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40分)
例:李某,女性,28岁。昨日晨起受凉后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咽痛,喷嚏,流黄涕,轻咳无痰,口渴。
查体:T38、9℃,P10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急性病容,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42,淋巴细胞0、56。胸部X线片示:未见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过敏性鼻炎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发热伴头痛,咽痛1天(1分)
现病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发热伴头痛,咽痛1天(1分)
现病史:女性,28岁。昨日晨起受凉后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咽痛,喷嚏,流黄涕,轻咳无痰,口渴。(2分)
既往史:有无其它相关疾病史(1分)
体格检查:T38、9℃,P102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急性病容,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1分)
辅助检查: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42,淋巴细胞0、56。胸部X线片示:未见异常(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受凉后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咽痛,喷嚏,流黄涕,轻咳无痰,口渴”为主症,符合中医“感冒”诊断。
风热犯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微恶寒、汗出;风热上扰,则见头痛、咽痛、喷嚏、流黄涕、轻咳无痰、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袭肺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发热伴头痛,咽痛1天。
2、T38、9℃,急性病容,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3、中性粒细胞0、42,淋巴细胞0、56。
鉴别诊断:(4分)
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外界过敏原刺激有关,有数分钟至1~2小时内症状可缓解,常伴有其他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等。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2分)
中医证候诊断:风热感冒(2分)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分)
中医治法:辛凉解表。(2分)
方剂:银翘散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金银花20g连翘20g豆豉15g荆芥15g薄荷10g桔梗10g牛蒡子15g甘草6g竹叶10g芦根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一般治疗: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对症治疗:对乙酰氨基酚、银翘解毒片等。
3、抗菌药物治疗: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等。
4、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
2、问答题
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40分)
例:某患者,女性,48岁。干部,近2个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头目眩晕,腰酸耳鸣,夜间盗汗,寐差梦多,烦躁不安,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
查体:T36.9℃,P84次/分,R18次/分,BP115/70mmHg。心肺听诊 阴性,腹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6.0×109/L,N%67%,HGB109g/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原发性闭经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月经未潮,头晕耳鸣2月(1分)
现病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月经未潮,头晕耳鸣2月(1分)
现病史:女性,48岁。干部,近2个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头目眩晕,腰酸耳鸣,夜间盗汗,寐差梦多,烦躁不安,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T36.9℃,P84次/分,R18次/分,BP115/70mmHg。心肺听诊阴性,腹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6.0×109/L,N%67%,HGB109g/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2个月月经未潮,时感烘热汗出,午后面红潮热”为主症,符合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诊断。患者中年女性,绝经前后肾阴虚,冲任失调,故月经紊乱;肾阴虚则血燥生风,故皮肤干燥瘙痒;肾阴虚不能上荣头目脑髓,故头目眩晕而耳鸣;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故口干便结;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嗜烟酒、辛辣之品,酿湿生热,湿热之邪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排尿困难,尿道灼痛;湿热中阻,则可见口干苦,不思饮食;湿热上扰心神则睡眠欠佳;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肾阴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中年女性,月经未潮两个月。
2.查体阴性。
3.血常规:WBC6.0×109/L,N%67%,HGB109g/L。
鉴别诊断:(4分)
原发性闭经:两者均可出现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 指绝经前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多个系统的一系列症状。而原发性闭经指从未有过月经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停止的现象。年过16岁第二性征已经发育尚未来经者,或者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没有发育者称原发闭经,两者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2分)
中医证候诊断:肾阴虚证(2分)
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3分)
中医治法:补肾益阴。(2分)
