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填空题 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艾宾浩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艾宾浩斯
2、填空题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感受、刺激大小、差异感受、刺激变化量
3、填空题 我们把个人空间定义为,当个体间互相作用时,试图保持围绕身体周围看不见的空间范围,也即个体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身体缓冲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身体缓冲区
4、问答题 试述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这样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和研究报告撰写。
1.课题确定
确定课题过程包括选择课题、确定实验类型、提出假设三个步骤。选择课题就是在众多的研究内容中作出一个选择,确定实验类型就是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属于何种类型的过程,提出假设就是将问题变成可以检验的假设,以便于进一步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
(1)选择课题就是根据各方面需要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来源: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科学探索,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探明某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实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研究者应根据所处的研究阶段,确定实验类型。
(3)在课题确定及其所属的实验类型均明确之后,问题还需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所谓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陈述。针对因素型、函数型两种实验类型,假设的陈述也包括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两种方式。如果把对条件的叙述记为a,把对行为的叙述记为b,那么因素型假设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而数型假设则方程式b=f(a)表示。
2.选择被试
被试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课题的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1)课题的性质可以指导实验选择人类被试还是非人类被试。许多实验心理学研究课题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往往首选人类作为被试。但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 研究者应该考虑选择非人类被试:第一,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损害;第二,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实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2)实验研究结果所要求的概括程度可以指导被试选择如何取样的问题。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只是一个小群体,他们仅具有某种特性,而选定什么样的被试样本,要依研究的问题和据此而推论的全体而定。如果被试的取样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实验效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随机抽样法和分层随机取样法来减少取
样偏差。
3.确定实验控制
进行科学实验能做的就是从课题确立阶段的资料准备开始,圈定最可能影响实验的那一部分变量进行控制。至于在此之外无数可能成为干扰的额外变量,一方面要理解其中许多会影响因变量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另一方面还可以有赖科学方法本身独有的自我完善特性。
4.数据整合
心理学研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大致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四类:计数资料,即按个体的某一属性或某一反应属性进行分类记数的资料;计量资料,即用测量所得到的数值的大小来表示的资料;等级资料,它介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之间,可称为半计量资料;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
针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实验变量上的不同组合,需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1)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最恰当有效的统计工具是方差分析,当然在一些结构最简单的实验中,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都只有一个,并且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那么也可以选用t检验作为评价因变量均数差异的方法。
(2)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首先,可以将计量资料的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使用,借助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次,如需要用多个计量资料的自变量来解释单个计量资料的因变量,可使用多元回归。
(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通常选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4)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只能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5.报告撰写
研究报告撰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要点:
(1)研究者需要回顾与研究有关的前人工作。(2)研究者应该清晰明确地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3)实验报告应能做到使专业领域的同行可以据此重复研究者的工作。(4)实验报告中的客观描述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解释应当能清晰地区分开来。
5、名词解释 实验效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6、填空题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认知,一方面情绪()认知。
点击查看答案
www.91exAm.org
本题答案:依赖、影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依赖、影响
7、单项选择题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填空题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和()等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社会知觉;社会态度
9、单项选择题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调适问题
B、老鼠走迷津
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
D、种属行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多项选择题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中,最享受盛誉的要属霍夫兰德的()和费斯汀格的()
A、说服模型
B、认知失调理论
C、从众
D、责任扩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填空题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权威、注意凝聚、先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权威、注意凝聚、先验
12、判断题 小N实验设计实际上就是小样本范式的实验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问答题 试述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就是指实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就是指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法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但它的确位于所有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序列顶端。为了准确说明实验心理学专精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最顶端的方法学地位;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作一番介绍和比较,它们包括: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是较为原始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顾名思义,观察法就是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的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虽然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然而,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其一,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其二,有时,观察法的结论难以得到重复验证;其三,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对观察结果进行各种主观解释;其四,观察活动总是极大地受研究者各自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被试的反应性来更难排除。
(2)相关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第二层次。相关研究和观察法一样,也是一种基于描述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相关研究法不同于观察法的简单描述,相关系数表示了变量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所以,如果变量间的联系(相关)足够高,那么就能从一个变量的值推断出另一个变量的大小。这正是相关研究法提供的一项功能:预测。这就是相关法的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其方法学特性,决定了相关研究法的缺点在于:其一,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3)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方法,也是实验心理学系统发展、讨论、应用的科学方法。实验法脱离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的描述性层次,而真正具备了完整的解释、检验和预测功能。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更具体地说,就是设立有关各种可能因果关系的实验假设和推论,并将这一假设转化为各种变量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有效的实验控制方法来检验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实验心理学的青睐:其一,实验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这样,在逻辑上就可以认为,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由自变量引起的。换句话说,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所观察到的因变量的变化;其二,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如果你住在北极圈附近的挪威特伦汗港,但却想研究热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那么只靠太阳产生高温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了。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但是,不能认为有了实验法就可以抛弃描述性研究方法。正像观察法能够为相关研究法提供必要的准备一样,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比起其他科学方法——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实验法在方法学上的地位显然更为突出,因而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也是核心和基础的。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用实验来证实或证伪理论,并提供解释心理现象及行为的数据。从这点来说,实验法比观察和相关法更能提供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不过在另一方面,实验的来源和前期准备往往又离不开观察和相关研究。所以这三种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以最终的实验研究为核心与重点,应用于实验心理学之中。
14、填空题 从众这个概念揭示的是个体在群体情境的影响或压力下,在知觉、判断、态度、动作等方面做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变化的现象,又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相符行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相符行为
15、问答题 什么是视错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错觉
运动错觉主要指似动现象,即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例如帕拉托制造的动景盘,当动景盘以一定频率转动时,就会产生小人连续舞动的效果,转动过慢时,只看到图案的转动,而不是连续的舞蹈动作。可
见,似动知觉的产生和刺激出现的频率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和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相关,只有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才能发生融合,不过对似动现象机制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
(2)线条错觉
线条错觉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缪勒-莱尔错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两条直线上的两端 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下边的直线长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服装设计中也应用缪勒-莱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自然错觉
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称之为自然错觉。最典型的自然错觉是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哈尔威和波林认为月亮错觉是由于头姿势的变化所引起的。然而,考夫曼和罗克的实验否定了这一观点。实验通过一系列反光镜把实际处于正顶上的月亮反射到水平线上,结果被试对水平月亮大小的估计仍大于顶上的月亮。现在对于月亮错觉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对月亮大小的判断依赖于一定的参照物。当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月亮前面的地形给人以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使人产生月亮较大的印象。当月到中天时,没有已知大小的物体来作为参照物,月亮的大小只能依赖于天空的感觉距离,于是便产生较小的印象。
16、填空题 从总体中选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直至取满所需要的样本量,这种取样方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个体或分数等;系统取样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个体或分数等;系统取样法
17、问答题 直接知觉和间接直觉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吉布森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他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间的争论常被描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对立。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当前的研究者们的观点则相对较为折衷:一方面承认知觉确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也肯定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恐怕才是最贴近真理的答案。
18、名词解释 特异性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指由于实验和研究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指由于实验和研究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景,或者使被试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活动、工作方式和环境,因为产生个暂时的新异或接触性的反应,影响研究的效度。
19、填空题 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领域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外显行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外显行为
20、名词解释 速示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中,经常要使用该仪器来把视觉刺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被试,以记录他们的反应。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就曾经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呈现刺激的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
21、填空题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22、判断题 任何一个实验都可能存在额外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问答题 论述空间知觉线索都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空间知觉中存在某些加工过程,将二维影像中隐含的深度线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空间知觉中存在某些加工过程,将二维影像中隐含的深度线索解读出来。关于深度线索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能够自动地利用本体肌肉感觉、透视、双眼视差等线索信息,产生深度感和立体感,而且不同的深度线索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
1.肌肉线索,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称为肌肉线索,包括适应和辐合。观察物体时,眼睛的睫状肌会调节晶状体的屈度,尽可能使影像落在视网膜的中央凹上,以保证网膜影像的清晰。在没有其他深度线索时,这种适应状态可以作为估计距离的线索。但它对深度知觉所起的作用不
大,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距眼球10米范围内,所以属于近距离的弱距离线索。辐合指的是双眼视轴的辐合。观察物体时,双眼辐合使物体影像落在两眼相对应的位置。物体距离发生变化时,双眼辐合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而辐合角大小的改变依赖于眼球的六条外部肌肉的协同运动,这些的动觉信号传到大脑,便构成一种深度线索。辐合作为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内有效。
2.物理线索,除了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之外,刺激本身所自带的某些特征也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被称之为物理线索。它必须借助于人类的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距离线索。(1)遮挡是指一个物体遮蔽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在前的物体被知觉为近些。(2)阴影是由不透明或半不透明物体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物体投射在自己上面或是投射到其他物体上的阴影被称作分离阴影。分离阴影可以作为物体和它所投射到的表面间相对距离的线索。(3)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几何透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距离物理线索,主要包括直线透视、大小透视、视野中高度、纹理梯度和单眼运动视差等。
3.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空间知觉的产生离不开双眼视差。我们视野单向区和潘诺融合区两个概念来解释空间知觉的产生。当双眼辐合于P点时,P点落在两眼中央凹上的影像为P1、P2,在P前面的B点落在中央凹上的影像为B1、B2,假设B1、B2间的视差落在潘诺融合区内,B仍为单一成像。同样,假设在P后面的R点也被单一成像。由于B1、B2间和R1、R2间都存在视差,其中一点(B1、R1)距离中央凹近,另一点(B2、R2)较远,如果距离中央凹较近的点(B1)在鼻侧,就能产生近的知觉,如果距离较近的点(R1)在颞侧,那么就产生远的知觉。
4.线索间的互动,在许多情况下,线索会产生一种联合效果。各种深度线索会互相影响,产生交互效应。主要有: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还有不少研究表明,深度线索的交互作用依赖于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线索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联合使用它们。另外也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线索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此时线索的交互作用就削弱了。
24、填空题 “原始报告分析”指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口语报告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口语报告法
25、名词解释 工程心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调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以研究的结果来指导技术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调研究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并以研究的结果来指导技术系统的设计,以求得技术系统和人之间的最优化结合的科学。
26、判断题 问卷设计中,问题的编排应从具体的问题到一般的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7、填空题 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韦特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韦特墨
28、问答题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环境重形成的自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环境重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效应,其中又包含三类:
(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这种内隐自尊效应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陌生人与自己的看法越一致,陌生人同自己的联系就越强烈。
(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人们偏好对他们的观点有利的理由,而对与他们的观点相对立的理由则采取排斥的态度。
(3)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与较高评价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对同自己有关联的刺激进行高的积极性评价的现象,与其它类似现象不同的是,同自我的联系是通过被试的选择建立的。
29、判断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适当的修改数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多项选择题 一般能力包括()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能力
D、算术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1、名词解释 ABBA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分别用A和B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分别用A和B表示)的情况,它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这样,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32、名词解释 相似性吸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
33、判断题 量表的测量信度随点数增加而降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4、问答题 反应时新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应用反应时间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减数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应用反应时间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减数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加因素法是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另外,科学家为了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时间在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窗”实验,即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35、多项选择题 记忆的类型有()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B、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D、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6、填空题 在总加量表中,多数采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单调项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单调项目
37、判断题 通过张贴招募广告招聘被试的取样方法是随机抽样方法的一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8、填空题 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的位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直接方法、瞬时转换点或阈限
39、填空题 观察法,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加所研究的活动,可分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40、名词解释 自然错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自然界里客观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比如很典型的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41、问答题 核对清单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的八大问题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通常,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它们为:
读完引言后,回答:
1.该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将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3.如果由我来验证这个假设,我是否会像作者这样设计实验?写下你的方法的主要思想。
读完方法后,核对:
对问题3的回答,你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4(a).我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吗?
