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十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2、问答题 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一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
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3、填空题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行者是应修持()等广大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六度波罗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六度波罗蜜
4、问答题 有学者考证,《现观庄严论》非弥勒菩萨所著。这一看法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首先,要了解清楚这“考证者”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首先,要了解清楚这“考证者”是什么时代的人?是教内学人,还是教外世俗学人?
其次,要搞清楚他否定此论非弥勒所著的根据是什么?不能只凭某些人的所谓“考证”,就对经论产生怀疑。
作为俗人的弥勒存在不存在与此论无关,因为真般若并非世人的悟境。作为获得法身智慧体,佛、菩萨类的弥勒的存在就和文殊、观音、地藏、虚空藏等大菩萨的存在一样,要否定就得全盘否定大乘佛教。
在藏传佛教中对作《现观庄严论》等弥勒五论的弥勒从未当作肉身人,而是当作和文殊、观音同类的慧身佛、菩萨看待的。
除了肉身释迦牟尼,不承认报身、化身的佛陀和菩萨,是小乘教前期论师普遍的弊病,现在有些人仍以小乘小智人的眼光和顺世外道的立场怀疑诽谤大乘教和密法,这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在汉传佛教中过去没有《现观庄严论》和圣解脱军、解脱军、狮子贤等印度《现观庄严论》诸论师的《疏 91exam .org解》的译文,故有人以未见汉译本为理由,说《现观庄严论》非弥勒所作,这是站不住脚的。
藏文翻译的《现观庄严论》疏解,共有二十一种。在狮子贤、仙岱瓦、阿鬘格若等印度论师的疏论中均提到《现观庄严论》为弥勒菩萨所作。
《现观庄严论》是浩若烟海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内容高度概括和系统化的唯一的权威经典著作,其中说到的大部分现证境界均非凡夫俗子所能达到,以此证明,这部解经论著非凡人所作。
5、问答题 如何理解“法尚应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般习惯上,“佛法”是指佛的教言和佛典佛书,语言、文字形式的,这类佛法只是一种理解真佛法的辅助手段。真正的佛法是指人的智慧觉悟和思想行为。当佛的教导变成了你的智慧、你的精神,变成你的思想行为时,佛法才对你起了作用,否则始终是两张皮。
因此这类权宜之法、文字般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后,就可以拋弃,就像过江到彼岸后抛弃船筏一样。但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不应取法”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语,以为佛法无用,轻视经教,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想拋弃船筏,岂不可笑。破除对佛法的执著,并不否定佛法。理法和事法应分清,事法讲的是善恶、报应、品德修养应一一按佛法来执行。从理谛上来讲是放弃对以上的执著。从事谛来讲要立,从理谛来讲要破,这也是佛法最难理解的地方,也是常发生歧义的问题。
6、名词解释 二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7、名词解释 八万四千劳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8、问答题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
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
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伽型两种类型,瑜伽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者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画等号。
9、名词解释 菩提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10、名词解释 八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种的恶觉,即□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种的恶觉,即□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11、名词解释 阿弥陀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12、单项选择题 佛教是属于怎样的宗教()
A、乐观的宗教
B、实观的宗教
C、悲观的宗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名词解释 人无我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无我智之一。
本 题解析:试题答案二无我智之一。
14、名词解释 一切诸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
15、问答题 什么是油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脂肪含量高,且又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 酯。油料可分为木本油料(如油茶、油桐)和草本油料如(花生、油菜籽、芝麻)。