方剂:左归丸和二至丸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枸杞子9g菟丝子9g鹿角胶12g龟甲12g牛膝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制首乌15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对症治疗:精神紧张者夜间服用艾司唑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口服谷维素,α受体阻滞剂可乐定用以治疗潮热症状。
2.激素替代治疗:选用天然雌激素。
3.其他药物治疗: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等。
3、问答题
颈椎病(痹症)(40分)
例:孙某,男性,40岁,职员。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硬疼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半月前因受凉,颈项、左上肢疼痛加重。现颈项部僵硬疼痛,转颈活动受限,左上肢放射痛。遇寒加重,热敷后疼痛减轻,睡眠差,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舌质黯,苔白,脉弦,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椎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
答题要求:
1.写出主诉,现病史,中医辨病辨证(含病因病机分析),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西医病名),治法。
2.请与痿证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颈项部僵痛及左上肢放射痛半年,加重半个月。(1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颈项部僵痛及左上肢放射痛半年,加重半个月。(1分)
现病史:患者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半月前因受凉症状加重。现症见:颈项部僵硬疼痛,左上肢放射痛,转颈活动受限,热敷后可减轻,纳可,眠差,二便调。(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舌质黯,苔白,脉弦紧。(1分)
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1分)
中医辨病辨证(5分)
患者素体不足,操劳过度,气血亏虚,平日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致使项部、肢体经络气血阻滞,故颈项、肢体僵硬疼痛;又加之风寒袭络,寒性收引,脉络闭阻而使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质黯,苔白,脉弦紧则为寒瘀互结,经络不畅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半年前出现颈项部僵硬疼痛,及左上肢放射痛,每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
2.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3.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7椎体边缘增生,椎间隙变窄”。
中医病证鉴别(4分)
中医本病应与痿证相鉴别,痿证以肢体萎软无力,肌肉消瘦为主,一般无疼痛,二者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痹症(2分)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亏虚,寒瘀阻络(2分)
西医:颈椎病神经根型(3分)
中医治法:补气益血,舒筋活络。(3分)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以手法治疗为主,施以理筋手法。
2.药物治疗全蝎粉,早晚各1.5g,开水调服。
3.牵引疗法。
4、问答题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40分)
例:张某,女性,26岁,干部。干咳少痰5天。
患者于5天前不明原因发生干咳作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伴咽喉、口鼻干燥,无畏寒、发热,无心悸、憋喘,自服咳特灵及复方甘草片等药,症状无明显好转。现症见:干咳作呛,咽喉、口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质干红少津,舌苔薄黄燥,脉浮数。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体检:T36、5℃,P80次/分,R19次/分,BP105/75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自动体检,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水肿、下垂,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耳、鼻无异常体征。口唇红润无紫绀,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不大。颈部无抵抗感,无颈静脉怒张,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称,胸骨无压痛;呼吸节律规整,深浅度适中。两侧触觉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置范围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触及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叩诊心脏浊音界不扩大,心率80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余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正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干咳少痰5天(1分)
现病史:女性,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干咳少痰5天(1分)
现病史:女性,26岁。5天前不明原因发生干咳作呛,痰少而黏不易咯出,伴咽喉、口鼻干燥,无畏寒、发热,无心悸、憋喘,自服咳特灵及复方甘草片等药,症状无明显好转。(2分)
既往史: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1分)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19次/分,BP105/75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1分)
辅助检查: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正常(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干咳作呛,咽喉、口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质干红少津,舌苔薄黄燥,脉浮数,符合中医“咳嗽”诊断。风燥伤肺,肺失清肃,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黏不易咯出;舌质干红少津,舌苔薄黄燥,脉浮数,均为燥热之征。
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流感有流行病学史,急骤起病,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确诊。(4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患者女性,26岁,急性起病。
2、干咳作呛,咽喉、口鼻干燥,痰少而黏不易咯出。
3、咽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糙。