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吗?
4(c).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比较我与作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的差异后,回答下一个问题: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或材料及程序,能得到怎样的预期结果?
读完结果后,核对:
我的预测与作者的结果之间的异同。
如果不同,请从问题6开始回答。
如果相同,请回答问题7(a)和7(b)。
核对后,回答:
6.实验结果如我所料吗?
如果和我的预期不同,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或者我的预测错了,或者作者的研究结果不可信。可能其方法不当,不能充分验证假设或介入了无关变量。若果真如此,可以改进方法来重做研究。
7(a).我会怎样解释此实验结果?
7(b).从我对结果的解释中,能得出的意义和启发是什么?
读完讨论后,核对:
在解释结果方面,我与作者的异同。
核对后,回答:
8(a).我的解释与作者的解释,哪一个能更好地说明数据?
思考这个问题时,不要迷信作者的解释。他们也可能会出错,因为讨论时作者的自由度很大,他们的结论可能夸大而不被数据支持。
8(b).我的与作者的解释中,哪一个更有意义、更能启发其他研究者?
42、填空题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近处的对象面积(),占的视角();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视角原理、大、大、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视角原理、大、大、小
43、问答题 谈谈建构认知模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随建构认知模型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随建构认知模型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它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却仍能总结出大致的步骤和脉络。在此以概念结构的原型说为例来简单说明认知模型范式的实施步骤。(1)先验模型阶段: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当然,这
一模型还远不是研究者最终希望得到的认知模型,但是它能够指导后继的实验研究,在完善该雏形后建构起真正有效的认知模型。(2)实验验证阶段,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3)模型完善阶段,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研究者可以结合实验,以及其他方面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型将越来越具解释效力。
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1)优点主要表现在:
a)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
b)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比如:概念表征的原型说能揭示人类不同概念进行不同判断的真正原因。
c)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比如:原型说能为小学教育提供借鉴:教师上课时的举例应尽量做到原型化,即尽量能和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原型相匹配。
(2)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a)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
b)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
c)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比如:内隐问题解决过程,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操纵的到底是哪些算子呢?问题解决各个时刻的基本认知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由于被试无法外显,我们根本无法根据经验来建立有效的模型。
44、填空题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的指标,最早是用()进行测定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时间分辨能力、转盘闪烁方法
45、名词解释 社会赞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信念,每个人的行为都想迎合社会的需要。因此,那些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例如,碰到熟人问好就是一个社会赞许性高的行为,如果根据这个行为来推断一个人彬彬有礼、很有教养是远远不够的。相反,人们往往把超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或者说,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46、问答题 试评述现场实验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下面以具体的研究实例来加以说明。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1977年时进行了一项现场实验。20世纪中叶,交通安全逐渐成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每年,由于交通事故而死伤的人数不断上升。据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统计发现25%之多的汽车失控事件和7.4%的致命事故都涉及追尾事故的发生。有鉴于此,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在华盛顿地区对出租车进行一项现场实验,以测验刹车灯的不同外形与汽车追尾相撞事故之间的关系。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将2100个出租车司机均分为四组:三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司机进行匹配。实验的自变量是车尾部刹车灯的安装情况。实验中,刹车灯有四种安装格局:(1)当时所有汽车正在使用的刹车灯格局,即在汽车较低的两侧安装两个刹车灯,控制组车辆的刹车灯就使用这种格局,即不对其刹车灯进行任何调整;(2)汽车中央的高位刹车灯;(3)独立的双高位刹车灯;(4)对现形的刹车灯进行了调整,即将刹车和转向独立开来。分别按照(2)、(3)、(4)的安装格局安装三个实验组车辆的刹车灯。实验的因变量是车辆在一年中发生的追尾碰撞事件。在此项研究中,所有的出租车司机在不同的路况和气候的情况下行驶了6000多万公里。
结果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发现:使用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司机比安装其他形式
刹车灯的司机经历较少的追尾事件。在四种实验条件下追尾事件的数量。可见,与控制条件(现存的刹车灯格局)相比,在安装中央高位刹车灯的情况下,追尾事件的出现率少54%。并且即使事故发生,和控制条件相比,有中央高位刹车灯的车能使追尾事件的破坏程度降低38%。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这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会使尾随车辆的司机在面临危险时,更快地刹车,从而降低了相撞时的速度和彼此的破坏程度。当出租车装上中央高位刹车灯后,是什么使得尾随车辆的刹车加快了呢?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推测是由于中央高位刹车灯的安装格局接近个体正常视线的缘故,也就是说,刹车灯刚好位于司机驾车时通常看到的位置。
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研究是在日常驾驶这一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租车司机发生追尾事故的真实情况,外部效度较高,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将研究的结论推广到真实生活中。事实上,后来美国车厂出产的所有新车都要求配备中央高位刹车灯。
然而,现场实验也有缺点,由于控制不够严格,结论有时会受到许多无关变量的污染。比如:在上述研究中,虽然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已经依据年龄、性别和有无事故的历史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司机进行了匹配,但是这种匹配也很难保证为期一年的研究中不会发生任何变故。实验的被试量相当大,共2100个司机,很难想象如此多的司机在如此长的研究周期中没有任何变化,可能有些司机在中途转行了,这就会使得原本匹配的实验组或控制组少一些被试,破坏原来的匹配情况。莫蒂默的研究就发现高位刹车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使事故减少50%。还有调查显示它的实际收益也许只有22-35%。这些数据都表示马隆和柯克帕特里克的实验结论也许已经受到了污染。
47、问答题 人类时距知觉的研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类时距知觉的研究可以操纵的自变量较为丰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类时距知觉的研究可以操纵的自变量较为丰富。
(1)时距类型。时距类型是动物时距知觉研究要操纵的主要变量,并且结果显示不管对空时距还是对实时距动物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敏感性,但是人类被试实时距结果与空时距大致相同。
(2)时距长度。复制时距的研究中表明,在大约3秒钟之内,估计时间比刺激延时稍长,而在3秒钟之后,复制时间明显地比刺激延时短,被试对3秒的估计最为准确。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发现时距越长,估计越不准确。
(3)刺激通道。许多研究表明在时距知觉中也存在通道效应,即对不同刺激呈现的实时距,估计的正确性不同,对听觉刺激延时的估计较视觉刺激延时的估计来得准确。然而,也有实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4)时距的分割水平。变化/分割模型认为对时间的认知是以心理变化为依据的,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变化,时间估计就是把心理上所经历的变化分割为可记
忆的片段,然后再根据所分割的变化段数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5)心理状态。人的某些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时距知觉,所以有研究者对被试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操纵,并得出了某些有意思的结果。
48、名词解释 最小变化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49、填空题 听觉定位主要以来三种双耳线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50、问答题 研究者是怎样对个人空间圈进行实验研究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个人空间圈的呢?一般来说,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个人空间圈的呢?一般来说,个人空间圈实验有两种设计思路,一种是在实验中让被试的个人空间圈被侵犯,另一种则相反,是在实验中让被试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圈。
(1)个人空间圈被侵入的设计,是让被试的个人空间圈被侵犯,然后观察被试
的行为,记录被试的反应。
以精神病医生金泽尔的研究为例说明这类设计。金泽尔在一项实验中采用止步距离法对暴力和非暴力囚犯的个人空间圈进行了比较。在这个实验中,自变量之一是被试变量,将囚犯分为暴力型(对他人施加身体伤害)和非暴力型。实验过程中,每一名囚犯站在一个长、宽均为20英尺的空房间中央。然后,实验者从八个不同方向(这是第二个自变量)中的任一方向靠近囚犯,直到囚犯感觉太近喊“停”为止。实验的因变量是当囚犯喊“停”时,实验者与囚犯间的距离。实验的控制变量是房间和实验者,整个实验中实验者都是同一个人。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暴力型囚犯的个人空间圈大于非暴力型囚犯的。亚当斯和祖克曼采用了新的自变量来重复金泽尔的方法。实验中个人空间圈是由置身于强弱照明条件下的28名女大学生来确定的。实验的结果与金泽尔的研究非常相似,弱照明时的结果对应于暴力型囚犯,强照明结果对应于非暴力型囚犯。也就是说,弱照明时个人空间圈较大。
(2)侵入他人个人空间圈的设计,是创造条件让被试侵入他人的个人空间圈,然后观察被试的行为,记录被试的反应。
贝尔富特、胡普尔和麦克莱曾设计了一个让被试入侵实验者的个人空间圈的研究。在这项现场研究中,实验者始终坐在一个饮水处附近假装读书,如果有人要喝水就不得不侵入实验者的个人空间。自变量是实验者和饮水处之间的距离。这个自变量有三种水平:1英尺、5英尺或10英尺。其中10英尺一个控制条件,因为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验者个人空间的界限。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位主试的助手在隐蔽的位置,记录在三种实验条件下经过饮水处的人数。因变量是路过的人(也就是被试)中去饮水处饮水的比例。实验结果如下,当实验者距饮水处1英尺时,只有10%的人饮水;5英尺时18%的人饮水;而当10英尺远时,有22%的人去饮水。
鲁巴克和斯诺也设计了一项类似的研究。他们选择在一个购物中心进行实验。实验的一个自变量是不同种族的人(白人和黑人)。实验中,白人被试或黑人被试使用饮水处时,分别有一名白人或黑人男子在距他们4英尺(远距离)或2英尺(近距离)处,距离是另一个自变量,也分为两个水平(远距离和近距离)。因变量是被试在饮水处停留的时间。结果出现种族与入侵水平的双向交互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种族的被试被不同种族的人入侵,他们通常会在饮水处呆得更久些,即白人被黑人入侵时会比被同种族的白人入侵时在引水处停留更长的时间。因而,在被不同种族的人入侵时,饮水者(被试)会表现出更大的领属范围。研究者由此推论说,他们的材料显示了人们下意识的种族主义,即他们的较长停留时间表现出了被动的攻击性。
无论是从空间被入侵还是侵入他人空间的角度来设计的研究,都证明了存在着一个环绕着个体的缓冲区——个人空间圈。
51、问答题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这一原则规定,心理学实验的被试有权利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并仅在自愿同意的情况下参与试验。
