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单项选择题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名词解释 相似性吸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
3、判断题 访谈法不需要考虑信度和效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填空题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5、填空题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记忆
6、名词解释 研究假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假设是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猜测性陈述。研究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假设是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猜测性陈述。研究的理论假设必须明确指出变量之间关系和变量的测定方式,从而提供检验所假定关系的基础。例如,某教育心理学研究假设:小组式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成绩。这一假设说明了变量“小组学习”和变量“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变量的测量,检验所假定的关系。
7、填空题 ()提出了因果关系分析的三种方法,即一致法、差异法和共存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穆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穆勒
8、名词解释 等响曲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响度不仅和声压(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和音频有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响度不仅和声压(声音的物理强度)有关,而且和音频有关。例如,对两个频率为1000赫和100赫的声音,声压级虽然都是40分贝,但响度感觉却大不相同,1000赫声音要比100赫的声音响得多。等响曲线就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图中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的响度感觉是相等的,所以称为等响曲线。可以用调整法来制作等响曲线,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各个不同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
9、名词解释 被试间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10、填空题 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位置的提示称为(),()是指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外围提示、符号提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外围提示、符号提示
11、单项选择题 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错觉
B、缪勒莱尔
C、运动错觉
D、似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问答题 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
(1)极限法,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虽然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估计差别阈限。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此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作法如下:首先,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接着,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然后,呈则激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即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
13、单项选择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男女比例是1:3;从华东师范大学的男生中随机抽取了100人,女生中随机抽取了300人;作为研究样本,这种抽样的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比例分层抽样
D.方便抽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填空题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阴影、几何透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阴影、几何透视
15、问答题 简述影响访谈效果的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成功访谈的条件资料的可及性、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成功访谈的条件资料的可及性、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的动机
1、资料的可及性访谈人需要收集的数据资料是被访人完全能够得到和提供的,被访人的记忆、情绪和拥有的信息等都可能影响资料的可及程度。
2、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对自己在访谈中的角色、访谈要求、问题意义等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决定了访谈的实际效果。
3、被访人的动机被访人的谈话动机、价值观、访谈目的与自己需要的一致程度。影响被访人的动机因素很多。如竞争、不愿表示出无知、对访谈后果的担心、研究单位的声望、对访谈人的喜欢、社会规范、情绪上的需要等等。
(二)访谈人的影响访谈人的选择、提问方式、探究方式、激发动机、访谈记录
1、访谈人员的选择要做到以上两点的原则:接进性原则,尽可能缩小自己与访谈对象的差异。2、提问方式访谈问题的提法常常影响对问题的反应,问题的表达如果对双方含义不同,就会造成“提问差误”。
2、提问的技巧提问题的原则:先提非研究问题、再提所要探讨的一些核心问题、敏感问题、对于那些使访谈对象明显感到不快的问题,则应放到访谈结束前提出。
3、探究方式不适当的探究,会造成差误,影响访谈结果。
4、激发动机是否能激发被访人的兴趣和积极性。
5、访谈记录在访谈结束后根据记忆作出访谈记录和报告,因而造成比较大的差误。
6、访谈时间的控制每次访谈时间一般以一两个小时为宜.
16、问答题 注意研究有哪些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过滤范式(Filter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下有不同的变形:整体-局部范式,双侧范式和负启动范式。双任务范式则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17、单项选择题 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
A、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
B、坎农(Cannon)
C、埃克曼(Ekman)
D、冯特(Wundt)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填空题 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19、名词解释 纯粹接触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即纯粹接触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
20、问答题 假设有两家公司(1和2)提供了两份工作,初始工资相同,在公司1工作第一年工资增长20%的机会是50%,在公司2工作一年工资增长10%的机会是90%,你会选择哪一家?请问: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理论,你会选择哪一家?两种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期望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之间的函数来表示。假设在当前状态下,采用的决策方案为Aj,产生的可能结果为Sj,每一结果的效用值是U(Sj),概率为Pj,则该决策的期望效用值为E(Aj)=PjU(Sj),期望效用值最大的方案即为当前的最佳决策。那么,根据期望效用值理论,第一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2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为5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2×0.5=0.1,而第二种决策方案产生的可能结果为工资增长10%,其可能发生的概率是90%,所以计算其期望效用值为0.10×0.90=0.09。第一种方案的期望效用值大于第二种,所以应选择第一种决策方案。
但是,你可能会选择第二种,甚至在已经计算出上述两种期望效应值之后,你仍会选择第二种,这说明人们在决策时并不像期望效用理论所预期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而只是有限理性的。
21、填空题 听觉定位主要以来三种双耳线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22、填空题 文献搜集的原则,应该先查()的文献,再查()的文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新近;过 91eXAm.org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新近;过去
23、问答题 如何建立顺序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2)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24、名词解释 速示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中,经常要使用该仪器来把视觉刺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被试,以记录他们的反应。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就曾经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呈现刺激的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
25、填空题 被试内设计是()须接受自变量的()的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每个被试、所有水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每个被试、所有水平
26、填空题 ()(reaction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的时间,而是指()施于有机体之后到()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反应时、反应、刺激、明显反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反应时、反应、刺激、明显反应
27、名词解释 最小变化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8、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目前最流行的定性方法有文献综合法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个案分析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个案分析法
29、判断题 所罗门四组设计是一种准实验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填空题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对于()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更好地控制();实验可在其他实验室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被试、无关变量、重复验证
31、问答题 简述问卷设计的一般步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个步骤
1根据研究母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个步骤
1根据研究母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2确定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5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6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7正式测试
32、名词解释 启动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而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证据。
33、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是定性的研究方法().
