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大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西域国名,故址在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都城为贵山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西域国名,故址在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都城为贵山城。所属大小城邑70多座。以出产汗血马、葡萄、苜蓿等闻名。汉太初三年(前102)归汉。其间曾附属莎车国。南北朝时,称破洛那、钹汗。唐代改为宁远国,并以和义公主嫁其王为妻。
2、名词解释 黄头回鹘(撒里畏兀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裕固族先民。9世纪中叶西迁河西的一支回鹘人,在10世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裕固族先民。9世纪中叶西迁河西的一支回鹘人,在10世纪建立甘州政权,11世纪前期亡于西夏,主体部分迁至嘉峪关外敦煌以南,西至若羌一带游牧,史称“黄头回鹘”,13世纪元代,音译为“撒里畏兀”。明初,西域伊斯兰教势力向东发展,长期信奉佛教的撒里畏兀儿被迫东移入关,迁居酒泉、张掖祁连山一带。几乎同时,一支蒙古族也迁至赤斤卫与之为邻。明朝后期,蒙古族融入撒里畏兀儿中。清代,康熙将其划分为七族,共10个部落,均以世袭身份进行世代统治,因此,解放前大部分人仍处于游牧宗法封建制度下。
3、名词解释 《真理的入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继《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以后又一部喀拉王朝时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继《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以后又一部喀拉王朝时期的文学名著,作者为阿合迈德尤格纳克,是一个盲人诗人。全书共14章,480行,是一部优秀的哲理长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黑汗王朝末期衰落和动乱的场景。现存最早的手抄本是1444年的回鹘文写本。
4、名词解释 畜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种专门通过牧养动物来获取生活资料的生计活动。在近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种专门通过牧养动物来获取生活资料的生计活动。在近代,那些生活在草原和其他不太适合耕种的地区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活动以维持生计。有些地方的*畜牧民族完全依靠游居,追随着资源不断移动,这种方式一般称为*游牧。还有一些畜牧民族行季节性迁移以配合生态循环。而有些地方的畜牧民族则几乎一年四季都住在一个地方,因为该地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能提供牧草和水源。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畜牧活动已定居化和“工厂化”。
5、名词解释 策勒村抗俄斗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于阗县策勒村俄商色依提依仗俄国领事庇护,在策勒村横行霸道,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于阗县策勒村俄商色依提依仗俄国领事庇护,在策勒村横行霸道,强占水源,殴打村民,还私自非法发展侨民,并从俄国领事馆领来武器,武装起100多名“俄侨”,成立所谓司令部,悬挂俄国国旗,践踏中国主权。1912年6月,策勒村人民在苏普尔格的领导下,在南疆哥老会支援下,奋起斗争,捣毁并焚烧了色依提盘踞的“司令部”。烧死29名歹徒,色依提逃脱。在沙俄的军事外交压力下,1913年在喀什开庭审判此案,苏普尔格等被判刑,中国并向“俄侨”赔偿6.9万两白银。
6、名词解释 匈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匈奴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战国末年,匈奴势力转强,威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匈奴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战国末年,匈奴势力转强,威逼北方的秦、赵、燕三国。为防匈奴,三国被迫在边境一带修筑长城。到公元前3世纪秦末西汉时期,匈奴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帝国。西汉初期,在长期征战无效之后,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单于(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依附中原王朝,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后远迁西北中亚。两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先后建立“汉一前赵”(304—329)、“北凉”(397—460)、“大夏”(407—431)诸国。匈奴人以游牧为主,冶铜、冶铁、制陶业也有一定规模。秦汉时期,匈奴与中原王朝,既有不断的争战,也有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7、名词解释 白彦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白彦虎是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叛乱的首领之一,提出&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白彦虎是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叛乱的首领之一,提出“反满排汉”,是西北地区回乱后期斗争的主要人物,是最后迁入俄国七河地区东干移民的组织者及领头人。至今,12万东干人尊称他为中亚“东干族之父”。中亚东干人和部分西北回族尊称其为“虎爷”、“白老虎”。
8、名词解释 格萨尔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格萨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中国的西藏、四川、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英雄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
9、名词解释 薛延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族名。铁勒族的一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族名。铁勒族的一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初役属于突厥。突厥分裂,又臣属于西突厥汗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助唐击灭东突厥汗国,占领其地,首领夷男自称可汗,建立薛延陀汗国。薛延陀成为漠北强国。后与唐朝为敌,派兵侵优唐朝北方边境。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为唐朝击灭,部分薛延陀西迁,融合于西突厥中,留居蒙古高原的薛延陀人则逐渐融合于突厥和回纥。
10、名词解释 闽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方地区古族称,百越人的一支。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浙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方地区古族称,百越人的一支。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从事定居农耕,秦始皇征东海越人,以其地置闽中郡,郡中越人故称“闽越”。汉高祖五年(前202),立其君无诸为闽越王,统辖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州)。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王郢兴兵击东瓯,图并,未果。六年(前135),击南越。郢弟余善见势不妙,有被汉军灭国之危,聚族杀郢。余善则自立为王,汉为权宜之计,封其为“东越王”,实掌闽越大权。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发兵击善,闽越国亡。其民或留于闽中,或迁徙至江淮流域,渐被汉人融合。
11、填空题 公元前()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38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38
12、名词解释 伊玛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伊斯兰教职。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首领&r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伊斯兰教职。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首领”、“领导人”。中国穆斯林对清真寺内主持教务或率众礼拜的阿訇的称谓,亦称“教长”。伊斯兰教国家逊尼派穆斯林对宗教领袖、著名学者和教法学派创始人的称谓。什叶派穆斯林对其所拥戴的政教领袖的称呼,以别于逊尼派的哈里发。
13、名词解释 捺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契丹统治者四时行在之所。辽实行蕃汉分治,每年,皇帝在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契丹统治者四时行在之所。辽实行蕃汉分治,每年,皇帝在冬夏两捺钵各召开一次大政会议,会毕,即驾临春、秋捺钵。契丹官员(北面官)全体及部分汉官随行,协助皇帝处理契丹部族事务。有关汉人政务,则委诸汉臣在中京处理。
14、名词解释 《海上之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120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120年,北宋与金通过海上往返谈判签订的共同对付辽国的军事盟约。女真族建立金国以后连胜辽军。宋徽宗得知后欲趁机收复幽云十六州,数次派使臣取道海上出使金朝,共商攻辽大计。1120年宋金双方订立“海上之盟”,约定宋金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金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攻取南京析津府。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来送辽的岁币转赠与金朝。这个盟约暴露了宋朝虚弱腐朽的本质。
15、名词解释 平王东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后,幽王继位,昏庸暴戾,宠爱褒姒,引起朝政混乱,诸侯叛离。后幽王被杀,晋文公、秦襄公、卫武公平定关中,护送平王前度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史称平王的这次迁移为“平王东迁”。
16、名词解释 回纥汗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回纥族建立。6世纪中叶开始,先后依附于突厥和薛延陀。8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回纥族建立。6世纪中叶开始,先后依附于突厥和薛延陀。8世纪中叶,与唐军联合,南北夹击后突厥,使之瓦解,建立起回纥汗国。汗国的领地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主要经济是畜牧业,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出现,文字主要使用古突厥文,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摩尼教,并逐渐成为国教。回纥汗国建立以后,一直与唐王朝保持着十分亲密、友好的从属关系,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历代可汗均由唐王朝册封。经济上,茶马互市频繁,并吸收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回纥社会的发展。公元778年,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瓦解,除少部分南下外,其余三支西迁,分别是葱岭西回鹘,高昌回鹘,河西回鹘。
17、名词解释 张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中,一作白中,名贞常,字景华,号“铁冠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中,一作白中,名贞常,字景华,号“铁冠道人”。江西省临川温泉幕源张村人,元末明初道士。少遇异人,教以太乙神数,能预言祸福,毫厘不爽。精通易理,始熟《孙子兵法》,并著有《铁算心易》、《透天玄机》等。曾辅朱元璋大破陈友谅于鄱阳湖、取豫章,据传他还成功预言了建文殉国和明朝整个历史命运。后功成身退,不知所终。成祖朱棣登位后,思念张中功绩,具椁招魂,葬于凤阳,敕封为张太师。
18、名词解释 尼不楚条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9、名词解释 鲁明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代著名农学家。维吾尔族,名铁柱,字以行。元仁宗廷祐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代著名农学家。维吾尔族,名铁柱,字以行。元仁宗廷祐元年(1314)到寿春郡(今安徽省寿县)做监察官,以后又曾任靖州路达鲁花赤。在寿春郡期间,撰写了农学专著《农桑衣食揖要》。这是一部“月令”体裁的农书,全书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涉及内容广泛,凡气象、水利、农耕、畜牧、园艺以及农产品的收藏,腌制等各种农事活动及农家日常生活常识,无不进行详细地记述,它既吸收了古人的生产经验,又总结了当时农民群众的先进技术,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推进元代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全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优秀的农书。
20、名词解释 安东都护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唐初,朝鲜半岛仍由高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唐初,朝鲜半岛仍由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足而立,均遣使与唐往来。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贞观十八年(644年)派水、陆大军10万进攻高丽,次年败归。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于总章元年(668年)攻下平壤城,高丽灭亡。唐在高丽故地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总隶于安东都护府。
21、名词解释 交河公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交河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姓阿史那氏,生卒不详。她是西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交河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姓阿史那氏,生卒不详。她是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722年十二月初三,唐玄宗将她封为交河公主,将她嫁给了突骑施的苏禄可汗。
22、名词解释 古代民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历史上存在过的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民族,或将资本主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历史上存在过的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民族,或将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会的民族、奴隶社会的民族和封建社会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
23、名词解释 河源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潘昂霄撰。一卷。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实至星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潘昂霄撰。一卷。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都实至星宿海寻河源事。都实对黄河上源了解较为详实,但误以星宿海为河源。昂霄据都实弟阔阔出所言,撰成此书。其后朱思本又从八里吉思家得梵文图书,和此书略有差异。
24、名词解释 黠戛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西北民族名。两汉称坚昆、鬲昆;魏晋南北朝称契骨、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西北民族名。两汉称坚昆、鬲昆;魏晋南北朝称契骨、纥骨,唐朝始译此名。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西北的叶尼塞河上游,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先后臣属于匈奴、鲜卑、突厥。唐朝中期,其族日益强大,曾于开成五年(840)攻克回鹘汗国都城,击灭回鹘汗国。此后不断发兵西南,侵入回鹘汗国天山以北之地,因此,唐朝后期,其族逐渐扩散至天山以北地区。宋朝初年,高昌回鹘国中多有黠戛斯人。此后,辽朝称作辖戛斯,元朝称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清朝称布鲁特,为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
25、名词解释 澎湖巡检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这是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明代澎湖巡检司的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元代设为琉球)。加强了对澎湖和台湾的开发和管理。
26、名词解释 史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史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最初的国都在都独莫水南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史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最初的国都在都独莫水南十里,国王姓昭武,字狄遮,是康国国王之后裔。史国的国势强大之后,建都于乞史城(也称竭石Kesh),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沙赫里萨布兹。
