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单项选择题 某日晚10时左右,下着小雨,张某驾驶汽车返回车库。同车的马某将车库门打开,张关灭汽车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内。在调头准备倒车时,汽车右前轮将睡在塑料布下的李某当场轧死。后查明,李是一过路借宿的废品捡拾人员,原安排他在车库的马车上睡,后来他自行搬到车库院中,并用大块塑料布蒙头盖脚睡在地上。在准备调头倒车时,张某和同车的马某,都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张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
C.张某和马某构成共同犯罪
D.张某和马某都是过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其理由是:虽然张某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看,其一,事前没有任何人告诉他有人在车库借宿;其二,当时正值晚上,天又下雨;其三,张已经关掉了汽车大灯,仅开小灯倒车。因此,张当时无法预见到有人在院内睡觉,自己倒车可能会轧死睡觉人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张某对于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死亡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造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同样,马某也不构成犯罪。
2、多项选择题 甲某用汽车非法倒卖香烟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车带货扣押。第二天晚上,甲带上尖刀、钳子、潜人工商所,实施盗窃,试图将自己的汽车盗回。当甲正在用犯罪工具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当值班人员来抓他时,甲用刀刺伤了一名值班人员。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有:()
A.汽车
B.公共财产所有权
C.国家机关的管理秩序
D.人身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本题解析: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根据《刑法》第91条的规定,在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本案所涉及的汽车虽然是甲所有的,但是其正处于国家机关的合法扣押中,属于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应以公共财产论。甲盗窃自己所有的、被国家机关依法扣押的汽车,实际上侵犯的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已经构成了盗窃。甲在实施盗窃的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其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罪,所以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
3、单项选择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下列哪种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抢劫
B.绑架
C.强奸
D.故意杀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4、多项选择题 某甲有外遇,向其妻某乙提出离婚。某乙向某甲的单位反映无效、向某保护组织求救无果、向司法机关状告无门,处于绝望。次日,甲与乙又发生争吵和扭打,被人劝开后,乙当着甲的面服下慢性毒药。甲见状不睬不理,当晚外出足浴至深夜12时许,又到附近小酒吧喝酒,尔后去次卧睡觉。延至第二日上午,乙终因毒力发作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某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B.某甲没有救助其妻子某乙的义务
C.某甲没有履行救助其妻子的能力
D.某甲的行为与其妻子死亡的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D
本题解析:在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的犯罪。这是因为,他的行为在客观上完全符合不作为犯罪的三个条件:(1)甲在其妻服毒的情况下负有特定的作为即采取抢救措施的义务,这一特定的作为义务,主要来源于其先行的与他人通奸的不法行为及与其妻争吵扭打的行为,也与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双方有相互扶养的规定和精神相关联,因为扶养是以被扶养者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2)甲在具备法定的作为义务、客观上要求他实施而又能够实施抢救行为的情况下,却没有及时履行这一作为义务,因而他具备了不作为行为。(3)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导致了其妻死亡结果未能避免,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因果关系齐备,就构成了甲负不作为犯罪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5、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间接故意犯罪属于故意犯罪,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属于过失犯罪
B.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都认识到了犯罪结果可能发生,因此,两者的认识因素完全相同
C.间接故意在意志因素上是放任犯罪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在意志因素上是希望避免犯罪结果发生,因此,两者在意志因素上是不同的
D.主观罪过是间接故意而造成他人财物重大毁损时,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造成他人财物重大毁损时,不存在过失损坏财物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都认识到了犯罪结果可能发生,但是两者的认识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间接故意不存在认识错误,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存在认识错误。
6、多项选择题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根据条件说,凡是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都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根据原因说,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原因,才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与危害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在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是现在的客观归责理论,都是以条件说为基础的
