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单项选择题 佛经有云「人有三事胜过诸天」,即()
A、戒、定、慧
B、忆念、梵行、勤勇
C、贪、瞋、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名词解释 人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趣与天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趣与天趣。
3、名词解释 二皈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4、单项选择题 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是指()
A、慧远
B、祩宏
C、憨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名词解释 五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财,色,名,食,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财,色,名,食,睡。
6、单项选择题 人天果报以()为主。
A、布施、持戒、忍辱
B、布施、持戒、爱语
C、布施、持戒、修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问答题 须以哪五想听闻正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珍宝想
(2)眼目想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珍宝想
(2)眼目想
(3)光明想
(4)大胜利想
(5)无罪想
8、名词解释 二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9、问答题 何谓藏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10、名词解释 八万细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11、名词解释 二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12、名词解释 十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
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纤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13、问答题 佛教内部各宗到底承认几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佛教四大哲学体系中,小乘毗婆沙和经部遵照佛陀的五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佛教四大哲学体系中,小乘毗婆沙和经部遵照佛陀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开示只承认六识,不承认八识(见《毗婆沙论》、《俱舍论》等)。
大乘中观宗根据《般若部》诸经只承认六识说。唯有大乘唯识宗承认八识。严格地说,也不是所有唯识门中人都承认八识,只有顺经唯识家承认八识,顺理唯识家如陈那、法称在其著作《集量论》和《释量论》中只有六识说,只字未提八识。因为因明的基本世界观与经部的观点相同,承认外境的物质性和与内识相对的独立性,这个观点与以实际经验为根据的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承认阿赖耶识的话,就要承认“唯识无境”的一套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的理论,而这种理论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与人们的实际经验相矛盾。而因明论是以实际经验现量为真实的。
中观宗在世俗谛上是顺世的,故承认与识相对的外境物质世界的存在,认为在世俗谛上“识境俱有”,在胜义谛上“识境俱空”。所以,六识为大小乘通论,八识乃唯识一家之言。严格地说,只是唯识门中顺经派之言。顺经的“经”指《楞伽经》。
除了“六识”说和“八识”说而外,佛教内部还有“一识”说,如小乘成实宗;“二识说”,如《起信论》;“三识”说,如《楞伽经》略说三识;“五识”说,亦《起信论》别说;“九识”说,如无著《摄大乘论》;“十识”说,如依《摩诃衍论》而说;“十一识”说,见《世亲摄论》;“无量识”说,东密胎藏说。
对意识的分分合合的许多种说法,都不是哪个论师的无知或杜撰,都有佛经的根据
14、问答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15、问答题 中观所说的“假名安立”如何理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假名安立”,就是指&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假名安立”,就是指“名相性存在”,并非“只有空名称”。
“名相”主要指思维语言的“名相”——即思维观念。“名相性存在”就是指“观念性存在”。这观念性存在,并不像唯识家那样否定一切外境客观存在,只是说对事物的有无和现象的确定离不开观念。当然这种“观念”,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个体的观念,而是指人类的观念。如果是个体的观念的话,这个个体的消失,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毁灭。但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中观家并不主张纯观念性存在。
16、填空题 《生经》中,佛陀开示弟子阿难:「已求归依,以()为证,归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经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经典
17、单项选择题 三藏十二部经指的是()
A、经的内容
B、将佛陀所说法,依形式与内容所作的分类
C、经的数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问答题 什么是不欲临苦?请引用《窍诀宝藏论》的教证详加说明。了知这个道理后,你应当如何发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二)教证:《窍诀宝藏论》中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世间人也是一样,买了一幢房子,就认为永远是自己的,这也不一定,无常一旦到来,即使你再不想离开,也不得不接受无情的事实。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上师会圆寂,有时候是弟子圆寂,有时候师徒虽都未圆寂,但也会以各种因缘而分开。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三)发愿: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19、名词解释 十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许多种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闻十利、闻经十利、般若十利、禅定十利、精进十利、粥十利等等。
20、名词解释 人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21、问答题 有人说道谛是欲界中的天人的境界,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欲界的天人竟然成了“见性圣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欲界的天人竟然成了“见性圣者”,有了“道谛”。这不是笑话吗?真正的“道谛”是修到见道以上圣人的境界,不是欲界天人。天人还是凡人,欲界的天人多一些神通,但是和凡人一样,业尽以后仍会掉下来——进入六道轮回。
因此,天人和圣人要分清。
22、名词解释 一即一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23、名词解释 八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
2.即八圣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
2.即八圣道。