4、血、尿、大便三大常规均正常。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咳嗽(2分)
中医证候诊断:燥热伤肺证(2分)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3分)
中医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2分)
方剂:桑杏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桑叶3g杏仁4、5g川贝母3g沙参6g栀子3g豆豉3g梨皮3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
2、对症治疗:止咳(口服二氧丙嗪,干咳剧烈时可用可待因),祛痰(选用溴己新、盐酸氨溴索),平喘(气急时选用β-2受体激动剂)。
3、抗感染: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适当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喹诺酮类。
4、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5、问答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40分)
例:徐某,男,27岁,职员。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经针灸、推拿好转。两月前因受凉病情腰痛加重,并放射左小腿外侧及脚背,行走不便,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饮食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腰CT:“L3~4,L4~5椎间盘突出”。
答题要求:
1.写出主诉,现病史,中医辨病辨证(含病因病机分析),病证鉴别,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治法。
2.请与痿证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腰及左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1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腰及左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1分)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腿痛,经针灸、推拿好转。两月前因受凉腰痛加重,并出现向左小腿外侧、脚背放射痛,行走不便,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得温减轻,纳眠可,二便调。(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1分)
辅助检查:腰椎CT示:“L3~4,L4~5椎间盘向后突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沉。(1分)
中医辨病辨证:(5分)
患者平日久坐工作,致使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又加之风寒袭络,寒性收引,脉络闭阻,不通则痛,故出现腰腿疼痛,行走不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均为风寒湿邪阻滞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每逢阴雨天气及受凉劳累后加重,热敷后可减轻。
2.检查:左侧腰3~5棘突旁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阳性。
3.腰CT:“L3~4,L4~5椎间盘突出”。
中医病证鉴别:(4分)
本病应与痿证相鉴别,本病以腰腿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萎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一般无疼痛,二者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腰痛(2分)
中医证候诊断:寒湿腰痛(2分)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3分)
中医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3分)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以手法治疗为主,施以理筋手法。
2.药物治疗大活络丹内服。
6、问答题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40分)
例:某患儿,女性,6岁。发热两天,体温高达40℃,发热时无汗,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流涕,口渴,大便日一行,小便微黄,食欲欠佳,吞食则腮痛,昨日鼻衄一次,色鲜红,量多,经外院青霉素、退烧药等治疗,热势如初。
查体:T40.3℃,P85次/分,R22次/分,BP125/75mmHg。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1×109/L,N%83%,HGB119g/L,S抗体76%。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化脓性腮腺炎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发热、头痛2天(1分)
现病史:女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发热、头痛2天(1分)
现病史:女性,6岁。发热两天,体温高达40℃,发热时无汗,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流涕,口渴,大便日一行,小便微黄,食欲欠佳,吞食则腮痛,昨日鼻衄一次,色鲜红,量多(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病史及传染史(1分)
体格检查:T40.3℃,P85次/分,R22次/分,BP125/75mmHg。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1×109/L,N%83%,HGB119g/L,S抗体76%。(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发热两天,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吞食则腮痛”为主症,符合中医痄腮诊断。风瘟病毒,从口鼻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致经脉失和,气血瘀滞,运行不畅,凝聚腮部,故见腮部肿大,压痛明显;温毒热盛,热极生风,故高热、面色红赤;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数。均为温毒在表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高热两天,两耳下肿大疼痛,头痛,吞食则腮痛。
2.查体面色红赤,无汗,两腮肿大,约4cm×4cm,压痛明显。
3.前列腺检查血常规:WBC8.1×109/L,N%83%,HGB119g/L,S抗体76%。
鉴别诊断:(4分)
化脓性腮腺炎:两者均可出现腮痛,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侧对称发作。而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痄腮(2分)
中医证候诊断:温毒在表证(2分)
西医诊断:流行性腮腺炎(3分)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2分)