D.现在,在刑法理论上,人们基本上都承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以上四个选项的说法,按照现在的刑法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7、单项选择题 2012年年底,为了回家过年,甲和乙(15周岁)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在北京某火车站安检时被拒,甚为恼火。在候车厅因动车晚点,甲开口辱骂车站服务人员。登上动车后,因另一乘客找错座位,甲与其发生口角,并大骂其买的是黄牛的假票。乘车中,乙趁邻座不慎偷到其口袋中的红包2000元。甲在卫生间换上买来的警服在用手机与网友视频,骗取对方信任,朝甲银行账户转账5000元。当列车乘务员与乘警查验火车票时,因甲不给予查看与其发生争执,致使乘警受轻伤,甲即被乘警带走进一步调查。为了救甲,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报警进行威胁,动车因此临时停车,致使多列火车晚点或改道,乙也遂被乘警带走接受调查。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时,铁路一警员徇私枉法,将甲和乙释放。乙出站后买了几束烟花,点燃后扔向路上的车流,致使一车辆发生轻微交通事故。
假如乙已经20岁,对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致使列车运行的变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行为构成编造恐怖信息罪
B.乙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乙的行为构成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
D.乙的行为构成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多项选择题 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构成理论,重点是犯罪主观方面对犯罪成立的影响。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之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作或者单位活动。危害行为具有有体性、有害性、有意性的特征。有意性特征,即从主观上看,它表现在人的意识,或者意志,或者单位的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的危害行为,才可能由《刑法》来调整并达到《刑法》调整所预期的目的。由于危害行为是意识和意志的产物,因此人的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作,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而不能认定这样的行为构成犯罪。这类无意识和意志的身体动静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在睡梦中或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这些情况下的举动,并不是人意志或意识的表现,因而即使在客观上对社会有损害,也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这种情况下的行动并不表现人的意志,甚至违背其意志,因而也不能认为是刑法上的行为。比如,铁路扳道工突发疾病不能履行扳道的职责,致使列车相撞。这里,扳道工未履行扳道的义务就是由于突发疾病这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3)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的行为是违背行为者主观意愿的,客观上他对身体强制也是无法排除的,因此此等行为也非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比如,正在运行中火车的司机被罪犯捆绑,无法履行职责,导致严重交通事故。这里火车司机的未履行职责就是由于身体受到强制而无法实施法律所要求的积极行为。需要指出的是,人在受到精神强制、威胁时所实施的损害社会的行为,除非符合紧急避险条件而属于合法行为的以外,其他不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而达到触犯《刑法》 程度的,应当认定为犯罪,因为这时行为人是在其意志和意识的支配下实施了这一行为。(4)反射动作。本案中某甲的行为就是上述第(1)种情况,不应认定为《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
9、多项选择题 &nb sp;2012年年底,为了回家过年,甲和乙(15周岁)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在北京某火车站安检时被拒,甚为恼火。在候车厅因动车晚点,甲开口辱骂车站服务人员。登上动车后,因另一乘客找错座位,甲与其发生口角,并大骂其买的是黄牛的假票。乘车中,乙趁邻座不慎偷到其口袋中的红包2000元。甲在卫生间换上买来的警服在用手机与网友视频,骗取对方信任,朝甲银行账户转账5000元。当列车乘务员与乘警查验火车票时,因甲不给予查看与其发生争执,致使乘警受轻伤,甲即被乘警带走进一步调查。为了救甲,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报警进行威胁,动车因此临时停车,致使多列火车晚点或改道,乙也遂被乘警带走接受调查。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时,铁路一警员徇私枉法,将甲和乙释放。乙出站后买了几束烟花,点燃后扔向路上的车流,致使一车辆发生轻微交通事故。
对甲携带少量烟花爆竹的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构成非法运输爆炸物罪
B.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甲和乙是共同犯罪
D.甲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多项选择题 甲患有精神病,因为琐事与乙发生争执,随后拿一铁棍朝乙的头部一阵乱打,将乙打死。经鉴定,甲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C.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罪
D.甲不负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人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的情况。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四种: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3)又聋又哑的人;
(4)盲人。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1、单项选择题 甲因行窃被失主抓住,为逃跑而与失主扭打在一起。此时,甲的朋友乙正好路过,即上前对失主拳打脚踢,致失主重伤。乙的行为如何处理?()
A.构成盗窃罪共犯
