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村官考试省级导航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2017年06月行测必考成语:表示“对立关系”的词语
2017-06-16 18:42: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不共戴天】

【辨析及应用】

★针锋相对<释义>比喻双方对等或双方策略、观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争辩或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为有力地回击。用于争论。属于褒义词。

★势不两立<释义>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和。

★水火不容<释义>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有时比喻人与人之间有仇恨,不能在一起。

★不共戴天<释义>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共性】

都有二者关系对立、关系不好的意思。

【差异】

1.感情色彩。“针锋相对”是褒义词,其他三个词语都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2.范围。“势不两立”可以用来指敌对的人和事之间的矛盾或仇恨,范围较大;“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只能指敌对的人之间的仇恨,范围较小。

3.程度。“水火不容”“不共戴天”都指人与人之间有仇恨的对立关系,但二者表现的仇恨程度有区别。“水火不容”形容有仇恨的双方不能在一起;“不共戴天”形容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感情程度更重。

<例句1>对于那些反动言论,我们必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例句2>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例句3>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解析:例句1对于反对言论做出的斗争是正义的、正当的,所以应该用一个褒义词来修饰斗争,所以只能用“针锋相对”,而且“针锋相对”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争论、辩论的;例句2“楚”“秦”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描述的是两个事物,一个强,另一个一定是弱,强调两者不能和平共处,所以只能用“势不两立”;例句3中根据“亘古未有”和“壮举”的提示,表达的感情程度很重,需要用一个程度与之相应的词语,所以只能用“不共戴天”。

【自成一家】【壁垒分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辨析及应用】

★自成一家<释义>技艺、思想、主义等有独到之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形成一派。

★壁垒分明<释义>比喻对立双方界限非常清楚。

★各自为政<释义>各自行使各自的政令。比喻步调不一致,各行其是。

★条块分割<释义>条:指的是由中央直属部委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如国家税务局对各级税务部门、国家工商部门对各级工商部门的指挥。块:对地方行政当局统管的某一区域全部行政行为的一种描述。比喻两种指挥体系把整个国家人为地分割成不同的领域。

【共性】

都有关系不密切,各自不相关的意思。

【差异】

1.对象。“各自为政”的主体是人,其他三个词语的主体都是物。

2.侧重点。“自成一家”重在指学术、技能上与众不同;“壁垒分明”“条块分割”重在指不同领域的界限。

3.范围。“壁垒分明”指界限非常清楚,范围大;“条块分割”指国家分割后的界限,范围较小。

<例句1>他们俩是我们科室的领导,两人在布置工作时各自为政,总凑不到一起去。

<例句2>鲁迅文章的内容和技巧都自成一家。

<例句3>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壁垒分明,两派意见各不相让。

解析:例句1中的主体是“两人”,所以只能用“各自为政”;例句2中的主体文章的内容和技巧,所以只能用“自成一家”;例句3中主体是两个派别意见各不相同,界限明显,所以只能用“壁垒分明”。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辨析及应用】

★南辕北辙<释义>本要往南边去却驾车向北。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

★背道而驰<释义>向着相反的道路奔驰。比喻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也比喻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的方向走。

★适得其反<释义>结果与愿望恰好相反。

★事与愿违<释义>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共性】

都指取得相反的结果。

【差异】

1.对象。“背道而驰”除了指背离自己的正确目标以外,还有与其他事物方向不一致的意思,其他三个词语都是指与自己的目标或愿望不一致。

2.用法。“南辕北辙”在句中可作定语、宾语;“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3.程度。“适得其反”指结果与愿望完全相反,程度较重;“事与愿违”指事情结果与愿望方向不一致,程度较轻。

<例句1>面对现实的压力,有时想法和做法不得不背道而驰,真是无奈。

<例句2>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再刻苦认真,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例句3>不料后来事与愿违,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

解析:例句1中的对象是“想法”和“做法”,是指两者之间的方向不一致,所以只能用“背道而驰”;例句2中缺少的成分是宾语,所以只能用“南辕北辙”;例句3中“后来”提示,事情发展初期跟预期是一致的,而且“现在这点局面”也提示事情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是跟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语意较轻,应用一个程度与之相应的词语,所以只能用“事与愿违”。

【相去甚远】【大相径庭】【扞格不入】

【辨析及应用】

★相去甚远<释义>互相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距离。

★大相径庭<释义>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

★扞格不入<释义>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共性】

都有意见不合的意思。

【差异】

范围。“相去甚远”用来表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距离;“大相径庭”主要用来形容事物区别明显;“扞格不入”主要指意见、看法不同。

<例句1>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

<例句2>问题在于现实与愿望仍然相去甚远。

【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冷眼旁观】【漠不关心】

【辨析及应用】

★隔岸观火<释义>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救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

★袖手旁观<释义>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冷眼旁观<释义>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

★漠不关心<释义>对人对事感情冷漠,淡然处之,不放在心上。又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共性】

都有不关心、不相关的意思。

【差异】

1.范围。“漠不关心”的适用范围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冷眼旁观”的适用范围是物;“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的适用范围是人。

2.用法。“冷眼旁观”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和状语;“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和定语。

3.程度。“隔岸观火”指人有危难不加救助;“袖手旁观”指别人有困难不予帮助;“隔岸观火”的程度更重。

<例句1>学生对教科书中出现的古人及古人的故事都漠不关心,只一心追求考试得高分。

<例句2>我们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要冷眼旁观看着别人堕落。

<例句3>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而不应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例句4>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极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解析:例句1中的对象是“古人”和“故事”,所以只能用“漠不关心”;例句2中缺少的成分用来修饰“看着”,是状语,所以只能用“冷眼旁观”;例句3中,强调的是“危难”,程度较重,应该用与之程度一致的词语“隔岸观火”;例句4中,强调的是“困难”,程度较轻,应该用与之程度一致的词语“袖手旁观”。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7年06月大学生村官考试专业知..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