方剂:柴胡葛根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柴胡10g葛根20g黄芩10g牛蒡子10g桔梗10g金银花12g连翘10g板蓝根12g夏枯草12g赤芍10g僵蚕10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5分)
1.对症支持治疗,预防脱水。
2.应用抗生素治疗。
7、问答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40分)
例:周某,女性,47岁,干部。双腕、指关节及踝足关节肿胀疼痛两年余,四肢小关节畸形而僵硬,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1年,恶风、自汗加重2月。
患者于两年前因卧室潮湿,发现双腕、指关节及踝足关节肿胀,疼痛,未治疗。1年后出现四肢小关节畸形并僵硬,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曾用激素治疗3个月无明显疗效,且病情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关节疼痛剧烈,夜不安眠。近2月来又恶风、自汗加重,故来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外伤手术史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及长期服药史。无家族遗传染病及传染病史。
查体: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15/75mmHg。一般情况可,皮肤黏膜无黄染,未发现风湿结节。脉沉弱。四肢大小关节不同程度肿胀,双腕关节已强直,功能丧失;双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膝关节呈鹤膝样,四肢肌肉萎缩。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血沉50mm/h,抗“O”700U,类风湿因子(+)。X线示双手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关节肿胀疼痛两年,恶风、自汗加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关节肿胀疼痛两年,恶风、自汗加重2月(1分)
现病史:周某,女性,47岁,干部,患者于两年前因卧室潮湿,发现双腕、指关节及踝足关节肿胀,疼痛,未治疗。1年后出现四肢小关节畸形并僵硬,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曾用激素治疗3个月无明显疗效,且病情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关节疼痛剧烈,夜不安眠。近2月来又恶风、自汗加重,故来诊。(2分)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外伤手术史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及长期服药史。无家族遗传染病及传染病史。(1分)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15/75mmHg。脉沉弱。四肢大小关节不同程度肿胀,双腕关节已强直,功能丧失;双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膝关节呈鹤膝样,四肢肌肉萎缩。余无明显阳性体征。(1分)
辅助检查:血沉50mm/h,抗“O”700U,类风湿因子(+)。X线示双手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四肢关节肿胀疼痛,畸形而僵硬,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可诊断为痹证。居住潮湿,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双腕、指关节及踝足关节肿胀疼痛两年余,四肢小关节畸形而僵硬,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1年,恶风、自汗加重2月。
2.四肢大小关节不同程度肿胀,双腕关节已强直,功能丧失;双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膝关节呈鹤膝样,四肢肌肉萎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3.血沉50mm/h,抗“O”700U,类风湿因子(+);X线示双手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鉴别诊断:(4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出现手部关节炎时,难以与本病相鉴别,但X线检查无侵蚀性改变与骨质改变。此外,特征性皮损,血清抗原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及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等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痹证(2分)
中医证候诊断:肝肾亏损,邪痹筋骨证(2分)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3分)
中医治法: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通经络。(2分)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6g秦艽6g茯苓6g肉桂6g防风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
三服,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非甾体抗炎剂(NSAIDs):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消炎痛、丙酸衍生物、吡罗昔康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作用药物(SAARDs):包括改善病情药(DMARDs)、细胞毒性药及雷公藤制剂。
3.糖皮质激素。
4.必要时外科手术。
8、问答题
不昧(不寐)(40分)
例:王某,女性,19岁,未婚,学生。于2010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失眠多梦一月余(1分)
现病史:女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失眠多梦一月余(1分)
现病史:女性,19岁,未婚,学生。者 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2分)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1分)
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1分)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示正常(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以夜间睡眠差为主症,诊断为不寐。久思伤脾,耗伤心血,心脾两虚,发为本病。患者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加之营养稍差等而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奉清窍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等。
2.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营养稍差,精神疲倦。
3.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鉴别诊断:(4分)
神经官能:可伴神经衰弱等表现,但同时有情绪异常,可有忧郁、焦躁、强迫症状,相关心理量表可协助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不寐(2分)