24、名词解释 二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间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
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经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25、问答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26、问答题 怖畏金刚(大威德)形象凶神恶煞,有什么代表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密法中的各种愤怒本尊,虽然看似恐怖,但都有其佛法表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密法中的各种愤怒本尊,虽然看似恐怖,但都有其佛法表义,不能只从视觉形象理解,所以说藏密是最大的象征派艺术。
如怖畏金刚类的九首怖畏金刚的九首象征佛法九类;每个头有三只眼睛象征洞察三时;三十四臂加身、言、意“三密”象征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象征十六种空相;脚下上层踩着八人兽、八飞禽象征得八成就、八自在;下层踩着大梵天、自在天、毗湿奴、因陀罗等印度教的八位大神,象征此法是与印度教之类的世间禅完全不同的超世法;身为天蓝色,天是空的,以空色象征无色无相的法相性空;裸体象征破除二障,佛性显露;拥妃象征智慧与慈悲方便法门相合不离。
莲座是红、黄、绿、黑四色花瓣组成的“杂色莲”,象征土、火、水、风四大为生起之源;莲座中心平铺一轮红日,象征菩提心圆满,利众之光四射;身、背放射出熊熊烈火,象征降妖伏魔的金刚光;身带六种骨饰象征舍、戒等六行圆满;左手中弯刀象征夺爱欲魔之命;右手颅骨钵盛满鲜血象征喝“四魔之血”等等。
27、名词解释 十八生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色界的十八天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色界的十八天处。
28、单项选择题 念佛的目的是()
A、清净自心
B、求名求利
C、求佛摩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9、单项选择题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又称为()
A、弥勒菩萨
B、地藏菩萨
C、观音菩萨
D、文殊师利菩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问答题 四神足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31、名词解释 七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32、单项选择题 人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故名()
A、众生
B、化生
C、人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3、名词解释 一佛净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34、名词解释 八灾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 91exam .org、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於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於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35、问答题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般称:
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般称:
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
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36、名词解释 八功德水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37、名词解释 二我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於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38、问答题 念佛必须要吃素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 的角度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是以慈悲为本,禁止杀生的宗教,从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说,不应该吃众生的肉,应该吃素。不但修显宗的人应该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别是修观音、度母法的,按续部禁戒藏传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许会说,藏传佛教为什么不禁止吃肉?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为了生存需要食物中有足够的热量。
(2)藏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乳酪为饮,畜肉为粮”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长期以来以畜肉和乳酪为主要食品。这种特殊环境和畜牧业生产决定了藏族的饮食结构。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信仰。所以在藏传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难办到的。
(3)佛律中并没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许吃“三净肉”,“三净”就是眼净、耳净、心净。“眼净”是没有亲眼看到杀牲的情景;“耳净”是没有听到宰杀的情况;“心净”是心中没有杀牲吃肉的念头,也没有为专供自己食用而要杀的嫌疑。
(4)无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将五肉化为甘露的加持法,并不禁止吃肉。
由此种种原因,藏传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从佛教教义上讲,应该吃素,不应该吃肉。
39、填空题 六祖坛经是:()所叙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惠能大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惠能大师
40、名词解释 一九之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41、问答题 佛陀的应化身有几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应化是化现或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的种种身相,有三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应化是化现或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的种种身相,有三类或四类两种分法。现按四类分法来做介绍:
一是净土胜应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之类。属相续不断常住身,永远在佛国净土。
二是尘世应身:示现出世、说法、生死涅槃等相。如释迦牟尼示现成佛,从生到涅槃,汉地说是“八相成佛”,藏传佛教说是“十二相成佛”。这是所依据的经典不同,藏传佛教是依据《大乘庄严经论》的观点。
三是技艺化身:化现琴师、画师以及各种能工巧匠,以技艺度化众生。众生的需要就是佛的需要,为众生衣食住行提供方便,对社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各类工匠等,很多都是佛的化身。
大家可能看过释迦牟尼度化琴师的故事:有一个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的人,他有许多追随者,因而非常骄傲,根本不信佛。佛就化现成琴师去和他比赛,弹琴的技艺两人不相上下,不分胜负。佛问:“你会弹无弦琴吗?”然后就把琴弦完全去掉,空弹出各种各样的美妙琴声。琴师看着都惊呆了,他马上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带着他的弟子们诚心皈依了佛陀。