B.构成抢劫罪共犯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不构成犯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犯罪主观方面对犯罪认定的影响。乙不具有转化型抢劫罪的故意,而具有伤害罪的故意。
12、多项选择题 甲将乙打倒在地致乙不省人事,丙从此地经过,见仇人倒在地上,以为他昏了过去,即拔出尖刀扎了乙的要害部位。后经法医鉴定,乙在被丙刺杀以前已经死亡,则丙()
A.不构成犯罪
B.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存在错误
C.具有杀人的故意
D.应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D
本题解析:丙有故意杀人的行为和故意,但由于乙之前已经死亡,是意志意外的原因,因此,丙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
13、多项选择题 被告人徐某,男,1990年6月29日生。2004年3月9日夜里,拦路抢劫一KTV下班服务员,抢得现金300元;2005年8月25日盗手提联想电脑一台,价值6500元;2005年12月20日将放学的农村留守初二女生丁某强奸;2006年7月12日,诈骗一外地务工的农民工4600余元。徐某对下列哪些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A.抢劫
B.盗窃
C.强奸
D.诈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D
本题解析:对强奸和诈骗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因强奸行为要求行为人年满14周岁就要承担刑事责任;诈骗行为要求行为人年满16周岁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本题中C、D是正确的。
14、多项选择题 胡某与本单位女公务员魏某关系暧昧。二人预谋毒害胡某之妻陈某之后结婚。一天中午胡某乘机将掺有有毒成分的蒙牛牛奶倒入其妻正在火上煮的麦片粥里,然后告诉其妻出去会见朋友,吃饭别等他。其妻煮好粥后,给儿子(5岁)盛了一碗吃。其儿子吃后不久便喊肚子疼,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胡某的投毒行为对其妻子来说是直接故意
B.胡某的投毒行为对其儿子来说是间接故意
C.胡某的投毒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D.妻子陈某是过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犯罪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主要有:(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我们认为不存在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加以放任的情况,因为放任是对危害社会的结果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其前提是危害结果存在发生与不发生这两种可能性时,只有如此,行为人才可能存在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心理态度。(3)特定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不同。直接故意,其行为性质和结果性质是同一的,其结果也是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定罪,而是在以结果为既遂要件的犯罪里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志。间接故意,特定的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意志,当仅有行为而无结果时,尚不能认定构成此种犯罪。本案中,A、B选项是正确的,胡某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投放危险物质罪。胡某的妻子陈某没有犯罪的主观方面,更不是犯罪过失。
15、多项选择题 甲、乙互殴,甲因受重伤而昏厥,乙怀疑甲已死亡,将其推到河中,意图销尸灭迹。甲因河中水温很低,顿时苏醒,在河中挣扎呼救,但周围无人救援。乙对于甲的呼喊置之不理,甲因而溺死。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B.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C.乙的故意杀人行为是不作为犯罪
D.乙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D
本题解析:乙将甲殴打成重伤,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在乙发现甲尚未死亡之时,因其先行伤害行为和推甲下河的行为而产生了救助义务,所以应负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罪责,与先前的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以特定义务为前提。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前提条件。在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特定义务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危害行为。比如,行为人驾驶汽车将行人撞伤,就负有将行人送往医院抢救的义务。本案中,乙负有先行行为引起的救助义务,其应履行也能履行但未履行,这造成了甲的死亡。
16、多项选择题 2012年年底,为了回家过年,甲和乙(15周岁)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在北京某火车站安检时被拒,甚为恼火。在候车厅因动车晚点,甲开口辱骂车站服务人员。登上动车后,因另一乘客找错座位,甲与其发生口角,并大骂其买的是黄牛的假票。乘车中,乙趁邻座不慎偷到其口袋中的红包2000元。甲在卫生间换上买来的警服在用手机与网友视频,骗取对方信任,朝甲银行账户转账5000元。当列车乘务员与乘警查验火车票时,因甲不给予查看与其发生争执,致使乘警受轻伤,甲即被乘警带走进一步调查。为了救甲,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报警进行威胁,动车因此临时停车,致使多列火车晚点或改道,乙也遂被乘警带走接受调查。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时,铁路一警员徇私枉法,将甲和乙释放。乙出站后买了几束烟花,点燃后扔向路上的车流,致使一车辆发生轻微交通事故。
对甲和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招摇撞骗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管理秩序和他人的财产权利
B.乙编造恐怖信息的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C.如果甲醉酒毁坏了列车上的座椅,应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但应减轻处罚
D.如果乙已满16周岁,则其致使一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单项选择题 警察苏某与罗某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时放在桌子上的手枪向罗某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罗某被当场打死,苏某的行为是:()