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证(2分)
西医诊断:神经衰弱(3分)
中医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2分)
方剂:归脾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人参6g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0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片大枣5枚茯神10g木香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心理疏导。
2.夜间辅助催眠药物。
9、问答题
支气管哮喘(哮病)(40分)
例:高某,男性,10岁。2001年10月9日初诊。
呼吸困难反复发作2年,受凉后再发2小时。患者2年来每因受凉出现鼻痒、喷嚏及流涕,继则呼吸困难,以呼气为主,喉中哮鸣有声,干咳少痰,胸闷,移时自行缓解。近半年来发作较前频繁,平均每月发作1次,未经系统治疗。现患者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口渴喜热饮。舌淡红舌苔白滑,脉弦紧。有青霉素、红霉素过敏史。其母幼时有类似病史,已20年未发作。
查体:T37、8℃,P110次/分,R21次/分,BP130/75mmHg。发育正常,口唇发绀,见三凹征,双肺叩诊呈过清音,满布哮鸣音,心律规整,心率110次/分,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
辅助检查:胸透两肺透亮度增加。1年前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IgE:0、05g/L(正常范围0、0001~0、009g/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心源性哮喘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呼吸困难反复发作2年,受凉后再发2小时(1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呼吸困难反复发作2年,受凉后再发2小时(1分)
现病史:患者2年来每因受凉出现鼻痒、喷嚏及流涕,继则呼吸困难,以呼气为主,喉中哮鸣有声,干咳少痰,胸闷,移时自行缓解。近半年来发作较前频繁,平均每月发作1次,未经系统治疗。(2分)
既往史:有青霉素、红霉素过敏史(1分)
体格检查:T37、8℃,P110次/分,R21次/分,BP130/75mmHg。发育正常,口唇发绀,见三凹征,双肺叩诊呈过清音,满布哮鸣音,心律规整,心率110次/分,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1分)
辅助检查:胸透两肺透亮度增加。1年前查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IgE:0、05g/L(正常范围0、0001~0、009g/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为主症,诊断为哮证。寒痰伏肺,遇感引发,痰升气阻,气道不畅,以致呼吸困难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渴而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皆为寒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喘息,伴有胸闷咳嗽,与接触冷空气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以呼气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4、有本病家族史。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IgE:0、05g/L(升高)。
鉴别诊断:(4分)
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左心衰竭,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可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可及奔马律。胸部X线可见心脏增大、肺瘀血等有助于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哮证发作期(2分)
中医证型诊断:寒哮(2分)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3分)
中医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2分)
方剂:射干麻黄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射干9g麻黄6g干姜9g细辛3g半夏9g紫菀12g款冬花12g五味子6g生姜3片大枣5枚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药解痉平喘,糖皮质激素、色苷酸钠、H1受体拮抗剂等抗炎、抗过敏。
3、对症支持,临床健康宣教。
10、问答题
肾病综合征(水肿)(40分)
例:王某,男性,32岁,农民,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0天。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及双下肢水中肿。随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尿:红细胞(++),尿蛋白(+++),当地医院以“急性肾小球肾炎”收入院治疗30余天。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消失。查尿红细胞(-),尿蛋白(+)。遂出院。10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尿蛋白波动在(-~+++)之间。曾间断服用中西药(药名不详)控制症状。20天前,患者因受凉致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并逐渐出现周身浮肿。现症: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伴脘腹胀满,面色萎黄,神倦肢冷,纳差,大便溏,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患者平素体质较弱,经常感冒。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外伤手术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查体:T36.6℃,P78次/分,R18次/分,BP130/80mmHg。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舌质淡红,苔白腻,舌运动良好。双眼睑明显浮肿。心、肺、腹(-),双肾区叩击痛,桡动脉(寸口脉):脉沉缓,双侧对称,无毛细管搏动征、水冲脉及枪击音。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余无异常发现。
辅助检查:血 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尿蛋白(++),红细胞(-)。血清总胆固醇(CH)11.2mmol/L,血清甘油三脂(TG)4.9mmol/L,血清总蛋白(TP)49.5g/L,白蛋白24.8g/L,球蛋白24.7g/L,余结果无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肾瘀血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0天(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0天(1分)
