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单项选择题 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关村位于()
A.深圳
B.珠海
C.上海
D.北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问答题 人类生态系统的形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人类的出现: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人类的出现:大约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史上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形成的标志。人类从天然生态系统取得食物,实际上是取得太阳能的固定形式。又从自然地理系统取得低熵物质(水、矿物、水电)。还利用地质时期的一些潜能(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形成人类生态系统。
(2)人类社会的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演化:从狩猎、采集→农耕放牧→农业→工业→后工业阶段等,不断改变着太阳能在天然生态系统中的流通与转换,不断增加能量的投入。时至今日,人类生态系统已受到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 等问题的滋扰。
3、名词解释 层控矿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则是由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的矿胚层或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则是由沉积作用(包括火山沉积作用)初步形成的矿胚层或矿源层,经后期改造富集或再造叠加而形成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的矿床。
4、问答题 我国分布较广两种地质灾害是什么?为什么分布广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原因:(1)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原因:(1)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5、填空题 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禹贡》的最大贡献是();而《管子•地圆篇》最大贡献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划分全国为九州;提出了三等(六级)制评价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划分全国为九州;提出了三等(六级)制评价系统
6、问答题 对比简述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育过程。新生体可以分为化学起源与生物起源二种。
土壤侵入体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可以分为岩石、冰冻、人为、生物4种形态。
7、填空题 天文五带自北而南依次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8、单项选择题 某地往北是北半球,往南是南半球,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该地位于()
A.160度E纬度0
B.20度E纬度0
C.160度W纬度0
D.D.20度E纬度0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问答题 试论述恒星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恒星的演化过程是恒星内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对立统一的过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恒星的演化过程是恒星内部物质的吸引和排斥对立统一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恒星的收缩和膨胀过程,具体过程及其特征见下表。
10、问答题 比较矿物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照的相互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试题答案
11、名词解释 风棱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散布在荒漠表面或戈壁滩上的岩块与砾石,经风沙长期磨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散布在荒漠表面或戈壁滩上的岩块与砾石,经风沙长期磨蚀,形成光滑棱面和棱边,称“风棱石”。
12、单项选择题 南美洲土著居民是()
A.混血人种
B.因纽特人
C.白种人
D.印第安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单项选择题
关于图1-2中P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P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P点的纬度是20°N,经度是15°E
C.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东半球
D.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P点位于南半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问答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就地保护:是指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就地保护:是指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境在原地划出一定面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的方式将其严格保护起来,借此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动与其它生态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即系统整体得到保护。因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由于某些动植物物种受到高度威胁,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必需紧急拯救,可将保护对象的部分种群迁出原地以外,在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畜牧场、引种繁育中心等人工保护中心,进行驯养和繁育,使其种群数量不断有所扩大。
(3)离体保存: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低温技术,将农作物、家畜、家禽及其野生亲缘种等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植物种子库、动物细胞库等。
15、名词解释 沙漠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6、名词解释 气溶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17、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最大沙漠是()
A.纳米布沙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撒哈拉沙漠
D.塔尔沙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填空题 陆壳具有(),最表层为(),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和();洋壳呈(),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之上只有很薄或者没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双层结构;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花岗岩层);硅镁层(玄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双层结构;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花岗岩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单层结构;硅镁层(玄武岩层);硅铝层(花岗岩层)
19、单项选择题 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A.青海.四川
B.四川.云南
C.青海.西藏
D.甘肃.四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单项选择题 下列世界文明发祥地不属于亚洲的是()
A、两河流域
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C、尼罗河三角洲
D、印度河流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1、问答题 您对土壤温度知道多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
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平衡的。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土温上升;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土温出现下降。
由于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变换,土壤的温度也因此发生波动,出现明显的日变化的年变化。这两种变化在土壤的表面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缩小。与地上气温的变化相对称,土温的日变化一般只影响到土层低浅的部位,大约在15cm以下,土壤温度就几乎没有日变化了。年变化的影响相对深一些,可达3m左右。
土壤固体的热容量比较小,一克土壤颗粒提高温度1。C所需要的热量仅相当于同量水提高1。C所需热量的1/5。也就是说,干燥土壤的比热大约为0.2(Cal/g.。C)。因此,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平稳和缓慢得多。
22、问答题 试论述地洼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对该学说进行评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地洼学说的组成部分
地洼学说包括四个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地洼学说的组成部分
地洼学说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1)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活化区)的提出;
2)大陆地壳演化规律的新认识——(动“定”转化)递进律;
3)地洼学说的成矿理论;
4)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力源机制的探索——地幔蠕动、热能散聚交替假说。
(2)理论意义
1)对大地构造学的意义
这个学说通过下列两点,使大地构造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A、提出大陆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后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地洼区(活化区),冲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地壳构造单元只有地槽区和地台区两种的传统思路。
B、阐明了地壳演化的(动“定”转化)递进律,从而使地壳发展规律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冲破了过去认为只有两个发展阶段的观点。
2)对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这个学说阐述了地壳演化史中的自然辩证法则,给辩证唯物物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例证(见《大地构造学的哲学问题》[1963]等文)。
(3)实践意义
这个学说通过地洼成矿理论的下列几个主要论点,促使成矿学有了新的发展:
1)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一种新的类型——第三成矿大地构造类型,即地洼型(活化型),从而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受槽-台学说支配的、把成矿大地构造类型仅划分为两种的传统观点,并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
2)阐述了各种已经详究的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的递进性、矿床迭加现象、以及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等,从而有助于找矿方向的新的认识。
3)阐明了先成构造单元对后成矿的控制作用,以及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矿产的迭加、改造、再造等作用,从而有助于对成矿规律问题的研究。
4)提出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除内生、外生之外)增添了第三类型,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解决的途径。
5)阐明了地洼区在地壳演化史中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以及这种构造单元里面矿产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多阶段性和多因性特别明显,从而使我们认识这一新构造单元是许多重要矿产(特别是往往可成为既大且富的多因复成矿床)的主要找矿方向。
23、问答题 简述我们的宇宙和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的区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我们的宇宙:
(1)是有限的宇宙,就是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我们的宇宙:
(1)是有限的宇宙,就是科学上的宇宙;
(2)是指“观测到的宇宙”,即现在能够观测到的现象的总和,实质上就是总星系;
(3)在空间上是有边界的;
(4)在时间上是有起源的。