A.实验法
B.问卷法
C.准实验
D.访谈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4、填空题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权威、注意凝聚、先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权威、注意凝聚、先验
35、填空题 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的位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
36、名词解释 选择反应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可能会包括两个刺激,被试必须在其中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左边的按钮;而当另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右边的按钮。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37、问答题 用提示范式研究注意时,通常有哪些自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提示范式中常用的自变量主要有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提示范式中常用的自变量主要有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有效性即指实验中提示指向的位置,和紧接着刺激出现位置的吻合程度。提示有效性这一自变量的三个水平: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就在该位置呈现,这种情况被称为有效试验,;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的位置上呈现,被称为无效试验;提示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没有向被试提供随后呈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被称为中立试验。提示有效性这个自变量可以控制注意指向目标出现位置的可能性大小。
提示范式下的注意研究采用的第二种常见自变量,是提示类型,这一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下面是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首先,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提示可以分为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另外,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的比例来区分,提示也可以分为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两类。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将以上提到的自变量组织起来,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具体的提示都能被归为符号或外围和预言性或非预言性的组合
38、问答题 试举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
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
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
39、填空题 SAS是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统计分析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统计分析系统
40、问答题 试述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和研究报告撰写。
1.课题确定
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1)选择课题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来源: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科学探索,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探明某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研究者应根据所处的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类型。
(3)在课题确定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问题还需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针对因素型、函数型两种实验类型,假设的陈述也包括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两种方式。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而数型假设则方程式b=f(a)表示。
2.选择被试
被试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课题的性质可以指导实验选择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许多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往往首选人类作为被试。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应该考虑选择非人类被试:第一,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损害;第二,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实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2)实验研究结果所要求的概括程度可以指导被试选择如何取样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只是一个小群体,他们仅具有某种特性,而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如果被试的取样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法和分层随机取样法来减少取
样偏差。
3.确定实验控制
进行科学实验能做的就是从课题确立阶段的资料准备开始,圈定最可能影响实验的那一部分变量进行控制。至于在此之外无数可能成为干扰的额外变量,一方面要理解其中许多会影响因变量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另一方面还可以有赖科学方法本身独有的自我完善特性。
4.数据整合
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四类:计数资料,即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记数的资料;计量资料,即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等级资料,它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
针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实验变量上的不同组合,需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1)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最恰当有效的统计工具是方差分析,当然在一些结构最简单的实验中,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都只有一个,并且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那么也可以选用t检验作为评价因变量均数差异的方法。
(2)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首先,可以将计量资料的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使用,借助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次,如需要用多个计量资料的自变量来解释单个计量资料的因变量,可使用多元回归。
(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通常选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4)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只能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5.报告撰写
研究报告撰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
(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
41、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论文中,指出研究的局限或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是()部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讨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讨论
42、问答题 何谓前景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卡内曼和特弗斯基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实际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卡内曼和特弗斯基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实际决策行为和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期有所偏离,并且这些偏离都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因此,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对这些系统偏离进行解释。下面是该理论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
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总结了一条损失-收益函数曲线,当收益逐渐增加时,价值增长很少,而当损失增加时,价值却降得很快。
参照效应指人们一般是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依据纯价值进行决策。
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本不属于自己财产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高的评价。卡纳曼认为被试获得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不想放弃,所以对此样物品估价很高。
43、填空题 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研究的心理学家()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奖。其核心工作就是将心理学的()引入到经济领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实验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D.Kahneman(丹尼尔•卡尼曼)、实验法
44、判断题 访谈法要求访谈人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5、名词解释 反应定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受测者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测验项目作出反应,使得我们正确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受测者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测验项目作出反应,使得我们正确判别受测者的真正能力水平。
46、填空题 “原始报告分析”指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口语报告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口语报告法
47、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A、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一定时期的放弃
C、不同的环境
D、功能固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8、填空题 克劳伯克(Cronbach)的α系数指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部一致信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部一致信度
49、填空题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应由测定它的()来下定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概念、程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概念、程序
50、判断题 等距量表常用的是3点或4点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1、问答题 直接知觉和间接直觉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吉布森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他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间的争论常被描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对立。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当前的研究者们的观点则相对较为折衷:一方面承认知觉确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也肯定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恐怕才是最贴近真理的答案。
52、填空题 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测量这些()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生理变化、变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生理变化、变化
53、多项选择题 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要有()
A、心率测量
B、主观评定
C、次要任务法
D、阈限的测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4、填空题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两个或两个以上、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5、多项选择题 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
A、自动性
B、抽象性
C、理解性
D、抗干扰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6、问答题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心理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由此保证试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也就是说,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顺从。
(2)统计回归,所谓回归假象是指: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当实验分组涉
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而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同样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此外,增设控制组,同样能够解决由于实验程序本身、控制方式的不一致以及测量程度的变化对实验内部效度的影响。
57、问答题 建立比例量表的方法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1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1)分段法。分段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具体作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者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3倍、1/2倍、或1/3倍等等。