16、名词解释 一切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17、问答题 有人自称是正宗密法传人,但其法脉只有两三代人的传承,此传承可信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陀释迦牟尼出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最迟的年代也在距今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陀释迦牟尼出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最迟的年代也在距今2544年到2624年之间。佛陀在密宗中称金刚持,是一切密法的总源头,密法的传承或者直接由金刚持传,或者金刚持传给文殊等大菩萨,由诸大菩萨传给第一代修密弟子,在这种情况下,佛陀、金刚持就是间接传承之源。
佛祖释迦之王在世时,在其成佛的第二年,应香巴拉国王月贤王的请求,在印度南部的海岛上米堆塔下空中化现吉祥星宿坛城,地上化现法性悟自在坛城,举行以时轮为首的众多密法灌顶,并宣讲了《时轮》等续经。又在灵鹫山给众菩萨和声闻弟子演讲大、中、小《般若》。同一时期,佛陀应邀驾临印度西部的乌杖焉,为以国王恩札菩提为首的胜器弟子传授《密集本续》,赐灌成熟之顶。从此,乌杖焉的男男女女都修密法,乌杖焉变成了地上空行之国和众密法的发源地。又在须弥山顶,佛祖化现胜乐金刚,传《胜乐主续》。佛陀亲授的四续部经典中很大一部分续经传了下来,被译成藏文,至今完整地保存着,并有代代相传,法脉未断的传承。
由于佛陀在世时明传显法,暗传密法,严格要求密法弟子守持密戒,隐居冈底斯山等处进行密修,密修瑜伽师的足迹鲜为人知,直到龙树时代密法才逐步向外传播。因此,有密法出现于公元2、3世纪之说。就从公元2、3世纪密法外传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
正宗的密法传承,从源头上师算起至今都有三四十代、四五十代传承,每部密法仪轨和传承录中,印度和藏地的传承师名单都有长长的一大串,传承历史、源流、脉络清楚,有据可查。
人的正常年龄只有七八十岁,最多只能活百岁,越百岁者极少有。所以,那些所谓活了“三五百岁”、“七八百岁”,甚至说数千岁者都是神话传说,其可信系数几乎是零。
要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才活了81岁。难道他的法流的弟子就能活到三五百岁,上千岁?如果活不到至少五六百年,怎么会有两三代传承的佛教密法呢?
“正宗法脉”只有两三代、三五代,至多十代八代传承者,很难自圆其说。
18、名词解释 一真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19、名词解释 一切智无所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 人,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20、名词解释 三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21、问答题 什么是“常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常见”是指,认为有一个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常见”是指,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常),不可分割,遍及万物的自性,不受时空和条件限制的(自在)主体我,这就是所谓的“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恒不变;“一”就是一切众生的我,是同一个我,那么这同一个我又是什么呢?就是上帝,也叫“神我”。虽然众生生生灭灭,但这个“我”是不变的,所以叫自在的主体的我。他们认为一切事物如果没有常一自在的实有自性,就无法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有自我自性,外部有主宰事物的物主自性。
22、名词解释 八惟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背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背舍。
23、名词解释 八部鬼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24、问答题 在末法时期修时轮法有什么利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此法是无上密法,根基具备者可以即身成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此法是无上密法,根基具备者可以即身成佛。
(2)凡受过灌顶而且坚定信仰者,虽不修在七世内也必定成佛,这是《时轮续》中说的。
(3)凡闻此法而产生信仰、经常念咒者,均免遭世界末日的各种灾难,即风灾、洪水、火灾、疾病、战争、恶症、传染病、不治之疾病,克服自然灾害的侵害。
(4)凡闻此法,受过灌顶者,若不犯重罪,都能得到人身或生到香巴拉,绝不会堕三恶道,重罪可得减轻,轻罪可以免除。凡听到此法(咒)的动物和虫子都能解脱。
25、问答题 所谓“自创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法是指佛陀所传之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法是指佛陀所传之法。佛法分显密两个部分,显法佛经称“三藏”,即经、论、律三藏,密法佛经称“四续”,即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续经。三藏、四续都是佛陀所说,或大菩萨所说,而佛陀亲自认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后,由菩萨、阿罗汉等大弟子经过数次结集,整理成文字资料流传下来,后来又翻译成各种文字的。
凡是显宗佛法都有三藏经典和龙树、弥勒、无著、世亲等佛陀亲自授记解经的大菩萨所作的经论的经典根据。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论释,都是佛经的解说,没有一样是自己新创的。
凡是密法都有密续部佛经的根据。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资格说,因为佛法是断二障、证四身、获遍知的无漏大法,只有亲断二障,亲证无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现量经验和说法的“四无碍”、“四无畏”智慧。
