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生元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生元,即细胞,“取生物原始之意”命名。孙中山认为“生物之元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生元,即细胞,“取生物原始之意”命名。孙中山认为“生物之元子”为“造成人类及动植物者”,“由生元之始生而至于成人,则为第二期进化。”而且,“生元之为物也,乃有知觉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有主意计划者也”,视“人身构造之精妙神奇”,“人性之聪明知觉”,均系生元“为之”,“发之”,并把生元之知、生元之能等同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另受微耳和“细胞国家论”的影响,认为“生元之构造屋宇、舟车、城市、桥梁等物”,认为有机体的构成是生元的简单聚合和机械总和。
2、问答题 简述孟子“四端”学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3、名词解释 达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用语,指通晓人生之道。《庄子•达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用语,指通晓人生之道。《庄子•达生》:“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郭象注:“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庄子认为通达人生的人不应当超越本分而有所作为。后用以指一种自以为参透人生的消极处世态度。
4、名词解释 志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经说上》:“志行,为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经说上》:“志行,为也。”志就是动机和意志,行指行为或实践,为是客观效果。意为尚志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清毕沅认为这是解释《经上》“名、实、合、为”的,故又把志解释为知,即主观认识。反映了后期墨家知行统一的思想。
5、名词解释 参伍之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一种错综比较的认识方法。参伍,语出《易•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一种错综比较的认识方法。参伍,语出《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过爻位的错综比较以测事物的变化,因为《易》爻或三或五而变。韩非提出“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实”(《韩非子•八经》),并提出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四种活动为参验的基本内容:“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并据此提出形名参同的法治主张。
6、问答题 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克己复礼为仁”
2、“仁者爱人”
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它具有广泛的内涵: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
3、现实意义:
①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②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③孔子仁学思想中的&ld quo;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7、名词解释 德性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r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8、名词解释 制名 指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用语。是名称(概念)符合客观事物。《荀子&bul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用语。是名称(概念)符合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辩异同。”认为事物都有形状、实体的区别和贵贱同异的差别,必须分别制名以指实,使名实相副,人们才能“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正确地交流思想和处理事情。
9、名词解释 天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用语。自然的职能。《荀子•天论》:&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用语。自然的职能。《荀子•天论》:“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认为四时运行,百物生养,是自然的职能。提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10、名词解释 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为立论的标准,所效为被提供作标准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论证的法则为中效,不符合的为非。
11、名词解释 五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说明,周太史史伯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12、名词解释 以己形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叶适用来对思孟学派的批评用语。认为思孟学派&l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叶适用来对思孟学派的批评用语。认为思孟学派“专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而克与未克、归与未归皆不可知,但以己形物而已。”指出此类主观臆断乃“以浅心狭志自为窥测,学者之患也。”强调以己形物的实质就是否定知识来自外物,而只“欲求之于心”,这种“专以心性为宗”的认识,是“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习学记言》)。
13、名词解释 见闻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太和》:“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认为闻见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但“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强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按能尽天下之物?”故见闻之知只是“小知”,不如“德性之知”。
14、名词解释 绝圣弃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弃绝圣贤与智慧。《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否定人为的仁义智慧等,顺从自然,使民无知无欲,从而达到大治。庄子认为:“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胠箧》)韩非从法治角度认为“圣智成群,造言作辞”是国家乱亡的原因。
15、名词解释 主一之为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讲修养工夫时,程颐常用《周易•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讲修养工夫时,程颐常用《周易•乾•文言》中的“闲邪”这个词。闲邪的意思就是防范邪恶、消除妄念。程颐认为:“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则诚自存。”“闲邪更著甚么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则闲矣。”程颐讲敬,特别强调“主一”,“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二程认为,敬可生静,但静不能生敬;静的归宿是忘,敬则导向必有事焉的儒家入世价值理想。所以,主敬只是直内功夫,进一步还要方外的集义功夫,故人还需名理:“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16、问答题 王充的“五德始终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早期的五行学说,曾用水火木土金五行来说明世界本原。
2邹衍提出“五行生胜”,用对立统一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3“五德”即“五行”的德,每一德都有盛衰之时,在它盛的时候支持一个朝代,它衰的时候,该朝也灭亡;由“另一德”支持的朝代取而代之。4这样的代替按“五行相胜”的次序。阴阳家说在其一“德”盛时,自然界有一定现象作为德盛的象征。一个将兴的朝代就根据这个象征决定受某德支持。