2、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
(1)是哲学上的宇宙;
(2)它没有起源、没有终结、没有中心、没有边界,是无限的。
24、名词解释 宇宙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太阳以3万光年为半径绕银心作圆周运动,旋转速度约250km/s,周期约2.5亿年,称为一个“宇宙年”。
25、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26、名词解释 年青地台/褶皱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基底形成于寒武纪以来的地台,称年青地台。但寒武纪以后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基底形成于寒武纪以来的地台,称年青地台。但寒武纪以后由地槽回返形成的地台,多还存在山岳状态,少用年青地台这个名字,而用褶皱带来称呼,故一般所说的地台是指古地台而言。
27、问答题 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水循环将自然地理各圈层联系在一起,是自然地理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水循环将自然地理各圈层联系在一起,是自然地理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重要方向。如水循环参与了大气环流、地质循环和生物水循环等。
(2)海陆之间和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热量具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气候。
(3)对地表有巨大的侵地作用。在水分循环过程中,地表流水和地下流水对地球陆地表面产生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作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特殊的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这两种地貌类型下章再介绍。
(4)使多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从而使水资源成为可更新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
28、名词解释 地下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暗河”“伏流”由于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经地面溶洞潜入地下形成暗河,称“地下河”。
29、单项选择题 亚洲东部、南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对下列各项影响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交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名词解释 反气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31、问答题 我国洪涝灾害多集中在哪些地区?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多发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多发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a滥砍滥伐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32、问答题 试述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洋流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2)对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洋流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2)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鱼场
(4)对航海事业: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则慢;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
(5)对海洋污染:利于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33、单项选择题 芬兰被称为“千湖之国”是由于这里深受()
A.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第四纪冰川作用
C.流水侵蚀
D.地震、火山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4、名词解释 水分循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35、单项选择题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
A.简单
B.复杂
C.不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6、问答题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有什么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上升,空气是由下部高温区向上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上升,空气是由下部高温区向上部低温区运动,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多。因此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地区,一般都是降水多的地区。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都是下降气流,空气是从高空低温区向下部高温区运动,水滴易汽化,所以降水少。因此在副热带高压地区,除了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形成的季风地区以外,一般降水少,极地高气压区降水也少。在风带中,信风带和东风带地区降水少,因信风和东风都是从高纬度低温区向低纬度高温区流动的,水滴易汽化,所以不易形成降水。但是如果信风或东风经过海洋暖流上空,把水汽吹到陆地上,遇到地势高的地区被抬升降温凝结也能形成丰富的降水。西风带中的西风,是从低纬度高温区向高纬度低温区流动的,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多。
37、单项选择题 甲地位于1400E、600N,乙地位于500W、300S,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8、问答题 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39、名词解释 灰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大致与发生学分类中的灰化土相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大致与发生学分类中的灰化土相当。
40、填空题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边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根据水的运动特征分为()与()两个类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流水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流水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
41、单项选择题 俄罗斯大河很多,但除了伏尔加河以外航运价值都不高,最主要原因是()
A.水量小
B.含沙量大
C.封冻期长
D.水量充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2、问答题 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划分是由谁提出来的,其现状如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划分,最早是由斯科莱特(Schte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划分,最早是由斯科莱特(Schter,1857)根据鸟类的分布差异提出的。后来,华莱士(AlfredRuseelWallace,1876)在斯科莱特分区的基础上,再考虑陆生哺乳动物的分布特点,提出了六个界的区系划分方案。现在还是保留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新热带界;澳大利亚界六个界系统。
43、名词解释 行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在太阳周围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在太阳周围分布着九大行星。
44、单项选择题 西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
A.小麦.水稻
B.水稻.瓜果
C.水稻.棉花
D.瓜果.棉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5、名词解释 矿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矿床中具有一定形态、大小和产状的矿石聚集体。它是组成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矿床中具有一定形态、大小和产状的矿石聚集体。它是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开采的对象。
46、名词解释 带段性和省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带段性也叫地方性地带。指在一个非纬度地带性单位内部的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带段性也叫地方性地带。指在一个非纬度地带性单位内部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有:带段、地带段、亚地带段、次亚地带段之分,一般指地带段性。
省性指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是地带性因素分割了非地带性单位的结果。米尔科夫称为省性。省性规模一般较带段性要小。有:国、省、洲、县之分。
47、问答题 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提供水资源及丰富的动植物产品;②调蓄水量、调节气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提供水资源及丰富的动植物产品;②调蓄水量、调节气候;③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
48、问答题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是指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牛文元)等。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
49、问答题 比较简述土地分类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2)个体单位是指单独的具体的土地地域,如相、限区、地方和自然区等。
特点:
A、都是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划分出来的;
B、各自占据有完全确定的具体位置;
C、具有空间的连续性和区域的完整性。
(3)类型单位——是根据那些土地单位在发生上的共同性和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归纳出来的土地分类单位。
特点:
A、类型单位必然略去了许多个性而保留住它们的共性。这就是说,类型单位是抽象的、概括的,不是具体的。
B、类型单位在实际地面上和地图上都是呈斑点状重复出现,空间上不连续。
50、名词解释 垂直带性分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51、单项选择题 北美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线比较平直
B.太平洋沿岸的半岛和岛屿较少
C.西部山地为东西走向,有阻挡作用
D.西部山地为南北纵列,有阻挡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2、问答题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53、问答题 气候怎样对土壤形成造成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降水、湿度和蒸发等因素而起作用,即水热条件及其动态的综合。
(1)气候控制着土壤形成的方向及其地理分布。气候因素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的水、气、热的状况和变化。
气候在地表呈有规律的变化,构成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的图式。而土壤的类型亦发生相应的更替,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性。
(2)气候制约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气候对成土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质和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和淀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水分的蒸发和淋溶等过程。
54、问答题 简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时,可略去地球几何形状和真实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时,可略去地球几何形状和真实形状之间的差异,而把它当作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接受同一光源(太阳)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很远,可以把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视作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球形地表时,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将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这种高度有规律地从地球直射点向两极减小,在自转的地球上,就造成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从而引起地表上一切与热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均具有纬向地带性。