四是不定化身:为利乐众生,化现人类和非人类种种形象,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42、名词解释 二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
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侯,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後,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43、名词解释 二种我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44、名词解释 十七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 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多地、非□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45、问答题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46、问答题 何为三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经、律、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经、律、论。
47、名词解释 十发趣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48、问答题 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圣智的境界。
理性的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分别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相。世人就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
但对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只能达到概念性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
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性。
从世俗的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的现观圣智境界是一种智能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
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
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中就曾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象,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
49、名词解释 八游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50、名词解释 一切种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51、名词解释 二无我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52、填空题 人天三福业是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布施;持戒;修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布施;持戒;修定
53、问答题 什么是六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54、单项选择题 疯僧指的是()。
A.济公
B.拾得
C.风波和尚
D.寒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5、名词解释 一切唯心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56、名词解释 十善十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57、名词解释 一微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极微分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极微分子。
58、填空题 出家法师所穿的鞋子称为()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罗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罗汉
59、单项选择题 守戒是()
A、自己好就可以,不管他人感受
B、守好三纲五常之戒
C、以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名誉、身体等为原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0、单项选择题 工艺管道中,输送气体介质的管道一般都采用()进行吹扫。
A、水
B、洗涤剂
C、氮气
D、空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1、填空题 在寺院看到大肚子,笑容满面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弥勒菩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弥勒菩萨
62、名词解释 十八应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八罗汉。应真即罗汉的别名。
63、名词解释 八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惑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64、单项选择题 中国佛教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传来中国
A、白马寺
B、招提寺
C、永平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5、名词解释 七金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66、名词解释 十如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後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67、名词解释 七觉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68、单项选择题 三论宗的三论系指中论、十二门论()
A、百论
B、俱舍论
C、大智度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9、名词解释 二十五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70、问答题 藏传佛教讲“四宝”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乱说,佛教只有三宝。
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乱说,佛教只有三宝。
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净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
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
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经典,必须有上师亲口传授,因此密法称:“上师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
藏传佛教特别看重上师的作用,其原因就是这个。
71、单项选择题 佛教最短的经是()
A、普门品
B、弥陀经