27、名词解释 属国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两汉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属国居民依规定“因其故俗”,即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属国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
28、问答题 简述鸦片战争前夕新疆的禁烟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9世纪中叶,英、俄鸦片在新疆泛滥,在全国禁烟热潮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9世纪中叶,英、俄鸦片在新疆泛滥,在全国禁烟热潮中,新疆地方当局也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拟定了新疆严禁鸦片章程。1840年4月8日,清政府批准了伊犁将军奕山等人《请将新定鸦章程就地边情形量为变通》的奏折。奏折五条中有三条是针对英、俄鸦片贩子向新疆贩卖鸦片的。对伙贩烟土入境的斩绞,零星贩卖的枷号示惩。其次是通过外交途径向俄国当局严正提出禁止在中俄沿边走私鸦片。面对事实,俄国政府虽然同意清政府严禁鸦片走私的要求。但不过是惺惺作态而已,和英、美等国后来禁烟的许诺一样,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三是查禁追捕鸦片贩子。清政府指令与俄国毗邻的各地官员,追捕鸦片贩子。对查拿鸦片尽力的官员,通令嘉奖、升职,对失职的官员要给以革职等惩处。四是没收烧毁走私的鸦片。清政府通令,天山南路各城缴获的鸦片,全部送到叶尔羌城,由叶尔羌参赞大臣监督销毁;天山北路各地收缴的鸦片,全部送到惠远城,由伊犁将军等监督烧毁。
29、名词解释 《白狼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汉明帝时西南夷白狼等部自愿内属时所作的诗歌。《白狼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汉明帝时西南夷白狼等部自愿内属时所作的诗歌。《白狼歌》分《远夷乐德歌》、《远夷幕德歌》、《远夷怀德歌》。原文和译文都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及注中。《白狼歌》是研究西南地区和古羌人有关的少数民族历史与语言的宝贵资料。
30、名词解释 土尔扈特部回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末清初,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至伏尔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末清初,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区域,受到沙俄的控制,但仍对中国奉表入贡。准噶尔部叛乱的平定,为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创造了条件。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经过半年的长途跋涉,击败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达到中国境内。乾隆在热河为其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分其部众为4路、10旗,安置到准噶尔盆地一带放牧。
31、名词解释 建州三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辽东地区北部,原居黑龙江伊兰一带的火儿阿部,永乐元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辽东地区北部,原居黑龙江伊兰一带的火儿阿部,永乐元年,在此设置建州卫,后迁至今辽宁新宾县附近,另一支由猛哥帖木儿迁至浑河流域,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与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
32、名词解释 岁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044年,宋夏订立合约,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叶3万斤,叫做“岁赐”。
33、名词解释 本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本波教,俗称黑教,为藏族地区原始宗教。起源于象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本波教,俗称黑教,为藏族地区原始宗教。起源于象雄(今西藏阿里一带),起源具体时间尚难确定,传说其祖师为辛饶米沃且。其宗教思想起源于万物有灵的信仰,以占卜休咎、祈福禳灾、治病送死、驱鬼降神等为主要活动。现藏族地区现仍有本教余势在活动。
34、名词解释 骆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作“骆”或“雒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作“骆”或“雒越”,南方地区古族名。出自百越族群。商周至秦汉时期,活动中心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黔西南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粤西南、海南岛及广西陆川、玉林、灵山、合浦等地为骆越与西瓯交错杂居地。“骆越”之名始见于《汉书•贾捐之传》。其名称来源与垦食骆田有关。其时,社会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青铜铸造技术发展。秦汉郡县制的推行及汉文化传播,部分受影响较深,逐渐融入汉民族中,部分仍保留其民族特点。汉以后,名称逐渐消失。今南方地区的壮、黎等民族与其有历史渊源关系。
35、名词解释 北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今北京),顺帝北逃塞外,仍袭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即可汗位,始废大元国号,改为鞑鞑。北元自顺帝至坤帖木儿,历七帝,凡三十五年。
36、名词解释 西域都护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政权交替,内部王位争夺激烈。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政权交替,内部王位争夺激烈。右贤王在老单于的阏氏(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下,夺取了单于位。日逐王先贤掸因与新单于争夺权位而处境危机,遂率众归属汉朝。汉宣帝令郑吉率龟兹、渠犁兵5万人去迎接先贤掸,封他为归德侯,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这样,西域就正式并入了中国中原汉朝的版图。
37、名词解释 主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古代入居中国的犹太人,又被成为:“术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古代入居中国的犹太人,又被成为:“术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他们大多聚居于河南开封,由于他们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明清时期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
38、名词解释 马绢贸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回鹘人喜欢中原丝织品,因助唐平叛有功,每年都像回鹘赠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回鹘人喜欢中原丝织品,因助唐平叛有功,每年都像回鹘赠送绢2万匹,对回纥人极为有利,回纥人从内地换取大量的丝绢、茶叶和其他茶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主要转运到中亚各地销售获取厚利。
39、名词解释 新疆和平解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949年8月26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兰州,消灭马步芳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949年8月26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兰州,消灭马步芳主力。紧接着,解放军向新疆挺进。在此严重的军事形势面前,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在中共和张治中将军策动下,排除了种种阻力,于9月25日率国民党驻新部队近10万人通电起义。9月26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等也通电起义,与国民党政府脱离一切关系,归向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和平解放。
40、名词解释 华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来源一是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联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来源一是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联盟;一是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联盟。他们在斗争中交往发展,最后融合成华夏的主体部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渐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形成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华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41、名词解释 建州女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初,分布在牡丹江、长白山一带。后南徙居住在抚顺以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初,分布在牡丹江、长白山一带。后南徙居住在抚顺以东。明朝曾设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明正德(1506—1521)间,建州本部三卫融成五部;建州长白山部分为三部。1583年,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后裔努尔哈赤起兵攻打建州各部,历时五年,统一建州本部。1593年,统一建州长白山各部,结束了建州女真各部长期分裂的局面。后努尔哈赤又在统一建州女真的基础上,进而统一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族改称为满族,而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而形成。
42、名词解释 新疆善后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在清军迅速收复新疆,各地百废待兴的特定形势下,于18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在清军迅速收复新疆,各地百废待兴的特定形势下,于1877年前后建立的一种应急性的临时政权机构。其基本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社会生产,同时代行地方政权的各种职责,为新疆改建行省及各道府厅州县的建立奠定基础。
43、名词解释 马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四周各民族地区以茶盐银帛等易马为主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四周各民族地区以茶盐银帛等易马为主的集市贸易。自唐代至清代,历代都设有马市,分“官市”、“民市”及“小市(月市)”等不同形式。明代马市交易最为兴隆,公元1571年,明朝与俺答汗议和,先后在北部和西北部开设马市口处。
44、名词解释 俺答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代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称阿勒坦汗。控制河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代蒙古鞑靼部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称阿勒坦汗。控制河套地区,驻今呼和浩特。对明朝贡掠不时,为嘉靖年间严重边患。严嵩擅权,朝政紊乱,给他以大举扰边的可乘之机,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突破边墙,入掠怀柔、顺义、通州,甚至进逼京门,恣肆焚掠京畿,史称“庚戌之变”。隆庆初,高拱、张居正任用王崇古、戚继光等名将加强边防,屡败其军。1571年(隆庆五年)受明封为“顺义王”。边患稍息。他曾从西藏引入喇嘛教在蒙古广泛传播。平时与中原地区和平互市贸易,对发展漠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45、名词解释 虎思翰耳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辽国都城。也即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西辽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辽国都城。也即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西辽帝国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4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
46、问答题 试析《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对新疆的危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851年8月6日。沙俄强逼清政府签定《中俄伊犁塔尔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851年8月6日。沙俄强逼清政府签定《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性质发生变化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个。这个条约共17条,主要内容是:
(1)俄国单方设立领事。条约第二条规定,伊、塔通商后,俄国可在此两处设置领事馆。
(2)免税贸易权。条约第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塔通商两不纳税。由于华商未进入俄境贸易,只是俄商在中国伊、塔实行免税贸易。
(3)片面领事裁判权。条约条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塔遇有争斗小事,由两国贸易官究办,倘遇人命重案,按恰克图旧例由商人所在国引渡惩处。但华商仅在新疆境内贸易,而在伊、塔的贸易亭,可自行建造房屋,以便住入存货。贸易亭又称贸易圈,实为沙俄的租借地。
此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了大量权益。
47、名词解释 《百夷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百夷传,是明朝使者钱古训与李思聪1396年描述(麓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百夷传,是明朝使者钱古训与李思聪1396年描述(麓川)孟卯的作品。他们去云南是为了调解麓川与缅甸阿瓦王朝的冲突。描述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音乐,食物,和该地区的产品。
48、名词解释 点苍会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诏国依附吐蕃,但对吐蕃繁重的税贡、军役颇为不满,双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诏国依附吐蕃,但对吐蕃繁重的税贡、军役颇为不满,双方关系出现裂痕。恰逢唐王朝对南诏政策有变,决定联合南诏挟制吐蕃,于是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794年,双方代表在点苍山会盟,正式恢复友好关系,史称点苍会盟。之后南诏大破吐蕃军队,将吐蕃军队势力赶出了云南。
49、名词解释 鸠摩罗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晋时期后秦著名的佛教学家,中国佛教大乘空宗奠基人。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晋时期后秦著名的佛教学家,中国佛教大乘空宗奠基人。西域龟兹人,父鸠摩炎,西域高僧,母耆婆,龟兹王妹。罗什随前秦吕光入关,后秦主姚兴迎入长安,收弟子八百,率僧众三千,开创规模空前译经活动,共译出佛典74部,384卷,以其译著《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法华》、《纸摩》等经论,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学说。语意准确,文美意足,成为后世译经的楷模。后人以其与真谛、玄奘并称,尊为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
50、问答题 清政府平定张格尔之乱后采取哪些善后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平定张格尔之乱后,清政府派钦差大臣那彦成赴天山南北办理善后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平定张格尔之乱后,清政府派钦差大臣那彦成赴天山南北办理善后 事宜。不久,根据那彦成的建议,清政府对治理新疆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对内:(1)建立对各级大臣官员的考核制度。(2)严格伯克的补选规定。(3)增加新疆官员的薪俸。(4)精简各衙门人员,节约开支。(5)没收作乱参与者的土地,同时禁止官吏伯克对人民的额外摊派和杂税。(6)进一步严格实行政教分离,不许伊斯兰教势力干预社会政治。(7)改建喀什、叶尔羌、英吉沙、和田城垣,加强边防守卫。对外,主要是禁止浩罕人来新疆通商,禁止茶叶、大黄出口浩罕,并驱逐在新疆的浩罕商人。
综上所述,清政府善后政策的核心,是缓和新疆社会矛盾、发展南疆经济,加强边防力量,防止浩罕势力进入新疆。