这种现象叫做“符应”。“五德”相生相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依据。
17、名词解释 仁即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作“仁—通”,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作“仁—通”,谭嗣同对其仁学体系基本思想的表述。将儒家传统的仁与西方的以太概念相结合,并融入佛教思想,赋予仁以通的含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认为“通之象为平等”,要求由平等达致一,而“一则通”,“通则仁”,主张贯彻“仁一通”原则,实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 外通”,“总括其义,曰人我通”,以消除“君民相隔”,建立君主立宪;与外国“通学”、&ldquo ;通政”、“通商”、“通教”;实行男女平等,废除封建礼教。
18、名词解释 性无善恶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
19、 91ExaM.org名词解释 度量分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提出的物质分配原则。《荀子•礼论》:&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提出的物质分配原则。《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度量分界即按照礼义来解决此欲多而物寡的矛盾,“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20、名词解释& nbsp; 神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载《正蒙•神化篇》:“惟神为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载《正蒙•神化篇》:“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事物奇妙和内容丰富的变化称为“神”或“化”,张载继承《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思想,认为事物的变化运动渊源于其内在的根据:“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正蒙•参两篇》)
21、名词解释 白马非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公孙龙的用语,“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看到了“”和“白马”两个概念的区别,但否认了两者的联系。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22、名词解释 致虚守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23、名词解释 以自然为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在陈献章那里含义有三:一为存在之理,二为为学方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在陈献章那里含义有三:一为存在之理,二为为学方法,三为精神境界。一表现为:“天命流行,真机活泼……万化自然,太极何说?”“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二表现为:“学贵不用心,用心滋牵缠。本虚形乃实,立本贵自然……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古之善学者,常令心在无物处,便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三表现为:“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罗钦顺评曰:“学术之误,亦恐自白沙始。”顾宪成曰“白沙先生以自然为宗,近世学者皆宗之,而不思不勉之说盈天下矣。”
24、名词解释 以名举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以概念反映事物。《墨子•小取》:“以名举实。”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以概念反映事物。《墨子•小取》:“以名举实。”名:名词概念。实:事物及其属性。《经说上》:“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举:就是概括事物的性质。《经上》:“举:拟实也。”《经说上》:“告以文名,举彼实也。”反映后期墨家对于名实相符的要求。
25、名词解释 致良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26、名词解释 法术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术两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r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术两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法须严厉而公正,“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用术则知人善任,“使智者尽其虑,贤者敕其才”,且须论功行赏:“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则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讲法用术则靠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势者,“人主之所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故人主必须“处制人之势”,“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27、名词解释 形上形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没有分清道与器的区别,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二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没有分清道与器的区别,阴阳亦是气,不能被称作道。二程同时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非空间与时间之区分,而是逻辑区分:“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即道为支配阴阳之气运行的内在根据。
28、填空题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即“()”也就是说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还没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9、名词解释 周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周礼是由周公指定的,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周礼是由周公指定的,是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是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和宗法制度。
30、问答题 概述明代心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流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明初在意识形态中,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叶,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明初在意识形态中,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即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并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认为理存在于每 个人的心中,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心外的命题。此外,他还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张。在王守仁之后,各地王门学者一时俱起,其中以王艮及泰州学派最为著名。王氏长期在小生产者中讲学,宣传王阳明的学说,并提出了“明哲保身论”。另一位著名的王门学者是李贽。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藏书》等,在哲学上基本上与王阳明保持一致,但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王学在明代盛极一时,但由于“王学异端”的出现,使它失去了统治者的宠爱,到了清代,程朱理学重新抬头,形成所谓“宋学”。虽然当时也出现了一些“理学名臣”,并重刊了《性理大全》,但理学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反理学的思想相当活跃。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