现病史:王某,男性,32岁,农民,20天前,患者因受凉致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并逐渐出现周身浮肿。现症: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伴脘腹胀满,面色萎黄,神倦肢冷,纳差,大便溏,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患者平素体质较弱,经常感冒。(2分)
既往史: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外伤手术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1分)
体格检查:T36.6℃,P78次/分,R18次/分,BP130/80mmHg。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舌质淡红,苔白腻,舌运动良好。双眼睑明显浮肿。双肾区叩击痛,桡动脉(寸口脉):脉沉缓,双侧对称,无毛细管搏动征、水冲脉及枪击音。双下肢凹陷性浮肿(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正常。尿蛋白(++),红细胞(-)。血清总胆固醇(CH)11.2mmol/L,血清甘油三脂(TG)4.9mmol/L,血清总蛋白(TP)49.5g/L,白蛋白24.8g/L,球蛋白24.7g/L,余结果无异常。(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患者以水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久病体弱,渐耗中气,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满,纳差,大便溏。脾虚阳不温煦,故面色萎黄,神倦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皆脾阳虚衰,水湿内停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青年男性,素体虚弱,经常感冒。
2.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0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3.BP130/80mmHg,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双眼睑明显水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肾区叩击痛。
4.尿蛋白(++),红细胞(-);血清总胆固醇(CH)11.2mmol/L,血清甘油三脂(TG)4.9mmol/L,血清总蛋白(TP)49.5g/L,白蛋白24.8g/L,球蛋白24.7g/L,余结果无异常。
鉴别诊断:(4分)
肾淤血引起的肾病综合征:严重的右心衰竭,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肾淤血均可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而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详细的病史、体检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水肿(2分)
中医证候诊断:脾虚湿困证(2分)
西医:肾病综合征(3分)
中医治法:温运脾阳,利水消肿。(2分)
方剂:实脾饮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干姜30g附子30g草果30g白术30g茯苓30g腹皮30g木瓜30g木香30g厚朴30g甘草15g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治疗。
2.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常用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潴钾利尿剂(氨苯喋啶)、袢利尿剂(呋塞米)、渗透性利尿剂等;减少尿蛋白,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等。
3.免疫调节治疗: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环孢素等。
11、问答题
病毒性肝炎(肋痛)(40分)
例:孙某,男性,52岁,职员,已婚。2011年3月22日初诊。
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因无不适症状,故未作进一步检查。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未予诊治。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遂来诊。
查体: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肝区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2U/L,谷草转氨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肝区隐痛伴 遇劳加重一周(1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肝区隐痛伴遇劳加重一周(1分)
现病史:孙某,男性,52岁,职员,已婚,1个月前因与邻居吵架后出现肝区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近一周来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倦怠乏力,口干咽燥,烦热,头晕目眩。(2分)
既往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史10年(1分)
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0/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肝区叩痛(+)(1分)
辅助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2U/L,谷草转氨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以胁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年老体虚,精血亏损,肝阴不足,又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能濡养肝络,故而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肝主筋,肝阴不足,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发现HBsAg阳性史10年。
2.胁痛,乏力,头晕目眩,心烦,口干咽燥。
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2U/L,谷草转氨酶128U/L,总胆红素16μmol/L;乙肝病原学检查:HBsAg(+),HBeAg(+),抗-HBc抗体(+)。
鉴别诊断:(4分)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有持续发热,游走性、复发性大关节炎等肝外表现,患者无乙肝感染史,免疫学中自身抗体相关检查多呈阳性表现。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胁痛(2分)
中医证型诊断:肝肾阴虚证(2分)
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3分)
中医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2分)
方剂:一贯煎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生地黄15g枸杞子15g北沙参15g麦冬9g川楝子12g山栀子9g当归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4分)