(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58、单项选择题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有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潜意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9、名词解释 听力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测定个体对各种频率感受性大小的仪器,通过与正常听觉相比,就可确定被试的听力损失情况。
60、多项选择题 时间知觉包括()
A、时间顺序知觉
B、时间间隔知觉
C、事件的顺序
D、对时间的估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1、判断题 “你有机会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吗?”从来没有难得参加有时参加常常参加一直参加;本题目属于等距型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2、问答题 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费希纳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实验法也可用于研究感觉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费希纳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实验法也可用于研究感觉生理学,这种信念最终导致他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而言,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这反映了人类心理必定具有某些独特的、不同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规则。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这些方法以及它们的变式仍被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63、填空题 Q分类通常要求客体数目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60-120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60-120
64、名词解释 多重记忆系统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65、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个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A.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B.噪音强度对被试反应时的影响
C.吸烟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研究
D.归因偏好的心理机制研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6、名词解释 直接验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67、填空题 项目反应理论中,测量指标与反应者的()联系在一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潜特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潜特征
68、问答题 加数法的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69、填空题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讨论、()、参考文献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方法、结果、结论、附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方法、结果、结论、附录
70、填空题 实验,是指通过()、()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的科学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
71、名词解释 内隐记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内隐记忆的提出离不开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两个新兴研究领域——启动效应的研究和遗忘症的研究。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中较为著名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适当迁移加工理论。
72、问答题 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霍夫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霍夫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或者及沟通情境。
(1)沟通者——信息源。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source)。沟通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2)信息传递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安排与选择、信息的情绪特征(恐惧唤起)、信息的单方面呈现或双方面呈现、信息传递途径等等都会影响说服效果。
(3)目标对象——接受者。被说服者身上的某些特征会影响说服的效果。一是被说服者的人格;二是被说服者的心境。此外,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自身的免疫力以及认知需求、自我监控性和年龄等个体差异也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说服的效果。
(4)沟通情境。说服过程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73、填空题 因素荷重是变量与因素之间的(),或者说是单位矢量在x轴上的投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相关系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相关系数
74、填空题 被试间设计克服个体差异的方法,有()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匹配;随机分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匹配;随机分组
75、问答题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己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不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4.保密原则:所谓保密原则就是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不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76、判断题 拉丁方设计是不完全被试内设计中用来平衡顺序效应的一种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7、名词解释 特异性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指由于实验和研究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指由于实验和研究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景,或者使被试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活动、工作方式和环境,因为产生个暂时的新异或接触性的反应,影响研究的效度。
78、问答题 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比尔哭声的减少是否是由于安慰剂效应或者仅是换了一个陌生的场所(治疗室)所致,而不是真正医生的治疗(不关注比尔的哭)?在此,我们可以使用ABA设计多基线设计来排除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污染。
在ABA设计中,A表示治疗(矫正)前的基准状态,即医生对比尔的哭声表现出了一种正常的注意,所以比尔哭的次数很多,B表示治疗(矫正)后的状态,即医生试图通过不理比尔的哭声来减少比尔哭的次数。医生对哭行为的治疗(矫正)是自变量。如果真如我们所期望的,从A到B,比尔的哭声减少了,那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医生的不理会起作用了吗?当然不能。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AB设计的两个阶段。但是我们还不能确信比尔的行为改善是由于操纵自变量而导致的,也许哭声减少仅是由于比尔换了一个环境,他畏于陌生环境,而不敢肆意乱哭。
为了获得更充分的证据,我们必须使比尔的行为返回到基线水平,即第二个A阶段。如果由于再次用注意强化哭行为,比尔开始退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此时研究者可以确信地推断,正是由于注意强化被撤销而不是其它因素导致了第一个B阶段中哭行为的终止。
其次,ABA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是,B阶段的治疗效果应该是不持久的,因为只有这样,当治疗结束后,被试的行为才能回到治疗前的基线状态。然而,事实上,这一前提经常是无法满足的,即治疗的痕迹很难消除而回到从前的状态,撤销注意一旦对比尔的哭发生影响之后,就很难再通过注意来建立比尔的哭行为。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基线设计。
多基线设计的程序是:找到一个或若干个与所要研究的行为(或被试)接近的行为(或被试),在不同时间内对它们引入同一自变量的处理(治疗),也就是不同的行为(或不同的被试)在引入自变量之前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从而可以将自变量的影响和时间的因素逐阶段地演示出来,以便于研究者最终确定被试行为变化的真正原因和自变量处理的真实效果。多基线设计的内在逻辑是: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另一个被试仍处于基线条件下。如果这种未受处理的行为在自变量引进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可以认定,是自变量导致了该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一些碰巧在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
多基线设计有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之分。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那么就是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那么就是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基于被试内多基线设计的基本逻辑,为了考察注意对比尔哭行为的强化效应,除了哭,还必须观察比尔的另一个行为(如摔打),让这两种行为的基线期不等。比如先对哭进行矫治,过几天后再对摔打进行矫治。如果摔打行为在矫治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着注意撤销的开始而变化,研究者就可以认为,是自变量(注意撤销)导致了这些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一些在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不过我们可以想见,哭和摔打一般总是连在一起的,因此,一种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另一种行为的发生,也就说,撤销对比尔哭的注意时,摔打行为也会随之相应减少,这样就不能把该行为的变化归功于自变量的作用了。所以,当自变量有明显的迁移效应或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时,应该采用被试间多基线设计。采用被试间多基线设计时,研究者先要找到一个和比尔症状十分类似的儿童,然后在某一时间开始撤销对比尔哭的注意,几天后再开始撤销对另一儿童的摔打行为的注意,那么如果该儿童摔打行为在注意撤销之前保持稳定,就可以认定是撤销注意减少了比尔的哭行为。
79、填空题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以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纯音掩蔽、噪音掩蔽、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80、名词解释 一般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学习、工作等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而个体的一般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
81、名词解释 自然错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比如很典型的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82、问答题 论述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负荷水平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次要任务法、主观评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负荷水平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次要任务法、主观评定法、心率测量法。
(1)次要任务法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所谓次要任务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若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很高,人们就没有能力进行次要任务,若主要任务心理负荷低,剩下的心理资源便可以用来完成次要任务,所以次要任务的成绩可以作为首要任务所需注意力或是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实验中常用的一些次要任务为:
a)节奏性敲击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以尽可能精确的时间节奏用手或足进行敲击。在实验前,必须要对被试进行训练,使被试在单一敲击任务中的时间节奏精度达到某一稳定水平。实验中,由于加入了首要任务,被试的心理负荷加重,敲击的时间节奏精度会下降,主要任务的负荷越重,精度下降就越厉害。
b)时距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对消失的时距进行判断。例如要求每隔10秒种敲击一下手指或发出一个信号。这一任务也需要在实验前进行预训练,使被试的时距判断达到一定精度。在有主要任务时,判断的稳定性会受到干扰,主要任务的难度越大,心理负荷越重,判断能力就越低。因为可以根据被试时距判断误差的大小来评价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水平。
c)口头报告随机数法: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口头报告随机数(三位一组或四位一组)。随着主要任务负荷水平的增大,被试所报告的随机数的随机水平就会下降。例如:在进行高负荷的主要任务时,有些被试会报告诸如123、123、123、……的随机数列。但是随机数的随机水平很难衡量,所以现在一般不使用这一次要任务。
d)记忆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实验前记住一个字母表,实验时,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母刺激信号,并将所呈现的字母刺激信号与先前识记的字母表进行匹配,判断呈现字母是否是先前识记过的。
e)心算任务:心算任务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才能进行,因此,心算任务常被作为衡量主要任务心理负荷的指标。一般所使用的心算任务都是不超过三位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f)选择反应时任务:在反应时一章中,我们曾讲过反应时任务会受到机体变量的影响,被试的心理负荷水平作为机体变量之一,当然也会对反应时的快慢产生影响。所以反应时可以作为衡量负荷水平的指标。