A.故意犯罪行为
B.意外事故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警察是从事特定工作之人,有检查枪支、谨慎从事之特定义务,未尽特定的注意义务,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
18、多项选择题 被告人高某(男,15岁)于某晚在酒吧见到幼女王某(13岁,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高某主动与王某搭话时并约其到自己的住所玩,王某表示同意,到高某的宿舍后,二人聊天后表示今后愿意谈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以后二人经常来往。某日,此事被王某的父亲发现,后到公安局报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B.高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
C.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高某构成犯罪,但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本题解析: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不论幼女是否同意,都构成强奸罪。因此高某似乎应当构成犯罪。但是高某本人虽然已年满14周岁,却还未满16周岁,通观全案,其行为只是未成年人在早恋期间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所以,本案可以依照《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认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一行为既然构成犯罪,那么就要承担刑事责任,D选项是错误的说法。
19、单项选择题 甲带邻居家的5岁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使孩子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问题。甲的作为义务由先前带领小孩到河中游泳的行为所引起。
20、单项选择题 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跨江大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甲的行为:()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对犯罪的定性和犯罪形态。
21、多项选择题 甲欲杀害乙。某日凌晨3点,甲朝乙的卧室投入毒气,当日上午10时,乙被发现死亡,但经法医鉴定,乙的死亡时间在9小时以前,死亡原因是心脏病突发。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的投毒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刑法因果关系
D.甲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本题解析:甲的投毒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刑法因果关系,所以甲对乙死亡结果缺乏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当发生危害结果时,刑法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本案中,甲虽然主观上是希望乙死亡结果的发生,但事实上,乙的死亡并非由甲的投毒行为所致,而是由乙自己心脏病突发所致,所以甲不负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甲应负故意杀人罪未遂的责任。
22、多项选择题 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在于:()
A.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
B.解决了"什么是犯罪"的问题
C.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标准
D.为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标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本题解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的意义具体表现为:(1)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犯罪构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明确而具体的法律标准。(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3)有助于正确裁量刑罚。
23、单项选择题 某甲盗 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的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犯罪对象本身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客体问题。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24、单项选择题 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代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而不构成犯罪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罪与非罪的界限。甲属于迷信犯,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不构成犯罪。
25、单项选择题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的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犯罪对象本身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犯罪客体问题。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26、多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有:()
A.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按共犯处理
B.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按共犯处理
C.教唆他人实施盗窃的,按共犯处理
D.煽动他人颠覆国家政权的,按共犯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以及我国刑法的相关特殊规定。A项直接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B项直接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D直接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27、多项选择题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不作为犯罪在理论上可以分为真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真正的不作为犯