1.干扰素治疗,可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
2.保肝药物。
3.对症支持。
12、问答题
前列腺增生症(癃闭)
例:周某,男性,68岁,退休干部。
主诉:尿频、排尿不畅反复发作2年,点滴而下1天。
现病史:病人于2年前逐渐出现进行性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初时未予重视。后出现排尿迟缓、断续,尿后滴沥,继而尿线变细而无力,射程变短,予“前列康”及中药内服后症状缓解。但有时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经抗感染治疗病情能好转。昨日因饮少量酒后,排尿不畅加重,甚至点滴而下,小腹胀闷,故来就诊。观排尿不畅,点滴而下,尿道涩痛,小腹胀满隐痛,偶有血尿。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
既往史: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体格检查: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30/85mmHg。形体偏胖,焦虑不安,心肺(-),腹平软,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击痛,下腹部压痛,膀胱区叩诊呈浊音。直肠指诊:前列腺如鸡蛋大小,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中等硬度有弹性,中央沟消失。
理化检查:①血常规:正常。②尿常规:WBC(0~3)/HP,RBC(+)/HP。③前列腺B超:前列腺大小约55mm×42mm×40mm,内部回声均匀。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根据患者有尿频、排尿不畅等症,应诊断为癃闭。年老之人,气虚阳衰,不能运行气血,久之气血运行不畅,聚而为痰,痰血凝聚于水道,故排尿不畅、点滴而下;不通则痛,故尿道涩痛、小腹胀满隐痛;络道堵塞,血不循经,或瘀久化热,灼伤络脉,故偶有血尿;舌质黯、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由此可见癃闭、精癃乃气滞血瘀之证。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65岁以上老年男性病人。
2.病人有逐渐加重的排尿困难病史,尿闭1天。
3.直肠指检扪及增大的前列腺、中央沟消失,膀胱叩诊呈浊音。
4.B超检查前列腺增大。
鉴别诊断:(4分)
前列腺癌:发病年龄、排尿困难等症状可与前列腺增生相似,并可同时存在,但直肠指诊前列腺常不对称,可扪及不规则结节,质地坚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晚期骨转移或全身恶病质;活体组织检查可进一步确证。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癃闭精癃(2分)
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2分)
西医诊断:1.急性尿潴留2.前列腺增生症(3分)
中医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利尿。(2分)
方剂:沉香散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沉香6g石韦10g滑石15g王不留行10g当归12g冬葵子10g橘皮6g甘草6g小蓟10g参三七6g穿山甲6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药物治疗:常用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等)、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等)、生长因子抑制剂(通尿灵等)。
2.必要时手术治疗。
13、问答题
脑血栓形成(中风)(40分)
例:张某,男性,65岁,已婚,工人。2011年2月18日初诊。
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在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输液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今日左侧肢体无力加重来诊。症见:左侧肢体瘫痪,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软,二便调,夜寐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性情急躁,嗜烟。
查体: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60/95mmHg。神志清楚,口角歪斜,流涎,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级,左巴氏征阳性。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脑出血相鉴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主诉:头晕,耳鸣伴左侧肢体无力2天(1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主诉:头晕,耳鸣伴左侧肢体无力2天(1分)
现病史:男性,65岁,已婚,工人,平素性情急躁,嗜烟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左侧肢体瘫痪,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软(2分)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1分)
体格检查: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60/95mmHg。神志清楚,口角歪斜,流涎,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I级,左巴氏征阳性。舌红,苔黄腻,脉弦细。(1分)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
以肢体活动不利,口眼?斜为主症,诊断为中风。年老肾阴素亏,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苔黄腻为挟痰热。
西医诊断依据:(5分)
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史5年。
2.休息时起病,左侧肢体瘫痪,伴口角?斜。
3.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
鉴别诊断:(4分)
脑出血:有肢体活动障碍,可伴意识障碍,多有情绪激动、应激等诱因,发病急,颅脑CT可确诊。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2分)
中风中经络
中医证型诊断:阴虚风动证(2分)
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3分)
中医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2分)
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
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卧床休息,吸氧。
2.脱水降颅压,促进水肿吸收,溶栓,抗凝,合理控制血压,对症治疗。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医师实践技能》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医师实践技能:中西医结合助理实践技能》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