在采用次要任务法测定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水平时,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次要任务的选择。次要任务和主要任务间的性质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次要任务的干扰度,所以对不同的主要任务,要选择不同的次要任务。一般来说,次要任务法用来测量心理负荷水平的较为可靠的量化方法。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适用于实验室中的模拟研究。
(2)主观评定法
在许多真实情景的现场研究中,不适于使用次要任务法,因为起测量的目的的次要任务所引起的干扰作用很可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为了避免突破被试心理负荷极限的情况,针对真实情景中的现场研究,豪泽和莱斯特指出了两种较为通用的心理负荷测定法——心理负荷的主观评定法和心率测量。
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在完成人机系统操作后,要求被试对他操作时的各个心理负荷因素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可以作为他们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比如:库珀—哈珀量表和NASA(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作业负荷指数便为两种用来测量真实情景中飞行驾驶的心理负荷水平的量表。
库珀—哈珀量表要求飞行员对操纵飞机时感受到的飞机的可控程度进行评分。CH量表为10点量表。NASA的作业负荷指数是由NASA的哈特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负荷是多维的,每个维度在心理负荷结构中的加权值不同,其加权值随任务类型和情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心理负荷由6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均采用12cm线量表,每线的两端分别表示诸如“高”、“低”一类的双极形容词。飞行员根据飞行中的感受与体验在每一维度量表线的相应处标定其体验的程度。而后按照各维度的加权值求出心理负荷综合指数。
(3)心率测量
虽然在某些真实情景中,不适宜对被试进行过多的测量或要求被试同时进行过多的任务,但仍可对被试的生理指标——心率进行稳定的测量。心率的快慢可以反映任务的紧张程度,也即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比如:飞行驾驶的现场研究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飞行员和副驾驶员在平均心率上存在差异。由于飞行员对飞机的安全飞行负责,而副驾驶员只负责航行和通讯,飞行员的心率比副驾驶员高得多,并且飞行员的心率增幅很大,而副驾驶却没有这么大的增幅变化。不过,这种结果并不是由于训练的不同所引起的,因为飞行员和副驾驶员接受同样的训练,并且任何一个飞行员,他在某一飞行中可能是飞行员,而在一次飞行中,便是副驾驶员。也就是说,飞行员和副驾驶员的心理负荷的不同是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不过,对于心率测量的解释并不像次要任务法中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以及主观评定值的解释,来得那么容易。心率对身体运动也是很敏感的,比如:对上述飞行员和副驾驶员而言,较高的心率更可能反映生理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心率的变化被用来测量心理负荷,而心理负荷则必须与生理负荷分离开来。
83、单项选择题 限制理论()
A.同水平整合最为相关
B.同垂直整合最为相关
C.可以在生产流程中发现“瓶颈”问题
D.可以在生产流程中确认生产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4、问答题 简述影响样本大小的一些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样本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种因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样本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种因素:
(1)研究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一致程度。某些研究表明,选取较大的样本,并不一定显著地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只有当总体相对小的情况下,样本大小才较明显地影响参数估算的准确性。
(2)研究的经费和成本在决定样本大小之前,应考虑为取得和运用较多样本所需的成本和费用。例如,访谈研究往往比问卷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因此常常只能选取较小样本。
(3)总体的同质性在确定样本大小以前,还必须考虑总体的同质性或异质性,一般来说,总体越是同质,就越有条件采用较小样本;总体越是异质,就越需要选取较大样本。对于不同的取样方法,总体同质性这一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
例如,在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时,为了达到确定的准确度,所需样本大小随总体同质性下降而增大。在用分层随机取样法时,各层次已尽可能同质,因而可以选取较小样本。
85、填空题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和两个物体()的重要线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立体物体、前后相对距离
91Exam.org86、填空题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6种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87、单项选择题 复杂实验设计有()自变量。
A.一个
B.两个
C.两个或两个以上
D.不确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8、名词解释 对偶比较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89、填空题 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另一种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报告标准、似然比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报告标准、似然比值
90、填空题 研究之所以有内部效度,除了要正确地选择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还应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周密的实验或研究设计
91、填空题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能够普遍推论到()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结果、样本、普遍代表性、适用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结果、样本、普遍代表性、适用性
92、名词解释 个体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93、判断题 量表的测量信度随点数增加而降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4、填空题 所有抽样的可能性就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样本空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样本空间
95、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个测验属于一般智力测验().
A.旺德利克人事测验
B.贝内特机械理解测验
C.卡特尔16PF测验
D.威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6、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97、填空题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98、填空题 强人工智能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硬件匹配、软件匹配
99、填空题 感觉直接测量法主要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
100、填空题 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韦特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韦特墨
101、单项选择题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一种()
A、纯生理现象
B、无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2、名词解释 棒框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用于棒框测验的仪器。它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实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用于棒框测验的仪器。它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实验中较常用、较完备的仪器。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暗视场背景中的亮度均匀的亮框和亮棒。棒在框的内部,二者都可单独作顺时针或逆时针调节,并且有读数盘随时将框和棒的倾斜角度用指针显示出来。近年来,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给予很大关注,成为当代研究个体差异和人格问题的一大趋势,因此棒框测验在认知风格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103、多项选择题 患者女,63岁。因"健忘,在家反复关闭抽屉,表现古怪、捡破烂似若珍宝,纠缠周围人,不让家人离开1年,加重2个月"而来医院诊治。患者1年前开始经常忘事,如忘关水龙头或煤气,常险些酿成大祸。窗外大雪纷飞,患者却坚持认为是夏天。白天睡觉,晚上则到处活动,打扰别人。2个月来,患者出现倦怠、走路不稳、意外摔倒,不认识自己的亲人,认为都是别人冒充的。
诊断时须考虑的因素是()
A.病史和症状
B.生育史
C.精神、智力检查
D.神经系统检查
E.婚姻史
F.抽搐发作
G.输血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4、填空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个组块(chunk)。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72、加工单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72、加工单元±
105、填空题 社会测量设计的首要任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确定测量标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确定测量标准
106、名词解释 操作定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在心理学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对变量作出操作定义,是十分重要的步骤。这就是把心理学的构思或概念(如动机、情绪、焦虑、参与等)定义为可测定、可重复的具体指标。例如,以愿意参加某项活动的程度作为动机的操作定义;以皮电反应作为焦虑的操作定义,等等。研究中变量操作定义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可重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以及研究的普遍意义。
107、问答题 谈谈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自变量
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实验中被试任务的任何特性;(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有些被试变量可以由实验者操纵,例如内驱力强度就可以用禁食或禁饮的时间加以操纵,而有些则不能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例如智力、教育水平、自我强度等。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环,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例如实验者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这就意味着对“疲劳”这一自变量的操纵就是通过改变被试的劳动时间来完成的。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例如以疲劳为自变量的研究中,设定了“体力劳动时间”这一操作定义,那么接下来研究者就可以确定两个水平的疲劳程度了,如:1小时、2小时。自变量的水平数至少为2。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而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同样,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2.因变量
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一般来说,对于因
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的难度,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在指导语不能充分控制反应时,就要很好地考虑刺激条件和实验装置,使刺激条件、实验装置与指导语配合起来,使被试只能作出主试所要求的反应。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为使实验中被试的反应能够具体度量,就要规定一定的标准。这其实就是为使反应能够具体度量而规定一系列标准或具体指标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即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的过程。在心理学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反应指标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达到一定基准所需要的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等等。但是不管怎样,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2)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3)数量化——指标能数量化,便于记录、统计和互相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在以上几个选择指标的条件中,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在影响指标有效性的各种因素里,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是尤其典型的情况。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通常,避免天花板和地板效应的方法是: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3.控制变量
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同时又由于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一般来说,实验过程中的温度、环境噪音、照明情况、被试身体状况等都能成为额外变量的来源。不过对于心理学实验而言,有一部分额外变量是其特有的,那就是来源于主试和被试相互作用的额外变量。
在实验中,主试(实验者)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2)要求特征: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特征。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以把它们排除掉;(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以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108、填空题 判别函数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各种预测变量的情况来预测它们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组合效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组合效应
109、名词解释 内隐学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 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具有自动性,抗干扰性,抽象性,理解性等特征。
110、多项选择题 我们可以从()方面来给注意下定义.