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这一原则规定,研究者必须尊重被试的自由,允许被试在任何时候放弃或退出实验,被试应当被告知自己有权利随时选择放弃实验。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实验进行中和完成后,都必须确保被试不会因为实验而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4.保密原则:所谓保密原则就是指在未经被试许可的条件下,研究者不应泄露被试在实验中的任何表现,尤其是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
52、问答题 简述间歇时间序列设计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间歇时间序列设计是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研究对象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间歇时间序列设计是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研究对象作出多次重复观察或测定,并通过对整个时间序列的测定结果的比较,确定实验处理的效果。间歇时间序列设计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实验处理以前评估被试成熟的趋势,并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作出比较肯定的因果关系判断。间歇时间序列设计人缺点是会带来一些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例如,实验处理实施之后可能发生的历史因素、多次测定中测量操作程序的变化,等等。
53、问答题 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首先,在这一研究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排除治疗期间其他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比尔哭声的减少是否是由于安慰剂效应或者仅是换了一个陌生的场所(治疗室)所致,而不是真正医生的治疗(不关注比尔的哭)?在此,我们可以使用ABA设计多基线设计来排除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污染。
在ABA设计中,A表示治疗(矫正)前的基准状态,即医生对比尔的哭声表现出了一种正常的注意,所以比尔哭的次数很多,B表示治疗(矫正)后的状态,即医生试图通过不理比尔的哭声来减少比尔哭的次数。医生对哭行为的治疗(矫正)是自变量。如果真如我们所期望的,从A到B,比尔的哭声减少了,那么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医生的不理会起作用了吗?当然不能。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AB设计的两个阶段。但是我们还不能确信比尔的行为改善是由于操纵自变量而导致的,也许哭声减少仅是由于比尔换了一个环境,他畏于陌生环境,而不敢肆意乱哭。
为了获得更充分的证据,我们必须使比尔的行为返回到基线水平,即第二个A阶段。如果由于再次用注意强化哭行为,比尔开始退回到原来的状态。那么,此时研究者可以确信地推断,正是由于注意强化被撤销而不是其它因素导致了第一个B阶段中哭行为的终止。
其次,ABA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是,B阶段的治疗效果应该是不持久的,因为只有这样,当治疗结束后,被试的行为才能回到治疗前的基线状态。然而,事实上,这一前提经常是无法满足的,即治疗的痕迹很难消除而回到从前的状态,撤销注意一旦对比尔的哭发生影响之后,就很难再通过注意来建立比尔的哭行为。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基线设计。
多基线设计的程序是:找到一个或若干个与所要研究的行为(或被试)接近的行为(或被试),在不同时间内对它们引入同一自变量的处理(治疗),也就是不同的行为(或不同的被试)在引入自变量之前有长短不等的基线期,从而可以将自变量的影响和时间的因素逐阶段地演示出来,以便于研究者最终确定被试行为变化的真正原因和自变量处理的真实效果。多基线设计的内在逻辑是: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另一个被试仍处于基线条件下。如果这种未受处理的行为在自变量引进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可以认定,是自变量导致了该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一些碰巧在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
多基线设计有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和被试间多基线设计之分。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那么就是被试内多基线设计;如果在几个不同的基线阶段比较不同被试的同一行为,那么就是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基于被试内多基线设计的基本逻辑,为了考察注意对比尔哭行为的强化效应,除了哭,还必须观察比尔的另一个行为(如摔打),让这两种行为的基线期不等。比如先对哭进行矫治,过几天后再对摔打进行矫治。如果摔打行为在矫治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着注意撤销的开始而变化,研究者就可以认为,是自变量(注意撤销)导致了这些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一些在观察期内发生变化的其他因素。不过我们可以想见,哭和摔打一般总是连在一起的,因此,一种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另一种行为的发生,也就说,撤销对比尔哭的注意时,摔打行为也会随之相应减少,这样就不能把该行为的变化归功于自变量的作用了。所以,当自变量有明显的迁移效应或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时,应该采用被试间多基线设计。采用被试间多基线设计时,研究者先要找到一个和比尔症状十分类似的儿童,然后在某一时间开始撤销对比尔哭的注意,几天后再开始撤销对另一儿童的摔打行为的注意,那么如果该儿童摔打行为在注意撤销之前保持稳定,就可以认定是撤销注意减少了比尔的哭行为。
54、名词解释 简单反应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55、名词解释 自由回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很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很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与系列回忆不同的是,在这里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56、名词解释 操作定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在心理学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在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对变量作出操作定义,是十分重要的步骤。这就是把心理学的构思或概念(如动机、情绪、焦虑、参与等)定义为可测定、可重复的具体指标。例如,以愿意参加某项活动的程度作为动机的操作定义;以皮电反应作为焦虑的操作定义,等等。研究中变量操作定义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的可重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以及研究的普遍意义。
57、问答题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者为证明内隐学习确实是独立存在的,而归纳出了众多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者为证明内隐学习确实是独立存在的,而归纳出了众多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别之处。
(1)现象学上的区分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则易受表面刺激影响。
(2)实验操作上的区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即内隐学习)的存在,这是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内隐学习的经典实验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内隐优势效应。
(3)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大量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它们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
(4)学习机制上的区分。从学习机制上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是从根本上将二者区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有效办法。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加工方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
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最大联系,显然就在于:如果抛开意识或无意识这条标准,它们就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
码、输入、贮存、提取一系列过程。研究者已经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都具有学习特异性,包括编码特异性、场合依赖性、上下文一致的依赖性等等。研究者还发现,尽管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但它也一样对注意资源有需求。深入实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深层联系: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外显学习有时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进内隐学习。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紧密的联系。应该说,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混合、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58、问答题 试评观察法的优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然而,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不能依靠观察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它无法操纵这些先行条件。
(2)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许多观察(比如个案研究)却根本无法再现,所以难以重复验证。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的效力仅仅到客观描述水平为止,但是实际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却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上的研究范围,或多或少对观察结果趋向主观化的解释。
(4)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如科学哲学家所言,我们的观察活动总是极大地受着各自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被试的反应性来更难排除。
59、判断题 等同信度不需要像重测信度那样,进行两次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0、填空题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判断()的空间方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听觉器官、发声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听觉器官、发声体
61、填空题 变量是指在()或()可变的事物的()。在实验中实验者()、()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称为因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数量上、质量上、属性、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自变量、某种特定反应
62、填空题 SPSS是()的英文缩写,有联机系统和整批系统两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社会科学软件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社会科学软件包
63、问答题 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性别因素。男性与女性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是不同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性别因素。男性与女性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有更小的个人空间圈。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倾向于比男性使用更短的互动距离,而男性对过短距离很难忍受。
(2)年龄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稳定增长。年龄小的孩子玩耍时,他们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变化,类似于成人的空间圈形成于青春期。
(3)情境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表明个人空间圈的大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常因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个体对空间大小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对安全的感受。
另外,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
(4)文化差异。人们在空间的使用方式上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个人空间圈的研究也必须在与文化相联系的背景中才能反映出来,脱离文化的个人空间行为是不存在的。
