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儿童文学》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单项选择题 下列有关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层次结构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学前教育的终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定
B.具体活动目标是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服务的
C.学前儿童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自己制定的
D.教师制定具体活动目标要符合年龄阶段目标,终期目标往往不过多考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名词解释 知识散文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幼儿散文,它是幼儿散文的一个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幼儿散文,它是幼儿散文的一个重要门类。
3、单项选择题 幼儿戏剧的特点之一应当具有()。
A.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意义
B.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
C.单纯而有趣的戏剧冲突
D.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问答题 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有哪几个流派?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有三个流派: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有三个流派: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论可细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可分为机械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次提出。它把儿童的语言看作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性模仿说在20世纪20-50年代很流行,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他们认为当儿童对某一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时,就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选择性模仿。
(二)强化说。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斯金纳提出了“自动的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的概念。
(三)中介说。代表人物是汤勒曼、莫勒、斯塔茨等人。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刺激-反应联结中加入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斯塔茨认为在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有一系列因联想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所构成的中介体系,这个体系说明了刺激和反应的传递性。
二、先天决定论。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决定儿童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是指语言知识,即普遍语法知识。
(二)自然成熟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纳伯格提出的。其基本主张如下:第一,语言能力的先天性;第二,语言能力的自然成熟;第三,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三、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认知说。以皮亚杰为代表,认知说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第二,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第三,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二)规则学习说和社会交往说
规则学习说提出者和赞同者主要有布朗、弗拉瑟、伯科等学者。认为儿童具有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但这种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儿童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
社会交往说主要是布鲁纳、贝茨等学者的理论主张。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他们还认为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5、单项选择题 “儿歌”这一名称广泛使用沿用至今,是在().
A.明清时期
B.20世纪30年代
C.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以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单项选择题 儿童早期识字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发展密切相关。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外部语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单项选择题 金近的《小猫钓鱼》生动地说明().
A.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B.刻苦锻炼才能获得成功
C.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成功
D.小猫钓到一条大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单项选择题 讲述活动的语言独白特点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经历()的过程。
A.独立完成编码
B.从独立完整发码到独立完整编码
C.独立完整地发码
D.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单项选择题 早期阅读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具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它包括()两个含义。
A.精神环境、物质环境
B.丰富的图书和教师的及时指导
C.幼儿自主的阅读和家长的陪伴
D.师幼互动阅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单项选择题 说明性讲述是()。
A.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B.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讲述出来
C.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
D.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问答题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正确说普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正确说普通话,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发儿童对阅读与书写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12、单项选择题 与围绕已有经验进行交谈的谈话活动不同,讲述活动要求有一个()。
A.话题
B.凭借物
C.学具
D.教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名词解释 题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文学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的具体材料,即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文学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的具体材料,即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一组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对完整的具体事务。
14、单项选择题 儿童从()岁左右开始说话,进入单词句的阶段。
A.0.5
B.1
C.3
D.5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单项选择题 外国童话被大量译介到中国是在().
A.清代初期
B.清代末年
C.上世纪三十年代
D.五四运动之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单项选择题 “大门闩,二门鼻,笤帚疙瘩”角色出自儿童剧()。
A.乔羽的《果园姐妹》
B.老舍的《宝船》
C.包蕾的《小熊请客》
D.刘饶民的《小兔子领尾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单项选择题 勒纳伯格认为,语言既然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
A.重复期
B.关键期
C.升华期
D.强化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问答题 论述儿童前语言发展状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语言学习,为正式的语言运用做好了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的语言学习,为正式的语言运用做好了准备,这段时间内儿童的各种语言学习现象通常被称为前语言现象或前语言发展。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1)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正常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不仅能够听到声音,而且还以某种能帮助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去感知语言。最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将出生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内儿童逐渐发展起来的前语言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辨音—辨调—辨义。
①辨音水平(0~4个月)
这个时期他们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
A.婴儿首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B.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
C.大约在两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言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因为发声位置和方法造成的语音的差别,这些现象表明婴儿开始注意并逐渐获得对语音内部要素的感知和分辨能力。
②辨调水平(4~10个月)
进入辨调阶段后,儿童的前语言感知水平向前跨了一大步。他们开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高、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性交往作用的反馈。
③辨义水平(10~18个月)
这个时期,儿童越来越多地感知人们说话时将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言的语义内容。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展指儿童正式说话之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做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①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
②音节发音阶段(4~10个月)大约从4个月起,婴儿发音出现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婴儿发音有了一定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内容与以前不同,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结合。
③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
该时期,婴儿力图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某些词语发声。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婴儿期存在一些交际的倾向和表现。这种表现可以称为前语言交际。前语言交际是儿童获得语言之前,用语音及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进行交往的现象。这种特定的交际能力在前语言时期也划分为3个阶段:
①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
②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
③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已经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结合,使这种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他们还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来达到交际的各种目的。
19、单项选择题 由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卡通形象是()。
A.《米老鼠》
B.《猫和老鼠》
C.《加菲猫》
D.《鼹鼠的故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单项选择题 儿童语言文学作品向幼儿展示的成熟语言,首先表现在丰富多样的()方面。
A.语音类型
B.句法结构
C.文字知识
D.构词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1、单项选择题 好的图画故事书中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应该是()。
A.文字说明图画
B.图画解释文字
C.图画与文字互补
D.图与文字无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名词解释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开。
23、单项选择题 童话《大萝卜》的作者阿•托尔斯泰是()。
A.法国作家
B.英国作家
C.俄国作家
D.意大利作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名词解释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类活动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
25、单项选择题 幼儿散文的篇幅一般在()。
A.四百字左右
B.二千字左右
C.五千字左右
D.一万字左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问答题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语言产生于社会、存在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语言产生于社会、存在于社会、发展于社会以及依存于社会。
27、填空题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有()的影响、成人的语言观念的影响和对待()的态度的影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社会生活环境;儿童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社会生活环境;儿童
28、填空题 儿童的前言语阶段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音核心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语
29、问答题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2.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30、单项选择题 讲述活动的凭借物决定了儿童讲述的()。
A.内容和方向
B.时间和频率
C.语言交流的形式
D.语言活动的场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儿童文学》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