别说被无明覆盖的凡人,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创造佛法的资格。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所谓“自创”、“自悟”之法,都是魔人心窍,弄虚作假,乱法害人者的所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宝正信弟子,信奉宣扬此类“人造佛法”,虚假佛法,就会违犯三皈戒律而毁坏善根。
26、名词解释 十二法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头陀行者的十二种行法,即住阿兰若处、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中後不饮果浆蜜糖、著冀扫衣、但三衣、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
27、问答题 若以智慧详加观察,为什么说父母、子女、亲友等不一定是真正“亲”,没有必要去执著?作为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这些,那应该掌握什么分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为什么没必要去执着: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为什么没必要去执着: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亲友也不一定是真正“亲”。
(1)父母: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这种慈爱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想想:儿子小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做好所有的事,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又为他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他捆缚在了轮回的绳索上。而且,父母还教给孩子如何制伏敌人、扶助亲友、发家致富等造恶的方法。父母虽然很想对孩子好,但他们的“专业”除了杀盗淫妄,也教不出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导致子女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要知道,真正去害一个人,不一定是用武器当面刺杀,日积月累的错误引导,对生生世世才是致命的毒害。
(2)子女:真正孝顺的孩子为数不多,那许多子女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父母再怎么疼爱儿女,他们也会反过来与父母作对。父母将毕生不顾千辛万苦、罪大恶极、臭名远扬而积累下来的财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给予子女,他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无有一点一滴感激之情。
(3)亲友:兄弟姐妹之间,也常为了财产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平时他们从不关心父母,一旦父母重病垂危,就一个个都跑来了,生怕财产落入了别人腰包。纵然父母把财产给了子女,他们也没有答谢之意。其他的亲戚也不例外。亲朋好友的恭维、尊敬,不一定是真心的,往往都怀有各种目的。当你财力十足、幸福美满时,所有人会把你奉若神明,明明不需要,他们也竭尽全力地帮助你,将饮食财产主动送上门来;而一旦你身败名裂、身无分文,即便没做一点错事,他们也像仇人一样对待你,纵然你诚心利益他们,所得到的也是恩将仇报。
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故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
(二)该掌握的分寸: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否则,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里装的都是这些,那根本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也不会有大慈大悲的位置。或者你都修行很长时间了,亲人离去还特别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大家要好好观修爱别离苦!
28、填空题 六大根本烦恼是指:()、()、()、()、()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29、单项选择题 佛教最短的经是()
A、普门品
B、弥陀经
C、心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问答题 什么是菩萨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要受持的一种戒律。
菩萨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要受持的一种戒律。
菩萨戒归纳起来有三条。
第一、律仪戒——防止自己心性堕落,僧人有僧人的戒,居士有居士的戒。
第二、摄善法戒——修善法,就是修佛道。
第三、利益众生戒。
前面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以修心为主,后面以利益众生为主,凡是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的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供养佛菩萨和供养众生,哪一个功德更大呢?我认为供养众生更重要。因为佛不需要供养,我们供养佛,只是为了圆满自己的功德。佛已经圓满了,不需要我们来供养。而缺吃、缺穿、缺住的众生,才更需要帮助。
藏传佛教以往有这样的习惯,有钱就把钱往寺庙送,把寺庙盖得金碧辉煌,从文化角度看,虽然这也是好事,但假如我们同时也拿一些钱来供养有需要的众生,能够办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慈善事业,让众生也获得好处,相信佛菩萨一定会更满意。
众生如同是菩萨的子女,你对他的子女好,自然能获取父母的欢心。我们若能救苦救难,佛菩萨是一定会满意的。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佛教文化》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