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简述氏族的形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亲族集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亲族集团。
1、最初的人类群体为原始群。既没有婚姻规则,也没有社会组织。
2、人类第一个婚姻形态为血缘婚,它排除双亲与子女、祖父母与子孙发生婚姻关系,实行同辈男女互相婚配的群婚,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妇。血缘婚形成的部落是血缘家族。
3、血缘婚经过发展,进而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演变成为出生于不同部落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妇的群婚制。这样的制度形成的部落就是最初的氏族。
4、后来族外婚的形成为氏族的形成带来了契机。氏族正式形成了。
氏族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名词解释 孟子
点击查 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中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中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施仁政”。孟子晚年整理了自己的著作,著有《孟子》一书。书中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义思想,倡导民本主义,但其哲学体系基本是唯心主义。孟子在宋代时被尊为“亚圣”。
3、问答题 简述父系氏族时期已发现的考古遗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黄河中游地区:后期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黄河中游地区:后期仰韶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
2、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3、长江中游地区:晚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4、长江下游地区:薛家岗文化和良渚文化
5、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华北红山文化
4、名词解释 张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他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观测记录了2000多颗恒星,创制了浑天仪和第一架地动仪,他的发明创造被当时人视为神异。
5、名词解释 田氏代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初年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齐国原是周分封给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初年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齐国原是周分封给功臣姜尚的封邑,春秋末年,齐国的大权被卿大夫田氏所控。田氏是陈国逃到齐国的公子完的后代。经过田氏数代人的经营,田氏成为齐国最有势力的卿士,到春秋末期,田氏成为齐国的实际上的君主。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 册封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被田氏齐国取代。
6、问答题 简述秦的郡县制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秦统一中国后,国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秦统一中国后,国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吸取西周分封的教训,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2、始皇最初设置36郡,后来征服岭南等地区后又增加了南海、桂林、九原、闽中、象郡5郡,总数达到41郡。此外还有专门管理京畿地区的“内史”
3、在郡以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级以上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秦王朝继承和发展了郡县制度,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基本形式。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自不言而喻。
7、问答题 简述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平王东迁后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平王东迁后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2、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
3、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矛盾激化,互相之间多有征战。
4、大批宗族消亡,宗族体制不断遭到破坏,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宗族统治土崩瓦解。
5、井田制逐渐瓦解,到春秋中期开始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
8、问答题 简述商代的阶级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商代社会由贵族、平民、奴隶构成,宗族体系发达。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商代社会由贵族、平民、奴隶 构成,宗族体系发达。
2、贵族由商代的统治阶级包括商王、王室贵族、官僚、诸侯邦伯构成。
3、平民是商代社会的主体阶级,从事生产劳动,参与国家大事,有一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承担社会生产和兵役。
4、奴隶是商代社会最下层的阶级,无任何权利和人身自由。
9、问答题 简述东汉时期岭南经济的进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
A:两汉之际中原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
A:两汉之际中原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南迁岭南带来大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B:东汉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加强了岭南同中央的联系和交流。
C:南迁汉族与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农业的开发和进步。
2、岭南农业成就:
A:农耕事业取得突出成就水稻一年两熟制,水稻田基本使用基肥。
B: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在此得到推广运用。
10、名词解释 成周八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周王室的常备军之一。屯驻在成周洛邑。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周王室的常备军之一。屯驻在成周洛邑。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护卫和监管各地。成周八师不仅对巩固周王室在东方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保卫了京师的安全,是周天子行使王权的重要工具。
11、名词解释 孔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开私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开私人办学的先河,相传弟子多达3000人。曾经整理《诗经》、《尚书》等古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载的《春秋》加以修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逐渐被改造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12、名词解释 原始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工具是极为简陋的打制石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工具是极为简陋的打制石器,很难获得必要的食物,所处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为了生存,原始人类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得来的食物,这种既没有婚姻规则,也没有社会组织的人类群体就叫做原始群。
13、名词解释 垓下之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了韩信、彭越等诸侯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兵少粮尽,夜闻楚歌,士气低落,在战争中大败。项羽突围后逃至乌江边,自刎而死。刘邦消灭了项羽的残余兵力,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
14、问答题 简述商代的青铜制造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青铜铸造业代表了商代手工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已经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青铜铸造业代表了商代手工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细。
2、青铜器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分工非常精细。
3、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礼器司母戊鼎,为商代青铜第一器,也是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5、名词解释 少康中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少康是夏代第六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少康是夏代第六代君主,其祖父太康在位时贪图逸乐,被东方有穷氏寒促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后来少康凭借方30里之地、500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16、问答题 试论述华夏族的形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大体在夏商周三代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大体在夏商周三代完成。夏商周三族都是很古老的部族,其历史都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三代前后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及其他各族有联合和归附也有冲突与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与征服也导致了融合。融合的结果使在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2、华夏族形成后就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有深厚根源的。首先早在史前时代,黄河中有和下游的先民就发生了联系;其次,夏商周三族有共同的农耕经济,炎帝“教耕而王”,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前后一脉相承;再次夏商周三族有着明显的民族认同的仪式;最后三代的制度具有连续性,三代制度有继承关系而没有发生断裂。
3、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分封制对增进华夏各族团结的积极意义。外姓封国的存在,反过来又从制度上促进了华夏各族的团结。
