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1、问答题 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朱熹的“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则”;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己”者。朱熹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
2、程朱把理看作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征。
2、名词解释 道南指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修养工夫方面,杨时十分重视未发的体验,强调静的方法,认为在一种特殊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内向的直觉体验,以体验道心,并保持之,人就可以实现道德境界,这一工夫被称之为道南指觉。
3、名词解释 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4、名词解释 环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意喻道的枢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环,体圆而中空,立于环中,可以周转贯通。意喻道的枢要。《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郭象注:“夫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庄子认为人对是非进行无休止争论,好像环之无端一样。只要把握住道的枢要,犹如把握住环之中空处一样,才能应付无休止的争论。
5、名词解释 絪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同氤氲。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b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同氤氲。原指一种孕育着动荡和矛盾的混沌状态。《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朱熹注:“絪缊,交密之状。”后来被用来指万物本原混沌未分的气的一种运动状态。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王夫之注:“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
6、名词解释 一阐提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或“阐提”。意为“不具信”、“断善根”。指被认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大涅盘经》卷五:“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援一切善法。”对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能否成佛,佛教内部有长期争论。东晋竺道生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也能成佛。
7、名词解释 见闻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与德性之知相对。张载《正蒙•大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正蒙•太和》:“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认为闻见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但“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强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按能尽天下之物?”故见闻之知只是“小知”,不如“德性之知”。
8、名词解释 《尚书•洪范》五行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9、名词解释 遁天倍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遁,逃;倍,加。言人违反自然而增加俗情。《庄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遁,逃;倍,加。言人违反自然而增加俗情。《庄子•养生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成玄英疏:“夫逃遁天理,倍加俗情,哀乐经怀,心灵困苦,有同捶楚,宁非刑哉!”庄子认为生死等变化是自然过程,应该顺应,违背自然,倍加哀乐等感情,只是如同受刑而已。
10、名词解释 恻隐之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指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指同情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朱熹注:“恻隐、善恶、辞让、是非,情也”,“端,绪也。”人皆有同情之心,此为仁的萌芽,乃先天就有,扩而充之,则为仁德。
11、名词解释 小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名家辩论的论题之一,与大一相对,相当于几何学上的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名家辩论的论题之一,与大一相对,相当于几何学上的点。《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之第一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内,言无物居其内;小一,谓小到极点,即无限小。
12、名词解释 霸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家的政治主张,王道的对称,指以力服人,用暴力进行统治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家的政治主张,王道的对称,指以力服人,用暴力进行统治。《史记•商君列传》:“吾语公(秦孝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反对实行霸道。荀子也重王 霸之别,认为王道得天下,霸道强一国。
13、名词解释 兼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14、名词解释 客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喻指气聚散变化的运动状态。《正蒙•太和》:“太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喻指气聚散变化的运动状态。《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认为太虚即气,事物无形和有形的变化都是气暂时(客)的聚散。故“气聚则离明(眼睛)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15、名词解释 天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门:1.万物自然出入之门,犹指万物之本原。《老子&b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门:1.万物自然出入之门,犹指万物之本原。《老子•十章》:“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庄子•庚桑楚》:“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成玄英疏:“天者,自然之谓也……自然为造物之门户也。”
2.指心或大道。《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成玄英疏:“天门,谓心也;一云大道也。”
16、问答题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变化:
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变化:
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
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
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
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
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
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17、名词解释 湛然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黄宗羲用语,即德性之知。指一种在普通认识之上的先天直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黄宗羲用语,即德性之知。指一种在普通认识之上的先天直觉知识。
18、名词解释 三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用来指当时“王公大人”的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用来指当时“王公大人”的三项政治要求,为: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墨子•尚贤上》)“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节葬下》)认为达到三务的关键在于尚贤使能。
19、名词解释 势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主的权势为治国之本,为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时期法家的政治主张,强调君主的权势为治国之本,为战国中期慎到所提倡。他提出:“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故“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不足以慕也。”战国末韩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自然之势”和“人之所得势”,强调“势治”必须以法为基础,“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抱法处势则治。”
20、名词解释 言不尽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言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与言尽意相对。语出《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言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与言尽意相对。语出《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魏晋玄学家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语言不能表达圣人的言外之意,不能反映超绝言象的世界本体。《魏志•荀彧传》:“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象)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蕰而不出矣。”
21、名词解释 达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语出《中庸》:&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四书章句集注》)
22、名词解释 灵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灵,精神;府,处所。精神在人体中存留的处所,即心。《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灵,精神;府,处所。精神在人体中存留的处所,即心。《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不可入于灵府。”唐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夫至足者,不以忧患经神,若皮外而过去。”
23、单项选择题 ()中以“山之出云”比喻变化移易的永恒连续。
A、《道德经》
B、《连山易》
C、《归藏易》
D、《周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名词解释 职业分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梁漱溟用语。认为中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而只有职业的区别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梁漱溟用语。认为中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而只有职业的区别。认为在经济上,西方社会“造成剥削与被剥削的两面……中国社会则没有构成这两面。”所有官吏“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ld quo;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各有前途可求”,“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乡村建设理论》)并由此断言中国社会是“职业分途的社会”。(《中国文化要义》)
25、名词解释 倒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章炳麟指唯我论、唯物论、和有神论者所持观点都是在认识论上颠倒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章炳麟指唯我论、唯物论、和有神论者所持观点都是在认识论上颠倒真、幻关系,以幻者为本体的“倒见”。章炳麟以佛教唯识宗为据,以阿赖耶识为真,认为“遍计所执之我,本是绝无。”认为唯我论“此我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一倒见也”、唯物论“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二倒见也”、有神论之神不过是概念,“此神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三倒见也。”(《建立宗教论》)
26、名词解释 志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经说上》:“志行,为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经说上》:“志行,为也。”志就是动机和意志,行指行为或实践,为是客观效果。意为尚志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清毕沅认为这是解释《经上》“名、实、合、为”的,故又把志解释为知,即主观认识。反映了后期墨家知行统一的思想。
27、名词解释 一实万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周敦颐《通书•理性命》:“五殊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周敦颐《通书•理性命》:“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一,指太极;万,指由太极化生的万物。认为太极(一)是宇宙之本原,由它演化为阴阳(二实),阴阳再生成五行(五殊,即金木水火土),再由此组成各具特性的万物。这一思想为宋儒“理一分殊”说奠定了基础。
28、名词解释 无量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康有为用语。他曾把汉代《春秋》公羊派的三世说和《礼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康有为用语。他曾把汉代《春秋》公羊派的三世说和《礼运》的大同小康论相结合,并引入近代西方进化论,认为历史是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小康),再到太平世(大同),即由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民主共和国循序进化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又把三世中的每一世分为小三世,三三而为九世,九世再分为八十一世,“展转三重可至无量数”(《中庸注》)。并强调发展过程只能循序而行,不能躐等。
29、名词解释 机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庄子用来指机变之心。《庄子•天地》:&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庄子用来指机变之心。《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成玄英疏:“夫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 ,必有机变之心。”庄子认为人有机变之心则不能纯洁虚静。
30、名词解释 气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生来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生来对气的禀受。《韩非子•解老》:“是以死生气禀焉。”认为气禀是人的生命来源。《论衡•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认为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皆由气禀决定。宋理学家则认为气禀形成人的气质之性,是人性善恶的来源。北宋二程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自然也。”“禀得至清之气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者为恶人。”(《遗书》卷二十二上)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哲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
题库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题库,
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小字体方便打印背记!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此方法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过关的不二利器!
手机用户可
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
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
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