A、注意的任务
B、注意的持续性
C、加工定向
D、个体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1、填空题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类似的内隐加工包含于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及()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112、填空题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例量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例量表
113 、名词解释 划消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测验。它是一种测量一般工作能力的非文字测验。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一个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也可以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等)上,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某一数字。
114、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果关系分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果关系分析
115、名词解释 统计控制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它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116、单项选择题 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精神分析
D、人本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7、问答题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因此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被试的典型行为。此外,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会十多
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无法会聚,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
118、单项选择题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恒定刺激法
C、阶梯法
D、平均差误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9、名词解释 内隐自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格林沃尔德等人认为,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120、填空题 单眼运动视差是指()不动,而()与()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视觉对象、头部、眼睛
本题解析:试 91EXAm.org题答案视觉对象、头部、眼睛
121、判断题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属于标准成就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2、填空题 5点法是()的一种量表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总加量表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总加量表法
123、问答题 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实验心理学的青睐:
首先,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这样,在逻辑上我们就可以认为,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因而实验可以作出因果的推断。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实验的另一个优点是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124、填空题 多元分析的两种不同的策略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标准分析和层次分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标准分析和层次分析
125、填空题 脑磁图(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126、填空题 控制变量是实验中保持恒定的某些潜在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变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变量
127、判断题 方差分析是一种参数检验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8、名词解释 自然观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它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的对象是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并非人为地创设情景;二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操纵某些因素,使所进行的观察尽可能不引导人注意而影响正常活动。
129、问答题 请评述注意的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是提示范式、搜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是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2)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该范式反映了很多实际环境中出现的信息超负荷现象,它在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比较突出的贡献:(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最常见的搜索范式是视觉搜索任务,即若干物体呈现于一个刺激矩阵中,要求被试指出其中是否出现了某一特定目标。实验者研究反应时和刺激规模(搜索矩阵中的项目数)的函数关系,也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3)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很有用。过滤范式有几个主要的例子:整体-局部范式,双侧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整体-局部范式是基于奈文发现的一个不对称干扰模型的研究方法。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构成,呈现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与局部一致,另一种是不一致的。此外,实验还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或者注意局部。结果表明: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这使整体字母可能干扰局部字母的加工而反过来则不会。
双侧任务范式则讨论多个独立刺激物之间的相互干扰。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实验结果是:中央和两侧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不一致时反应时往往变慢;但如果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此范式对于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的研究很有用。
负启动范式中每次试验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做出反应。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个试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试的反应时变慢。这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被识别并记住了。该范式常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4)双任务范式关注的是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是: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该实验结果可用作业操作特性函数来描述,就是把一个任务中的作业水平定义成另一个任务的作业水平的函数。双任务范式常见的三类结果是: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成完全相反的关系。双任务范式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特性,但这种情况非常复杂难以确切地揭示两个任务为何相互干扰。
(5)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称为事件关联电位(简称ERPs)。ERP电位发生变化的大脑部位、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方式以及刺激呈现后的电位变化方向和潜伏期等特征都可能与特定的注意状态密切相关,通过ERP成分的分析可以对注意的某些特点作出推论,因而ERPs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ERP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130、判断题 统计结论效度在统计学上定义为不犯α类错误的概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1、填空题 问卷设计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132、填空题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和()等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133、填空题 建立“实验学校”或“基地”,对同样对象反复多次的进行心理学或教育实验研究,容易产生多重实验的干扰,从而削弱研究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外部效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外部效度
134、填空题 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被称为(),包括()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肌肉线索、适应、辐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肌肉线索、适应、辐合
135、填空题 因素是由()作出操作定义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素荷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素荷重
136、判断题 回归间断点设计不能考虑到成熟的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7、问答题 试评观察法的优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然而,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不能依靠观察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它无法操纵这些先行条件。
(2)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许多观察(比如个案研究)却根本无法再现,所以难以重复验证。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的效力仅仅到客观描述水平为止,但是实际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却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上的研究范围,或多或少对观察结果趋向主观化的解释。
(4)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如科学哲学家所言,我们的观察活动总是极大地受着各自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被试的反应性来更难排除。
138、填空题 观察法,按事先是否确定具体观察项目,可分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139、名词解释 置换取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当所抽选的样本成分在抽选后继续返回总体参见加进一步抽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当所抽选的样本成分在抽选后继续返回总体参见加进一步抽选时,称为“置换取样”.
140、名词解释 工程心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调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以研究的结果来指导技术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调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以研究的结果来指导技术系统的设计,以求得技术系统和人之间的最优化结合的科学。
141、问答题 “电脑总有一天会取代人脑”,你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通”和“不通”两种;(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
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激驱动的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142、问答题 语图仪的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图仪是能将复合音或语言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图仪是能将复合音或语言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通过语图仪可以使人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正像听到了言语的声音一样,故称可见言语。
可见言语的转换原理大致是:通过12个不同的带通滤波器,把言语声音的全部频率分成12个波带,从不同滤波器通过的能量,经过放大后,分别地控制着排成一行的12个小灯的光强。在这些灯光前面有一块萤光屏,以一种恒定速度向一个方向移动着。在萤光屏移过各灯光时,便在与小灯相应的水平上发出萤光,其萤光的强度也与各小灯的亮度相应。因此,语图仪可以使人们清晰地看出言语。
143、名词解释 小样本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 ——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44、填空题 Q分类技术以人为分析单位,其重点在于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际关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际关系
145、名词解释 开窗实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46、问答题
由于遇到市场变化的威胁,某公司的领导人必须要采取一些行动,但却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
方案1:执行该方案可以保存一个工厂,保留2000名雇员.