51、名词解释 屯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西汉以来,历代为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宋时,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金元屯田甚盛,元代除军屯、民屯外,并有军民混合屯。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清沿明制,而屯田规模更大。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52、名词解释 宇文鲜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宇文鲜卑市为鲜卑化的匈奴人,语言与鲜卑颇异。宇文氏始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宇文鲜卑市为鲜卑化的匈奴人,语言与鲜卑颇异。宇文氏始祖原居阴山,约1世纪,匈奴大部迁离故地,余部与鲜卑杂居。后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此后,宇文氏以匈奴酋长身份统治鲜卑人,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东汉桓帝时,檀石槐部落联盟瓦解后,宇文氏自成一部。西晋太康年间,移住黄龙地区,与段式鲜卑接壤。东部鲜卑中,宇文部为前燕攻灭。从此,宇文部众大部归慕容氏管辖,后属北魏托跋鲜卑。北魏末,宇文泰势盛,专攻西魏,子孙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53、名词解释 南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方地区古族名。百越族群的一支。秦在岭南地设南海、桂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方地区古族名。百越族群的一支。秦在岭南地设南海、桂林、象三郡,纳入全国郡县制内;修筑道路,筑关隘,加强岭南与中原交通;移民实边,“与百越杂处”。秦灭,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以南海郡为基础,武力兼并桂林、象二郡,于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建立南越国,都番禺(今广州)。“南越”之名始出现。前196年,汉王朝封赵佗为“南越王”。南越国时期,农业发展,铁器广泛使用,青铜铸造技术提高,商品交换繁荣。佗死,实权落入丞相吕嘉手中,与汉王朝反。武帝元鼎五年,被汉朝军队征服,南越国亡。汉在其地设置九郡。今岭南之地的壮、黎等族与其有历史渊源关系。
54、名词解释 百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名。秦汉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名。秦汉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部落众多,因名。春秋至战国时期,曾在江浙一带建立起强大的越国。西汉时,其中几个较强的部分如东瓯、南越、闽越、西瓯、骆越都在当地形成了政治中心,与汉王朝关系密切。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一字数音的胶着语。有断发文身、错臂左衽、住干栏、行悬棺葬等习俗。信鸡卜,部分以龙蛇为图腾。主要从事渔猎和农耕,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以有肩石斧、有段石和几何印纹陶为共同的文化特征。擅冶炼、纺织、造船等技术。秦汉后,部分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布依、侗、傣、水、黎、毛难、仫佬等族有渊源关系。宋以后文献无“百越”的记载。
55、填空题 清代,柯尔克孜人被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布鲁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布鲁特
56、名词解释 焉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焉耆县一带。居民以务农为主,亦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焉耆县一带。居民以务农为主,亦营捕鱼及畜牧。有文字。两汉时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西汉时人口三万二千,东汉时为五万二千。西晋太康(280—289)中,其王遣子入侍,东晋时先后属前凉和后凉,南北朝时属北魏。唐于其地设焉耆都护府。
57、名词解释 高句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秦汉至北朝在中国东北部的民族和地方政权(公元前1世纪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秦汉至北朝在中国东北部的民族和地方政权(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朝鲜三国时期的国家。是秽貊族系继夫余之后第二个在东北建立王国政权的古代民族。隋唐改为高丽,分布在夫余以南,王国统治者称为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社会生产的门类齐全,有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等,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其国刑律严苛。高句丽对中原叛附无常,但对中原文化积极吸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隋唐多次征讨,后于唐总章元年(668年),灭高丽,朝鲜半岛新罗完成统一。
58、名词解释 檀石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投鹿侯之子。自幼勇健有智谋,部众畏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投鹿侯之子。自幼勇健有智谋,部众畏服,后被推举为鲜卑大人。东汉桓帝时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里之弹汗山,后东西部大人皆归服。曾东败夫馀,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中原边郡,尽有匈奴故地,建立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东汉桓帝永寿,延熹年间,屡扰汉云中、雁门及缘边诸郡,拒受汉所封王号及和亲之请。将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统领,拥兵十万,较匈奴尤盛。灵帝后,连年扰掠幽、凉、并三州缘边诸郡。熹平六年(177)大败东汉三路大军。在其统治时期,用汉人谋议,定法律,锻冶兵器、工具,发展渔业,促进鲜卑社会的发展。死后,鲜卑势微,部落联盟随之瓦解。
59、名词解释 白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宋分布于今云南滇池一带。是西爨的主要居民。以农业为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宋分布于今云南滇池一带。是西爨的主要居民。以农业为主。其首领为南诏权臣。南诏势力伸入滇东后,一部分被迫迁往滇西。其在滇东北地区者,因乌蛮势盛,多被乌蛮融合。937年,首领段氏在云南建立大理国。宋元时期,被称为白人或僰人,为今白族的先民。
60、名词解释 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族名。世居今云南洱海及滇池一带。其酋长姓爨,故魏晋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族名。世居今云南洱海及滇池一带。其酋长姓爨,故魏晋南北朝史籍中称作爨人。居住在洱海周围者叫“东爨”,或叫“白蛮”,今白族之先祖。居住在滇池周围者叫“西爨”,或叫“乌蛮”,今彝族之祖先。战国时部分汉人流入洱海地区,促进了白蛮的发展,始以农为主,并创立了文字。乌蛮以畜牧为主,辅以狩猎,为加强羁縻,三国至南朝,封建政府在此设郡县,郡守、县令均由爨氏豪酋世袭,中央予以追认。唐代南诏即由爨族建立。
61、名词解释 噶举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举派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
62、名词解释 图里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图理琛,字瑶圃,号睡心主人。其先世为叶赫人,姓阿颜觉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图理琛,字瑶圃,号睡心主人。其先世为叶赫人,姓阿颜觉罗。图理琛生于清圣祖康熙六年,隶满洲正黄旗。写有《异域志》,记叙途经喀尔喀蒙古、西伯利亚等地的所见所闻。此书收入《四库全书》。雍正五年,从策凌为副使,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办约》。历任陕西巡抚、吏部侍郎等官。乾隆初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旋以老病辞官。
63、填空题 1949年10,()任新疆省主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包尔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包尔汉
64、名词解释 吐蕃十三万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籍对元代在前藏、后藏所设十三个万户的总称。元沿金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籍对元代在前藏、后藏所设十三个万户的总称。元沿金制,全国均设万户官职。内地诸路万户为军职,分属各行省而总辖于枢密院;藏族地区各万户军民通摄,分属各宣慰司而总辖于宣政院。前藏、后藏各万户,始置于至元五年(1268年)。据《西藏王臣记》载:前藏有六:嘉玛、止贡、蔡巴、塘波且巴、帕竹、雅桑;后藏有六:拉堆洛、拉堆绛、古尔摩、曲弥、襄、霞鲁;前藏、后藏间有羊卓,共计十三。其他藏籍有不同说法。
65、名词解释 萨满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66、填空题 公元943年,喀拉汗王朝()首先皈依伊斯兰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萨图克布格拉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萨图克布格拉汗
67、名词解释 马本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回族,河北省献县人,原名马守清。贫农出身。&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回族,河北省献县人,原名马守清。贫农出身。“七七事变”后,组织“回民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5月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寇。1942年6月任八路军冀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1944年病逝.
68、名词解释 南匈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汉时对南下附汉之匈奴人的称呼。建武二十四年(48),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汉时对南下附汉之匈奴人的称呼。建武二十四年(48),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比未能被立为单于,与新单于蒲奴不和,率领八部大人及部众自立为单于,南来归附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该部被称为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后部分南移山西西北部。南匈奴与汉保持臣属关系,与汉合击北匈奴。两晋十六国时期,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先后建立“汉一前赵”(304—329)、“北凉”(397—460)、“大夏”(407—431)诸国。这些政权灭亡后,余众逐渐与当地各族相融合。
69、名词解释 吐鲁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新疆地名,始见于《明史》,清设吐鲁番直隶厅。其地汉代属车师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新疆地名,始见于《明史》,清设吐鲁番直隶厅。其地汉代属车师前国,称高昌;晋时置高昌郡;唐代改置西州宋朝为高昌回鹘国地;元称火州、和州。是我国最低的盆地,盆地面积10300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半的地方低于海平面。盆底最低点艾丁湖。每年6~8月,盆地里的平均气温为30℃,居全国之冠。在沙砾地面,地表温度达70℃,最高纪录82.3℃,由于干燥,许多千年古尸和其他古物保存较好,为研究新疆古代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材料。
70、名词解释 六谷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位于河西陇右吐蕃的部族,与宋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六谷部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位于河西陇右吐蕃的部族,与宋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六谷部也经常向宋进贡马匹,宋也每次给予优厚回报,宋对六谷部属名与内地的贸易交往,一直采取保护和鼓励的措施,后因内乱被西夏所灭,其属民退居湟水流域投奔唃厮啰部。
71、名词解释 元典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
72、名词解释 蒙古游牧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蒙古地理志,共十六卷。清张穆编撰。《蒙古游牧记》为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蒙古地理志,共十六卷。清张穆编撰。《蒙古游牧记》为其最重要之代表作,前后致力十年,稿凡屡易,死时尚未完成。后经其友何秋涛校订,并排比补辑末四卷,方成完壁。分内蒙古二十四部、外蒙古喀尔喀四部、额鲁特蒙古、额鲁特新旧土尔扈特等四大部分,按照蒙古各盟旗,分记其地历朝建置沿革、道里四至、山川城的堡、古迹、庙宇、卡伦、驿站、与中原王朝关及清时各部封建领主的封爵功勋和清朝的会盟臣贡关系,尤详于明清各部变迁情况。所论范围广,及今蒙古共和国和中富境内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东北三省等蒙古族活动区域。
73、名词解释 郑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郑和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郑和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发展贸易,传播文明;开拓航路,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74、名词解释 河西回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回纥汗国崩溃后,西迁至吐蕃的一支回鹘人,不久,吐蕃发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回纥汗国崩溃后,西迁至吐蕃的一支回鹘人,不久,吐蕃发生内乱,急剧衰落,后来逐渐壮大,以甘州回鹘最强,甘州回鹘可汗曾遣使朝贡,并受唐、晋两代册封,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属西夏,与邻近民族融合为今裕固族。
75、名词解释 《华阳国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76、名词解释 成吉思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世纪末13世纪初,统一蒙古诸部,于1206年在斡难河举行“忽里勒台”大会,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成吉思汗,标志着蒙古国的建立。统一蒙古后,对外大举用兵,西征哈喇契丹、花剌子模,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6年,南攻西夏,次年病逝于六盘山。
77、名词解释 水达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朝对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至朝鲜东北部沿海居住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朝对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至朝鲜东北部沿海居住的以渔猎为生的部落、部族的泛称。又作水鞑靼。
78、名词解释 宗喀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格鲁派开山祖师,原名善慧称吉祥,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格鲁派开山祖师,原名善慧称吉祥,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师从仁达巴,他学习圆满,即改戴黄帽,以后他的弟子们就改戴黄帽,因此形成黄帽派,总喀巴采用黄帽,用意是复兴戒律,并没有改革宗教的含意,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乘,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一生著述极多。
79、名词解释 蓝氏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月氏都城,即今阿富汗北部的瓦齐拉巴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月氏都城,即今阿富汗北部的瓦齐拉巴德。
80、名词解释 八思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从受佛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蒙哥汗三年,忽必烈从受佛戒。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期间,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外,也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81、名词解释 哀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西南民族。西南夷的一支。见于《后汉书•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西南民族。西南夷的一支。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华阳国志》等。汉时分布于今云南澜沧江、怒江流域及今缅甸迈立开江流域一带。其族属意见不一,一说与濮越系统关系密切。哀牢原为一首领名,后以为族称。部民邑聚,散在溪谷。从事农业,善纺织,所产兰干细布和桐华布有名。地多矿产和珍稀动物,产木棉、濮竹。有文身、穿鼻、儋耳、衣着尾之俗,穿贯头衣。有九隆传说。西汉时曾在其地设不韦(治今保山市金鸡村)、巂唐(治今云龙县南)二县。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其王内属,于其地置哀牢、博南两县(今保山市及永平县地)。
82、名词解释 青唐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代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宋初,分布在渭水上游、河湟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宋代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宋初,分布在渭水上游、河湟流域的吐蕃部族分散不相统一。后宗哥族大僧侣李立遵、邈川族大首领温逋奇拥立吐番赞普之后唃厮啰(意为“佛子”),开始“立文法”,建立政权。初居廓州(今青海化隆),继迁宗哥(今西宁市东大小峡谷地带),再徙邈川(今青海乐都),最后定居青唐(今青海西宁)。成为河湟洮岷流域吐蕃部落的政教中心。唃厮啰接受宋朝册封,共同防御西夏 。同时与契丹使聘往来,通婚结好。此时因占据河西的西夏重税商旅,西域各国及回鹘商人均取道青唐,与中原西来的商贾贸易,唃厮啰部以此富强。唃厮啰死后,诸子分立,势力渐衰。1099—1103年间,宋军取邈川、青唐置湟、鄯二州。金人兴起后,征服其地。
