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5题。
1亿8千万年前,自然界就开始了它的最有创造性的工程设计。那时圆蛛(蜘蛛的一种)就织出了能有效地捕捉飞虫的圆形网。这样柔弱的一张网是怎样分散这么大的动能的?这张网能够捕捉到多大的飞虫而蛛丝不断?究竟是由于它的丝强还是它的结构好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唐纳德·艾德蒙兹、生物学家弗里兹·沃尔拉斯和结构工程师洛雷恩·林用计算机模型分析了蜘蛛网的结构。“我们试着分析了这张网的设计方法。”埃德蒙兹说,“我们编制了一套程序,让汽车向整张网撞去并将它撞破,然后分析这种变形作用。”研究人员将单根丝、丝是怎样连接的以及昆虫撞击网的这些实验资料都输入了计算机。“如果蜘蛛网抵挡不住昆虫的撞击,于是要么昆虫突破这网,要么被弹出,好像在蹦床上弹跳一样,”埃德蒙兹说,“通过模拟我们意外的发现,空气动力学引起的衰减在捕捉昆虫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昆虫这一动量规模上,空气阻力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整张网在空气中来回摆动时能量被分散了。”为了证实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他们三个又进行了实验。“我们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炮弹轰击了真正的蜘蛛网,”沃尔拉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空气是粘滞的,就像在水中拖拉绳一样。”科学家们还分析了网的平衡力和张力的独一无二的几何形态,证明力被分配到整张网面之上。林说,“为了解决结构问题,建筑学家和工程师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新方法。实际上,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蜘蛛网不但结构美观,而且力学分配极为合理”。
11.文章首句1亿8千万年前,自然界开始的“最有创造性的工程设计”指的是:
A.蜘蛛 B.圆形网 C.昆虫世界 D.蜘蛛网
12.对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结果理解有误的是:
A.整张网在空气中来回摆动时,能量已被分散
B.要么昆虫突破这网,要么被弹出
C.这张网能够捕捉到多大的飞虫而蛛丝不断
D.空气动力学引起的衰减在捕捉昆虫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13.对文中引用生物学家弗里兹·沃尔拉斯的话所证实的问题,阐释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发现网在泡沫塑料轰击下空气是很粘滞的
B.证实计算机模型试验的结果
C.证明网在捕捉昆虫时空气阻力所起的作用
D.柔弱的网是怎样分散昆虫撞击的动能的
14.对作者引用结构工程师洛雷恩·林的话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阐释准确的一项是:
A.网的平衡压力和张力呈独一无二的几何状态
B.昆虫的撞击力被分配到整张网面上
C.网捕捉昆虫,主要是由于网的结构好
D.蜘蛛网的力学分配极为合理
15.最符合本文文意的标题是:
A.蜘蛛网对建筑艺术的启示 B.蜘蛛网是怎样分散动能的
C.解开蜘蛛网的奥秘 D.蜘蛛捕捉昆虫的秘密
11.【答案】D。解析:在“最有创造性的工程设计”一句后,作者提到了圆蛛织出的蜘蛛网令人不解的一系列问题,其后用大篇幅来论述蜘蛛网的设计,故由此可知,“最有创造性的工程设计”指的是蜘蛛网,故答案为D。
12.【答案】C。解析:由“我们编制了一套程序,让汽车向整张网撞去并将它撞破,然后分析这种变形作用”、“科学家们还分析了网的平衡力和张力的独一无二的几何形态……”等句子可知,科学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蜘蛛网的结构、变形作用等问题,并不是为了测算网捕捉飞虫大小的极限。故答案为C。其他三项在文章中皆可找到依据。
13.【答案】A。解析:生物学家弗里兹·沃尔拉斯关于“空气是很粘滞的”说法,并不是指在泡沫塑料轰击下空气的实际状态就是粘滞的,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如同他在后面提到的“就像在水中拖拉绳一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空气阻力在捕捉昆虫时所起的作用。因此A项阐释得不够准确,当选。
14.【答案】C。解析:由“林说,‘为了解决结构问题,建筑学家和工程师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新方法。实际上,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蜘蛛网不但结构美观,而且力学分配极为合理’”可知,结构工程师洛雷恩·林强调的是蜘蛛网的结构优势,备选项中只有C项提到了蜘蛛网的结构问题,故阐释准确,当选。
15.【答案】C。解析:通读文章可知,通过科学家的实验,本文主要探讨了蜘蛛网在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科学性,中间也涉及到蜘蛛网捕获昆虫的原理。备选项中“解开蜘蛛网的奥秘”能够完全涵盖这些内容,符合文章标题的要求,故答案为C。
公共基础
11.下列关于行政法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拘留处罚
B.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
C.行政法规的决定程序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D.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12.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句话最合适的理解是( )。
A.组织中的领导个性不一致,必将导致不团结
B.组织需要集中统一管理,不能政出多门
C.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造成内耗
D.组织目标需要达成共识,不能有不同意见
13.政府机构改革要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必须贯彻( )。
A.精简原则 B.权责一致原则 C.依法行政原则 D.效能原则
14.公文的内容必须体现出有关( )的基本形势。
A.领导意愿 B.人民意见 C.政策法规 D.国际惯例
15.下列不属于公文主体部分的是( )。
A.标题 B.报送机关 C.成文日期 D.发文机关
答案在下一页哦!
11.【答案】B。解析:《行政处罚法》第10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A项错误;《立法法》第60条规定,行政法规的决定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C错误;《立法法》第85条规定,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12.【答案】B。解析:通过这句话可知,一个组织拥有多个领导核心不易在民主集中上统一,达不成统一决定,降低办事效率。故答案为B。
13.【答案】D。解析:所谓“精简”原则,是指依法设置国家机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定员定岗,国家机关之间职责明确,层次清楚。精简不能简单理解为数量上的减少,主要是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运行效能。所谓“统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高度统一。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机构编制,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二是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从党委和政府整体上所负担的责任出发,通盘考虑职责的具体配置和机构的具体设置,使之适应党委、政府职能的全面高效履行,并且形成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使各部门的工作形成一盘棋,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所谓“效能”原则,是指机构编制工作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编制,不断改善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党委、政府整体效能的提高。坚持“效能”原则,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分工合理。职能划分科学、合理,是保证行政效能的前提。二是权责一致。责任与职权是机构的两大要素,两者的相互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机构的效能。一个机构负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反之,有多大职权,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故本题答案选D。
14.【答案】C。
15.【答案】B。解析: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构成公文的主体部分。故本题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