C、心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2、单项选择题 十善业中,属于「身」的三善业是指()
A、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B、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C、不贪、不瞋、不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3、名词解释 十六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74、名词解释 七十五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於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
75、问答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 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76、问答题 为什么把如来藏称为“佛心”(佛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弥勒《佛心续》(称“上续经”)对佛心的论述十分详尽,其中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弥勒《佛心续》(称“上续经”)对佛心的论述十分详尽,其中说,称为佛心的理由有四点:
(1)佛从其中产生。
(2)佛与众生法性不二。
(3)众生心中有可变的基因。不可变是自性,可变即是没有自性的。这种可变正是可贵之处,可以改善、进化、超越,如果不可变就没有希望了,都是白费工夫。
(4)众生心中有常住的觉悟性。
77、名词解释 一化五味之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盘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盘经,後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78、名词解释 无为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自在的理法(又名无漏法)。
79、填空题 现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大佛:东方的大佛是()南方的大佛是()西方的大佛()北方的大佛是()中原的大佛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灵山大佛;天坛大佛;乐山大佛;云岗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灵山大佛;天坛大佛;乐山大佛;云岗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
80、名词解释 七证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81、名词解释 涅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作圆寂解,亦作寂灭或不生不灭之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作圆寂解,亦作寂灭或不生不灭之义。
82、名词解释 八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九山八海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九山八海条。
83、问答题 时轮法的传承源流是怎么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后的第二年,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后的第二年,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请求,在离孟加拉以南数百里地的希目达那格扎嘎宝塔下,地上化现时轮坛城,空中化现光华星宿坛城,佛化时轮金刚威严相,向与会金刚弟子赐灌童子式世间顶和超世顶,宣说《时轮本续一万二千颂》,与此同时还开示了许多密法。
第二年三月份,月贤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宝石建造时轮意境坛城,结集了《时轮本续》,并写了《时轮本续大疏》,将王位传给了王子拉旺。从此父子代代相传,讲授《时轮本续》和《本续大疏》。
香巴拉王第八代是扎巴王。此王著《时轮续略》施法降服各持种姓之见的3500万婆罗门众,统一于金刚种。从此以后香巴拉法王被称作柔旦(有种)。
第二代柔旦白莲王著了《续略大疏无垢光》。第十代柔旦海胜登基之年(公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第十二代柔旦太阳王登基之年(公元1027年)吉觉译师将时轮译成了藏文。藏历绕迥年就从这一年开始。
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孜鲁班智达把时轮传承从香巴拉带到了印度,他传给了布多阿杂亚,布多传给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传给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对时轮法弘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亲传弟子喀什•达瓦贡保和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把时轮法传到了雪域藏地。
时轮法在藏地初传时期有卓、热两个派系。喀什•达瓦贡保来藏地弘法时,开始与香蒲琼瓦合译《时轮大疏》,并将时轮学修法统完整地传给了贡巴关却,贡巴又传给了卓敦南木拉泽。卓敦修证成绩卓著,一代时轮大师玉茂木觉多杰就出自他的门下。玉茂传到第五代华青嘎洛时两派合流,以卓敦为代表的这一传承称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热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为师,得到完整的时轮学修法统,并补译了很多时轮经典。其三传弟子热本桑传给了华青嘎洛,这一派便称热派。
卓、热两个传统传至华青嘎洛时汇合在了一起。华青三传多吉坚赞。多吉坚赞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到中原传过法,后来他把时轮传给了布敦大师。布敦亲传大弟子曲吉华瓦传给了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传给他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杰。克珠杰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传密法,尤精于时轮,其考证解释《时轮略续大疏》的著作有200万字,重新修订了时轮历法。
宗喀巴大师的第七代时轮传承人是四世班禅,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是九世班禅。时轮续部学说传统和灌顶修持传统,从佛祖起,经过香巴拉诸法王,印度大师,雪域藏传佛教大师,代代相传,法脉从未中断。此法统的历代传承大师个个都是学精显密、戒德纯洁高尚、修证亲验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时轮法统高度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不纯成分的掺入。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84、名词解释 一代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85、名词解释 八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者、不女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者、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86、问答题 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进入佛门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宝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门法,也是包罗万象、一有俱有、一无俱无的根本法。三乘佛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皈依三宝”。但这个“皈依”并不是初入佛门的人们所理解的那种粗浅意义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标等在内的深层次意义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许多藏传佛教大师曾说:“佛教从入教、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标准是:诚信三宝,归靠求助三宝,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为导师,以圣洁的僧众为修行的榜样。