方案2:执行该方案有1/3的概率可以保留全部的3个工厂和6000名雇员,但是2/3的概率是全部工厂倒闭,全部的6000名雇员全部失业。
如果你是该公司的领导,会选择哪个方案?是否与卡内曼的回避损失原则一致?为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按照期望效用理论,方案1可以100%保存2000名员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按照期望效用理论,方案1可以100%保存2000名员工,所以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用值2000个工人,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对于方案2来说,其有1/3的机会保存6000工人,其保存工人的期望效应值2000个工人,而它也有可能有2/3的机会损失6000工人,所以其损失工人的期望效应值是4000个工人。按照期望效用理论,应该很难在这两个方案间做出选择。但是一般人们都会选择方案1,这样的决策体现了有限理性,符合回避损失的原则。根据回避
损失,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倾向于回避损失,方案2提到了可能带来的损失,而根据回避损失的原则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人们会倾向回避这一方案,而且这一方案显得损失要比方案1大,因此人们也会倾向于选择方案1。所以人们在做出决策是还是会依靠非理性因素的。
147、判断题 采用被试内研究设计,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8、填空题 心理学研究中,外源变量相应于(),内源变量相应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变量;因变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变量;因变量
149、名词解释 A型行为模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由两位临床医生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的概念。他们发现冠心病患者普遍具有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冠心病患者大多有强力的成就努力、竞争性强、说话元气旺盛、精力充沛、有时间紧迫感。这些行为模式被认为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属于“冠心病易感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又被称为A型行为模式。
150、问答题 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突破了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感觉这一基本心理过程的框定,采用实验法研究学习、记忆及遗忘等高级心理过程。而且其中一些研究方法直到现在仍被采用。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此后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种人工概念、人工语法、以及各种错觉材料的不断涌现,正是实践了艾宾浩斯对心理学实验进行人工的规范控制的思想。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意味着高级心理过程也能够被精确地量化。这种方法隐含着现今实验心理学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量化把握的基本原则: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正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时间和遗忘之间的函数关系做了确切研究。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记忆遗忘的典型模式。
151、单项选择题 反应时属于()量表。
A.称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2、填空题 一致定位量表是以()为基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物理测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物理测量
153、单项选择题 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脑损伤患者一般采用()方法。
A.案例分析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4、名词解释 部分报告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155、问答题 试述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信号检测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信号检测实际就是从噪音背景中检测信号,所以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信号检测论所指的信号可以理解为刺激。
而噪音就是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心理学上的信号检测实验一般是在信号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的。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这里的“噪音”不仅是指纯音信号出现时的其他噪音而言的;在视觉实验中,伴随着亮点信号出现时的照度均匀的背景也叫做“噪音”。总之,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当作“噪音”。主试呈现的刺激,有时只呈现“噪音”刺激(以N表示);有时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同时呈现(以SN表示),让被试对信号刺激做出反应,被试每次都要判断所接受到的:(1)仅仅是噪音背景;或者(2)在噪音背景上叠加了信号。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和噪音(N)分布,前者也常常简称为信号分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之上,因此总体上信号分布总是比噪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
信号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噪音分布的均值,由于信号和噪音的感觉强度都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因此两个分布都呈正态。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在中间强度上相互重叠,说明这一强度范围的感觉可能由信号导致,但是单独的噪音也有可能引起这一强度的感受。信号的心理感受强度可以用两个分布之间的距离来描述。同样,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间的距离也可以作为心理物理学实验中对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这被称为辨别力指标(d’)。
我们可以将上述信号和噪音两个感觉分布视为无数次感觉过程累计。这样,观察者(被试)的每一次感觉过程都会产生一定的感觉量值x。这个x必定落在噪音分布和信号分布所覆盖的范围内。如果x很弱并离开了信号分布,就必定来自噪音分布;反之x很强并离开了噪音分布,也就一定是信号。问题集中在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重叠的中间感受区域上:这一区间的x值即可能对应信号,也可能对应于噪音。对于此区间内任意一个x,它来自信号分布或噪音分布的可能性,可以用其在两个分布中对应的纵线高度(O)来衡量。x对应的两个分布上的纵线高度之比被称作似然比,它被记为l(x)。)()()(NOSNOxl=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似然比的值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判断反应的分界点,或称决策标准(β)。观察者的决策规则(decisionrule)就是比较当前观察得到的x所对应的似然比l(x),与观察者自定的决策标准β的大小。如果l(x)大于等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信号”反应;如果l(x)小于β,观察者就选择进行“噪音”反应。
决策标准的设定受到各种非感觉因素的影响,包括信号出现的先定概率,以及利益得失的权衡等。信号检测论可以给出在给定信号强度和敏感性水平下能得到的最大收益的β值(βOPT)。其计算公式为:
)()()()()()(MCHVFACCRVSPNP++×=β式中P(N)和P(S)分别是噪音概率,V代表由正确反应得到的价值,C代表错误反应得到的代价(负值)。当V(CR)+C(FA)=V(H)+C(M)时,最大收益将从最小错误而得到。此时βOPT随信号概率P(S)的变化而变化(P(S)十P(N)=1),当P(S)上升时,放宽反应标准,即降低β是有利的反应策略;当P(S)降低时,严格的反应标准使提高β更有利。但当从正确反应中得到的收益与错误反应付出的代价不等时,βOPT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上分析使我们明确了反应偏向(β)的含义。可见β值虽被认定为反应阈限,但这个阈限和传统阈限概念不同,它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SN和N两种先定概率和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而变动的。更准确地说,β不再是对被试感觉状态的绝对分界,而是被试主观决策反应的判断标准。
156、填空题 统计功效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犯或避免犯()类错误的概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Ⅱ
157、问答题 请阐述标准实验报告的格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按照美国心理学会2001年的《APA出版手册》(第五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按照美国心理学会2001年的《APA出版手册》(第五版)中的描述(这本出版手册已被美国大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一份标准的实验报告的各个关键部分应该以固定的页码顺序排列如下:
封面包括文章的题目、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及行文标题。手稿中每页的右上角会有短标题,它是由题目中的几个词构成,主要用于编辑时确认手稿。当手稿被打印发表的时候,这种短标题就称为行文标题,它会被打印在手稿的封面上。
第二页包含短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关键词一般是在摘要后,列出和文章内容息息相关的几个单词或短语。此外从第二页开始,除了最后的图片页外,每页顶端都要列出短标题和页码。
实验报告正文从第三页开始,首先是文章的完整题目,紧接着是引言。通常来说,无须给引言加注小标题。写完引言后,紧随方法部分,无须换页。一般来说,小标题“方法”应打印在它所在行的中央。在撰写方法部分时,应写上几个下一级子标题,如“被试”、“仪器”和“程序”等,以帮助读者快速明确相关信息。方法之后紧跟着结果部分、讨论部分,和此前一样,仍不必换页,小标题打印在行的中央。需要注意的是:正文中不要直接出现图表,只需在相应位置标注出图表编号即可,所有图表的详细内容都在正文之后另行打印。
在讨论部分之后,另起一页写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整篇论文中的写作格式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因此写作时要小心准备。可以参考《APA出版手册》和最近的期刊文章。如果实验报告包含有作者注或脚注,则也分别需要另起一页写在参考文献的后面。一般当研究者准备发表论文时,考虑受到过的各方援助,需要写作者注来表示感谢;而行文过程中若有些部分确需要另行注释,就要按编号写脚注,但一般并不鼓励研究者写脚注。
最后需要另起一页,开始报告正文中涉及的图和表,先表后图。表格每页一个,前面要标上号码并设置简洁易懂的标题;图则首先集中报告所有图片的编号和说明,然后开始每页打印一张图,背面要写上作者的姓名(或短标题)以及图的号码。
158、问答题 简述三种类型的准实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回归间断点设计、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回归间断点设计、不等同对照组设计、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一、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在时间1对两个变量的关系作出测定和相关分析;再在时间2作相似测定和分析求得同步相关rA1B1和rA2B2;rA1B1和rA2B2为稳定性相关,实际上是再测信度;在同步相关稳定的情况下,如果rA1B1>rA2B2,则A引起B,反之,B引起A。