地球的巨大体积(约为1万亿km3,质量为5.98×1021t),使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大小,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一方面,远距离和广大空间,曾经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运用最完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地球的广阔面积,给人类提供—个辽阔的活动场所。
55、名词解释 水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56、名词解释 示顶(底)构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岩石中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岩石中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浪成波痕、泥裂、碳酸盐岩孔隙内上下具有两种不同充填物的充填构造等。
57、单项选择题 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孟德斯鸠
B.道库恰耶夫
C.白吕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8、问答题 试论述地槽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见下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试题答案
59、名词解释 土壤发生学分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强调土壤与其形成环境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强调土壤与其形成环境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土壤与其他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划分的土壤类型与气候、植被等自然景观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
60、名词解释 沉积盖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在褶皱带形成后,经长期剥蚀准平原化之后再下降接受沉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在褶皱带形成后,经长期剥蚀准平原化之后再下降接受沉积而成的新岩层(即地台阶段的沉积)。由于这时已转变成较稳定的地台,故沉积的岩层层次清楚,岩性、岩相变化小,分布面积广泛,但总厚度较小(一般几十至几千米)。
61、填空题 某一级阶地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而一个阶级面则相当于一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地单元(限区);立地(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地单元(限区);立地(相)
62、名词解释 变性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类富含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黑粘土,具有很强的膨胀收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类富含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黑粘土,具有很强的膨胀收缩性。湿季土体膨胀,旱季土体收缩、开裂。
63、单项选择题 人口稠密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
A.中低纬度的大陆内部地区
B.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
C.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D.中高纬度的平原地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4、名词解释 协调世界时(UTC)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势必导致世界时与原子时计时系统产生时刻差,因此便产生了协调世界时。
65、名词解释 径流模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
66、问答题 土地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发生学原则:一般是土地分级的基本原则,土地分类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发生学原则:一般是土地分级的基本原则,土地分类也可能采用此原则。由于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共同性决定了其特征的相似性,因此划分时应尽量遵循发生学原则。使其具有成因——形态结构上的一致性。“发生”着重指现代特征的发生,而不是只追溯其历史,既考虑历史原因,又考虑现代条件。
(2)地域分异原则:土地划分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地域分异规律中地方性尺度的分异规律进行划分。依据小地貌、微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植被或土地利用等特征为划分土地个体和进行土地个体分类的依据,由下向上,逐级进行类群的归并。
(3)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辩证综合的原则:
本原则是人们经常采用的基本原则。由于土地是由多种土地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人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是只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和特征。
(4)实用性原则——生产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即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它目的服务。因此,在进行土地分类时,在不违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的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照顾到它的服务目标。
另外,有学者提出,土地分类的原则还有多级序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等等。
67、问答题 欧洲海洋性气候为什么比北美洲面积大、分布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欧洲中纬地区平原占优势,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欧洲中纬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延伸,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
68、名词解释 绝对地质年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通过对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并据其蜕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69、名词解释 方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称“平顶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称“平顶山”、“桌状山”。山顶平展、山坡陡峻的山体。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地区,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坚硬岩层形成顶平坡陡的顶盖,松软岩层受顶部坚硬岩层的保护形成山坡,有的山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坡形呈阶梯状。如四川盆地中部以红色砂岩为顶盖的方山。
70、名词解释 卫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71、问答题 简述目前学术界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的共识和分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地带南北更替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地带南北更替的思想。
《周礼•地官》说:“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太阳高度角与纬度成反比,纬度越高,射线与地面夹角越小,获得的能量越低。
《汉书•晁错传》写道:“胡貉(mo,四声,东北方的民族)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酩(ming,四声),其人密理(皮肤粗糙,皱纹很多),鸟兽毳(cui,四声)毛,其性耐寒。扬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稀毛,其性耐暑”。这段短文概要地记叙了我国南北在气候,动植物、人种和民俗等方面的差异。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纬度差,将地球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被称为“地理学之父”。19世纪初,德国A•Von洪堡发现温度的垂直差异和大陆东西岸差异,发现植物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被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l9世纪中叶德国F•Von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自然分异的术语。19世纪末,俄国B.B.道库恰也夫在研究土壤地带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地带性学说,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的识主要有下列四点:
①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
②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
③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
④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
分歧集中在对地带性范围的理解上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领域上。
72、单项选择题 美洲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于西部山脉的阻挡,来自西部太平洋的暖气流只能到达太平洋沿岸狭长地带
B.中部是大平原,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可长驱直人,并达墨西哥湾沿岸
C.南方无山脉阻挡,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可以进入内部
D.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北方吹来的干冷风不能影响东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3、单项选择题 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
C.Ca++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4、问答题 土壤温度有哪些影响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土壤温度状况是由土壤中热量的收支关系决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土壤温度状况是由土壤中热量的收支关系决定:
A、热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此外还有来自有机质分解时释放的热和地下热(除温泉、火山地区外,一般不计);
B、土壤热量的消耗主要有地面辐射、水分蒸发、向土层下部的传导及其他方面的消耗。
因此,太阳辐射能量一定时,减少地面辐射、水分蒸发等的热量消耗,土温就升高;反之,就降低。
(2)达到地表的太阳辐射受纬度、地形和地面覆盖等影响而各地不同,故各地土温不一。
(3)不同的土壤热性质也有不同的热状况:
A、土壤的吸热性与土壤的颜色、湿度和表面状况有关;
B、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与其固、液、气三相物质所占的比例有关。
C、土壤导热率的快慢也决定于土壤组成及其比例,重要因素是固体物质松紧度和孔隙中水分的含量。
(4)土温经常变化。时间上:周期性和偶然性变化;空间上:水平地域和垂直剖面变化。
75、名词解释 老成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有淀积粘化层的土壤;但受风化作用较深,淋溶作用较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有淀积粘化层的土壤;但受风化作用较深,淋溶作用较强,盐基含量较低。
76、名词解释 喀斯特地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文现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文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77、名词解释 局限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波浪和水流循环作用受到限制的低能海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波浪和水流循环作用受到限制的低能海域。
78、填空题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取()的划分或()的结合两种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79、问答题 论述植物生物量、现存量的差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净第一性生产量日积月累,到任一观测时刻为止,单位面积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净第一性生产量日积月累,到任一观测时刻为止,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数量被称为植物生物量。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数值,实际上在植物生物量的积累过程中,—部分净生产量被动物所食,一部分已被分解者腐烂,余下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这部分有机物质称做现存量,它比生物量小。