64、名词解释 绝对阈限
点 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虽然理论上阈限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虽然理论上阈限是心理感受“全或无”的突变点,但事实上这样的阈限定义并不能在阈限的实际测量中起到作用。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由于个体所有时刻的感受性在分布上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把那个可以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以其算术平均数来表示,而这个平均数恰好为有50%的实验次数报告为“有感觉”的刺激强度,由此,可以把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设定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65、填空题 在心理学论文中,详细说明用以检验假设的设计和程序的部分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方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方法
66、名词解释 统计功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统计检验能力,在统计检验中不犯或避免犯II类错误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统计检验能力,在统计检验中不犯或避免犯II类错误的概率,即统计功效=1-β(有关系却接受虚无假设)
67、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目前最流行的定性方法有文献综合法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个案分析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个案分析法
68、名词解释 速度知觉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速度知觉是各项劳动实践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速度知觉是各项劳动实践和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它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使用时,测试室的光线应稍暗。被试坐在距仪器1.2米处,面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仪器启动后,知觉箱正面的灯光由右向左移动,被试需仔细追随移动的光点。当光点进入挡板时,则灯光立刻被挡住,但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到该位置后,灯亮并且光点移动停止。灯光被挡住后,被试应假设光点仍以原来的速度仍在档板后移动,并估计灯光按此速度移动的话,何时会到达终点位置,按下反应键以表示。这时,如果计时器显示正值,说明被试提前反应,提前量为显示值;若出现负值,则说明被试滞后反应。
69、名词解释 内隐社会认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70、填空题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有许多心理学分支,例如()等等。(任意9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71、填空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72、问答题 什么是听觉掩蔽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前者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影响掩蔽效果的有频率、强度等因素。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73、问答题 论述内隐记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m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1.内隐记忆的提出。内隐记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和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启动效应是指即在无需有意识识记的前提下,先前的呈现对刺激的辨别产生的易化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证据。而神经心理学关于遗忘症的研究使得内隐记忆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直接引发了内隐记忆的当代研究热潮。
2.内隐记忆的理论。关于内隐记忆的解释,因其过于复杂,所以尚无一种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所有的内隐记忆现象。目前影响最大、相互间争议最多的是多重记忆系统说和加工说这两种理论。
(1)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多重记忆系统说能较好地解释遗忘症患者的记忆分离现象,因为各个记忆系统是独立的。但它却存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2)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与多重记忆系统说不同,是由罗迪格等提出的。他主张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该理论认为,如果测验与学习的加工相似或重叠,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罗迪格等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分为概念驱动过程和知觉驱动过程。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
驱动过程,内隐记忆要求材料驱动过程。所以,影响概念加工的变量不影响对内隐记忆测验,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会有很大影响。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对正常被试在直接和间接测验间的许多分离现象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但该理论对遗忘症患者的分离现象的解释却不理想。
上述两种理论各有其优点,但却都不能给所发现的全部实验性分离现象以完满的解释。目前许多研究者正努力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期更全面地解释内隐记忆现象。
3.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在内隐记忆实验中,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逻辑的重点。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了任务分离和加工分离两种
(1)任务分离。它的逻辑离不开设计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其中直接测验对应于传统的记忆测验形式,间接测验是任务分离的关键。主要的间接测验可以分为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
词干补笔是指测验时提供学过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的字母构成有意义单字。它的另一种形式为残词补全,让被试把缺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词。研究发现,这些知识的提取会依赖于实验中所发生过的事件,所以这些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动量可以衡量内隐记忆的效应。
知觉辨认是指在实验中,被试在速示条件下(如30毫秒)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通常的结果是,被试对学过单字的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它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2)加工分离程序(PDP)。它有三个基本假设: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另外,加工分离程序还有一个假设,即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而自动提取则是有对有错的。
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一是包含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它们是协同关系;二是排除条件,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它们是对抗关系。记忆提取过程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相互独立,因而记忆任务的提取操作可以独立地基于意识性提取,其贡献为
R(1-A);或自动提取,其贡献为A(1-R);也可以是两种过程的共同作用,其贡献为RA。上述符号中,R表示被试利用意识性提取完成测验的概率,A表示被试利用自动提取完成测验的概率。包含测验中,被试判断为“旧”的概率为:P(旧|包含)=R+A(1-R)。排除测验中,被试判断为“旧”的概率为:P(旧|排除)=A(1-R)。通过数学运算,得出有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各自的贡献:R=P(旧|包含)-P(旧|排除)、A=P(旧|排除)/(1-R)。
加工分离程序从实验逻辑上结束了对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分离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分离逻辑所面临的直接和间接测验存在记忆任务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不纯净的问题。体现了对抗逻辑的思想,为分离自动的和意识控制的记忆加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隐记忆是记忆这一古老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它将无意识纳入到对记忆的考察之中,使得意识和无意识共同被纳入到实验研究中。从而让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人类记忆乃至整个相关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可能。
74、填空题 脑磁图(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电流、感应磁场、极微弱的磁信号
75、名词解释 纯粹接触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即纯粹接触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
76、问答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加德纳从跨文化、心理、心理测量、发展以及神经等方面提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加德纳从跨文化、心理、心理测量、发展以及神经等方面提出证据证明智力存在七个侧面,它们是:(1)言语—语言智力,表现为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表现为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3)逻辑—数理智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表现为个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表现为个体控制身体动作、对事件做出身体反应以及利用身体语言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表现为个体意识自身的情绪、欲望、个性等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7)交流—交往智力,表现为个体觉察他人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对于七个智力中的每一个来说,加德纳都试图证明它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结构和一个独立的发展史。
77、填空题 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78、问答题 视崖的原理和用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了一种实验仪器—&mda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了一种实验仪器——视崖。视崖为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此为“视崖”,如果被试具有深度知觉,那么他们
会感觉到两边红白格子布的深度是不同的。由于有着厚玻璃的阻隔,这一仪器可以防止被试从悬崖上掉下去。
视崖可以用来研究儿童和动物的深度视觉,从而为知觉直接性和间接性问题提供实验证据。实验中自变量为视崖的深浅,它有两个水平,一为“视崖”,另一为“浅滩”;因变量为在母亲召唤下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也有两个水平,爬或者不爬。对于小动物来说,其因变量是要考察动物的其他行为表现,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为或是全身肌肉紧张等。
79、名词解释 要求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
80、判断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应尽可能选择一种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1、名词解释 启动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而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启动效应的研究为探索内隐记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证据。
82、名词解释 社会认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态度等方面。
83、填空题 要求特征是一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其典型例子是:()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84、单项选择题 被试内设计的缺点是().