83、名词解释 东干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干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其迁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干人是中亚穆斯林民族之一,系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其迁居中亚过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8世纪末,清帝乾隆将居于伊犁河谷的回民安置中亚。一次是1877~1878年陕甘回民反清大起义失败后,由起义领袖白彦虎率领余部迁居。人数约5000多人,最初住在七河地区(谢米列契耶),其后10年间又有一些甘肃籍回民,陆续迁往。2010年人数约112426人,分为两支:一支为陕西东干人,约42404人。一支为甘肃籍东干人,约51132人,其余散居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中亚东干人与吉尔吉斯、哈萨克、俄罗斯、乌兹别克等民族居民混居。主要生活在3个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并为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84、名词解释 火烧贸易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沙俄为侵占我国塔城西南境的雅尔葛图山金矿,进行外交恐吓,不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沙俄为侵占我国塔城西南境的雅尔葛图山金矿,进行外交恐吓,不准华民挖金。1855年,俄军又制造了残杀中国矿工200多人的血案。矿工控告沙俄的暴行,在沙俄的淫威下,负责通商贸易的中国官员拒绝受理。1855年8月26日深夜,忍无可忍的约600名群众,在安玉贤等人的领导下,包围了沙俄在塔城的贸易圈,火烧了贸易圈的房屋,沙俄侵略者逃回了俄国。火烧贸易圈事件是新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85、填空题 公元383年,龟兹名僧()到中原宣扬佛教,翻译佛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鸠摩罗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鸠摩罗什
86、名词解释 黄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教和格鲁派是同义词,已合并。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教和格鲁派是同义词,已合并。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87、名词解释 贵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贵霜帝国约公元1世纪上半叶兴起于中亚细亚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的奴隶制国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贵霜帝国约公元1世纪上半叶兴起于中亚细亚的奴隶制国家。创始者为大夏(大月氏)的贵霜部落翕侯(首领)丘就却。经阎膏珍至迦腻色伽(公元2世纪上半期),建成一北起花剌子模、南达文迪亚山,包括中亚、阿富汗和印度半岛西北部的大国;首都布路沙布逻。崇尚佛教,发展国外贸易,远与中国(汉)、罗马帝国相交通。境内的犍陀罗雕刻艺术最为著名。公元3世纪前后,贵霜帝国分裂。5世纪遭囐哒人入侵,贵霜帝国灭亡。
88、名词解释 卫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朝初年的地名。指今西藏地区。“卫”系藏语音译,元明时期曾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朝初年的地名。指今西藏地区。“卫”系藏语音译,元明时期曾译作“乌思”,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或译称前藏。“藏”系藏语音译,指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或译称后藏。康熙二年即1663年,开始使用“西藏”这一称呼。
89、名词解释 四人等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朝民族等级制度。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人为蒙古族;第二等人为色目人,包括畏兀儿、唐兀、吐蕃及中亚、西亚、东欧各国人;第三等人为汉人,泛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各族及云南、四川的汉族;第四等人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四等人的政治地位、法律待遇和经济负担都有不同的规定。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矛盾,是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90、名词解释 吕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晋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后凉的创建者。氐族,略阳(今甘肃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晋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后凉的创建者。氐族,略阳(今甘肃庄浪一带)人。原为前秦大将,曾率兵西征龟兹,攻破龟兹都城,并将龟兹伎乐(后称“龟兹乐”)带回河西走廊。前秦破灭后,割据河西走廊,建都凉州,史称后凉,曾经统领西域诸国,以其子吕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今吐鲁番高昌古城),因而,有部分氐人随之迁居高昌,后融合于汉族中。
91、名词解释 疏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西域国名。国都疏勒城(今新疆喀什附近)。东通姑墨、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西域国名。国都疏勒城(今新疆喀什附近)。东通姑墨、龟兹,南通莎车、于阗,西通大宛、康居,扼丝绸之路的要冲。西汉时国小,有户一千五百余,人口一万八千余,胜兵二千人。居民从事农业,精工艺,开采铜铁,有城郭、文字。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起,属西域都护。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龟兹攻杀疏勒王成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王,汉遣军司马班超擒获兜题,更立成兄子榆勒为王,改为忠。超守疏勒境。
92、名词解释 卡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代于东北、蒙古、西北等地边防要塞所立的军事哨所。担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代于东北、蒙古、西北等地边防要塞所立的军事哨所。担负防卫、管理游牧、监督贸易、征收捐税等任务。有常设卡伦和移设卡伦。
93、名词解释 蒙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元宪宗。蒙古大汗。1251—1259年在位。成吉思汗孙。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元宪宗。蒙古大汗。1251—1259年在位。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初从窝阔台出征,屡立战功;后又与拔都进军至斡罗思。公元1251年,被拔都拥戴为大汗。在位时,先后征服大理,灭木剌夷(在今伊朗)、报达(今巴格达)等国。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广西、湖南向鄂州,同时亲自率军进兵四川,三路大举进攻南宋。次年,围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受伤,死于军中,一说城下病死。
94、名词解释 熟女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辽代生活在松花江以南的女真人的名称。也指辽王朝治下的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辽代生活在松花江以南的女真人的名称。也指辽王朝治下的女真人。辽代把女真人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熟女真与汉人接触广泛,生产比较先进,以农耕为主,生活方式也逐渐接近汉人,在历史进程中,有些熟女真人融合在汉人中间。
95、名词解释 突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族名。铁勒的一支。五世纪中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南麓。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族名。铁勒的一支。五世纪中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南麓。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因以命名。当时势力弱小,为柔然役使。六世纪初,柔然汗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动乱迭起,突厥乘机摆脱其束缚,在阿史那土门领导下逐渐强盛。不久,打败铁勒,势力大张。西魏废帝元年(552)又大破柔然,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建立汗国,汗庭建于郁都斤山。有自己的行政组织和官制,也形成了征兵、征税和刑法等制度。由于和北朝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突厥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沙钵略可汗时期,因内部5位可汗争雄,于开皇三年(583)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
96、名词解释 阿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阿豺,即慕容阿豺,又称沙洲刺史。为4-6世纪建立之吐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阿豺,即慕容阿豺,又称沙洲刺史。为4-6世纪建立之吐谷浑王国统治者之一,他为武王树洛干弟弟,承袭武王担任国王,在位时间为418年~424年。有典故,阿豺折箭。
97、名词解释 天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横亘于中亚中部的西——东走向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横亘于中亚中部的西——东走向山脉。因高大雄伟,势与天齐,故名。东西长约2500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长达1700公里,由三列东西向的褶皱山向陷落盆地组成。山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400公里,东段变窄,宽仅100公里,山脊线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的托木尔峰,海拔7435米。山上多常年积雪。北坡多原始森林。山间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先后为乌孙、月氏、匈奴、车师后部、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天国。山上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对开发新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98、名词解释 拔悉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铁勒诸部之一。唐初回纥“外九部&r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铁勒诸部之一。唐初回纥“外九部”之一。初游牧于北庭,后迁至鄂尔浑河流域放牧。依山散居,其人雄健,善骑射,冬以木马(雪橇)于雪上逐兽射猎,以桦皮为舍。男人剪发、戴桦皮帽,首领称渠帅。唐贞观二十三年(649)遣使入贡。天宝初(742—755),与回纥叶护联军击杀后突厥汗国乌苏米施可汗,拥其首领阿史那施为贺腊毗伽可汗,建立拔悉密汗国,遣使来朝,得赏赐。天宝四年(745),受回纥与葛逻禄联合进攻,兵败,居地与部众尽归回纥。
99、名词解释 投下军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俘虏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投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自行委派,投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给辽政府外,其余全部归头下主。
100、名词解释 托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鲜卑托跋氏发祥地在大兴安岭东段,托跋氏第一次大迁徙由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鲜卑托跋氏发祥地在大兴安岭东段,托跋氏第一次大迁徙由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次大迁徙由大兴安岭迁至匈奴故地阴山河套一带。第三次迁徙由河套北部迁至汉定襄郡的盛乐,并祭天,托跋部取得了北部鲜卑统帅权。338年,什翼犍即位,开始确立国家体制。386年,正式定国号魏,魏道武帝迁都平城(大同),依仿中原王朝的模式制度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最终完成了托跋鲜卑的建国事业,后攻灭后燕国,建立强大的魏国,拥有黄河以北广大土地,隔河与东晋相对峙。为结束十六国长期混乱、统一中国北部作了准备。后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迁都洛阳,加快了托跋鲜卑的汉化。孝文帝死后,国家陷于内乱。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101、名词解释 汉藏语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汉藏语系,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汉藏语系,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汉藏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亚洲各地。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为通用的名称,有的著作中也曾用过“藏汉语系”和“印支语系”。
102、名词解释 达赖喇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清代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的领袖地位。
103、名词解释 丁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族名。战国秦汉之际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是我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族名。战国秦汉之际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是我国古代最北的游牧民族之一。汉初被匈奴控制。后曾协同乌孙、乌桓、鲜卑等助汉军击败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东汉时,部分丁零南迁或西迁,西迁达阿尔泰山一带,史称“西丁零”。南迁漠南阴山与河套地区,经西晋十六国战乱,逐渐与当地各族融合,仍居漠北者,到魏晋南北朝时被称为敕勒或铁勒,因车轮高大又名高车。史学界一般认为丁零与敕勒、铁勒一脉相承,为回纥等先民,与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
104、名词解释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864年10月,由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等与俄方代表签定了《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864年10月,由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等与俄方代表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主要内容:划定从沙宾达巴哈到浩罕的中俄西段边界;划归俄国的中国卡伦,限一月之内移空;人随地归;条约签定后240天建立界牌鄂博(俄博);增添交涉机构。1869年和1870年,又订立了《中俄科布多界志》、《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及《塔尔巴哈台界约》。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及三个子约,沙俄鲸吞了中国西北从沙宾达巴哈到帕米尔的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05、名词解释 唐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初,党项拓跋赤嗣追随太宗,立功受封赐姓李。天宝年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初,党项拓跋赤嗣追随太宗,立功受封赐姓李。天宝年间,拓跋思恭又因功赐姓李。他们的后代李元昊建立西夏。因为认祖归宗,将族名改回“兀”;感念世受唐恩,遂自称“唐兀”,部族首领称唐兀卒,即可汗。兀卒有的书上写为兀主。
106、名词解释 亦力把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域古城名、国名。永乐十六年(1418)察合台后王歪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域古城名、国名。永乐十六年(1418)察合台后王歪思汗率部落从别失八里西迁,改国号亦力把里。察合台后裔之间经常内讧。明隆庆四年(1570)拉什德汗死后,其诸子各霸一方,汗国四分五裂。清准噶尔统治者噶尔丹进军南疆,俘虏其首领,最后结束了察合台后裔在新疆的统治。准噶尔也建廷伊犁。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此建宁远城。光绪十三年(1887),在此设宁远县,民国二年(1913),改名伊宁。亦力把里城遗址当在今新疆伊宁市境内。
107、名词解释 启民可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隋朝时东突厥可汗。588—609年在位。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隋朝时东突厥可汗。588—609年在位。名染干。开皇十七年(597)隋文帝妻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并离间他与大可汗都兰的关系,东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十九年,在都兰可汗与西突厥联合攻击下逃入塞内,隋立他为启民可汗,并在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安义公主死,复妻以义成公主。后隋军击败都兰,西突厥内乱,势力减弱,启民遂为东突厥大可汗,并统领东方的奚、霫、室韦等族,对隋始终保持臣属关系。
108、名词解释 乌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最初活动于敦煌、祁连间,后被大月氏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西北古代民族,最初活动于敦煌、祁连间,后被大月氏所破,部众附属匈奴。汉文帝后三年(前161)左右,乌孙挟匈奴之力率族西迁塞人故地(今伊犁河流域一带),逐大月氏,据有其地。故其民中有塞种、大月氏种。居民从事游牧。国多马。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成为西域最强大的政权。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出使西域,乌孙与汉结盟抗击匈奴。汉先后以宗室女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嫁乌孙王。本始三年(前71),与汉联兵大破匈奴。后属西域都护统辖。汉于赤谷城驻兵屯田。自乌就屠自立为昆弥,其人民地界分为二,分立大、小两昆弥,局势动荡,国力渐衰。北魏时遭柔然劫略,遂迁于葱岭山中。南朝宋元嘉十四年(437),北魏遣使者董琬等使其国。后常入朝贡献。是哈萨克族的祖先。