通常对上述二者不加区分,作为同义语使用。严格说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除植物部分外,还应包括动物和微生物的有机物质数量,只因后者的数值很小(地球上全部动物的生物量仅占全部植物生物量的l‰),又难以测定,常略去不计。生物量或现存量是以干有机物质的克/米2、公斤/公顷或焦耳/米2表示。
80、单项选择题 南亚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尼泊尔
B.巴基斯坦
C.孟加拉国
D.印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1、单项选择题 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长江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2、名词解释 区域自然地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83、单项选择题 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亚洲大陆相比()
A.冬季温和,夏季高温,降水较多
B.冬季凉爽,夏季温暖,降水较少
C.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较少
D、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4、单项选择题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是位于()
A.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群
B.东非裂谷带的断裂湖群
C.北美洲的五大湖群
D.“千湖之国”的芬兰湖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5、问答题 对向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介绍贿赂的,应如何处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向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介绍贿赂,情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向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介绍贿赂,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86、单项选择题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是美国用低廉的价格从()买米的()
A.英国
B.法国
C.墨西哥
D.沙皇俄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7、单项选择题 埃及人主要是()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8、名词解释 水资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
89、名词解释 不整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间断和地层时代不连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间断和地层时代不连续
90、问答题 举例论述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效应。
(1)对于地表状态的改变(人类开拓陆地表面,人为景观形成);
(2)对于物质循环的改变(储水、调水,排放污水、废气);
(3)对于热量平衡的改变(下垫面状态,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4)对生态平衡的改变(正面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新加坡的城市布局与环境绿化;反面的: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5)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人为土壤侵蚀速率是自然侵蚀的125-170倍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人类无论从哪一方面触动自然,都可能引起环境的整体变化。
91、问答题 简述地理圈层构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总体而言,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可以分成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总体而言,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可以分成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两类:
(1)无机成分:大气,水,岩,土壤
(2)有机成分:植被,动物,微生物
但是,对于组织水平很高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仅仅知道其化学元素组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人们更多注意的,不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化学元素,甚至不是一般的化合物、盐类等物质,而是层次高得多的各种物质体系;这就是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等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成分,即指上述诸地圈而言。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其最下部密度最大的对流层集中了全部质量的80%,平均厚10-12公里。对流层与水圈和岩石圈表层以及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并且被公认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对流层之上有平流层,电离层之上,还有逸散层。尽管除对流层以外的其余各层都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但几乎每一层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水圈水圈是由世界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等组成的。其主体为液态水,但含有多种可溶性盐、悬浮固体物质、有机体、溶解气体。水圈的主体——世界大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水溶解岩石中的固体物质,为满足生物的需要创造了前提。
岩石圈(又称地壳)分布在地球硬表面附近,主要由沉积岩以及岩浆岩、变质岩组成的圈层,平均厚度30-35公里,但只有其表层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岩石风化物质提供了成土作用的物质基础,并以其丰富的矿质养分满足植物需要,以其多种矿藏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生物圈地球表层有生物存在以及生物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称为生物圈,其范围与自然地理环境十分近似。其中,绝大部分生物个体集中分布在地表上下约100米厚的范围,形成“覆盖”于地表的“生命膜”。生物作为最活跃的物质形式,在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92、单项选择题 关于俄罗斯的正确叙述是()
A.该国地跨两洲,民族众多,有56个民族
B.该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沙漠面积广大
C.该国工业发达,是世界上第三大工业国
D.该国是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最广的国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3、名词解释 地壳均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平衡性响应
94、问答题 对比土壤中岩屑、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的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中的无机物质(矿物质),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它在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中的无机物质(矿物质),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从起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岩石碎屑(detritus)、原生矿物(primarymineral)、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三个部分。
(1)岩屑是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集合体;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是岩屑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原生矿物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长石类矿物。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其化学组成和结构构造都经过改变。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
95、问答题 利用航片和卫星图像编绘土地类型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利用航片和卫星图像编绘土地类型图时,应注意下述几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利用航片和卫星图像编绘土地类型图时,应注意下述几方面
①利用航片或卫星图像编绘土地类型图,首先要根据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为建立可靠的解译标志,必须综合利用各种信息。除以影像特征作为主要根据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文献、专题图、地形图等所提供的制图区自然地理基本资料。野外考察、实地解译和进行土地类型的自然特征与影像特征的对比也是建立可靠的解译标志不可忽视的方面。
②航片和卫星图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对中小比例尺或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都是有益的。例如,利用卫星图像编绘1:100万土地类型图时,用航片作补充判读,有助于解决沟谷密度问题,而利用比例尺1:18000的航片编绘1:50000土地类型图时,用1:25万卫星图像作补充解译,有助于了解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③利用航片和卫星图像区分出土地类型之后,因其影像大多未经纠正,只能据地形图进行转绘。在转绘仪器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以航片和卫星图像上的地物与地形图中的地物相对照的目视转绘法是可行的。
96、问答题 表述岩层产状类型及其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层形成以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有的位置发生升降变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层形成以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有的位置发生升降变化,但仍保持其原始状态;有的不仅改变其原始位置,而且改变了原始产状,出现岩层的倾斜、直立和倒转。根据层面的倾斜程度,岩层产状类型主要可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见下表)。
97、填空题 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系统内(),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系统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又必须是以系统的()(包括能量固定)为基础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各成分的组织形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生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各成分的组织形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生产
98、单项选择题 阑尾切除术后24小时内应特别警惕的并发症是()
A.腹腔内出血
B.切口裂开
C.腹腔脓肿
D.切口感染
E.粘连性肠梗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9、名词解释 基座阶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为基岩或其他成因类型堆积物构成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为基岩或其他成因类型堆积物构成基座的阶地。
100、填空题 环境演化发展历史分为()初期,()出现和发展时期及()出现和进化时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球形成;生物;人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球形成;生物;人类
101、单项选择题 位于亚洲的发达国家是()
A、新西兰
B、韩国
C、日本
D、中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2、单项选择题 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有丰富的降水
B.土壤十分肥沃