17、名词解释 相地衰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在齐国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在齐国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任用管仲于公元前686年开始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收实物税。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一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和当时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8、名词解释 大同之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指夏代建立以前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指夏代建立以前即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出现前的原始时代,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它已把握了原始时代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本质特点,作为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愿望,它提出了崇高而美好目标。但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
19、问答题 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改革。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政治背景:
A:齐国国力在桓公登位之时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政治背景:
A:齐国国力在桓公登位之时还较弱,特别是井田制越来越难以维系,国家收入难以保证,影响到了齐国的争霸。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B:齐桓公继位后,竭力想改变齐国在各国中势力下降的局面,振兴齐国,遂任用管仲为相,以改革图强。
2、主要内容:
A: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任其鄙”以稳定社会秩序。
B: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兵”。
C: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辖全国山林,川泽收入。
D:任贤使能。
3、影响: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的强大起来,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基础。
20、名词解释 尊王攘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内政、经济、军事等 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齐桓公即位后,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后来“尊王攘夷”成为了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21、问答题 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秦汉时,匈奴完成了统一,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秦汉时,匈奴完成了统一,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汉朝,严重威胁北方农业生产。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对匈奴实行和亲一再忍让。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欲反击匈奴。
2、汉武帝时期,西汉依靠强大的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反攻,经历了三次大战:
A:公元前127年,匈奴南下,汉派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B:公元前121年,汉派大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C:公元前119年,匈奴南下侵扰,杀掠无数,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军队,匈奴遂北徙漠北。
3、影响:基本上解除了北部边疆的威胁,保护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但是反击匈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武力、人力、造成了武帝后期的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2、问答题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农耕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农耕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西周分封制度的阶级结构开始瓦解,自列国变法后战国中期建立起来的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阶级结构逐步确立。
2、春秋时期:王室贵族衰落失去控制能力,私家势力增长,国人阶层一度上升,政治影响力有所增强,但由于氏族组织的瓦解,国人失去了干预政治的能力,等级制度处处受到挑战而最终被打破。脱离官府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开始成长起来。;
3、战国时期:经过变法运动,各国确立起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部分劳动者人身,剥削劳动者剩余生产价值。地主阶级主要来源于分封贵族的转变,官僚和军工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通过购买兼并土地转变为地主。农民节自己由自耕农、佃农、“庶子”和雇农组成,除了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工商业者和奴隶。
23、问答题 试评价王莽改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西汉末年王莽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西汉末年王莽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
2、主要内容:
A:针对当时的土地和奴婢问题,他诏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等等。但由于地主官僚的反对,王莽不得不取消这一诏令,宣布王田皆可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予处治。这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尝试失败了。
B:后来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头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 效益。然而,王莽无力控制用来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贾,这些人乘传巡行,与郡县通同作弊,盘剥人民,损公肥私,与王莽的初衷背道而驰。
C: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还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官吏俸禄无着,便想方设法扰民。
3、结果: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王莽政权最终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24、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二里头文化是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因河南的二里头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二里头文化是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因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河、洛河等流域 91EXAm.org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其是否出现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但已有青铜器出现,属于早期的青铜文化。
25、问答题 试论述汉武帝加强帝权的措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背景:西汉社会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背景:西汉社会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很大财富,具备了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实力。经过七国之乱的评定,同姓诸侯的势力大为削弱。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帝权。
2、主要措施:
A: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着力削弱各诸侯的实力。
B:破格用人,选用亲信,组成“中朝”大大学入了丞相的权力。
C:设置刺史,完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使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转变。
3、影响: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6、名词解释 东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说明夷人活动在东方。东夷在商代被称作人方,西周时代被称作东夷。传说太、蚩尤、少都是东夷族的首领。
27、名词解释 燕然勒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公元89年,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东汉王朝拜窦宪为车骑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公元89年,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东汉王朝拜窦宪为车骑将军,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乘胜追击,在涿邪山大败北匈奴。后登燕然山,命班固在燕然 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史称“燕然勒石”。
28、名词解释 《左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其记事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了17年,记叙了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特别是关于战争的记载,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依据。《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29、名词解释 汉乐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汉乐府就是汉代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汉乐府就是汉代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构,乐府不仅创作歌曲,还广泛的在民间采风配乐。乐府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配乐,就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30、名词解释 司母戊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的青铜方鼎。发现于河南安阳,因其腹部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的青铜方鼎。发现于河南安阳,因其腹部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它集中显示了商代青铜铸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代表了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历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历史学:先秦秦汉史》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