B.不作为犯罪就是身体上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时而构成了犯罪
C.在刑法理论上,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有形式来源说和实质来源说之分
D.现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解问题。不作为犯罪,并不是行为人身体上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而是行为人不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现在,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8、多项选择题 下列各项说法中,错误的有:()
A.甲购买了一瓶白酒,发现这瓶白酒里有一条死虫子,就与这家白酒厂联系。白酒厂核实后,同意按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甲进行赔偿。但甲不同意,因为这家白酒厂商较为著名,甲要求这家白酒厂赔偿其10万元,并说如果白酒厂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将购买带有死虫子白酒一事发布到网上。白酒厂向公安机关报案。这只是一起民商事纠纷,构不成刑事案件
B.乙向公安机关打电话,谎称某一即将起飞的航班上被安装了炸弹。公安机关紧急通知机场制止了这架飞机起飞,让乘客下飞机后,对这架飞机进行了搜查,最后发现是虚假恐怖信息。延迟四个小时后,这架飞机才起飞。因为没有造成大的损害,乙的行为构不成犯罪
C.丙骑摩托车在大街上见妇女田某提着一个精致皮包在行走,即起歹意,从背后用力拉皮包带,试图将皮包抢走。田某顿时警觉,拽住皮包带不放。丙见此情景,突然对摩托车加速,并用力猛拉皮包带,田某当即被摔成重伤。丙构成抢劫罪而不构成抢夺罪
D.因为危险驾驶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拘役,所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对任何仅仅涉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都不可能进行逮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问题,要注意最新的司法解释。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因此,甲构成了敲诈勒索罪,选项A所说的情况构成了刑事案件,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2013年9月16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一)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二)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因此,乙的行为构成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2013年11月11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一)夺取他人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强行夺取的;(二)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者强行逼倒他人夺取财物的;(三)明知会致人伤亡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所以,C项的说法正确。2013年12月18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第2款规定:"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案件情况,可以拘留或者取保候审。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对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所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9、多项选择题 在下列哪些选项中,时间、地点或者方法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A.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资敌罪
D.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相关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问题。一般情况下,犯罪的时间、地点与方法并不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法律才把它们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素。根据我国《刑法》第340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刑法》第444条规定,在战场上故意遗弃伤病军人,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伤病军人罪,以战时为要件。《刑法》第112条规定,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构成资敌罪,也以战时为要件。《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因此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并不要求特定的时间、地点或方法。
30、单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
B.我国刑法理论将过失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
C.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如果认识到犯罪结果必然发生,而意志因素上放任犯罪结果发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
D.可以将行为人的罪过分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人主观罪过的理解。在认识因素上认识到犯罪结果必然发生,而仍然实施行为的,就是直接犯罪故意。
31、多项选择题 2012年年底,为了回家过年,甲和乙(15周岁)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在北京某火车站安检时被拒,甚为恼火。在候车厅因动车晚点,甲开口辱骂车站服务人员。登上动车后,因另一乘客找错座位,甲与其发生口角,并大骂其买的是黄牛的假票。乘车中,乙趁邻座不慎偷到其口袋中的红包2000元。甲在卫生间换上买来的警服在用手机与网友视频,骗取对方信任,朝甲银行账户转账5000元。当列车乘务员与乘警查验火车票时,因甲不给予查看与其发生争执,致使乘警受轻伤,甲即被乘警带走进一步调查。为了救甲,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报警进行威胁,动车因此临时停车,致使多列火车晚点或改道,乙也遂被乘警带走接受调查。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时,铁路一警员徇私枉法,将甲和乙释放。乙出站后买了几束烟花,点燃后扔向路上的车流,致使一车辆发生轻微交通事故。