二、回归间断点设计特点: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的主效应。有事前测量与事后测量,用以考察某些实验性措施(例如,奖励)的效果。
三、不等同对照组设计不等同:指参加研究的各组之间至少有一种特征的“总体期望值”不同。运用了对照组和事前、事后比较,大大加强了研究的内部效度。这种设计可以控制历史、成熟和测验等影响效度的因素。被试的选择: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选取,选用相似样本。被试过分异质,需要采用匹配程序。
四、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159、填空题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
160、判断题 能力倾向测验的预测效度要高于一般智力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1、问答题 减数法的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A反应时也称为基线时间。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所得的反应时间叫做选择反应时间。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是C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所的反应时间叫做辨别反应时间。那么,通过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对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加以估算了。A反应时是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辨别时间。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包含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只包含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这个时间称为选择时间。
162、填空题 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艾宾浩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艾宾浩斯
163、问答题 采用建构认知模型法进行思维研究时存在哪些优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2)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3)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2)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3)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
164、问答题 人工智能的局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人工智能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人工智能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
应,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这使得人工智能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这种对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无法表现出像人类一样复杂的加工方式。
(3)调节系统的缺失。但有生命系统和人工系统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正式人工系统所缺乏的。
165、填空题 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166、名词解释 准实验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例如研究者出于伦理考虑,不可能为调查观察大学生药物使用情况而创造一个药物滥用组,然后比较他们与我们创造的非药物滥 用组的行为;又比如研究者也没有能力为了解自然灾害下的情绪反应而人为制造一场地震。在这些情况下,严格的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求助于准实验设计。
167、名词解释 大五人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量研究者试图对人格到底由多少特质、哪些特质组成、这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量研究者试图对人格到底由多少特质、哪些特质组成、这些特质代表了什么的问题进行回答,他们对许多不同的人格研究资料进行因素分析时,发现存在五个基本人格维度——“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这5个维度就称为大五人格。
168、填空题 小样本设计是()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或()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被试内设计、人数较少、单个
169、问答题 刺激—反应法的优点和不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刺激-反应法具有如下优点:
(1)控制相当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刺激-反应法具有如下优点:
(1)控制相当严密,刺激和反应变化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易于解释因果联系,有助于提高内部情绪推断的正确性
(2)程序内部可操纵的变量多。多角度的操纵便于了解情绪对行为影响的各个方面。
(3)解决了研究伦理方面的难题。以动物为被试,通过动物心理来类推人类心理,虽然,这种类推在信效度方面的仍存在问题,但也不失为解决道德难题的良策。
虽然这一方法有诸多的优势,但它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主观因素会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用刺激—反应法对动物的内部情绪进行推断时,必然会带有主观性;
(2)只可用于研究情绪本身。刺激-反应法仅仅适用于根据刺激、反应间的联系来推断被试经历的情绪过程,而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170、填空题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上的差异。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就产生双耳声强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度、距离之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度、距离之差
171、填空题 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与上述概念有所不同,它始终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格式塔学派的()最先将“环境”一词引入心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勒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勒温
172、名词解释 有结构访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有指导性的、正式的、事先决定了问题项目和反应可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有指导性的、正式的、事先决定了问题项目和反应可能性的访谈形式。
173、问答题 反应时新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应用反应时间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减数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应用反应时间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减数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加因素法是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另外,科学家为了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时间在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窗”实验,即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74、填空题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175、问答题 什么是视错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错觉
运动错觉主要指似动现象,即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例如帕拉托制造的动景盘,当动景盘以一定频率转动时,就会产生小人连续舞动的效果,转动过慢时,只看到图案的转动,而不是连续的舞蹈动作。可
见,似动知觉的产生和刺激出现的频率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和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相关,只有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才能发生融合,不过对似动现象机制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
(2)线条错觉
线条错觉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缪勒-莱尔错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两条直线上的两端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下边的直线长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服装设计中也应用缪勒-莱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自然错觉
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称之为自然错觉。最典型的自然错觉是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哈尔威和波林认为月亮错觉是由于头姿势的变化所引起的。然而,考夫曼和罗克的实验否定了这一观点。实验通过一系列反光镜把实际处于正顶上的月亮反射到水平线上,结果被试对水平月亮大小的估计仍大于顶上的月亮。现在对于月亮错觉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对月亮大小的判断依赖于一定的参照物。当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月亮前面的地形给人以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使人产生月亮较大的印象。当月到中天时,没有已知大小的物体来作为参照物,月亮的大小只能依赖于天空的感觉距离,于是便产生较小的印象。
176、问答题 核对清单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的八大问题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通常,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它们为:
读完引言后,回答:
1.该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3.如果由我来验证这个假设,我是否会像作者这样设计实验?写下你的方法的主要思想。
读完方法后,核对:
对问题3的回答,你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
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
4(c).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比较我与作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的差异后,回答下一个问题: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能得到怎样的预期结果?
读完结果后,核对:
我的预测与作者的结果之间的异同。
如果不同,请从问题6开始回答。
如果相同,请回答问题7(a)和7(b)。
核对后,回答:
6.实验结果如我所料吗?