87、名词解释 一实圆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88、名词解释 二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89、名词解释 四姓阶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90、名词解释 卫塞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月圆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阳历五月的月圆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月圆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阳历五月的月圆日。
91、问答题 没有得到传承能否修上师供仪?要将谁观想成上师?未接受过相应的灌顶,是否不能观想自己化成本尊?而只能观想本尊在自己前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严格来说,必须要有无上密灌顶才可以真正观修上师供,如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严格来说,必须要有无上密灌顶才可以真正观修上师供,如果没有灌顶或者传承也可以念诵仪轨,在寺院中一般没有传承的人都直接观想宗喀巴大师就可以。观想的方位按照仪轨所要求,在面前或者顶上。
92、名词解释 一小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93、问答题 “闭关”是什么意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闭关”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炼的一种方式。
闭关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断绝会客,清净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观想、诵咒,完成规定程序,获得相应成就。
从闭关时间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关”,有一月到五六个月不等的“月关”,还有一至三年的“年关”。
从闭关环境分,有在不见光的暗室中修的“黑关”和露天阳光下修的“白关”;有室内修的“内关”和野外天葬场、泉边等处修的“外关”等等。
94、名词解释 七种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於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95、单项选择题 佛门中,为什么常有拜忏的法会?()
A、借着礼拜诸佛功德,而清净业障,增长福报
B、用清净的心为众生和自己求忏悔
C、以上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6、名词解释 七种布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97、问答题 为什么密法修持会有五肉、五甘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五肉、五甘露通过加持、净化、增长,具有延年益寿、驱病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五肉、五甘露通过加持、净化、增长,具有延年益寿、驱病消灾,加持精、气、脉、明点的功效,是可以生出各种修法成就的饮食,而且像大海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此供养无量诸佛。
“五钩”、“五明灯”这是内供里面的成分,五肉的性能是五钩,五甘露的性能是五盏明灯。为什么叫“钩”?“钩”就是“钩摄”,殊胜成就的意思。“灯”,就像光一样,显现殊胜功德。饮了五甘露后就可以得到很多成就和功德。
五肉是:(黄)牛肉、象肉、狗肉、马肉和人肉。五甘露是人身上的五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可以说是人身上的五种精质:精、血、脑(髓)加上大、小便。
有人会说,大小便怎么能成为供品?这需要说明一下。饮食被吃下去消化以后,在体内化成了人体需要吸收的五种精质,对人体就是五甘露的意义。“大香”、“香水”是人体内需要的液体,是人体不能缺乏的精质,所以称作甘露,它们排出体外,称作大小便。有些人认为它们脏,这只是一种观念。报章中登载,很多人经常饮用小便来疗疾,治疗昏厥、妇科病、鼻血过多等病都要喝童子尿,有的长寿老人一辈子都喝自己的小便。中医中的“人中”这味药就是指大便,专解大毒,人中毒后,别的都不能解,只有“人中”可解。
所以,脏和干净只是人的观念问题,观念改变了以后,脏的会变成干净的,干净的东西也会变成最脏的东西。
98、名词解释 七法不可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99、问答题 密宗佛相具有什么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按无上密义理,密宗佛具有七大特点,称作具七支金刚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按无上密义理,密宗佛具有七大特点,称作具七支金刚身。
(1)身具相好支。即密佛身具相好特征,如报身转轮王相有宝冠、耳环、项链、胸佩、手脚镯、宝带等六饰或八饰,珠光宝气、威仪庄严。
(2)拥抱明妃支。即大欲相。人体的气与神和各种阴阳物质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双合现象。道中的慈悲与智慧、幻身与光明心、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等都两两相合,果地的大乐与大智慧都是双合不离的金刚体,象征根、道、果基本规律的佛身也必须是双合金刚体。
(3)大乐支。即在修炼中气入中脉后,产生一种特殊的身心快乐的感受,被称作“大乐”。这种大乐感能抑制意识活动,引发无分别智慧,是无上密法的一个主要方便法门。
(4)性空支。大乐非本具自性和实有之物,是因缘结合所产生之感受。凡缘成之物,都是性空之相,因此大乐本是性空。佛身也是事相缘有,理性本空。
(5)永不断支。凡缘起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灭的有为之法。存在是一种生灭不间断的续流,如流水。但“熄灭”有两种:一种是断灭,如油尽灯灭;一种是非断灭,如人的意识。
意识非永恒的存在,在每一刹那之间都在起着新旧交替、即生即灭、生灭相续不断的变化,但作为缘起的意识的总体不会断灭。众生的肉体是有形的物质组合体,属于断灭之类。虽然肉体断灭,但意识的续流永不断灭,所以才有转世和成佛。
佛的有形色之身体,是与意识为一体的“慧体”,并非物质性肉体,所以永不断灭。这就是佛体的“永不间断支”。
(6)不入寂灭支。即声闻、缘觉之类破除烦恼和业习染,证得其解脱轮回的正果时,便进入寂灭涅槃境,永不返世。但佛却不一样,虽然以智慧利剑彻底斩断了二障,但由于大慈大悲心,不忍遗弃众生,自享寂灭之乐。慧体报身住世,化身生化不息,永无间断。这就是不入寂灭的德性。
(7)慈悲饱满支。佛该断的尽断,该悟的全悟,自身功德无比圆满。
但由于无缘大慈大悲心,即使只有一个有情众生还留在苦海之中,佛的救度的任务就仍未完成,不能安然入寂。就像唯一的幼子掉入火坑时母亲的心情一样,忧心欲焚、爱心似火地永远热爱和同情一切众生,拥抱一切众生。其慈悲爱心的热情永远像十五的月亮一样饱满。这就是佛的慈悲饱满支。
以上七支佛性中,有些和显宗佛是相同的,有些是上密佛独有的。
100、填空题 ()、()、()三学是佛教的实践纲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戒;定;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戒;定;慧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佛教文化》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