C.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气温较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3、问答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哪几类?举例论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每一种矿质元素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每一种矿质元素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在地球上进行循环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环境‘蓄库”——一般就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在这种蓄库里,(1)该元素储存的数量大大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2)元素从蓄库里通常以缓慢的速度释放出来。与此相对的是元素储量少、移动较快的交换库或循环库,生物被看作是交换库。
根据主要蓄库不同,物质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
1.水循环:主要蓄库在水圈。水循环是水分子从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然后遇冷凝结,以雨、雪等形式又回到地球表面的运动。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在于通过它的循环为陆地生物、淡水生物和人类提供淡水来源。水还是很好的溶剂,绝大多数物质都是先溶于水,才能迁移并被生物利用。因此其他物质的循环都是与水循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可以说,水循环是地球上太阳能所推动的各种循环中的一个中心循环。没有水循环,生命就不能维持,生态系统也无法开动起来。
2.气体循环:气体循环的主要蓄库是大气圈,其次是水圈。参加这类循环的元素相对地具有扩散性强、流动性大和容易混合的特点。所以循环的周期相对较短,很少出现元素的过分聚集或短缺现象,具有明显的全球循环性质和比较完善的循环系统。属于气体循环的物质主要有C、H、O、N等。下面以氮为例作一简介:
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的氮含量约占79%,但游离的分子氮不能被第一性生产者直接利用。
(1)固氮细菌和某些蓝藻,以及闪电和工业生产都可把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用于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质,进入食物链。
(2)动植物的排泄物和尸体经氨化细菌等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或氨再经过亚硝酸盐而形成硝酸盐被植物所利用。另一部分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转变为分子氮返回大气中。
(3)还有一部分硝酸盐随水流进入海洋或以生物遗体形式保存在沉积岩中。
3.沉积物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的营养元素主要有P、S、I、K、Na、Ca等。它们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圈。保存在沉积岩中的这些元素只有当地壳拾升变为陆地后,才有可能因岩石风化、侵蚀和人工采矿等形式释放出来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因此,循环周期很长。但是保留在土壤中的元素能较快地被吸收利用。可以磷为代表叙述其循环过程如下:
磷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另一个重要元素。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类岩石和含磷的沉积物(如鸟粪等)。它们通过风化和采矿进入水循环,变成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以后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被分解者微生物所分解,把其中的有机体转化为无机形式的可溶性磷酸盐,接着其中的一部分再次被植物利用,纳入食物链进行循环;另一部分随水流进入海洋,长期保存在沉积岩中,结束循环。
104、问答题 以西北内陆地区为案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或简述西北内陆各自然因素间的联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105、问答题 通过生物地理的学习,谈谈自己对生物的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的认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生物的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生物的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个物种的个体数目丰富)的正确理解。
(2)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多样丰富――生态环境质量优…)的正确认识。
(3)有例子(生物多样性贫――沙漠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热带雨林)。
106、问答题 简述天体系统层次的基本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一般情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一般情况下,次一级天体系统又围绕高一级天体系统旋转。例如,地月系绕共同质心旋转、并绕太阳旋转;太阳偕带太阳系成员又绕银河系质心旋转……。目前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1、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地平均距离是384400Km。
2、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及其周围小天体组成,太阳到冥王星平均距离约40天文单位。
3、银河系是由约1500亿颗恒星(包括太阳在内)组成的恒星集团、10万光年为直径的天体系统。
4、本星系群——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为300万光年的空间,包含约40个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体。除银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麦哲伦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
5、星系团——比星系群更大的成团的星系结构。一个星系团可由几十个以至成百上千个星系聚集在一起组成。目前已发现约1万个星系团。离我们最近的最著名的星系团是室女座星系团(补(补图2.10),其距离为6000万光年,直径约850万光年。
6、超星系团——包括本星系群在内的2500个星系,比星系团更高一级的星系结构,其直径可达2.3亿光年。其中包括本星系群在内的超星系团又称本超星系团,它的中心是室女座星系团,而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只处于边缘。
7、总星系——以120亿光年为半径的空间范围内所有星系的总称。总星系的星系数目达10亿个以上。
总星系是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范围,是目前人类认识到最高层次的天体系统,是现代宇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07、问答题 简述高原气候的含义及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上形成的气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海拔高,地面广,起伏平缓的高原上形成的气候。
特点:(1)随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起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3)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4)风力大。
108、多项选择题 在肌间沟阻滞一侧臂丛30分钟后,还可用哪些入路阻滞另一侧()
A.腋入法
B.肌间沟法
C.喙突下法
D.锁骨上法
E.颈路臂丛阻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9、名词解释 干燥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征气候的干燥程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征气候的干燥程度。
110、问答题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称加里东运动),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111、单项选择题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发源于()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埃塞俄比亚高原
D.安第斯山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2、问答题 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那三个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光对植物的影响表现在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113、名词解释 复理石建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于在沉积过程中,地槽时升时降,岩性和岩相反复变化,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于在沉积过程中,地槽时升时降,岩性和岩相反复变化,故常出现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交替的沉积韵律,这套岩层称之为复理石建造。
114、问答题 为什么说太阳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恒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说它普通,是因为太阳的质量、体积在恒星中属中等大小,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说它普通,是因为太阳的质量、体积在恒星中属中等大小,是处于壮年期的一颗恒星。
说它特殊,指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吸引周围天体,构成太阳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地球光热和生命之源,是研究其他恒星的标本。
115、名词解释 南极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南纬66°33′的纬线(圈),南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南纬66°33′的纬线(圈),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在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终日不没;在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终日不出。
116、单项选择题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
A.粮食产量比较低
B.农业人口多
C.地区生产专门化
D.农业生产技术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7、名词解释 流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118、名词解释 相对湿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19、问答题 简述非地带性土壤的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
(1)成土时间短;
(2)母质特点突出;
(3)有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相对年幼的阶段。
120、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的()
A、汉语
B、西班牙语
C、英语
D、法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1、名词解释 恒星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只在天文学上使用。
122、名词解释 河流侵蚀基准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123、填空题 “气候王国是一切王国之首...”是()论的主要观点;而“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因素外,人本身也是一个积极因素...”是()论的主要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理环境决定;或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理环境决定;或然
124、名词解释 生物地理群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由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与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由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与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体。
125、问答题 试论述自然地理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是指原生自然环境质量和次生自然环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质量,是指原生自然环境质量和次生自然环境质量,包括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一是指全球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二是主要包括土地、水、人类居住区环境等。自然地理环境质量的逐渐恶化,影响到人类的前途和后代生存。可见,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以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
