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带答案解析版《★新闻记者主持人资格考试》或《新闻记者主持人资格考试:防止虚假新闻》题库
2、判断题 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
3、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
4、判断题 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5、判断题 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
6、判断题 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
7、判断题 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8、判断题 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
9、判断题 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交代消息来源就构成了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
10、判断题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11、判断题 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12、判断题 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3、判断题 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
14、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15、判断题 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闻。()
16、判断题 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17、判断题 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
18、判断题 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
19、判断题 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
20、判断题 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21、判断题 “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
22、判断题 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
23、判断题 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
24、判断题 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25、判断题 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
26、判断题 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得的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27、判断题 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
28、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29、判断题 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
30、判断题 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而形成新闻报道。()
31、判断题 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32、判断题 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
33、判断题 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
34、判断题 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
35、判断题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36、判断题 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
37、判断题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
38、判断题 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
39、单项选择题 ()是新闻的生命。
A.市场性 B.奇异性 C.真实性 D.趣味性
40、判断题 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