A.增加了实验误差
B.增大了个体差异
C.产生了顺序效应
D.增加了被试数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5、名词解释 人差方程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B-A=1.233(秒)。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86、问答题 “电脑总有一天会取代人脑”,你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即要求电脑和人脑在两方面做到匹配:(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人脑和计算机的集成电路一样,都是“全或无”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的,神经冲动的发放要么就是产生动作电位,要么就是不产生动作电位,决不可能产生一半强度的动作电位,而计算机电流的状态也只有“通”和“不通”两种;(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比如:循环、条件和顺序结果的综合,而计算机程序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只有符合硬件匹配和软件匹配两个要求,计算机思维模拟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脑才能真正代替人脑。而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多方面具有随机性,有时并不是按照某一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思维过程有时无法进行软件拟合。电脑无法真正取代人脑,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塞尔(1980)中文房间假想实验显示虽然电脑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应,他们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计算机程序中,唯一遵循的原则是计算机语言的合法性,而不是更高级的意义标准,计算机根本不懂问题所描述的内涵。而真正的人类思维过程是智慧的凝聚,反应标准应是高级的意义成分,或是有目的的思维策略,思维的基础是对整个问题内涵与外延的整体把握。计算机思维模拟的反应标准和人思维的反应标准大相径庭。从这层意义上说,计算机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使得电脑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往往要求执行完一条命令之后,再执行下一条命令,同时执行两条命令则会发生错误。这种对
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虽然信息加工的观点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信息加工是系列的或是串行的,但仍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线性加工提出了质疑。艾森克(1984)指出:如里坚持线性加工,那么只能有刺 激驱动的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而不会有概念驱动的加工,即受到过去经验与知识影响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但实际上,人类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受着经验的影响,比如:上述的启发式策略就是根据经验来确定问题解决方向的实例。并且,现在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既包含概念驱动的过程,也包含经验驱动的过程,这两种加工可能是同时进行的或部分重叠的,比如:在解方程式时,我们既需要根据各步所得的数据来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也需要以往的经验来指导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两种加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中平行加工似乎更多。用线性加工的计算机程序去模拟并行加工的人类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问题。因为,并行加工往往具有模糊性,同一时刻,思维的结果到底是上行(刺激驱动)还是下行(概念驱动)加工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计算机的线性加工则必须要排除这些模糊性,因为某一结果一定是由某一条件产生的,执行这条语句后,必定会执行下一条语句。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
(3)调节系统的缺失:诺曼(1981)认为将人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根本性的问题:计算机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人则有更多的东西,人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物适应功能,能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本身的机能,人还是社会生物,始终和他人、社会发生着互动,并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一个为认知系统,他们认为有生命的和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有着共同的结构,这部分可称为纯粹认知系统或认知系统,但有生命系统(比如:人)和人工系统(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是一种内稳态系统,它与认知系统互相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态的行动。所以,有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相关的作业。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87、判断题 艾森克人格问卷属于一种最大成绩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8、名词解释 听觉掩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89、判断题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属于标准成就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0、多项选择题 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
A、自由回忆法
B、再认法
C、对偶联合回忆法
D、系列回忆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1、判断题 复杂的实验设计指的是自变量有三个以上的实验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2、问答题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相关法、实验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等。
相关法。环境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这类研究难以真正操纵和控制研究的变量,而解决的方法就是使用相关法。
实验法。实验室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做出最可靠的因果推论,但可能会限制实验结果的推广。另外,因为研究中得到的问题,实验研究多采用动物被试。
现场研究。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现场研究,可以弥补实验室研究的某些不足。现场研究更接近真实的情境,生态效度往往比较高。
观察法。观察法对环境心理学也同样适用。不过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但是一般并不单独使用,而是与现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档案研究法。档案法是指使用非学术的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档案资料通常是书面文件,如书籍、手稿等。
93、多项选择题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Singer,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下列什么因素的影响()
A、生理因素
B、环境因素
C、认知因素
D、以上都不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4、判断题 对要观察的行为不需要下操作性定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5、名词解释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M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它由以下几种成像技术组成:(1)基于血氧水平的大脑活动成像,用以显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相关区域的兴奋状况。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脑的认知活动及其功能定位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就是特指这种方式的成像。(2)微观水活动性成像,可用以提供由于血管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过程的时态信息。(3)微血管血液动力学成像,用于显示脑血管病理学状态。fMRI的工作原理是:将被试放入一个强大的磁场,测量被试在强磁场中活动时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以此来确定神经活动的情况。因为有研究表明,这种含氧量的变化与神经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96、填空题 社会测量设计的首要任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确定测量标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确定测量标准
97、问答题 简述影响访谈效果的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成功访谈的条件资料的可及性、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成功访谈的条件资料的可及性、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的动机
1、资料的可及性访谈人需要收集的数据资料是被访人完全能够得到和提供的,被访人的记忆、情绪和拥有的信息等都可能影响资料的可及程度。
2、被访人的认知被访人对自己在访谈中的角色、访谈要求、问题意义等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决定了访谈的实际效果。
3、被访人的动机被访人的谈话动机、价值观、访谈目的与自己需要的一致程度。影响被访人的动机因素很多。如竞争、不愿表示出无知、对访谈后果的担心、研究单位的声望、对访谈人的喜欢、社会规范、情绪上的需要等等。
(二)访谈人的影响访谈人的选择、提问方式、探究方式、激发动机、访谈记录
1、访谈人员的选择要做到以上两点的原则:接进性原则,尽可能缩小自己与访谈对象的差异。2、提问方式访谈问题的提法常常影响对问题的反应,问题的表达如果对双方含义不同,就会造成“提问差误”。
2、提问的技巧提问题的原则:先提非研究问题、再提所要探讨的一些核心问题、敏感问题、对于那些使访谈对象明显感到不快的问题,则应放到访谈结束前提出。
3、探究方式不适当的探究,会造成差误,影响访谈结果。
4、激发动机是否能激发被访人的兴趣和积极性。
5、访谈记录在访谈结束后根据记忆作出访谈记录和报告,因而造成比较大的差误。
6、访谈时间的控制每次访谈时间一般以一两个小时为宜.
98、填空题 实验,是指通过()、()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的科学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为地、系统地、观察、记录、解释
99、问答题 试举例说明情绪是后天习得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量研究证明许多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此处以两个经典实验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量研究证明许多情绪是后天习得的,此处以两个经典实验为例来说明情绪可以被后天习得。
(1)小艾尔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的实验思路是: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2)习得性失助的实验。塞里格曼和梅尔采用动物被试,检验了抑郁是由于对环境事件严重缺乏控制而习得的。实验中,他们把24只狗分为三组。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
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均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以约束其行动。在狗头部的两边各有一个鞍垫,狗可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它可以通过挤压鞍垫终止电击。逃脱组的狗与不可逃脱组的狗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完全相同的电击,只是不可逃脱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即无论这些狗做什么,电击都将持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鞍垫终止电击为止。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在此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由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很快学会了如何终止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挤压行为在30次试验后便完全停止。24小时以后,所有的狗被放入箱子中。箱子的一边装有灯,当箱子一边的灯光熄灭时,电流将在10秒后通过箱子的底部。如果狗在10秒内逃过隔板,它就能完全避免电击。如果不这样做,它将持续遭受电击直到它逃过隔板,或直到60秒钟电击结束。每只狗在此箱子中进行10次实验。研究者根据以下指标对学习程度进行了测量:(1)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平均需要多长时间;(2)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百分率。另外,不可逃脱组的狗7天后在梭箱中再次接受10次额外测试,以评价该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结果发现三组狗逃脱的平均时间:不可逃脱组与其他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可逃脱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由于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能否主动终止电击,因此,塞里格曼和梅尔得出结论认为,对环境事件是否具有控制力,导致了两组狗在行为表现上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可逃脱组的狗之所以能正常学会主动地跳过隔板并逃脱电击的新技能,其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中有能力控制电击。而不可逃脱组在前一阶段实验中对环境事件毫无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缺乏泛化到了新情境下,使其不会主动尝试逃脱,可见,它们习得了无助感。
在随后的研究中,塞里格曼认为人类的抑郁发展与动物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人类的抑郁也是因为他们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验中习得了无助感。和狗一样,当一个人努力去控制某一事件,却屡遭失败,他就会停止此类尝试。如果此类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无力控制的感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可以被控制的情境上,并感到无助而抑郁。
100、问答题 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霍夫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霍夫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或者及沟通情境。
(1)沟通者——信息源。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source)。沟通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2)信息传递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安排与选择、信息的情绪特征(恐惧唤起)、信息的单方面呈现或双方面呈现、信息传递途径等等都会影响说服效果。
(3)目标对象——接受者。被说服者身上的某些特征会影响说服的效果。一是被说服者的人格;二是被说服者的心境。此外,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自身的免疫力以及认知需求、自我监控性和年龄等个体差异也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说服的效果。
(4)沟通情境。说服过程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01、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个测验属于一般智力测验().