从环境与与发展的关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环境保护运动着眼于地表的自然资源保护;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时,讨论的重点是环境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成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全球及局部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从而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目前开展国际性研究的全球环境问题有:
(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对全球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如导致经向温度梯度减小,大气环流强度减弱,热能向极输送减弱,从海洋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干燥带向高纬移动,从而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影响耕作制度的改变。对欧亚大陆中心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威胁。
导致地面温度上升,使蒸发力增大,促使农田变得更为干旱,土地沙化、碱化、草原化,水分条件及土地耕种面积也发生变化,农业经济需要重新布局。中国的华北、西北将变得更干旱以及草原退化危害加重。
导致台风侵袭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海岸附近的低地平原,加快海岸线和滩涂的侵蚀,对三角洲地区和平原海岸较发达的地区危害最大。对世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气候变暖还将影响农业病虫害增加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这些影响许多是全球性的,时间上是久远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因此,要分析其影响机制、影响程度和后果,拟定防御措施。
(2)臭氧层损耗。平流层臭氧是一个自然过滤器,能吸收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人类活动使大气中增加了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从而使臭氧的产生、消失过程失去平衡。这些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氟氯烃、哈龙、四氯化碳和二氯乙烷,它们在低层大气中都不活泼而会转入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会释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坏过程中会起催化作用,从而可加速臭氧层损耗。
臭氧层耗损,将增加地球表面紫外线的辐射量,对生物造成危害,尤其可能导致许多浮游生物死亡。它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降低农作物产量,植物种群组成因此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持续。臭氧层耗损,使人类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伴随平流层臭氧减少而来的是平流层变冷,这会对全球的环流和气候变化产生尚不完全为人们所明嘹的影响。
(3)酸雨。全球大气环境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又一大威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排放形成的酸雨。酸雨污染的危害不易被人们直接感觉到,但它对森林、农作物、水体、土壤和整个生态环境甚至人群健康等方面造成长远的潜在危害。它腐蚀地表、生物、文物古迹及建筑物等;淋溶土壤,使营养元素流失,抑制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机质活动,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它使水体酸化,鱼虾死亡,渔业减产。
(4)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大面积采伐森林、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由于生物栖息地受到毁坏,许多物种有灭绝的危险,使地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人类活动正在迅速减少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数目。
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种物种的丧失,将减少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26、问答题 试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特征:
(1)非生物环境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特征:
(1)非生物环境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更富于变化的特征。
(2)具有较高的平均生物生产量和巨大的生物物质积累量。
(3)动态变化较明显,包括季节性变化和其他类型的演替。
(4)相当明显的有规律的空间分布格局。
规律:
(1)纬度地带性:热量气候带的带状分布。
(2)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作用。
(3)垂直地带性:海拔升高温度和气体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加强,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127、问答题 试论述光球精细结构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太阳外部构造包括光球、色球、日冕3个部分,其中光球又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太阳外部构造包括光球、色球、日冕3个部分,其中光球又可以细分出米粒组织、黑子和光斑等精细结构,各结构特征见下表。
128、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是()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9、名词解释 融冻扰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130、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
131、名词解释&n bsp; 天气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
132、名词解释 晶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石空隙或孔洞壁上发育的完整的结晶合成体,是一群完整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石空隙或孔洞壁上发育的完整的结晶合成体,是一群完整晶体。
133、单项选择题 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
A.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极端贫穷的国家
D.极端富裕的国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4、单项选择题 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23.5°N,180°
B.66.5°N,180°
C.66.5°S,20°W
D.66.5°S,160°E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5、单项选择题 日本的居民主要是()
A.大河民族
B.大和民族
C.大合民族
D.达和民族
来源:91 考试网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6、单项选择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等高级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则是()
A、山谷
B、陡崖
C、山脊
D、山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7、问答题 简述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土壤分布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虽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虽以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也是一定成土过程的产物,因而与成土环境仍然具有相关性。该分类制的分类单元与生物气候带也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1)高纬度苔原带:新成土和始成土中的“冷冻”土类。
(2)中纬度冷温气候带:灰土、始成土、冷凉淋溶土等。
(3)中纬度温暖气候带:湿润淋溶土、半干润淋溶土;
地中海式气候区:夏旱淋溶土、半干润淡色始成土。
(4)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老成土。
(5)温带草原地区:湿润软土、半干润软土。
(6)半荒漠和荒漠地区:干旱土、新成土。
(7)低纬度地区:氧化土、老成土和变性土。
138、问答题 简述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地心说的产生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地心说的产生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直接感觉地球的运动。然而,人们却能直接观察到日月星辰绕地球旋转的现象。因此,就很容易误认为地球位居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于是地心说应运而生。较为明确的地心说是由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提出,再由他的门生欧多克斯和亚里士多德极力倡导,后经托勒密(90-168年)在2世纪中叶加以系统化,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心体系。在政教合一的欧洲,这一理论将近统治了1500年。
2、日心说的提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总结分析了前人学说及其观测资料,在1505年提出日心说的理论,并用了大半生时间去验证修改和补充日心说说的理论。最后,在他的弟子雷提卡斯的协助下,于其临终前(1543年)公开发表了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地球是运动的,它只是一颗既有自转运动而又环绕太阳作公转运动的普通行星。
139、问答题 为什么说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同属于自然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然而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受制于自然规律。如水库、运河的水量和流速等水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一样,仍受制于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一样,同属于自然环境。
140、问答题 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其演替有几种划分方法各种方法中包含那些类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按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按裸地性质划分――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2)按发展方向划分――顺行演替、逆行演替:
(3)按基质性质划分――水生基质演替、早生基质演替
141、问答题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
(1)母质、气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
(1)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等因素学说;
(2)生物发生学论点;
(2)地球内部深层次因素论点。
142、问答题 联合国FAO《土地评价纲要》把土地分成哪几级?各级的依据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本方案依据六条原则,划出四级:
①土地适宜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本方案依据六条原则,划出四级:
①土地适宜纲(order)按适应性划分。
适宜纲(S):持续利用于所考虑的用途,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并无破坏土地的危险。
不宜纲(N):不能持续利用于所考虑的用途。
条件适宜纲(Sc)在一定条件下持续利用。若条件满足,则变为S纲;若不满足,则为N或S3;条件适宜纲(相)所占比重较少。
②土地适宜类(级)(Class):反映纲内的适宜程度。
S:S1――高度(非常)适宜类(级):无限制或限制很小,很适宜所考虑的用途,无需投资;
S2――中度(中等)适宜类(级):中度限制和适宜,需投资但仍可获利;
S3——临界适宜类(级):较大限制,明显低生产力,经济后达到勉强获利或收支平衡。
N:N1——当前不宜类(级):当前不适宜,不久的将来可以适宜,变为S。
N2——永久不宜性(级):局限性极大,无任何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③土地适宜性亚类(亚级)(Subclass):反映级内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和须采取的措施的差异。数目因地而异,一般有:有效水分(m)、侵蚀(e)、土层厚度(d)等。如:S2m,S2e,S2me。
④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反映亚级内的经营管理的次要差异(限制程度),数目不限。
143、名词解释 极地冰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温度都在压融点以下,运动缓慢,大都由内部变形引起的冰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温度都在压融点以下,运动缓慢,大都由内部变形引起的冰川。
