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
点击进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迅速掌握更多的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A.传递--接受式
B.引导--发现式
C.自学--辅导式
D.探究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传递一接受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2、问答题 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3、问答题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4、单项选择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的策略是()。
A.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的描述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B、C项,组织策略是儿童在识记过程中根据记忆材料的不同意义,将其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并根据记忆材料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
5、单项选择题 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6、单项选择题 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这种方法,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7、问答题 什么是巩固性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8、单项选择题 教生物的孙老师询问了几个学生努力学习生物的原因,得知小娜是因为喜欢研究小动物、小植物而喜欢生物课;小宾是因为生物课学的好同学们都会崇拜他,都会听他指挥;小月是因为学好了生物,孙老师就是表扬他。小娜、小宾、小月的学习动机分别是()。
A.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9、问答题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0、单项选择题 “蹒跚学步”属于动作技能学习的()。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操作模仿
D.操作熟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阶段,学生仅仅是观察动作过程并未开始技能学习;操作熟练阶段可以非常熟练的运用操作技能了,不符合"蹒跚"的表现。
11、单项选择题 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称()。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方法"。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讲授法和参观法,容易发生混淆的是实验法和演示法。其中,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其行为主体是教师。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其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从题干可知该教学方法是演示法。故选D。
12、单项选择题 北京某小学的韩老师教《长城》一文时,带领学生登上长城实地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参观法
C.实习法
D.演示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13、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有趣的食物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材料二:"拥有好心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8-13页]
材料三:"解简易方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6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趣的食物联系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会辨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课堂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播放多媒体课件:螳螂捕蝉的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一只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黄雀……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在这个例子中,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螳螂→黄雀)提问:螳螂为什么要捕蝉,黄雀为什么对螳螂虎视眈眈?那蝉吃什么呢?黄雀会不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呢?(完善板书:树汁→蝉→螳螂→黄雀)
3.谈话: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评析: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也进一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熟悉了用箭头表示的方法。同时安排学生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14、问答题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采用分数,奖品等外部激励非常有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必须增强内部学习动机,作为小学教师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2)加强对学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
(2)加强对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3)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5)进行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15、单项选择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A.直接经验为主
B.间接经验为主
C.生活知识为主
D.生产知识为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其中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故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
16、问答题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一种需要是生长需要。
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做出较为"安全"的选择,即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17、问答题 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发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18、单项选择题 三年级数学李老师在教学《测量》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后测量教室里桌椅、讲台的长、宽、高等数据,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A.实物演示法
B.社会实践法
C.情景教学法
D.实习作业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19、单项选择题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20、单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
②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
③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
④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⑧
D.②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动机强度和任务难易度之间的关系是: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由此可知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正确答案选C。
21、问答题 教师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2)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22、单项选择题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A.具体细则
B.基本要求
C.方针政策
D.具体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3、问答题 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1)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选择教法:
(2)写三种计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等。
(3)教案的编写。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教案有图表式和文字式两种,常常包括课题、导入、呈现、运用和总结五部分。由于教案是预设的,因此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境。
24、单项选择题 关于任务难度与努力程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任务越简单,越能激励自己努力
B.任务越难,越能激励自己
C.中等难度的任务比太难或太易的任务更容易激励自己
D.任务难度与努力程度没有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单项选择题 六年级的小文看到姐姐读了研究生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便决定为了好工作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看,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属于间接动机。从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来看,是与长期目标相联系的,属于远景性动机。故选B。
26、单项选择题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育原则是()。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努力求知的意图就不要去引导他,没有想弄清问题的好奇心就不要去启发他。它旨在说明实行启发性教学原则时启发时机的选择。故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故选D。
27、单项选择题 孙老师在讲授《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将课文的语文知识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讲授,而且通过花生朴实的品格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巩固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单项选择题 王老师在给学生讲鱼类动物时,拿鲸鱼举例,解释说鲸鱼是用肺呼吸的,而鱼类的本质特征是用腮呼吸的,所以鲸鱼不属于鱼类,防止学生把“生活在水里”“外形与鱼一样”当做本质特征。王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概念分析
D.变式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9、问答题
有位体育教师在讲授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时,他首先讲解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要领,然后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学生:"什么样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同学们齐声回答道:"圆的东西。"教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圆的东西最容易滚来滚去,你们能不能在做这个动作时把身体变圆一点呢?"下面我做一次示范你们要认真看,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训练,很快全班学生便掌握了前滚翻和后滚翻的动作技能。
请问该体育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四个教学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体育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体育教师语言讲授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
(2)谈话法。通过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思考,近一步深化对动作要领的明确。
(3)演示法。通过体育教师亲自示范做现场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
(4)练习法。通过分组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去做,进而掌握动作技能。
30、单项选择题 韩老师在讲镁条燃烧的特点时,从实验室里给大家拿来了镁条,在教室给我们演示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这里韩老师采用的教学法是()。
A.情景教学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现场教学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点击进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
点击进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