A.旺德利克人事测验
B.贝内特机械理解测验
C.卡特尔16PF测验
D.威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2、填空题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类似的内隐加工包含于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及()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103、判断题 为研究儿童惧怕的心理特点,将儿童置于较为恐怖的环境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4、填空题 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称(),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或唐德斯三成分说。第二个时期称(),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减数法时期、唐德斯反应时ABC、加因素法时期
105、填空题 统计功效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犯或避免犯()类错误的概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Ⅱ
106、名词解释 反应定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受测者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测验项目作出反应,使得我们正确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受测者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测验项目作出反应,使得我们正确判别受测者的真正能力水平。
107、问答题 如何测量心理负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所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所谓次要任务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若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很高,人们就没有能力进行次要任务,若主要任务心理负荷低,剩下的心理资源便可以用来完成次要任务,所以次要任务的成绩可以作为首要任务所需注意力或是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针对真实情景中的现场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较为通用的心理负荷测定法——心理负荷的主观评定法和心率测量。
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在完成人机系统操作后,要求被试对他操作时的各个心理负荷因素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可以作为他们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虽然在某些真实情景中,不适宜对被试进行过多的测量或要求被试同时进行过多的任务,但仍可对被试的生理指标——心率进行稳定的测量。心率的快慢可以反映任务的紧张程度,也即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
108、问答题 为了测定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空间,实验分别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实施实验,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实验由3人进行,一人做主试,一人做被试,一人做记录员。主试和被试之间一定要不相识。但是他们和记录员之间都是相识的。整个实验由记录员主持。实验前由记录员告诉被试:“当主试在某一方向的5米处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觉得不能容忍时,就叫‘站住’。”并对主试说:“你听到‘站住’即停下。”记录员在记录纸上记下主试离被试的距离。写出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出现的额外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测试时空间的大小,有两个水平10米×10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测试时空间的大小,有两个水平10米×10米和20米×20米。因变量为被试喊停时主试和被试间的距离,即被试在某一方向上个人空间圈的大小。题目中明显进行控制的额外变量是主试、被试、记录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本类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额外变量还有被试的性别、年龄、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和伦理背景文化等。
109、填空题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统计控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统计控制
110、填空题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
111、名词解释 时间知觉测试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可用于:
(1)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时间知觉实验的基本仪器,可用于:
(1)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检查个体的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
(3)测试个体在时间知觉上的阈限;
(4)检验刺激的不同呈现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
(5)帮助学习用复制法研究时间知觉。它还可代替定时装置。该装置的常用刺激类型分为光和声刺激两种,可用以区别不同感觉器官对于时间知觉的影响。
刺激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连续的方式,信号刺激延续一段时间,即连续的光刺激或连续的声刺激;另一类是断续的方式,呈现一段空的时间间隔,即第一次光灭(或者声音停止)到第二次光亮(或者声音出现)之间的间隔时间。
这些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可用来区别以不同方式描述的刺激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通常采用复制法进行,即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进行复制。被试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即为时间估计差,可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由于使用该方法进行的实验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故能确切地表达被试的时间知觉能力。
112、填空题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例量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例量表
113、填空题 下列由法国莱珀雷(Leplay)首创的取样方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非随机取样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非随机取样法
114、判断题 摄氏温度是等比量表的一种形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5、问答题 序列反应时范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而SRT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尼森和比勒姆的实验中,屏幕上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位置1、2、3、4,每个位置都对应着一个按键。视觉刺激是一个星状图形,并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116、问答题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因此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被试的典型行为。此外,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会十多
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无法会聚,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
117、问答题 简述问卷设计的一般步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七个步骤
1根据研究母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七个步骤
1根据研究母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要的资料
2确定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5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6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7正式测试
118、填空题 按凯泽的标准,当因素的潜根或特征值小于()时,停止抽取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
119、名词解释 划消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测验。它是一种测量一般工作能力的非文字测验。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一个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也可以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等)上,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某一数字。
120、问答题 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实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为了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测验污染,霍福尔设计了外在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为了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测验污染,霍福尔设计了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霍福尔设计了一项典型EAST实验,实验材料为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实验有两种条件,一为词汇以白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做出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二为词汇以彩色出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作出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P键,对蓝色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P键,对绿色词按Q键。只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同样,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这是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121、多项选择题 推动了工程心理学的发展。()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工业革命
D、科学技术的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2、单项选择题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有意识
B、无意识
C、前意识
D、潜意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3、填空题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它主要是()和安排()的计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体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体计划、控制实验条件、安排实验程序
124、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采用()做逻辑元件。
A.电子管
B.晶体管
C.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集成电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5、多项选择题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A、刻板印象
B、内隐态度
C、内隐自尊
D、内隐人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6、判断题 重复测量的间隔时间应掌握在30天左右,再测信度比较准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7、填空题 “霍桑实验”中严重影响实验内部效度主要因素的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被试被更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被试被更换
128、填空题 问卷设计中的最高层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129、单项选择题 斯柏林(G.Sperling)的研究表明,图象记忆能够保持()
A、一次约4或5个项目
B、约7.2个项目
C、黑白信息
D、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0、单项选择题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超常儿童
B、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
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1、问答题 注意研究有哪些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过滤范式(Filter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下有不同的变形:整体-局部范式,双侧范式和负启动范式。双任务范式则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132、填空题 在被试的个别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的实验设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被试内设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被试内设计
133、名词解释 置换取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当所抽选的样本成分在抽选后继续返回总体参见加进一步抽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当所抽选的样本成分在抽选后继续返回总体参见加进一步抽选时,称为“置换取样”.
134、填空题 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记忆和()记忆。()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的记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前瞻、回溯、前瞻、意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前瞻、回溯、前瞻、意向
135、填空题 统计结论效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数据的质量,二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统计检验的假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统计检验的假设
136、填空题 心理学的发展也主要体现在——将“揭示人类的能力和限度,以指导系统设计”这一总的研究宗旨被分解为两个子目标:(1)()(2)()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系统的安全需求、操作上的方便需求
137、多项选择题 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要有()
A、心率测量
B、主观评定
C、次要任务法
D、阈限的测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8、名词解释 实验者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139、名词解释 眼动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眼动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眼动仪就是用来研究注意眼球运动的轨迹,以确定注意对不同部分所起的作用,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某些特点的。眼动仪的结构包括测试计算机、图像显示计算机和测试托架。测试计算机与图像显示计算机之间可进行同步通讯。实验时,被试将下颚放在安装有红外灯和摄像头的托架上,注视前方图像显示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主试通过测试计算机来控制图像显示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像,并采集分析被试的眼动数据。
140、单项选择题 复杂实验设计有()自变量。
A.一个
B.两个
C.两个或两个以上
D.不确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1、多项选择题 我们可以从()方面来给注意下定义.
A、注意的任务
B、注意的持续性
C、加工定向
D、个体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2、名词解释 动作技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那些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已经自动化、完善了的动作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那些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已经自动化、完善了的动作方式。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练习而掌握技能的过程。
143、问答题 什么是加因素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根据这个逻辑,在应用加因素法进行实验时,研究者在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变量)中找出其中独立的因素。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加因素法就是这样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可见,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因素,并根据这四个独立因素,提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按照斯腾伯格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对于加因素法所依托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的这个前提,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信息加工中是应该存在平行加工的可能的。加因素法首先假设信息加工是系列的,然后推测出信息加工的各个加工阶段,这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另一方面,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也遭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质疑。相反,斯腾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结果。因此,不能因为这些质疑而否定加因素法的价值,加因素法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对认
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4、判断题 实验室实验的生态效度不如问卷法的生态效度高一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5、问答题 简述研究设计的标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应注意使设计方案达到下列标准:研究设计回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应注意使设计方案达到下列标准:研究设计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准确地检验假设;(2)研究设计通过不同程度的随机化,较严格地控制自变量;(3)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46、判断题 卡特尔人格测验属于最大成绩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错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7、名词解释 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简称PET)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PET)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获得成功。其基本原理是:把示踪同位素注入人体,同位素释放出的正电子与脑组织中的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作用,产生一对方向几乎相反的γ-射线,可以被专门的装置探测到,据此可以得到同位素的位置分布。常用的同位素有11C、13N、15O、18F、68Ga。
148、单项选择题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恒定刺激法
C、阶梯法
D、平均差误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9、问答题 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目前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目前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
(1)认知领域。现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许多实验研究均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显示文字、图片或其他刺激材料,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模仿真实或想象的情景以及提供测定认知能力的复杂比赛,这些计算机系统几乎都能够做到。特别是在视觉和听觉研究中,计算机更是广泛地用于用于帮助产生听觉和视觉刺激,控制心理物理过程,还可用于对眼动和瞳孔扩大等参数作心理生理测量。
(2)技术和运动操作领域。计算机具有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能同时控制大量刺激和监视被试反应的能力,使其成为连续运动知觉任务中研究人类操作的一个出色装置。如,模拟驱力行为,操作工业机器,测量紧张和疲劳程度等。
(3)计算机辅助治疗。目前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调整的认知治疗中有许多方法,均特别适宜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例如,监视病人的生理和其他反应,根据确定的标准呈现刺激,测量肌肉活动松弛程度和皮肤电阻的变化,或病人的反应输入到一个简单的键盘上等。