如果和我的预期不同,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或者我的预测错了,或者作者的研究结果不可信。可能其方法不当,不能充分验证假设或介入了无关变量。若果真如此,可以改进方法来重做研究。
7(a).我会怎样解释此实验结果?
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能得出的意义和启发是什么?
读完讨论后,核对:
在解释结果方面,我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8(a).我的解释与作者的解释,哪一个能更好地说明数据?
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要迷信作者的解释。他们也可能会出错,因为讨论时作者的自由度很大,他们的结论可能夸大而不被数据支持。
8(b).我的与作者的解释中,哪一个更有意义、更能启发其他研究者?
177、填空题 等比量表的特点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
178、填空题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先前呈现的顺序、开始位置、中间位置
179、问答题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现法或复现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180、名词解释 记忆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研究记忆的仪器。最初由缪勒和舒曼设计,后来由李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研究记忆的仪器。最初由缪勒和舒曼设计,后来由李普曼等不断改进,早期的李普曼记忆鼓,用一个定速马达作动力,全部装置以一个铝片屏遮起来,使被试不能看到仪器内部。仪器从二个小窗口中,以固定的间歇不断向被试呈现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识记。由于材料附着在鼓形体的周围,所以称之为记忆鼓
181、填空题 对偶比较法是把()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有要比较的刺激、某一特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有要比较的刺激、某一特性
182、问答题 实验法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为实验法存在的优势,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纷纷使用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为实验法存在的优势,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纷纷使用实验法来探索人类心理加工的特点和极限,并设计了两种实验法的变式——现场实验法和情景模拟法。
实验心理学就是要在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只要是用实验法来研究的心理问题一般都可以包含在实验心理学的范围之内。传统的实验法所指的就是实验室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情景模拟法结合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研究法的优点,并弥补两者的缺点。情景模拟法就是要通过模拟技术创造出与所要研究的实际现实情景相同或相类似的情景,使被试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与处于真实情景中同样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这种模拟的情景来研究被试在真实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心理状态。
183、多项选择题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A、刻板印象
B、内隐态度
C、内隐自尊
D、内隐人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4、名词解释 艾宾浩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表现为: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185、判断题 摄氏温度是等比量表的一种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6、问答题 请举例说明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研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问题解决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问题解决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固着现象。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功能固着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典型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典型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下面邓克的研究为例。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功能固着研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在桌上放一些大头针、一些火柴、一根蜡烛以及三个火柴盒大小用纸板做的盒子,要求被试把蜡烛安置到门上。此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是用大头针将盒子钉在门上,然后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实验中邓克为了引起被试不同水平的功能固着,设计了三种实验处理条件:(1)控制条件,三个盒子是空的,它和大头针、火柴以及蜡烛等实验材料一起摆放在桌子上;(2)功能固着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大头针、火柴和蜡烛;(3)中性物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与实验无关的钮扣等其他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其中,条件(2)和条件(3)强化了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即能加强被试本身的功能固着。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每个条件下有7名被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盒子没有被作为容器呈现给被试,因此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在条件(2)和条件(3)中,盒子里面都装了东西,因此被试会固着于盒子作为容器的这一功能,从而未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后来亚当森置疑邓克的实验,认为他未将速度-准确性权衡考虑在内,控制条件中,解决问题的人数多,可能并非是因为功能固着的倾向较弱,而仅仅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花了更多的时间,而功能固着条件和中性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少,仅仅可能是由于被试没有耐心解决问题,或者给予被试的时间过少。所以他在邓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实验涉及三个问题: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和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的被试。实验因变量指标有两个:一是20分钟内能解决问题的被试的百分率;二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
对于盒子问题而言,结果与邓克一致。然而,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的实验结果却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原因可能是由于存在天花板效应,20分钟对于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言时间太长了。此时,以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作为因变量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敏感的。通过实验确实可以看到,功能固着的程度会影响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功能固着的实验研究,体现了人们在问题解决中对物体功能的理解往往囿于习惯,无法突破思维定势的特点,触及了问题解决的某些固有机制。
187、问答题 谈谈建构认知模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随建构认知模型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随建构认知模型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它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却仍能总结出大致的步骤和脉络。在此以概念结构的原型说为例来简单说明认知模型范式的实施步骤。(1)先验模型阶段: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当然,这
一模型还远不是研究者最终希望得到的认知模型,但是它能够指导后继的实验研究,在完善该雏形后建构起真正有效的认知模型。(2)实验验证阶段,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3)模型完善阶段,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研究者可以结合实验,以及其他方面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型将越来越具解释效力。
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1)优点主要表现在:
a)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
b)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比如:概念表征的原型说能揭示人类不同概念进行不同判断的真正原因。
c)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比如:原型说能为小学教育提供借鉴:教师上课时的举例应尽量做到原型化,即尽量能和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原型相匹配。
(2)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a)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
b)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
c)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比如:内隐问题解决过程,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操纵的到底是哪些算子呢?问题解决各个时刻的基本认知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被试无法外显,我们根本无法根据经验来建立有效的模型。
188、名词解释 聚合效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或构思时测量结构相似的程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运用不同测量方法测定同一特征或构思时测量结构相似的程度.
189、名词解释 实验者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190、名词解释 简单反应计时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作单一反应的仪器,主要用于测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作单一反应的仪器,主要用于测试人的视听通道的反应速度。通过测定,可比较在声和光的不同刺激条件下,反应速度的快慢。实验过程中由主试操纵开关,选择声或光为约定的刺激信号,当被试感觉到信号(声或光)时就按下反应键。这时计时器便记录了从呈现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如此重复多次可取得较为可靠的数据。该数据在需要时还可以与选择反应时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191、多项选择题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下列什么因素的影响()
A、生理因素
B、环境因素
C、认知因素
D、以上都不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2、填空题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统计控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统计控制
193、多项选择题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相关法
B、实验法
C、现场研究
D、观察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4、填空题 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被试间设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被试间设计
195、多项选择题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中,最享受盛誉的要属霍夫兰德的()和费斯汀格的()
A、说服模型
B、认知失调理论
C、从众
D、责任扩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6、填空题 用来表示“测验结果能够预测人们将来行为的程度”的是()7.观察者在评级中出现的过宽的倾向,我们称之为()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预测效度;正宽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预测效度;正宽大
197、名词解释 认知性的说服反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
198、填空题 SPSS是()的英文缩写,有联机系统和整批系统两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社会科学软件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社会科学软件包
199、问答题 内隐联想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200、填空题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心理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