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试论述地槽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见下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
试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21世纪议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名词解释 岩浆的侵入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停滞在地壳中冷凝,结晶,称岩浆的侵入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岩 石称侵入岩。其在地壳深处(地表以下3-6Km处)和浅处(地表以下0-3km或近地表)形成的岩石分别称深成岩和浅成岩。
4、问答题 什么是单、双列系统?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双列系统是指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并列起来的区划等级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双列系统是指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并列起来的区划等级系统。代表人物:伊萨钦科。
主张:①两类不同起因,分成地带性单位系列和非地带单位系列。②两个系列在“景观”这一级中完全结合起来;因常常划分不到景观这一级,所以存在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之间的“联系单位”。③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位”是次要的。
单列系统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单位结合起来排列的区划等级系统。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达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一个是在每一级单位中就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完全综合起来, 即统一单列系统;二是把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以达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统一的目的,即交叉单列系统。相比之下,统一单列系统在理论上更为严密,更为合理;但交叉单利系统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在一个区划的等级系统中把地带性较为完美地体现出来。单列系统又分为统一单列系统和交叉单列系统。代表人物:大部分学者。
关系:①从分析的观点来看建立双列系统是必要的,但从综合的观点来看,必须建立完全综合的单列地域单位等级系列。②单列、双列系统并不排斥,从某种意义上看,双列系统的“联系单位”正是单列系统的基本单位。③双列系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是获得完全综合区划单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
5、名词解释 天气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
6、问答题 卫星航天发射基地和卫星返回地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区位条件
①纬度: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区位条件
①纬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②方向: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燃料;
③气象条件:阴天少,雷雨天气少,云少,云离地表高,风速小;
④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⑤国防条件:建于山区、沙漠地区;
其中影响卫星和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
(2)返回地点的区位要求
①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地势开阔平坦的草原地区,水面少,便于发现目标和营救的地区或者在海洋上
③距离发射场、控制中心位置适中,有利于监控、抢救等工作展开
7、单项选择题 亚洲的冬季风,夏季风的发源地,性质搭配正确的是()
A、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温暖湿润
B.冬季风——太平洋、北冰洋——寒冷干燥
C.夏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
D.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温暖湿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就是在一定条件(耕作技术水平、科学水平)下,土地资源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就是在一定条件(耕 作技术水平、科学水平)下,土地资源对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适宜程度一般以作物、树木、牧草的特点及产量来衡量。
9、填空题 生态系统根据其环境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和()两大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
10、名词解释 改造矿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早期分散于地层或岩石中的元素或有用矿物组分,在后期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早期分散于地层或岩石中的元素或有用矿物组分,在后期的地质作用中活化、运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形成改造矿床的重要媒介经常是下渗加热的热水溶液或来自岩浆的热液。
11、问答题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所以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在南半球,因海洋的巨大调节作用,一月与七月的等温线分布对比不像北半球那样鲜明。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由于水体增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所以,冬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北弯曲;夏季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等温线向南弯曲。等温线这种弯曲在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南半球海洋面积辽阔,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不像南半球海面上那样简单、平直,而是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强大的墨西哥湾流使大西洋上的等温线呈NE—SW向,一月份0℃等温线在大西洋伸展到70°N附近。其他洋流系统对等温线走向也有类似的影响,但影响范围较小。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高于24℃,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北半球夏季最高温度出现在低纬大陆,如20°—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加利福尼亚等地。
12、单项选择题 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
B.适宜性
C.限制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单项选择题 某地往北是北半球,往南是南半球,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该地位于()
A.160度E纬度0
B.20度E纬度0
C.160度W纬度0
D.D.20度E纬度0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名词解释 莱曼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36年由丹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5、名词解释 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通指尖山顶。有的是组成岩石比周围坚硬由差别侵蚀而成: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通指尖山顶。有的是组成岩石比周围坚硬由差别侵蚀而成:有的是断层、褶皱或岩层产状、垂直节理控制的结果:也有的是火山锥。
16、名词解释 相模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沉积物和沉积作用特征的综合表现,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沉积物和沉积作用特征的综合表现,并用立体和剖面图示所作的高度概括。
17、问答题 景观(或自然小区)有哪些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景观(或自然小区)有5个特征:
①景观(或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景观(或自然小区)有5个特征:
①景观(或自然小区)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两种属性最一致的区域。其内部的差异,已不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异,而是地方性分异。
②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特殊而明显的形态单位结构,其形态单位就是土地类型。不同的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不同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是其他自然区划单位不具备的。
③由于景观(或自然小区)的上述特征,使其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它一方面能提供自然区域典型的自然特点而有别于土地类型单位,另一方面对景观(或自然小区)类型特征不同程度的概括,可以作为划分各级自然区划单位的一种标志。
④相对于土地类型单位来说,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区域共轭性)。土地类型可以多次重复出现,属类型研究的范畴。
⑤相对于土地类型单位来说,景观(或自然小区)具有较长的形成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人类可以改变土地类型,但却难以改变地带性非地带性条件形成的景观(或自然小区)。
18、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19、名词解释 红色石灰土(red limestone soils)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
20、名词解释 纬向地带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21、问答题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
(1)大气的温度随 之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则基本吸收。
(2)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陆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进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岸向陆后退,沿海低地受浸淹。
(3)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海平面上升而使侵蚀基面上升所致。
(4)生物变化: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动物向极迁移或从此绝灭,或出现新的物种。
(5)土壤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6)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出现新的面貌。事实上,当气候波动,自然地理环境将随之作南北移动。
22、单项选择题 动物的生物学分类是根据其系统进化关系及其遗传特征进行划分的。动物的生活类型则以()作为划分的依据。
A、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特征
B、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行为生态
C、动物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特征
D、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特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填空题 植物为动物提供()的处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栖息、活动、觅食、隐蔽、繁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栖息、活动、觅食、隐蔽、繁殖
24、单项选择题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填空题 一般说来被子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裸子植物是()℃。有些荒漠植物如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在()的环境中仍能生存。温泉中的蓝藻能在()的水域中生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49.3;46.4;50-60℃;85.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49.3;46.4;50-60℃;85.2℃
26、名词解释 高能浅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浅海台地或陆棚区内向上突起的,水体浅水动力作用强,有利于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浅海台地或陆棚区内向上突起的,水体浅水动力作用强,有利于形成碳酸盐颗粒沉积物的滩地。
27、问答题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 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28、问答题 对比简述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及其相互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原始阶段、幼年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四个阶段。
(2)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3)两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壤初期发育的速度比较快,随后逐渐缓慢,到老年阶段趋于稳定。如果没有其他的地质事件、气候变化或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干扰,土壤通常会循此进程发展。
29、填空题 生态系统的组分包括()和(),生物有机体因获取能量的方式与所起作用不同而划分为的()三个类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非生物成分;生物有机体;生产者有机体、消费者有机体和分解者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非生物成分;生物有机体;生产者有机体、消费者有机体和分解者有机体
30、填空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效率;生态可持续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效率;生态可持续性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地球科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学》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