(4)心理生理学领域。联机计算机技术频繁地用于测量或控制由电测量派生的心理生理参数。心电图数据、肌电记录等许多指标均可借助于联机计算机系统而获得,所获得的测量还可储存起来供日后分析。脑电图的研究也属于这个范畴。
(5)心理学教学实验。心理学上的许多教学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当前所开发出来心理学实验软件,其中既有做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还有统计计算软件。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软件包括测量记忆广度,测量选择反应时、测量感觉阈限、研究学习进程、研究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头脑里所进行的内部活动等等,这些都适用于教学实验。
150、名词解释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151、名词解释 内隐自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格林沃尔德等人认为,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152、判断题 方差分析是一种参数检验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3、名词解释 脑电技术(简称EEG)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脑电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脑电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其原理是:大脑在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运动会产生电流,在头皮表面形成微弱的(微伏级)电位,脑电装置通过高灵敏度的电极和放大器来探测这些电位。传统上,脑电主要是通过波幅、潜伏期和电位变动或电流的空间分布等指标来提供大脑工作过程的信息。
154、填空题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意无意地、期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意无意地、期望
155、填空题 心理负荷研究是工程心理学的重要一支,心理负荷不一定与某种工作直接相联系,而是各项()和()给人的注意、情绪或反应带来的压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工作、活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工作、活动
156、填空题 被试间设计克服个体差异的方法,有()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匹配;随机分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匹配;随机分组
157、问答题 实验法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为实验法存在的优势,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纷纷使用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为实验法存在的优势,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纷纷使用实验法来探索人类心理加工的特点和极限,并设计了两种实验法的变式——现场实验法和情景模拟法。
实验心理学就是要在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只要是用实验法来研究的心理问题一般都可以包含在实验心理学的范围之内。传统的实验法所指的就是实验室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情景模拟法结合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研究法的优点,并弥补两者的缺点。情景模拟法就是要通过模拟技术创造出与所要研究的实际现实情景相同或相类似的情景,使被试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与处于真实情景中同样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这种模拟的情景来研究被试在真实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心理状态。
158、问答题 试述情绪的测量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情绪实验的难点之一,就在于情绪的测量问题。通过多年努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情绪实验的难点之一,就在于情绪的测量问题。通过多年努力,研究者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情绪测量指标体系,测量指标主要有内部的主观体验、外部的行为表现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等。
1.主观体验是情绪测量的第一个指标,它一般要求被试报告直接感受到的经验,测量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情绪体验。主要的量表有形容词核对表、维量等级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1)形容词核对量表是,一种简便、通用的测量技术。它先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然后把这些形容词列为检表。被试者通过内省,从检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有两种典型的形容词检表:(a)心境形容词检表,用于测查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或情绪性障碍。(b)情绪-心境测查量表是普鲁奇克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检表测量方法编制而成。
(2)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包括:愉快维、紧张维、冲动维和确信维。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着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由四个维量组成。对12个维量分别在五个等级上作出评价。
(3)分化情绪量表用于测量特定情绪情境下,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该量表包括10种基本情绪,它被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指标:测量情绪强度和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
上述是情绪主观体验评定量表的典型代表,已在教育、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观体验指标用起来十分简便,无须专门的分析技术,也无须采用复杂的仪器设备。然而,它难以避免诸如文饰效应的影响,在客观性上也显不足。
2.面部表情,表情是情绪的行为指标。和主观体验相比,行为指标显得更为科学。动作、表情、姿态、手势等都可以作为情绪的行为指标,但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面部表情。
早期的研究者曾试图用量表和模式图来描述人类的复杂情感,产生了一些测量表情的早期工具。(1)圆形量表,伍德沃思的助手施洛斯贝格设计制作了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它有两个轴,主轴是愉快和不愉快,是情绪的基本因素。另一
轴是注意—厌弃。可以利用圆形量表的坐标轴来决定某一表情照片在圆面上的方位,可以用在愉快—不愉快及注意—厌弃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定值来共同描述。(2)三维模式图,是施洛斯贝格提出的。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睡眠—紧张维度。表情的早期测量其本质仍然是依靠主观评价制定量表,因此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由于早期测量技术的不足,研究者发展出表情的现代测量技术,以肌肉运动来编码表情。在许多关于面部表情和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研究中,以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最为典型。(1)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为保证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测量区域性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2)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是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3.生理指标,情绪的生理指标很多,常见的有脑电波和生化指标等。(1)脑电波,又称脑电图,有多种类型,同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情绪发生变化时,不仅有外周变化,而且有中枢变化,可以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测定中枢的变化。因此,利用脑电记录技术可以测出在一定情绪状态下所引起的大脑不同部位电位差的变化。这种方法主要用在研究下丘脑、丘脑与皮层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据以推论人的情绪状态。(2)生化指标,当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时,其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的变化也各不相同。因此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即生化指标。总之,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伴随着某些生理状态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理指标似乎能够反映所处的情绪状态。但实际上,情绪生理指标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情绪和某一生理指标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情绪测量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依靠生理指标,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生理指标,而对情绪状态作出判定。
总而言之,情绪的测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既可以通过主观评定获得,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推测,还可以通过生理指标量化。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解决了情绪研究中最关键的变量——情绪状态的量化评定问题。
159、问答题 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上的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上的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例如2000赫的声音,当强度初增加时,音高略有升高,但强度再增加时,其音高略微降低了。音高随强度改变的曲线叫等高线。
160、填空题 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又无(),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相等单位、绝对零点、一个次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相等单位、绝对零点、一个次序
161、单项选择题 反应时属于()量表。
A.称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2、问答题 简述标准成就测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其应用效果受教育内容、教育背景和教学方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其应用效果受教育内容、教育背景和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情况表明,阅读测验和数学测验比语言测验和社会研究测验效度高。标准成就测验主要用于三种目的:1检查和控制教育质量2评价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3对学生尽心个别诊断和评估.
163、名词解释 统计回归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进行重复测量时,初测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进行重复测量时,初测时获高、低极端分数者会在重测时倾向于向平均值偏移,即发生统计回归效应.
164、填空题 心理测量中的“平行效度”,是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等同信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等同信度
165、问答题 简述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统计功效低统计功效又称为统计检验能力,在统计学上定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统计功效低统计功效又称为统计检验能力,在统计学上定义为不犯II类错误的概率(1-β)(有关系却接受虚无假设)
2违犯统计检验的假设
3测量信度低低信度的测量会夸大估计值的标准误差
4实验处理实施的可靠性
5研究背景中随机的无关因素
6被试的随机异质性
166、问答题 论述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理负荷水平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次要任务法、主观评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理负荷水平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次要任务法、主观评定法、心率测量法。
(1)次要任务法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所谓次要任务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若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很高,人们就没有能力进行次要任务,若主要任务心理负荷低,剩下的心理资源便可以用来完成次要任务,所以次要任务的成绩可以作为首要任务所需注意力或是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实验中常用的一些次要任务为:
a)节奏性敲击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以尽可能精确的时间节奏用手或足进行敲击。在实验前,必须要对被试进行训练,使被试在单一敲击任务中的时间节奏精度达到某一稳定水平。实验中,由于加入了首要任务,被试的心理负荷加重,敲击的时间节奏精度会下降,主要任务的负荷越重,精度下降就越厉害。
b)时距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对消失的时距进行判断。例如要求每隔10秒种敲击一下手指或发出一个信号。这一任务也需要在实验前进行预训练,使被试的时距判断达到一定精度。在有主要任务时,判断的稳定性会受到干扰,主要任务的难度越大,心理负荷越重,判断能力就越低。因为可以根据被试时距判断误差的大小来评价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水平。
c)口头报告随机数法: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口头报告随机数(三位一组或四位一组)。随着主要任务负荷水平的增大,被试所报告的随机数的随机水平就会下降。例如:在进行高负荷的主要任务时,有些被试会报告诸如123、123、123、……的随机数列。但是随机数的随机水平很难衡量,所以现在一般不使用这一次要任务。
d)记忆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实验前记住一个字母表,实验时,要求被试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母刺激信号,并将所呈现的字母刺激信号与先前识记的字母表进行匹配,判断呈现字母是否是先前识记过的。
e)心算任务:心算任务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才能进行,因此,心算任务常被作为衡量主要任务心理负荷的指标。一般所使用的心算任务都是不超过三位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f)选择反应时任务:在反应时一章中,我们曾讲过反应时任务会受到机体变量的影响,被试的心理负荷水平作为机体变量之一,当然也会对反应时的快慢产生影响。所以反应时可以作为衡量负荷水平的指标。
在采用次要任务法测定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水平时,需要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次要任务的选择。次要任务和主要任务间的性质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次要任务的干扰度,所以对不同的主要任务,要选择不同的次要任务。一般来说,次要任务法用来测量心理负荷水平的较为可靠的量化方法。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只适用于实验室中的模拟研究。
(2)主观评定法
在许多真实情景的现场研究中,不适于使用次要任务法,因为起测量的目的的次要任务所引起的干扰作用很可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为了避免突破被试心理负荷极限的情况,针对真实情景中的现场研究,豪泽和莱斯特指出了两种较为通用的心理负荷测定法——心理负荷的主观评定法和心率测量。
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在完成人机系统操作后,要求被试对他操作时的各个心理负荷因素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可以作为他们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比如:库珀—哈珀量表和NASA(加利福尼亚的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作业负荷指数便为两种用来测量真实情景中飞行驾驶的心理负荷水平的量表。
库珀—哈珀量表要求飞行员对操纵飞机时感受到的飞机的可控程度进行评分。CH量表为10点量表。NASA的作业负荷指数是由NASA的哈特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负荷是多维的,每个维度在心理负荷结构中的加权值不同,其加权值随任务类型和情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心理负荷由6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均采用12cm线量表,每线的两端分别表示诸如“高”、“低”一类的双极形容词。飞行员根据飞行中的感受与体验在每一维度量表线的相应处标定其体验的程度。而后按照各维度的加权值求出心理负荷综合指数。
(3)心率测量
虽然在某些真实情景中,不适宜对被试进行过多的测量或要求被试同时进行过多的任务,但仍可对被试的生理指标——心率进行稳定的测量。心率的快慢可以反映任务的紧张程度,也即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比如:飞行驾驶的现场研究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飞行员和副驾驶员在平均心率上存在差异。由于飞行员对飞机的安全飞行负责,而副驾驶员只负责航行和通讯,飞行员的心率比副驾驶员高得多,并且飞行员的心率增幅很大,而副驾驶却没有这么大的增幅变化。不过,这种结果并不是由于训练的不同所引起的,因为飞行员和副驾驶员接受同样的训练,并且任何一个飞行员,他在某一飞行中可能是飞行员,而在一次飞行中,便是副驾驶员。也就是说,飞行员和副驾驶员的心理负荷的不同是由于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不过,对于心率测量的解释并不像次要任务法中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以及主观评定值的解释,来得那么容易。心率对身体运动也是很敏感的,比如:对上述飞行员和副驾驶员而言,较高的心率更可能反映生理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心率的变化被用来测量心理负荷,而心理负荷则必须与生理负荷分离开来。
167、填空题 对策论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两难对策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两难对策法
168、填空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个组块(chunk)。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72、加工单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72、加工单元±
169、问答题 空间知觉的物理线索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遮挡。遮挡是指一个物体遮蔽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遮挡。遮挡是指一个物体遮蔽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遮挡在前面的物体被知觉为近些。
(2)阴影。阴影是由不透明或半不透明物体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物体投射在自己上面或是投射到其他物体上的阴影被称作分离阴影。
(3)几何透视。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几何透视包括:直线透视,平行线影像的会聚被称之为直线透视。直线透视产生了一系列透视上的相等物体;视野中的高度,视野中物体的影像越接近视平线,就
容易被知觉为更远;单眼运动视差,指视觉对象不动,而头部与眼睛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纹理梯度,视野中对象重复而众多的成分,构成一种视觉表面纹理,距离愈远,纹理愈细愈密。
以上讨论的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有相对运动的时候,纹理梯度就更为显著。表面纹理扩散速度的差别就形成了不同的距离知觉。
170、问答题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
(1)查阅文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Darley和Latané,1968)。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继而,问题在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
(2)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
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和3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当然,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
(3)形成理论: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责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
(4)深入研究: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
(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实验得到的结果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责任扩散想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171、填空题 在评估每一变量对于结果的贡献时忽略重叠部分,而只把这部分变异作为对总结果的贡献,这种分析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标准分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标准分析
172、名词解释 错误记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173、填空题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174、判断题 2×2×4的实验设计,说明有3个自变量,第1个自变量有2个水平,第2个自变量有2个水平,第3个自变量有4个水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5、多项选择题 下列哪个研究为完全被试内设计().