109、名词解释 阿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原意为“教师&r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原意为“教师”。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具有伊斯兰教专业知识者的通称。新疆地区突厥语族诸民族的穆斯林也称毛拉。在通用汉语的穆斯林中,凡在清真寺主持教务、经堂任教,主持宗教活动者均称“阿訇”。其中担任教坊宗教首领和“经文大学”教师者,称“开学阿訇”或“教长阿訇”;不在清真寺任职而为穆斯林主持婚丧嫁娶等宗教活动和仪式者,称“散班阿訇”。
110、名词解释 四·一二政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新疆军政官员推翻金树仁统治的事件。金树仁上台后,措置不当,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新疆军政官员推翻金树仁统治的事件。金树仁上台后,措置不当,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31年春爆发了哈密农民起义,不久马仲英入新,全疆陷入战乱之中。1933年春,迪化被马仲英军队围困,城内饥寒交加。一些军政人士认为,金树仁的反动统治是造成这场战乱的根源。于是在陈中、李笑天、陶明樾等人策划下,于1933年4月12日发动兵变,归化军(指入疆的俄国白卫军,后加入中国国籍)、迪化驻军、来新的东北抗日救国军都参与了兵变。金树仁乘乱逃出迪化,图谋反攻未成,经塔城取道苏联西伯利亚返回内地。政变结束后,新疆的军政大权被握有军权的盛世才窃取。
111、名词解释 罗里回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罗里回回,生活于元代的吉普赛人,后逐步融入中国部分民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罗里回回,生活于元代的吉普赛人,后逐步融入中国部分民族中。元代从波斯移居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一带。
112、名词解释 党项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西北民族名,属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其族游牧于青海东南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西北民族名,属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其族游牧于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从属于吐谷浑国。唐朝初期,吐蕃击灭吐谷浑国,占据其地,党项羌随吐谷浑北迁甘肃,后又北迁宁夏和陕北,唐朝时,唐太宗赐姓“李”。北宋时,以党项羌为主体,曾建立西夏国。元朝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回族或蒙古族中。宋太祖时,曾入贡于宋,太宗、真宗时,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服,李继迁死后,李明德依附宋辽,从中渔利。李明德死后,其字李元昊即位,实力不断增强。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定都今银川,国号大夏,于北宋西北,故称西夏。这样,西夏先后与辽、金、夏、宋形成鼎足之势。元昊创造西夏文字,编撰称《字书》12卷,通令全国使用。仿宋制,设置中枢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地方设立州郡。实行蕃汉并行,蕃汉分治。西夏的骑兵很精锐,人数在15万以上。经济情况,西夏内迁前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内迁后受汉人影响,发生急剧变化,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水利灌溉发达,畜牧业仍然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党项马历史有名,手工业的制盐业、制甲胄、“夏国剑”“神臂弓”等。在商业上十分重视与宋朝的贸易,与邻近的辽、金都进行贸易。在文化上,西夏文字的创立、设置“蕃学”、设立“刻字司”出版机构,这样,西夏文字在党项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在文化艺术上,诗歌作品尤为丰富,羌笛、壁画艺术、雕刻等。盛行收继婚,一夫多妻、火葬后改土葬、厚葬制。1227年,被蒙古所灭。党项羌大部分融合于汉、回族或蒙古族中。
113来源:91 考试网、填空题 公元97年,班超派()出使大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甘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甘英
114、名词解释 冯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原为解忧公主的侍女,随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弥军须靡,后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原为解忧公主的侍女,随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弥军须靡,后为乌孙右大将的夫人。精明干练,熟悉史事,经常代表解忧公主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都信任和敬重她,称呼她为“冯夫人”。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曾受西域都护郑吉之托,说服乌就屠退位为小昆弥;又曾充任汉朝使者,坐锦车,持旄节,册立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元贵靡死,其子星靡继位,生性软弱,难以自立。这时,冯夫人正护送解忧公主回朝,暂居长安,于是上书汉宣帝,自告奋勇,愿意出使乌孙,镇抚其国,保护星靡。汉宣帝采纳她的意见,派人护送她回乌孙。后老死于乌孙国。
115、名词解释 通制条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朝政府颁行的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中的条格部分。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朝政府颁行的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中的条格部分。至元八年﹐元政府禁行金泰和律﹐此後曾几次著手制定本朝新律﹐都没有成功﹔至元二十八年公布的《至元新格》﹐所收行政及其他方面的法规亦极不完备。因此﹐当时立法行政﹑决狱断讼﹐主要以随时因事而颁布的诏旨及其他政府公文为准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为便于各级官吏检索遵行﹐下令将历朝颁发的有关法令文书斟酌损益﹑类集折衷﹐汇辑成书﹐后经元英宗硕德八剌朝增删审核﹐定名《大元通制》﹐于至治三年刊行。
116、名词解释 中兴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3世纪初,蒙古兵进攻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13世纪初,蒙古兵进攻西夏,退兵后,桓宗纯佑修复被破坏的城堡,大赦境内,改兴庆府为中兴府。
117、名词解释 和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旧时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及少数民族上层间为达到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旧时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及少数民族上层间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姻亲关系。始于汉朝,汉高祖无力抗击强大的匈奴,遂接受娄敬的建议,取家人子为公主,嫁于匈奴单于,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后来汉元帝以王昭君、汉武帝以细君和解忧公主分别下嫁匈奴和乌孙。后为历代王朝所沿袭。如隋唐王朝曾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联姻,宋代,契丹与党项、回鹘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与契丹曾联姻,清代满清王朝与蒙古也曾多次联姻。它对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封建统一、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18、名词解释 氐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族名。处陕、甘、川交边地区。来源三苗及街、冀道之戎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族名。处陕、甘、川交边地区。来源三苗及街、冀道之戎有关,同时与羌相邻,杂居共处,也吸收了羌族成分。春秋、战国时,开始以氐作为族称,但仍多以“氐羌”并称。自汉代氐羌分化后,氐族逐渐成为独立之族。西汉初,氐人各部已“自有君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灭氐王,置武都郡。魏晋以来,大批敌人迁至关西和陇右,迁关中者分布在京兆、扶风、新平等地,迁陇右者分布在天水、南安、广魏、略阳等。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苻健建立前秦、吕光建立后凉,并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建立仇池国。唐代氐族分别与吐蕃人和汉族等融合。氐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能种田织棉,同时兼营畜牧业。其经济文化均深受汉族影响。有姓,皆采用汉族姓氏;婚姻家庭与羌族同;衣服崇尚青、绛色;语言与羌、杂胡的语言相同,但是大部分氐人懂汉语。
119、填空题 《突厥语词典》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马赫穆德·喀什噶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马赫穆德·喀什噶里
120、名词解释 苦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亦称“苦夷”。明代对居库页岛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亦称“苦夷”。明代对居库页岛上土著居民的称谓。唐代称窟说,为黑水靺鞨十六部之一。元代称骨嵬。清代称库页,或称库野、库叶。明朝于永乐七年,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设奴儿干都司管理其民。《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重建永宁寺碑记》载:明钦差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曾对“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他们表示,“世世臣服,永无异意”。清代亦曾在此设姓长以统之。有人认为,“海外苦夷”(库页人)是指库页岛上的阿伊努人。
121、填空题 702年,唐设()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北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北庭
122、问答题 辛亥伊犁起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伊犁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伊犁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在伊犁地区的封建统治,实行了共和,粉碎了清帝西迁的阴谋,使清王朝不能把新疆作为它东山再起、复辟帝制的根据地。伊犁起义同全国辛亥革命一样,最终失败了。全国政权落到大军阀袁世凯手里,新疆政权则落到军阀官僚杨增新手里。伊犁起义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相对弱小,具有不可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能坚持依靠群众、掌握军权,同时也由于全国辛亥革命失败大环境的影响。
123、名词解释 元朝行省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初为元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初为元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主要内容除京师及附近地区直隶中书省外,全国设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大行省;辖区辽阔,军政合一;设丞相、平章政事等,以处理一省的政务;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有效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省制的开端。云南在唐、宋时期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元设行省后,行政管理一如内地,西南从此与中国密不可分。
124、名词解释 潘昂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潘昂霄:潘昂霄着有《河源记》1卷,记至元十七年朝廷遣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潘昂霄:潘昂霄着有《河源记》1卷,记至元十七年朝廷遣官员都实至星宿海寻找黄河源头之事。潘昂霄据都实之弟阔阔出所言,撰成此书,对黄河源头一带地形、水系、动植物、人口分布等风情物产记述较详,被视为第一部黄河源头的风土志。
125、名词解释 肃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分布在今以吉林为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分布在今以吉林为中心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传说尧舜时代已与中原建立联系,是周王朝的远方属国。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用木石制造工具。后两汉东北中部的夫余崛起强大,臣服于夫余族。北宋至明代的女真、隋唐的靺鞨、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不同时期不同的称谓。
126、填空题 唐初经西域去印度求法的高僧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玄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玄奘
127、名词解释 陕甘回民起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9世纪60、70年代陕西、甘肃等地回族人民的反清起义。18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9世纪60、70年代陕西、甘肃等地回族人民的反清起义。1862年川、滇农民军蓝朝柱部由川入陕,太平军陈得才亦率军入陕,华州、渭南回民纷起响应,迅占渭南、大荔。义军组成18大营,推举任武、洪兴、赫明堂为帅,进攻西安。1863年,清廷派多隆阿等率军镇压,均遭挫败。时甘肃、宁夏、青海回民也纷起响应,攻取庆阳、邠州、郿县等地,并形成四个势力中心马化龙部据金积堡(今属宁夏);马占鳌部据河州(今临夏);马文义部据西宁(今属青海);马文禄部据肃州(今酒泉)。至此,陕、甘回军连成一片。1866年,西捻军张宗禹部入陕,形成捻回合势。清廷急派左宗棠率湘军镇压。1868年,西捻军战败,左宗棠遂全力进剿陕、甘回军。1870年,湘军进攻金积堡失败,后因马化龙率部降清,金积堡陷落。1872年初,湘军大败于太子寺,后因马占鳌降敌,太子寺失陷。次年2月,湘军陷西宁。11月,肃州失守,马文禄投降。至此,坚持12年之久的陕甘回民起义失败。
128、名词解释 南诏德化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重要石刻文物。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北8公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重要石刻文物。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北8公里太和村西面山坡上太和城遗址中。太和城是南诏国时期都城。碑文叙述了南诏初期历史、南诏与唐王朝及吐蕃的关系、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与关系、南诏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等情况,表示了与唐朝和好的决心。文章婉转动人,词藻精炼华丽,书法遒劲秀拔,勒刻流畅俊逸。该碑是研究西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连同太和城遗址,被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9、名词解释 祁连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祁连意为“天”,形容山高连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祁连意为“天”,形容山高连天。是青海和甘肃的界山,因在河西走廊之南,又称南山。长约800公里,宽约3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山顶终年积雪,。水草丰盛,宜于畜牧,与焉支山均为匈奴重要游牧地。汉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降汉,匈奴丧失包括此二山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后,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女无颜色。”
130、名词解释 铁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原为黑水靺鞨之铁利部,后被渤海兼并。辽天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原为黑水靺鞨之铁利部,后被渤海兼并。辽天显元年(926)渤海亡后,遣使向辽纳贡,始称铁骊。辽在其地置铁骊国王府管理其民,又设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统领兵事。常与兀惹部争战,并将俘获的兀惹户献辽。开泰元年(1012),曾向辽圣宗求得佛像一、儒书《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天庆四年(1114),其王回离保率所部归附女真。金天会八年(1130),首领突离剌受金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逐渐成为金代女真的一部分。