144、问答题 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自然区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论(原则、依据、区划的方法等理论)的研究;
(2)区划方案(等级系统,反映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自然区划的实践应用研究。
主要任务:
(1)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自然区域,确定自然区域界线,揭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地域分异理论;
(2)摸清各地区(或区划单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方面,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数据。
145、名词解释 矿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气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并有医疗价值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气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并有医疗价值的泉水称为矿泉。
146、问答题 植物的生活过程中,为什么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环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因为植物在它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取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因为植物在它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取得日光能、水分、氧、二氧化碳、无机盐类等,以建造自己的躯体。
(2)与此同时,植物又不断地在体内进行改变和分解,把不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氧、二氧化碳、水分、有机物质、热等排出到外界环境中。
(3)在物质和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植物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147、问答题 水量平衡的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从全球水量平衡中,可以看出:
(1)海陆降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从全球水量平衡中,可以看出: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量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源于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以P表示降水量,E表示蒸发量,R表示径流量,海洋水量平衡式可写为P=E-R;而陆地水量平衡式可写为P=E+R。即海洋降水量等于海洋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差,显然,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降水量等于陆地蒸发量与入海径流量之和;陆地上的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148、名词解释 沙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根部与岸相连、一端伸向海中的堆积地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根部与岸相连、一端伸向海中的堆积地貌。
149、单项选择题 从中国输入日本的商品主要有()
A、钢材
B、电子产品
C、木材
D、纺织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0、名词解释 地球表层系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151、问答题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并非浑然一体,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板块学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
(2)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对流带动板块由大洋中脊或海岭向两侧扩张,在岛弧地区或活动的大陆边缘沉入地下,通过软流层完成对流的循环。
152、问答题 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
从总体来看,综合自然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
从总体来看,综合自然区划的目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但最主要的是为大农业服务,是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具体情况下,可以进行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还存在为特殊目的的区划,如公路建设、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自然风景资源开发、教学目的等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
153、单项选择题 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
C.经济评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4、填空题 温带植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有()、()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夏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夏绿阔叶林;针叶林;草原
155、问答题 拉萨和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拉萨地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156、问答题 简述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顺行演替、逆行演替的差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演替,称做次生演替。
(2)群落的演替还因其发展方向不同分为顺行演替与逆行演替:
当发生于裸露地面或撩荒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总趋势朝向逐渐符合于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演替过程,叫做顺行演替。
群落由于受到干扰破坏而驱使演替过程倒退,叫做逆行演替。
157、名词解释 红色石灰土(red limestone soils)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
158、单项选择题 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
A.地势南高北低
B.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C.河流短小,水力资源不足
D.地表崎岖,平原较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9、名词解释 活火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现在还处于周期性活动阶段的火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现在还处于周期性活动阶段的火山。
160、问答题 简述铜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试题答案
161、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
162、问答题 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白天,陆地增温比海面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因而形成热力环流。下层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海风,上层则有反向气流。夜间,陆地降温快,地面冷却,而海面降温缓慢,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岸和附近海面间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气流由陆地吹向海面,为陆风。
陆海风的转换时间因地区和天气条件而不同。一般说来,陆风在上午转为海风,13-15时海风最盛,日没以后,海风逐渐减弱并转为陆风。阴天,海风要推迟到中午前后才出现。
163、填空题 客观物体的边界类型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突变的鲜明边界、渐变的模糊边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突变的鲜明边界、渐变的模糊边界
164、填空题 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65、问答题 为什么研究土地结构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皮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皮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也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方向,主要决定于下列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结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区最适于栽培的作物组合,最适于饲养的家畜种类及其品种组合等等,实质上是决定了该区农业构成的基本方向。而土地结构则使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生产构成基本方向更加具体化。
1)一定的水热条件下总有其最适宜发展的个别作物或牧畜种类,→据此农业生产可考虑专门化的发展力向;而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可能有多种土地类型,不同的土地类型适合于相应不同的生产,→据此农业生产又应考虑综合发展。→二者结合起来,就导致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构成方向,这个方向可以是比较集中的专门化方向的,或是综合发展的,或是具有一定的专门化的方向的综合发展的,具体构成取决于当地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的特征。
2)土地结构影响到当地的大农业各种内部构成,包括农林牧渔等业的构成、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农作物和牧畜种类构成、农田水利措施和田间工程种类构成、农业机械配套构成等。
各种土地类型的自然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土地类型,因此各种土地类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最适合的大农业内部的构成方向。
(2)一个地区的大农业构成方向决定了该区的生产战略部署。
在区域水热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土地结构合理确定当地的生产发展方向,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造、利用和保护措施,将大大促进该区的开发建设和白然保护。
(3)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特别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构成,这是大农业内部的构成。
如珠江三角洲的水网洼地,经过相应的地貌改造,形成了基田和池塘两种土地类型经常重复出现的组合力式,这样的土地结构,便当地形成了“桑基渔塘”、“蔗基渔塘”、“果基渔塘”等的土地利用方式。
基田上种桑、蔗、果,水塘养鱼,农林渔用地彼此分开。把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方式按一个复区有机结合,并建立了彼此有利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这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
由此可见,各种土地类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构成,有利于农林牧生产综合发展.有利于向集约化农业发展。
总之,土地结构,即所谓土地类型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对于确定一地农业总体的和内部的构成方向很有关系,它使由大气候条件决定的生产构成更为具体化了。
166、问答题 什么是职务群落的“表现面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种-面积曲线图中,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种-面积曲线图中,曲线转折处所示的面积,称为群落的“表现面积”,或称最小面积,它包含了群落大多数种。
167、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的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8、填空题 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基带、树线、雪线、顶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基带、树线、雪线、顶带
169、填空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金字塔、()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生物量;数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生物量;数量
