官面试技巧:方法.. 下一篇2015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