131、名词解释 千户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我国金、元时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最初为女真部落的军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我国金、元时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最初为女真部落的军事组织名称,逐渐演变为兼有政治、经济、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蒙古成吉思汗沿袭这一制度。元代不断完善,将蒙古人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分别设长,共分九十五千户。万户长和千户长由蒙古大汗直接任命,世袭官职。开始也为军事组织,后来,渐变为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132、名词解释 吐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7-9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7世纪初,赞普松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7-9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都于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嫁于松赞干布。唐高宗时,又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从此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安史之乱后,唐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夺去了河西、陇右之地。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
133、名词解释 西突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为突厥汗国分裂后的西支。游牧于西域一带。567年,突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为突厥汗国分裂后的西支。游牧于西域一带。567年,突厥汗国土门可汗之弟室点密征西域,自立为西面可汗。582年,其子达头可汗与东面沙钵略可汗不和,汗国始分裂为东西二部。西突厥所属部落较多,各部因受西突厥贵族统治,时起反抗。611年,各部才统一,冬季驻三弥山,夏季设牙帐于中千泉。以游牧为业,乳肉为食。与唐朝为争夺丝绸之路控制权而时有战事。659年,唐兵消灭真珠叶护于双河,西突厥亡。共历92年。唐在其地设昆陵、濛池两都护府,管理十姓部落。其所役属诸国亦皆置府州,并隶安西都护府。
134、名词解释 回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回疆,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该地为维吾尔族、乌孜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回疆,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该地为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所聚居,清朝对该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多称为"缠回",故名。亦称“回部”。具体范围界定为,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东界为玉门关、阳关,西界在帕米尔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东疆吐鲁番、哈密两地。中间有库鲁克塔格山相隔,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西部为塔里木盆地,东部为吐鲁番盆地。回部与天山北路的准部相对,并称“南回北准”。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回部成为新疆省的一部份。
135、名词解释 包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满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满族及清代贵族的家庭奴隶。来源于战俘、罪犯,因债务破产者。世袭。为历史上满族社会的最低者,无人身自由,从事家内劳动和生产。清统治全国后,也有因战功而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隶身份。
136、名词解释 班禅额尔德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禅是梵文&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禅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君主是文殊菩萨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137、名词解释 无弋爰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亦称“袁剑”。战国初期居于今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亦称“袁剑”。战国初期居于今青海东部河湟一带的羌人首领。原是秦厉共公(前476—前443在位)时被秦国掳走的羌人奴隶,后逃归河湟地区,由羌人拥戴为首领。是时河湟一带尚处于“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业”的狩猎经济阶段,他在部众中广为传授从秦地学得的农业与畜牧业知识,促进当地羌人的农牧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羌语称奴隶为“无弋”,因爰剑曾被秦掳为奴隶,故称之为无弋爰剑。
138、名词解释 高仙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天宝六年,以安西副都护率军万人,翻越葱岭击败原为唐朝属国后归附吐蕃的小勃律国。以功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九年,高仙芝击败竭师国,俘虏其王,这两次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其顶峰。后高仙芝又击败西域与唐朝关系亲密的石国与突骑施,俘虏其国王。后高仙芝在与大食国的达逻斯之战战败,在安史之乱中与封长清同时被杀。
139、名词解释 默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后突厥可汗。其兄骨咄禄可汗死后,篡位自立。唐武则天时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后突厥可汗。其兄骨咄禄可汗死后,篡位自立。唐武则天时遣使来朝,授左卫大将军,封归国公。证圣元年(695),又遣使请和,加授迁善可汗。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领李尽忠等叛唐,默啜可汗请自率军攻讨,大胜,被唐封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圣历元年(698)、长安三年(703),两次请与唐和亲,并献方物及马千匹,唐又赐以六州突厥降户数千帐及大量种子和农器。中宗时寇灵、原、会等州,掠陇右群牧马万余匹。开元二年(714),遣其子围逼北庭都护府,为唐将郭孝瓘所败。默啜在位期间,攻掠契丹、拔悉蜜、黠戛斯、葛逻禄等部,并迫使西突厥十姓部落内徙,至此,疆土达万余里,有兵40万,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时代。开元四年(716),默啜大破九姓拔曳固部落,归途中遭拔曳固残众伏杀。
140、名词解释 八百媳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元傣族部名。在云南车里(今西双版纳)以南,传说部长世世有妻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元傣族部名。在云南车里(今西双版纳)以南,传说部长世世有妻八百人,各领一寨,故称“八百媳妇国”。暹罗(泰国的旧称)史书称为兰那。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辖境包括今景栋以南,湄公河以西,萨尔温江以东和泰国北部地区,其中心八百即今泰国清迈。
141、问答题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时期,沙俄势力已达伏尔加尔河中上游,并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时期,沙俄势力已达伏尔加尔河中上游,并进一步向下游扩张,进攻土尔扈特部。18世纪上半叶,沙俄夺取了任命土尔扈特新汗的特权。沙俄政府向土尔扈特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赋税,征发无穷无尽的兵役徭役,并强迫土尔扈特人放弃喇嘛教,改信东正教。18世纪下半叶,沙俄对奥斯曼帝国开战强征土尔扈特人从军,死伤七八万人,并下令凡16岁以上的土尔扈特男子都必须当兵上前线。土尔扈特新汗渥巴锡在土尔扈特面临亡族灭种危险的情况下,毅色决定东返。1771年1月初,他率领16.9万土尔扈特人踏上回归祖国的万里征程。他们冲破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险,死伤近10万人口,牲畜几乎全部损失,终于在1771年8月底到达伊犁,回到祖国怀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在中华各民族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充分显不了中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向心力。同时也对现今的新疆民族构成和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42、名词解释 豆莫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东北古族名和国名。源出北夫余。约分布在东至今呼兰河流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东北古族名和国名。源出北夫余。约分布在东至今呼兰河流域,西到嫩江流域,南达嫩江和松花江汇合处,北达小兴安岭南麓。是在高句骊好大王二十年(411)夫余被其占领后北退居民所建国。已有农业,产五谷。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以六畜之名名官。有严厉刑罚,杀人者处死,并没其家人为奴婢。穿麻布衣,形制类高句骊而“幅大”。自北魏至唐,多次来中原朝贡,北魏时常受勿吉人侵扰,唐开元时其首领以达末娄名号朝唐。以后不见其名,似被黑水靺鞨兼并。
143、名词解释 忽必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孛儿只斤•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尊号&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孛儿只斤•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尊号“薛禅汗”,蒙哥死后,1260年在开平自立可汗,1271年正式建国号“大元”,在位期间,“尊用汉法”治理国家,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144、名词解释 塞典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赛典赤·赡思丁,元回回人,一名乌马儿。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赛典赤·赡思丁,元回回人,一名乌马儿。他原为不花剌人,成吉思汗西征时,率数千骑迎降,充任宿卫。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至元16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思震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是其六世后裔。
145、名词解释 蓝帽回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古代入居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大多聚居于河南开封,由于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古代入居中国的犹太人,他们大多聚居于河南开封,由于他们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明清时期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
146、名词解释 脱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脱脱,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元朝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脱脱,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元朝元统二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九年,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一年修黄河民工起义,组织抗元红巾军。于至正十五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昭雪复官。
147、名词解释 阿尔泰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呈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主体在蒙古国境内,我国境内属东段南坡,长约500公里。阿尔泰山以断块活动为主要特点,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阶梯状断块山地,从国境山脊到额尔齐斯河谷地,有3~4级斜阶。山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而山前平原则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脊线不到海拔3000米,最高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
148、名词解释 侬智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侬智高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侬智高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事的发动者。在历史中,侬智高是饱受争议的人物。在部分壮族知识分子眼里,侬智高是一个争取本民族独立的失败的英雄;而在另一部分学者看来,侬智高是千年前西南版的阿古柏,是当时实质独立中国之外的小政权企图侵占中国的领土独立建国的人物。
149、填空题 1875年5月,清政府以()为钦差大臣,总统收复新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左宗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左宗棠
150、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民族融合呈现出()趋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铁勒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铁勒化
151、名词解释 黑水靺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分布于北至鄂霍茨克海,东临日本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分布于北至鄂霍茨克海,东临日本海,南以嫩江下游和松花江北地,沿松花江至依兰,再折而东北至海,与渤海相接,西以嫩江和精奇里江附近,与室韦毗邻。分十六部。唐武德五年(622),黑水部大莫弗瞒咄来长安,首次与唐通好。贞观十四年(640),以其地为黑水州。开元七年(719),置勃利(伯力)州。十年,酋长倪属利稽朝唐,拜勃利州刺史。十四年,设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均改称为州,任命各部首领为刺史,派长史以监领之。
152、名词解释 泛伊斯兰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泛伊斯兰主义,是近现代伊斯兰教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亦称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泛伊斯兰主义,是近现代伊斯兰教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亦称大伊斯兰主义。强调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应团结起来,捍卫、复兴伊斯兰信仰。泛伊斯兰主义(阿拉伯语:ةيملاسلاا)是指一种主张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呼吁现代的穆斯林去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寻根,并且在政治上统一思想。
153、名词解释 努尔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
154、名词解释 婼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羌族部落名,亦国名。原居河西走廊弱水上游及其以西地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羌族部落名,亦国名。原居河西走廊弱水上游及其以西地区。西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初,匈奴向河西扩张,迫使其大部西迁至阿尔金山以西,在阳关西“千八百里”建立国家,成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余众西迁至昆仑南山至葱岭间,与葱茈、白马、黄牛等羌错居。一支留在酒泉南山,与小月氏为邻。事畜牧,不田作,逐水草而居。
155、名词解释 斡鲁朵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斡鲁朵原义为宫帐,皇帝的戍卫亲兵,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斡鲁朵原义为宫帐,皇帝的戍卫亲兵,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共12个,还有一个同等级的王府。斡鲁朵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下设38个州,18个县,41个提辖司,23个石烈。辽太祖起,辽朝皇帝及太后都设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加强了皇帝的权利,后被蒙古人沿用。
156、名词解释 夜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古国名。《史记•西南夷列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古国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有“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疆域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东邻秦置黔中郡,即包括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战国末,楚将庄跻降其国,以兵威属楚。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通五尺道,分割其地置县。西汉初,夜郎复据旧地,成为西南夷最大的一个地方政权。与南越、巴、蜀有贸易往来。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遣郎中将唐蒙出使夜郎,会见夜郎侯,予以厚赐,始置吏,通道路,以其部分地域置犍为郡。夜郎国前后经历约200多年。其民以竹为图腾,盛传竹王传说,椎发,左祍,邑聚而居。从事农耕及狩猎。境内有濮(有作僚)、蛮、羌、夷、越、僰等族居之。其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奴隶制、封建社会初期等不同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关于夜郎的社会性质、主体民族、国境范围、始建于何时等问题,古今学者经千年探索,尚无定论。