A.不同噪音强度(20分贝、40分贝)对反应时的影响
B.不同生词密度(10:1;20:1;30:1)对阅读成绩的影响
C.吸烟与肺癌发病率的关系研究
D.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性研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6、问答题 用提示范式研究注意时,通常有哪些自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提示范式中常用的自变量主要有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提示范式中常用的自变量主要有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有效性即指实验中提示指向的位置,和紧接着刺激出现位置的吻合程度。提示有效性这一自变量的三个水平: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就在该位置呈现,这种情况被称为有效试验,;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的位置上呈现,被称为无效试验;提示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没有向被试提供随后呈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被称为中立试验。提示有效性这个自变量可以控制注意指向目标出现位置的可能性大小。
提示范式下的注意研究采用的第二种常见自变量,是提示类型,这一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下面是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首先,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提示可以分为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另外,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的比例来区分,提示也可以分为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两类。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将以上提到的自变量组织起来,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具体的提示都能被归为符号或外围和预言性或非预言性的组合
177、名词解释 深度知觉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用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由霍瓦-多尔曼设计,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用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由霍瓦-多尔曼设计,故又称霍瓦-多尔曼知觉仪。该仪器早期主要是用来作为一种选拔测验,以淘汰那些不符合深度知觉要求的候选航空人员。它是根据黑尔姆霍兹的三针实验原理而制成的。这种仪器内有三根直棒,左右两侧固定的直棒为标准刺激,中间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直棒为比较刺激。被试在2米的距离外通过一个长方形的窗孔来观察这两根直棒,并遥控来调节可移动的直棒,使三者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在这种条件下,被试必须完全依据视知觉来进行深度判断,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178、问答题 动物时距知觉的研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于动物无法向人类一样用言语报告对某一时距的主观估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于动物无法向人类一样用言语报告对某一时距的主观估计,研究者设计了
许多实验程序。
时间泛化程序,是为研究动物对一个特定时距知觉所设计完整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要求动物学习掌握辨认一个特定时长。
二分程序是为了研究动物区分两种时距的能力而设计的。在二分程序中,要求动物在较短的刺激延时后做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而在较长的刺激延时后做另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短刺激延时后的反应被称作“短反应”,而长刺激延时后的反应被称作“长反应”。
固定时程强化程序操纵的自变量为强化延时。刺激延时往往是实时距,即以持续方式呈现,而强化延时往往是空时距,即以间隔方式呈现,整个时距只有起止刺激。固定时程强化程序,顾名思义,就是前后两次强化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程序的结果用反应率随以前一次强化(食物)为起点的延时而变化的函数来记录。
峰值程序中,固定时程强化循环和其他没有强化出现的循环随机出现。峰值程序的结果用无强化循环下反应率随延时变化的函数表示。
179、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种研究方法的内部效度最好()。
A.实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案例分析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0、填空题 贝叶斯统计的基础是()的概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条件概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条件概率
181、填空题 演绎法是由一般的原则推论出局部的道理,最常用的方法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段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段论
182、名词解释 开窗实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83、填空题 问卷设计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问卷量表的构思与目的
184、填空题 被试内设计是()须接受自变量的()的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每个被试、所有水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每个被试、所有水平
185、单项选择题 &n bsp;下列哪个不属于测量的效度().
A.内容效度
B.预测效度
C.总体效度
D.构思效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6、问答题 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187、填空题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在()下的感受性()的过程,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低亮度环境、缓慢提高、暗适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低亮度环境、缓慢提高、暗适应
188、填空题 两种常用的标准分数是标准九分数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z分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z分数
189、问答题 实验性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实验性内隐自尊,顾名思义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实验性内隐自尊,顾名思义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其中又包含三类:
(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指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被试接受了角色扮演任务便意味着自我和指定立场之间建立了连接,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泛化产生了对指定立场的积极评价;
(2)单纯所有权: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实验发现,先给被试某些物体,如杯子等,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物体进行评价,发现被试对这些物体的评价立刻提高了。
(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即使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在除了群体成员资格之外的其他各方面都相似,群体内偏见也会发生,因为共同的成员资格提供了同自我的联系,使自尊的内隐操作得以成为可能。
190、单项选择题 下述哪一个不是操作定义的一个实例()?
A.祖父制作月饼的菜谱
B.当一个演员能无错误的重复其台词两遍时就算已经记住台词了
C.反应时是指刺激呈现和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间隔
D.合作是指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一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91、名词解释 心理负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对于它的涵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对于它的涵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研究者认为心理负荷是由输入负荷、个体努力和工作绩效三部分构成,也有研究者从工作性质或工作特点上区分心理负荷和体力负荷,把体力支出少的偏于脑力工作的负荷称为心理负荷。实际上心理负荷不一定与某种工作直接相联系,而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给人的注意、情绪或反应带来的压力。人类心理负荷水平的不同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有效性。
192、填空题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的单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头几个字母、有意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头几个字母、有意义
193、问答题 刺激—反应法的优点和不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刺激-反应法具有如下优点:
(1)控制相当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刺激-反应法具有如下优点:
(1)控制相当严密,刺激和反应变化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易于解释因果联系,有助于提高内部情绪推断的正确性
(2)程序内部可操纵的变量多。多角度的操纵便于了解情绪对行为影响的各个方面。
(3)解决了研究伦理方面的难题。以动物为被试,通过动物心理来类推人类心理,虽然,这种类推在信效度方面的仍存在问题,但也不失为解决道德难题的良策。
虽然这一方法有诸多的优势,但它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主观因素会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用刺激—反应法对动物的内部情绪进行推断时,必然会带有主观性;
(2)只可用于研究情绪本身。刺激-反应法仅仅适用于根据刺激、反应间的联系来推断被试经历的情绪过程,而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194、名词解释 环境心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般认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于了解个体是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环境造成的行为问题。
195、填空题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6种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196、名词解释 情绪诱导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情绪诱导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很多,如单词诱导法、图片诱导法等。
197、名词解释 准实验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例如研究者出于伦理考虑,不可能为调查观察大学生药物使用情况而创造一个药物滥用组,然后比较他们与我们创造的非药物滥用组的行为;又比如研究者也没有能力为了解自然灾害下的情绪反应而人为制造一场地震。在这些情况下,严格的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研究者只能求助于准实验设计。
198、填空题 ANOVA中最简单的设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单向方差分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单向方差分析
199、填空题 费希纳采用经典心理物理方法是为了测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感觉阈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感觉阈限
200、填空题 传统的个性测验主要采用自我报告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投射技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投射技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心理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