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名词解释 十八不共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 故云不共,即身无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 世无碍。
2、填空题 布施的种类有三,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财施;法施;无畏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财施;法施;无畏施
3、名词解释 一真无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4、填空题 佛教称晚餐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药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药石
5、名词解释 一切世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6、问答题 有人说:“一真法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与理不通。
“一真法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与理不通。
“一真法界”一词,指的是万物的“法性”。万物的“法性”,若不与万物同在(万物俱),怎么能称作万物的“法性”呢?具体地讲,“法性”是指“共性”。
一切法具有的共性,每一法都该具有,若一法不具其共性,就不成其为一切法的“共性”。这一切法的“共性”,在佛教中被称作“法性”。“法性”是终极真理,无生无灭,遍及众生万物。
“如如不动”是法性不变之义。“遍及一切”成为万物的法性,从具体的事物讲,人有人的法性,瓶有瓶的法性。若人无人的法性,就不能成为人,若瓶无瓶的法性,就不能成为瓶。
“生灭无常”是具体存在的属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属性。人有生死指的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人的法性指的是一切人类,共性的人,抽象的人。作为共性的人,抽象的人,是一总体的抽象的存在,不生也不灭。
又如瓶中的虚空,与瓶俱在,依瓶而有,瓶破,瓶中的虚空也不存在。法与法性的情况也同瓶与瓶的虚空一样,法与法性,相依并存,不一不异。“不一”是说,法与法性不是一个东西,法是现实实有,法性是本空。空、有性质怎么会一样呢?
“不异”是说,法与法性并非异体,法不离法性,法性不离法。如“色”是法,“色空”是色的法性。故“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正如法性的存在,只是与事物的现象对立的存在,并非实有存在,故“空也空”。在大乘佛教中,“法界”无一例外都指“空性”,从究竟义上讲是“法性本空”。
把“真如法界”看做与“万物”相离相异的存在,是非常错误的,几乎可以说是对法性空理一窍不通的表现。
7、名词解释 一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8、问答题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 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9、问答题 如何区分佛教的“正信”与“不正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是非&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是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忿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
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或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
忿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
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等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10、问答题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
11、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
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论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科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开始,因为修得慧生于思得意,思得慧生于闻得慧,所谓闻得慧,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慧,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
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像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中的粒子理论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
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着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皇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不禁令人对他们的空虚无知产生可怜。
12、单项选择题 佛教的出家人姓「释」是由()所提出。
A、玄奘大师
B、六祖大师
C、道安大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问答题 什么是油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油料指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各种油料最基本的共同点、脂肪含量高,且又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酯。油料可分为木本油料(如油茶、油桐)和草本油料如(花生、油菜籽、芝麻)。
14、名词解释 了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15、名词解释 圣客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将在此地诞生。
16、名词解释 八圣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17、问答题 为什么说单凭显教无法最终成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因为唯有密法才能破除微细的知识障。解脱的主要障碍是烦恼障,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因为唯有密法才能破除微细的知识障。解脱的主要障碍是烦恼障,但成佛的主要障碍是知识障。因此,密修法是成佛必经之路。
一般修显道的菩萨在十地的后期临成佛前得到密法灌顶,在显法佛教理论的研究中达到真正深层次部分就会知道这一道理。十地菩萨在临成佛之前要得到灌顶,这种灌顶就是密法灌顶。最细微的障碍,靠显教的智慧是破不了的,必须要用密法才能彻底破除。用金刚禅破除隐分的细微障碍才得以成佛,这是密法独有的特点。
18、名词解释 二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19、问答题 须以哪五想听闻正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珍宝想
(2)眼目想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珍宝想
(2)眼目想
(3)光明想
(4)大胜利想
(5)无罪想
20、单项选择题 弥勒菩萨住在()
A、四天王天
B、忉利天
C、兜率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1、单项选择题 净土九品的中品人士,发的是()
A、菩提心
B、增上生心
C、出离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名词解释 十斋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23、名词解释 力波罗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波罗密之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波罗密之一。
24、问答题 没有得到传承能否修上师供仪?要将谁观想成上师?未接受过相应的灌顶,是否不能观想自己化成本尊?而只能观想本尊在自己前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严格来说,必须要有无上密灌顶才可以真正观修上师供,如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严格来说,必须要有无上密灌顶才可以真正观修上师供,如果没有灌顶或者传承也可以念诵仪轨,在寺院中一般没有传承的人都直接观想宗喀巴大师就可以。观想的方位按照仪轨所要求,在面前或者顶上。
25、名词解释 十二重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 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26、名词解释 一法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27、问答题 供养的方式有哪十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供养身
(2)供养塔
(3)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供养身
(2)供养塔
(3)现前供养
(4)不现前供养
(5)自作供养
(6)教他供养
(7)财敬供养
(8)广大供养
(9)非染污供养
(10)正行供养
28、问答题 开坛灌顶的上师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
十三种德相是:
(1)严守戒律;
(2)具大智慧;
(3)具足忍德;
(4)思想诚实;
(5)无欺诈行为;
(6)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7)对众生有慈悲心;
(8)精通三藏义理;
(9)掌握“双十”知识;
(10)会塑造绘画坛城;
(11)善于解说密法;
(12)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13)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性温和。
“双十”知识分内密、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1)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4)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5)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6)懂得祀食运作法;
(7)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10)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外密知识十条是:
(1)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2)懂得观修各种瑜伽;
(3)懂得各种手势印;
(4)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5)懂得各种不同的坐势;
(6)掌握各种诵咒法;
(7)懂得烧供法;
(8)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9)懂得作法的诀窍;
(10)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29、名词解释 一乘菩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30、单项选择题 在家的菩萨戒是受()
A、六重四十八轻戒
B、十重四十八轻戒
C、六重二十八轻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宗教学:佛教文化》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