157、名词解释 巴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四川境内。东部为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
传说曾参加过武王伐纣战争,以农业为主,擅长经商,战国后期,被秦国所灭,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其所形成的巴蜀文化,如青铜器,形制、纹饰都具有地方特色。
158、名词解释 粟末靺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大体分布于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大体分布于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颇受内地与高丽文化影响,社会发展较快。胜兵数千,多骁勇,常与高丽发生战争。隋文帝时,遣使至长安。酋帅突地稽并率千余家入迁营州。唐初,以其部落置燕州,又徙于幽州昌平城,赐姓李氏。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自立为震(振)国。713,唐封之为渤海郡王,自此粟末靺鞨改称渤海。
159、名词解释 羁縻政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一种因地制宜、因俗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一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即保留原来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列置羁縻府、州、县。任命本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这些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官员们作为唐朝命官,享受国家固定俸禄,肩负朝廷使命,行使对辖区部民的管理权。
160、填空题 ()年,鄂尔浑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鹘部众西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840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840
161、名词解释 南中大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至4世纪,西南夷各民族有了较大变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至4世纪,西南夷各民族有了较大变化,即在西南夷地区出现了两大地方政治势力一夷帅和大姓。两大势力在东汉末至两晋期间在西南夷各民族历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各民族社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大姓是自秦、汉以降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汉族官吏、商人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统治阶级,大姓是汉族移民且为移民中的统治阶级,与当地各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大姓主要有建宁、云南、兴古、牂牁4郡的“大姓焦、雍、娄、爨、孟、量(董)、毛、李”等8姓。爨、孟2姓在历史上最著名,势力最大。
162、名词解释 冒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名,姓挛鞮,他是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名,姓挛鞮,他是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秦始皇时,匈奴被秦将蒙恬击败,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多所建树,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西汉是,曾将汉高祖刘邦被困于白登山。
163、名词解释 布达拉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藏现存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我国西藏享誉世界的标志性艺术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藏现存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我国西藏享誉世界的标志性艺术宝库之宫。“布达拉”,或译成“善陀”。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角的玛布日山上。相传始建于公元7世纪,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宫室。原为西藏农奴主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每座宫殿都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国家拔巨款修缮,维修工程历时5年。每天有数千人到布达拉宫参观朝拜。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64、问答题 试述鄂尔浑回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第一,册封。从公元646年唐太宗册封回纥首领图迷度为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第一,册封。从公元646年唐太宗册封回纥首领图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度开始,以后回纥的历任可汗去世向唐朝报丧,即位向唐朝报聘,成为一种定制。
第二,助兵。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可汗曾经两次率领军队进入中原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第三,绢(茶)马贸易。回纥人在近百年时间里几乎每年向唐朝输出10万匹马,换取中原的金银、绢帛等物品;
第四,和亲。回纥汗国与唐皇室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和亲关系。双方的和亲以时间长、嫁娶多著名。唐朝曾经有三位公主和四位大臣宗室女儿嫁给回纥可汗。
第五,回鹘可汗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了“欲举国入寇”和“突董事件”,以水洗血,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165、名词解释 僮仆都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匈奴单于国在西域设置的官员。“僮仆&r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匈奴单于国在西域设置的官员。“僮仆”即指奴隶,僮仆都尉的职责是统管西域各国,从官名可知,匈奴将西域各国居民视为奴隶。大约设置于汉武帝后期,匈奴狐鹿姑单于统治时期,由右部的日逐王直接管辖。西汉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降汉,匈奴僮仆都尉废止,汉朝统一西域。
166、问答题 前凉是怎样设置高昌郡的?它的意义何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291年,西晋统治者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291年,西晋统治者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政局混乱。凉州刺史张轨于301年叛晋,建立前凉政权,兵威并举,使“西域并降”。同时,任命李柏为西域长史。至此,前凉完全取代了晋朝在西域的统治。
327年,前凉在汉人集中的高昌设置高昌郡,郡下辖高昌县,田地县,县以下为乡里。郡有郡守,县有县正,乡设啬夫,里有里正。前凉政权在高昌地区设立郡、县、乡、里行政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中原的行政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现,从此,西域在政治制度上开始与内地渐趋一致。其次它对于加强和巩固祖国统一,不断发展西域与内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67、问答题 唐朝为什么能够统一西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前期,加强了中央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前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用贤,政权稳定。唐朝经“占观之治”后,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这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间长期据与混战,西域各族人心思定,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统一的局面,另外,唐王朝的繁荣昌盛,它对周边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是唐朝统一西域的重要基础。此外,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归属唐朝,西域诸国纷纷表示归附唐朝,632年契何力率领契部归降唐,635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杜尔也率部归唐。各民族的支持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唐太宗李世民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也是唐朝统一西域的重要因素之一。
168、名词解释 《徙戎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各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抗,引发西晋统治者的忧虑和恐惧。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各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反抗,引发西晋统治者的忧虑和恐惧。故江统著《徙戎论》,提出“徙戎”的主张,要求将各内迁额民族迁出塞外。这一设想根本上不可能实现。因为已经定居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不会轻易离开内地,汉族地主阶级也需要劳动力,使得这一政策不可能得到实行。
169、名词解释 “三区革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944年9月,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944年9月,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各族农牧民和其它各阶层人民,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暴动。经过近一年的浴血奋战,暴动者完全占领了伊、塔、阿三区。并以三区为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政权机构和武装力量——民族军和游击队,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各种斗争,这场斗争一直坚持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这在新疆历史上称为三区革命。
170、名词解释 秽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先秦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诸部的总称。秽貉是由两个民族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先秦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诸部的总称。秽貉是由两个民族融合而成,秽是游牧民族、貉是游猎部落,后来逐渐融合成一个民族,其活动范围较宽广东至松花江流域、北至嫩江流域、西至松辽分水岭,南至河北,陕西北部。活动中心在嫩江和松花江汇流地带,周封箕子入朝鲜,遂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步由畜牧业渔猎经济转向农牧经济。后形成朝鲜、夫余、高句丽、沃沮等政权。
171、名词解释 哈密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卫所。明初,在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天山南北维吾尔地区,出现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卫所。明初,在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天山南北维吾尔地区,出现了哈密、吐鲁番、别失八里、哈什哈儿、于田等许多互部统属的政权,他们的统治者多是已经维吾尔化了的察合台蒙古贵族后裔,面对刚刚建立的明朝中央政权,哈密政权首先归附,被明封为忠顺王,进而设立哈密卫进行直接管辖。卫所内军政大事俱奏报明廷批复。至15世纪,吐鲁番强盛,东掠其地,乃一度迁至敦煌西北。正德年间(1506—1521),为东察合台汗国所并。其地汉唐称伊吾,清以后称哈密。
172、名词解释 张格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格尔,清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格尔,清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是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后回国发动叛乱,失败后被杀。
173、名词解释 裴罗将军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西南布拉纳古城。为唐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西南布拉纳古城。为唐朝军事据点。先属安西都护府,后改属北廷都护府。《新唐书.地理志》载,“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
174、名词解释 徐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徐松,字星伯,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嘉庆年中进士,后被发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徐松,字星伯,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嘉庆年中进士,后被发配伊犁。成就徐松西北历史地理学开创者荣誉的,正是道光以来被称为“大兴徐氏三种”或“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和《新疆赋》,其中尤以《西域水道记》最为著名。
175、名词解释 齐万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晋初氐族首领。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人郝度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晋初氐族首领。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匈奴人郝度元(郝散弟)领导马兰羌、卢水胡起兵,关中氐族和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他被推为帝,众达数十万。次年,反晋武装杀西晋建威将军周处,此后又屡破晋军。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被西晋积弩将军孟观击败,他被俘。
176、名词解释 三掌教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教务组织。也称“三道制&r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教务组织。也称“三道制”,即由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组成的清真寺教务组织。其政教首领为伊玛目,现专指穆斯林集体礼拜时的领拜者,或指清真寺教长。在回族清真寺内,伊玛目掌教律并主持礼拜仪式。“海推布”为阿拉伯语,“劝谏”、“告谕”之意,即清真寺主持宣教仪式者的专称。在回族清真寺中,海推布负责朗诵“虎图白”(演讲辞),宣讲教义教法。“穆安津”为阿拉伯语“宣礼者”之意,回族清真寺中,穆安津在礼拜前要号召穆斯林赴寺礼拜,排列班次,宣布礼拜开始,主持宣礼仪式。此制于明清之际曾普遍盛行于回族伊斯兰教中,并形成世袭制,至民国时期逐步消失。
177、名词解释 拓跋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鲜卑拓跋氏,北魏皇帝。太宗明元帝长子。泰常七年(42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鲜卑拓跋氏,北魏皇帝。太宗明元帝长子。泰常七年(422)封泰平王,监国。即位后,凭借鲜卑旗兵四出征伐,431年亡夏国,取得关中。太延二年(436)灭北燕,据有辽河流域,五年又破北凉,尽有凉州。并屡遣兵北败柔然,西逐吐谷浑,迫使西域诸族及契丹等遣使朝贡,统一北方,结束割据局面,与南朝宋对峙。450年征宋,后被迫退兵。在位期间,创新字,定律令,兴太学,禁巫觋,对社会发展起有一定促进作用。452年为宦官宗爱所杀。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178、填空题 960年,喀拉汗王朝宣布()为国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伊斯兰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伊斯兰教
179、名词解释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蒙古帝王的四大汗国之一。因其帐顶为金色,故名。中国史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蒙古帝王的四大汗国之一。因其帐顶为金色,故名。中国史书上称钦察汗国。初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1236年,术赤子拔都远征欧洲,先后战败俄罗斯各公国和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联军。1242年建立以萨莱为都城的强大汗国。13-14世纪,成为中国与欧洲贸易的中心。14世纪末,由于内讧及人民反抗,国势衰落,在与莫斯科大公及帖木儿的斗争中先后失败,国家分裂。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1502年,被克里木汗国所灭。