170、问答题 非洲气候有何显著显著特征?试分别分析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气温高:非洲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气温高:非洲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辐射强;干燥地区广: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影响的地区面积大,降水稀少,干燥;气候类型南北对称:赤道横贯中部,南北所跨纬度大致相等,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
171、名词解释 被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稳定矿物受到风化后形成在矿物表面的皮壳,由次生矿物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稳定矿物受到风化后形成在矿物表面的皮壳,由次生矿物组成。
172、问答题 冷锋降水与暖锋降水的雨区位置有无规律可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冷锋雨区在锋后(冷气团一侧)及其附近;暖锋雨区在锋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冷锋雨区在锋后(冷气团一侧)及其附近;暖锋雨区在锋前(冷气团一侧)及其附近地区。降水都位于冷气团一侧。
173、名词解释 矿床的工业类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根据矿床在工业上的经济意义和要求,结合矿床成因类型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根据矿床在工业上的经济意义和要求,结合矿床成因类型而划分的矿床类型。
174、问答题 谈谈岩浆岩结构及其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之为岩浆岩结构(见下表),
结构和构造可以判别岩石形成条件和环境,而且是岩浆岩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175、单项选择题 “非洲屋脊”是指()
A.埃塞俄比亚高原
B.东非高原
C.南非高原
D.阿赞德高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6、单项选择题 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领土跨欧美两洲
B.有56个民族
C.人口3/4在欧洲部分
D.有大面积的亚热带针叶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7、问答题 简述地质构造与找油、找水有工程建设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含油、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含油、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诸存地下水。
(2)工程建设方面:隧道工程如建在褶皱构造上,一般从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应选择修建在背斜部位;隧道一般避免通过断层,如通过断层则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来加固,以免发生崩塌。
178、问答题 简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1)结构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非常密切:
(1)结构是保证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渠道。
(2)功能是维持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没有无结构的功能,也没有无功能的结构。
179、名词解释 风蚀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雅丹”。在干涸的湖底或河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雅丹”。在干涸的湖底或河湖堆积阶地上,定向风沿干缩裂隙吹蚀,裂隙扩大,使平坦的地面逐渐形成与主风向平行的不规则的长条形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相对高度一般为5-10米,甚至更大一点,长度数十至数百米,整个地面崎岖起伏,支离破碎。
180、名词解释 洋中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纵贯大洋盆底中部大体与大陆边缘平行的隆起山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纵贯大洋盆底中部大体与大陆边缘平行的隆起山脊。
181、单项选择题 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
B.适宜性
C.限制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2、单项选择题 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A.美国
B.加拿大
C.巴西
D.阿根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3、单项选择题 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造成的破碎地形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黄土高原土层深厚
D.黄河流经高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4、单项选择题 世界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南亚
C.西亚
D.西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5、单项选择题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A、板块内部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岩层褶皱、断裂地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6、单项选择题 有关东非裂谷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经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和约旦河谷
B.由板块张裂而成,底部形成谷地和湖泊
C.北端的阿萨勒湖湖面是非洲陆地的最低点
D.其附近地壳很稳定,无火山,地震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7、名词解释 隐地带性成土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包括潜育化和盐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包括潜育化和盐化过程。
188、问答题 试论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生物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1)土壤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A、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绿色植物对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阳幅射能进行光合柞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井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B、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不同,因而对成土过程所产生影响也不同。
C、木本植物的枝叶以凋落物的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因而剖面中腐殖质是自表层向下急剧减少。而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D、草本植物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绝对数量虽不如木本植物多,但其灰分含量则超过木本植物。从而对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团粒结构的形成等产生影响。
E、地带性土壤一般有它特定的植物群系,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而植被的演替又导致了土壤类型的演变。
(2)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
A、土壤微生物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下去。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不断反复进行,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B、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C、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各种自养细菌对矿物质的分解等,都对土壤形成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3)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A、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B、土壤动物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蚯蚓还能将土壤通过其肠道分解,造成独特的胶状有机-矿质混合体,
C、有些地区土壤中的动物为数不少,对土壤物理、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D、一般说,在阔叶植被落叶层和土壤中动物最多,丛林地与草原次之,荒地与早地最少。耕种熟化土比生荒地动物可多几十倍到几百倍。因此,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并可作为肥力指标。
189、问答题 简述盐类矿床的工业类型及其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试题答案
190、名词解释 层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岩石沉积过程中的原生成层构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岩石沉积过程中的原生成层构造。
191、填空题 地方气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小气候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区域);地方(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区域);地方(小)
192、问答题 地球植物存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2分)
②把所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质中,从而使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整体,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发展。(2分)
③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193、名词解释 猪背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单面山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则成为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形,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单面山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则成为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形,称为“猪背脊”或“猪背山”。
194、名词解释 变质成矿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石或原有矿床在热力、动力特别是区域变质作用下受到改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石或原有矿床在热力、动力特别是区域变质作用下受到改造,使之某些成矿组分集中和重结晶而形成矿床的作用称为变质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变质矿床。
195、填空题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简称()。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层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层次
196、名词解释 植物地理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区系)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97、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要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98、问答题 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
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
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
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199、名词解释 群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栖息于某一生境中的各种生物所形成的结构比较松散的群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栖息于某一生境中的各种生物所形成的结构比较松散的群体。78、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200、名词解释 康拉德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由地震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地球科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学》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