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古雅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王国维标举的“古雅说”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王国维标举的“古雅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
(2)古雅说主要是从形式的角度提出的理论要求。王国维所谓古雅是与优美、宏壮相比较而存在,既要分离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要融合于优美、宏壮而成为艺术内容的原质。古雅说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
(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2、问答题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3、填空题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心画心声总失真;潘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心画心声总失真;潘岳
4、填空题 陆机的审美理想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应、和、悲、雅、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应、和、悲、雅、艳
5、填空题 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出了()的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情文互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情文互用
6、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味
7、填空题 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童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童心
8、名词解释 《南词叙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此书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此书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2)本书分“鄙见”(即理论批评)和“著录”(即戏曲篇名目录)两大部分。著录部分也包括对南戏脚色、科白等的简单记录。
(3)此书热情扶持南戏,反对一味重北杂剧而轻视南戏;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的风气。
9、多项选择题 叙事类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性格整体,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A.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
B.在哲理化的基础上,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C.在形象性的基础上,理念性与经验性的统一
D.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
E.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填空题 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性灵”的口号,他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是一致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童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童心
11、问答题 论述严羽诗论的贡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严羽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探索诗歌规律的,他提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严羽是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探索诗歌规律的,他提出的“别材别趣”、“妙悟”等一系列理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和创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师法对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言语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
(3)严羽诗论影响深远,他“盛唐为法”的主张为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他重视情性的主张也对公安派和竟陵派产生了影响。他的兴趣说也明显影响到王士祯的神韵说。
12、问答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13、问答题 论述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14、问答题 严羽为什么提出“以盛唐为法”的主张?试作分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严羽论诗“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
(2)严羽把“以盛唐为法”看作是诗人有“识”和“入门正”的标志。这是他按照自己的的审美标准,通过对历代诗歌进行比较之后而提出的观点。
(3)“以盛唐为法”的理由是:第一,盛唐诗歌特别追求“兴趣”,具有吟咏情性、不落言筌、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第二,盛唐诗歌属于“透彻之悟”,是自觉运用妙悟的艺术思维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三,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既气势宏伟,感情豪宕,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又在整体风貌上雄浑深厚,具有自然含蓄而又深沉的内在力量。
(4)“以盛唐为法”这一命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是对苏轼、黄庭坚以及江西诗派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有力针砭,同时也批评了“四灵”及江湖诗派缺乏雄壮笔力和浑厚气象的诗风。
15、填空题 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体裁;才性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体裁;才性
16、填空题 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性指作家的才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体性;体貌、风格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体性;体貌、风格
17、单项选择题 被章学诚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是()
A.钟嵘的《诗品》
B.欧阳修《六一诗话》
C.杜甫《戏为六绝句》
D.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问答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19、问答题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文学批评既是沟通文学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性活动,又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文学批评既是沟通文学创作和社会接受的中介性活动,又是独立的的人文学科,当批评家以文学方式传递的美感印象吸引着读者的审美关注时,批评便发挥着引导和深化艺术欣赏、增强读者审美愉悦的功能。
②文学批评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它的性质和功能不能不首先受到文学特征的制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批评者审美批评和意义阐释的的不确定性。批评家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批评家美感领悟和美感传递的方式决定了批评写作的艺术化特点。文学批评的审美性特点,必然吸引着读者的审美关注,并由此激发读者美感的功能。
③文学批评的更重要的职能是通过它的艺术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20、单项选择题 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1、名词解释 (严羽的)“妙悟”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r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22、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3、填空题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诗天然浑朴之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
24、问答题 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前,应具备三种要素:其一、观察万物;其二、阅读古籍;其三、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2)观察万物主要是为了获得创作素材和想象力,要求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阅读古籍主要用以提高写作水平;崇高的志向主要是用以指导文学创作。
(3)陆机既重视作者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既重视作家创作思想,也重视表现思想的技巧。
25、单项选择题 贺拉斯把文学批评比喻为()
A.试金石
B.绊脚石
C.磨刀石
D.风景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填空题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师其意,不师其辞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师其意,不师其辞
27、多项选择题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内指性
B.音乐性
C.陌生化
D.本色化
E.表现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问答题 简述库勒的五种解构策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柏拉图、康德、卢梭、奥斯丁、索绪尔、弗洛伊德等人的阅读,总结出五种解构策略:
(1)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
(2)注意搜索那些凝聚不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从而找出解构文本的契机。
(3)重视文本中存在的与某种权威解释相异的成分和形式。
(4)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展示对该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的分歧。从边缘入手,迂回进攻,以期拆散文本的“结构”,证明其破绽百出。
29、问答题 论述沈璟格律论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沈璟是明代后期戏曲吴江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戏曲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沈璟是明代后期戏曲吴江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戏曲理论著作今存《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
(2)格律论是沈璟曲论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为三点:其一,辨平仄。选用平声字时要区别阴平与阳平,选用仄声字时要分辨上声和去声,用平声不谐时可用入声替代。其二,严句法。强调顺句和拗句之别,反对随意变动。其三,守古韵。他主张严格遵守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初宋濂等人编的《洪武正韵》,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3)沈璟论曲注重实际演唱效果,而对内容重视不够。他谈曲论而采用套曲形式,亦可见他对此道的谙熟和酷爱。
30、名词解释 (孟子的)“养气”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