180、名词解释 阁罗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诏第五代王。唐天宝七年(748)继父皮罗阁为南诏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诏第五代王。唐天宝七年(748)继父皮罗阁为南诏王,次年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阁罗凤完成了云南各部的统一,积极吸收中原汉族先进文化。天宝年间,唐的边将对南诏多有苛求,增加赋税,特别是姚州太守张虔陀多次对南诏提出苛求和加以压制,并污辱阁罗凤的妻子,激起南诏的武装反抗。天宝九载(750),阁罗凤公开叛唐,杀了张虔陀。次年打败唐20万大军对南诏的进攻。在此期间南诏依附于吐蕃,接受吐蕃给以“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并多次联合吐蕃军队攻唐,扩大了南诏辖区范围。
181、名词解释 异牟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诏第六世王。779—808年在位。因其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诏第六世王。779—808年在位。因其祖阁罗凤依附吐蕃后,受吐蕃役使繁重,乃力主与唐恢复臣属关系。贞元九年(793),三路遣使上表,请求归唐。翌年,受唐册封为“南诏王”。数度与唐联合出兵,击败吐蕃。从而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派遣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族文化。十六年,亲自率子入朝,献圣乐舞,促进了文化交流。
182、名词解释 甘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甘英,生卒年不详。西域都护班超的下属。在西域期间,奉班超之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甘英,生卒年不详。西域都护班超的下属。在西域期间,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境内)的西海(波斯湾),被大海所阻,不能继续西行,乃还。他虽未到达罗马,但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次活动在中西交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名词解释 葛逻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突厥属部之一。又作葛禄、割禄、割鹿、哈喇鲁。由三姓部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突厥属部之一。又作葛禄、割禄、割鹿、哈喇鲁。由三姓部落联合而成。后分化为东、西两部分。唐天宝元年(742),东葛逻禄与回纥联兵,攻灭后突厥汗国。两年后,又拥立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十数年后,回纥征服了西葛逻禄。至德年间(756—758),西葛逻禄举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碎叶城周围。9世纪初,归附于回鹘汗国。蒙古兴起后,又附于蒙古。
184、名词解释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第一,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第一,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对帕米尔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版图的大部分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新疆并入中国版图的时间和国内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同步的。无论是按照西方史学家对古代史的划分,还是中国史学界的划分,新疆并入中国版图的时间都是很早的“古代”。
185、名词解释 生女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辽代统治者对未被其控制的女真人的称谓。当时生活在松花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辽代统治者对未被其控制的女真人的称谓。当时生活在松花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大多受辽统治,称为“熟女真”,而生活在松花江以北,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地区的女真部落,未受辽朝统治,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故被称为“生女真”。公元10世纪(北宋初年),生女真的完颜部落,在其首领绥可率领下南迁,很快强盛起来。生女真人对金朝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86、名词解释 也儿的石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今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中国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今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是一条跨国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阿尔泰山南坡,鄂毕河的最大支流,最终流入北冰洋。
187、名词解释 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先秦时期南方民族,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先秦时期南方民族,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有“百濮”之称。分布在长江中游巴蜀地区及其西南,相传参加过周武王伐纣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征服,逐渐与楚人融合,并与楚人、蛮人、戎人等共同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188、名词解释 西南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对巴蜀以西、以南地区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今川、滇、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对巴蜀以西、以南地区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今川、滇、黔、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的众多不同的氏族、部落和民族,他们或聚居或杂居,各自发展着自己的经济文化,为开发西南地区做出了贡献。秦汉时期,中央对西南夷地区进行长期的开拓,终于使西南夷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189、名词解释 铁弗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译铁伐氏,南匈奴的一支,为曹魏时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后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译铁伐氏,南匈奴的一支,为曹魏时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后裔,因其祖先冒顿单于曾娶西汉的公主为妻,其北部首领即冒姓刘氏。去卑之孙为刘猛,刘猛的侄子率部迁居于新兴(今山西省忻县一带),其后裔又西迁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东晋十六国时,首领刘卫辰依附于前秦,被苻坚封为西单于,后被北魏军队攻破,为部下所杀。其子勃勃后来创建夏国,割据今陕北、宁夏东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改姓赫连,传三代而灭亡。北方人称父亲为匈奴人、母亲为鲜卑人的混血儿为铁弗,刘猛所统率的部落多为混血儿,所以称之为“铁弗部”,其贵族又被称为“铁弗氏”。
190、名词解释 室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公元5世纪至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额尔古纳河、黑龙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公元5世纪至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为东胡后裔。北魏时期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初为突厥臣服。隋代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等。唐朝时期,分为20余部,其中一部分为“蒙兀室韦”,是蒙古部先世。唐对室韦实行羁縻统治,室韦朝贡于唐,并接受唐朝册封将军、朗将等官职。处于典型的原始社会阶段,无君长、臣下之分。首领称为“莫贺咄”,世袭。所操语言是东胡语言的分支,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相近。以狩猎为主,盛行集体围猎。有农业、牧业、养马业,种植粟、麦、穄,使用人拽木犁。婚姻保留有明显的母权制遗迹男女必须在丈人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食肉,穿毛皮,屈木覆皮为屋,坐牛车。到辽代,被契丹贵族征服,成为辽的臣属。
191、名词解释 亦都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突厥和高昌畏兀儿首领称号。7世纪定居于别失八里的拔悉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突厥和高昌畏兀儿首领称号。7世纪定居于别失八里的拔悉密部即已使用。高昌畏兀儿亦用,《元史•列传第九》“亦都护者,高昌国主号也。”对其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圣主,一说为幸福之主。其来源,有学者认为系借用汉语“都护”一词,“亦”为词首所加元音。可备一说。
192、名词解释 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政权名。相传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政权名。相传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最早称王的酋长为廪君,故又称廪君蛮。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川东一带,势力不断发展。参加过武王伐纣,后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政权,称巴子国。春秋至战国时期,与楚、邓、庸、蜀等国交往频繁,对巴地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前316年,秦灭巴,在当地设置巴郡。汉代,分化很快,部分与汉、濮融合,部分迁居他处。南移到湘西的与当地人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东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作五水蛮。有说在湘西,鄂西的一部分与今土家族有渊源关系。此外,巴又为藏、纳西等族对普米族的称呼。巴人信奉白虎,有人祭风俗,死后用船棺埋葬。善制铜器,有铜剑、铜釜等。乐器有錞于、编钟。所制器物轻而薄,上面常有虎纹。
193、名词解释 回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铁勒的一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初游牧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铁勒的一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初游牧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6世纪中叶开始,先后依附于突厥和薛延陀。8世纪中叶,与唐军联合,南北夹击后突厥,使之瓦解,建立起回纥汗国。天宝年间,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从事游牧的畜牧业,数量最多的是马羊,在唐朝设置瀚海都护府以后,出现了小规模的农业。手工业方面,除了制毡、马具等外,还有一些炼铁作坊。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摩尼教,并逐渐成为国教。回纥汗国建立以后,一直与唐王朝保持着十分亲密、友好的从属关系,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历代可汗均由唐王朝册封。经济上,茶马互市频繁,并吸收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回纥社会的发展。公元788年,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内部纷争,黠戛斯乘机灭亡回鹘汗国,回鹘人除少部分南下外,其余三支西迁,分别是葱岭西回鹘,高昌回鹘,河西回鹘。在文化上,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三个方面,在国家政权的强力作用下,最终出现了统一的回纥语言,使用古突厥文,并有《九姓回纥可汗碑》,成为今人研究回纥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史料。初期主要信仰萨满教,后摩尼教成为国教。(回纥族兴起 (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迁(9世纪中期)、回鹘、维吾尔)。
194、名词解释 牛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满语音译,汉名佐领或简称佐。清代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满语音译,汉名佐领或简称佐。清代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原为女真人早期兵农合一的临时性组织形式。这种旧形式的十人组合体,称为牛录。努尔哈赤,沿用此旧名称,把它改造为大型、固定、有严格纪律的统属关系的新型组织形式。
195、名词解释 喀剌汗王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喀喇汗王朝是指9~13世纪初突厥回鹘人与葛逻禄人在中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喀喇汗王朝是指9~13世纪初突厥回鹘人与葛逻禄人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今新疆喀什、阿克苏、和田、伊犁等地区建立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王朝。亦称“哈卡尼耶”,“哈拉汗王朝”,“大石(大食)”,“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唐朝末年回鹘西迁时,其中一支在汗族庞特勤率领下西奔楚河地区葛逻禄部,后庞特勤臣服了葛逻禄及其他的突厥部族,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史称喀喇汗王朝。传说王朝的开国者是萨图克·布格拉汗之祖阙毗伽·卡迪尔汗。实行双汗中央集权制,国力强盛。但到了汗朝后期,王朝演变成了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体,在汗朝北部的海押立、阿力麻里等省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小汗国。1041年,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两部分别于1211年和1212年灭亡。
196、名词解释 骨咄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代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682—691年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代后突厥汗国的建立者。682—691年在位。本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后裔。东突厥亡后,他于唐高宗永淳二年(682)聚众占黑沙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北),自称颉跌利施可汗,与唐为敌,势力逐渐强大,拓地日广,遂重建突厥政权,即后突厥。
197、名词解释 东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在春秋战国时强盛一时,因居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在春秋战国时强盛一时,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当时族属相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春秋战国时主要活跃于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燕筑长城,防御它的侵袭。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联盟解体,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后分别以乌桓和鲜卑见于史乘。
198、名词解释 绥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满族先世女真人完颜部落首领。10世纪(北宋初年),绥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满族先世女真人完颜部落首领。10世纪(北宋初年),绥可率完颜部落(属生女真)迁徙到今阿什河流域定居,并鼓励向其他民族学习使用铁器、学习农耕技术,从而使完颜部落迅速发展起来,为后来“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名词解释 泥婆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尼泊尔的旧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尼泊尔的旧译。
200、名词解释 康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汉时康国称康居国,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国王的祖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汉时康国称康居国,位于锡尔河至阿姆河之间,国王的祖先是月氏人。月氏原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向西迁徙。西汉时康居与大月氏本是两个游牧国,后来月氏人统治康居,成为隋唐时的康国。唐太宗时,曾谴使来求内附。公元658年,唐高宗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康居国王为都督。康国为昭武九国之首(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伐地国,史国),在这些国家中,康国最大,又是诸国的宗主,康国内附,其他诸国也就相随内附唐朝。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历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历史学:中国民族史》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