对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携带少量烟花爆竹不构成犯罪
B.甲与找错座位的乘客发生口角,并大骂黄牛构成寻衅滋事罪
C.甲骗取网友5000元,构成招摇撞骗罪
D.甲不给查票并致使警察轻伤,构成妨害公务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2、多项选择题 被告人冯某在火车搬运站做过多年的三轮车搬运工,熟悉搬运工作。2011年5月某日,冯某使用的三轮车坏了,向同事党某借了一部旧车暂用。党某告诉冯某,此车车闸失灵,还未修理。冯某说,我推了几十年的车,没关系。当日,冯某运货将车推至搬运站附近一斜坡处,为减小惯性,卸下一些货物后,驾车下坡。终因车重坡陡,车闸不灵,将一行人撞成重伤,对冯某的行为应怎样认定和处理?()
A.冯某的行为是意外
B.冯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C.冯某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冯某过失致人重伤,应减轻刑事责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本题解析:冯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冯某在下坡前卸下一部分货,说明冯某已经预见到,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下坡可能会产生危害结果。但因其自恃有多年的货运经验,又熟悉道路,轻信在卸下一部分货后,凭借自己的技术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撞伤行人。因而,冯某在主观上有过失,符合《刑法》第235条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冯某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按照刑法的规定量刑,没有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
33、多项选择题 甲为了谋杀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有:()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导致了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如A以杀人故意对B实施打击,造成B休克之后,A以为B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B扔到水里,实际上B是被水溺死的。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犯罪的形态。
34、单项选择题 在以下选项中,各犯罪行为的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
A.玩忽职守罪
B.食品监管渎职罪
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D.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犯罪主体问题。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渎职犯罪,渎职犯罪的犯罪主体原则上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能构成。
35、单项选择题 2012年年底,为了回家过年,甲和乙(15周岁)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在北京某火车站安检时被拒,甚为恼火。在候车厅因动车晚点,甲开口辱骂车站服务人员。登上动车后,因另一乘客找错座位,甲与其发生口角,并大骂其买的是黄牛的假票。乘车中,乙趁邻座不慎偷到其口袋中的红包2000元。甲在卫生间换上买来的警服在用手机与网友视频,骗取对方信任,朝甲银行账户转账5000元。当列车乘务员与乘警查验火车票时,因甲不给予查看与其发生争执,致使乘警受轻伤,甲即被乘警带走进一步调查。为了救甲,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报警进行威胁,动车因此临时停车,致使多列火车晚点或改道,乙也遂被乘警带走接受调查。列车到达上海虹桥站时,铁路一警员徇私枉法,将甲和乙释放。乙出站后买了几束烟花,点燃后扔向路上的车流,致使一车辆发生轻微交通事故。
对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犯罪
B.乙偷窃其他乘客2000元,构成盗窃罪
C.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进行威胁,构成编造恐怖信息罪
D.乙不构成任何犯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6、多项选择题 甲、乙因事争执互殴,甲用铁条打乙,乙遂抽刀相向,乙妻恐怕事情闹大,奋力夺下乙手中的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拾起一木板递与其夫,乙持木板与甲相抗,不想木板上的铁钉打中甲的太阳穴,致甲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构成犯罪
B.乙的妻子构成故意伤害罪
C.乙及其妻子的行为与甲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甲的死亡是意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乙及其妻子的行为都构成犯罪,罪名应为故意伤害罪。乙妻将乙的刀夺下,主观上不希望发生将甲杀死的后果,但将木板递与乙的行为,主观上不能说没有伤害甲身体健康的故意,至于木板上有钉子,打入甲的要害致死的情节是乙与其妻始料未及的,所以,对其只能追究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另外,从客观上讲,乙及其妻子有共同伤害行为,且甲的死亡与乙及其妻的共同伤害行为有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7、单项选择题 阎某深夜听见自己家的狗一阵狂叫,怀疑有小偷潜入,便起身拿起猎枪外出查看,朦胧夜色中见有几个人走过来,李某便向这几个人开枪,击中其中一个巡逻的警察,致其死亡。阎某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过失
D.过于自信过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行为人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明知道可能错伤人甚至杀错人,仍然开枪,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主观上为间接故意。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司法卷二》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司法卷二:犯罪构成》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