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小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名词解释 一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次结夏安居。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次结夏安居。
3、问答题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净土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净土是与这个苦聚尘世相对的没有烦恼的清净佛国世界。佛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净土是与这个苦聚尘世相对的没有烦恼的清净佛国世界。佛经中谈到的佛国净土很多,其中常见的如阿弥陀佛的佛国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国琉璃光世界,文殊佛国遍现观世界,无烦恼佛国欢喜世界,弥勒佛国喜足天等等。
往生净土,虽非解脱,不是终极目标,但具有无比殊胜的闻法、消业、解脱的条件,因此是人天之中殊胜的一种善果。修净土的人,无论是往生哪个净土,都比一般的天殊胜,因为净土没有继续造业的环境条件,不会下堕,可以直接上升。所以,很多修行人都选择了这个道路,包括修密法的人也是这样,如果即生不能成佛,最后一招就是往生净土或者往生空行国,通过这个阶梯继续上升。
4、问答题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
“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
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
“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做,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5、名词解释 十法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6、名词解释 九类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胎生、卵生、□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胎生、卵生、□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7、名词解释 一切种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8、问答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9、单项选择题 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0、单项选择题 二乘人是指()
A、人、天
B、富人、贫人
C、声闻、缘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填空题 禅门以:「(),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立文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立文字
12、名词解释 二种资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13、问答题 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14、单项选择题 观十二因缘而(1)悟道者,称为 ()
A、缘觉
B、声闻
C、菩萨之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5、问答题 真实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怎能证明是存在的呢?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真实存在用“看到”和&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真实存在用“看到”和“看不到”进行衡量是没有理性知识的一种粗浅的看法。如果根据这种观点,除了有形有色的物质以外,其余存在就该一律否定。
以“看到”与“看不到”论存在与否,像抽象的规律、共性、思想观念、人的意识等属于精神范畴的存在,没有一样能看得到。
从物质的角度讲,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太阳光、宇宙射线等也看不到,电磁场、量子场、粒子世界肉眼看不到,时空相隔的存在,如过去和未来世的事物,远距离的事物和隐蔽事物都看不到,但谁也无法否认以上事物的存在。
然而以佛法而论,存在分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和非世俗智感知对象的存在,有有形事物的存在和无形事物的存在,有物质的存在和精神意识的存在,有感觉经验的存在和非感觉经验的理性认识领域的存在。
因此,不能把看得到和看不到当作存在与否的标准。《因明释量论》中说“未见未必不存在”,就是针对上述这种观点说的。
16、问答题 比如大威德两个角表二谛、三十四臂加身语意表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些肯定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游戏。这些表法是否有深刻的内涵?对于真正实修的时候指导意义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三十七道品是修持成佛的位次和阶段,大威德的这些表义也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三十七道品是修持成佛的位次和阶段,大威德的这些表义也是代表修持的位次,在大威德仪轨里面也是在形象表义的时候才说的这些,说明修持大威德就可以经历这些从凡夫到成佛的阶段,直臻佛果。这就是指导意义,同时也说明大威德是纯正的佛法,而并非一般不懂的人所说是外道法,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7、问答题 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童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伽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
神通佛教有,而且瑜伽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也有。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神通。
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
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恶运。”
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长傲慢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报应。
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分神通,就多造一分恶业,有神通又有什么好处呢?
18、名词解释 一乘之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19、单项选择题 智者大师是()的祖师。
A、三论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名词解释 一日三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书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书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21、单项选择题 佛陀在()为五比丘说法。
A、七叶窟
B、王舍城
C、鹿野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单项选择题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是()所说。
A、太虚
B、虚云
C、圆瑛大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问答题 “安神开光”是什么意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安神开光”是按照密法仪轨,对塔殿、佛像等圣物进行的一种装藏开光的加持活动。
按照密教的说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须经过装藏、安神开光等符合仪轨的加持,否则,形同摆设,不具备三密效应和加持灵气,甚至还会邪气附体,产生副作用。
“装藏”就是在立体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种类装进经过特殊处理的经卷、咒文和舍利等圣物,给画像在背面书写经文和咒文。
安神开光法包括驱邪、洗秽、观佛、迎佛、供养、诵咒、化形、安神、开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内容,仪轨有繁简多种。
24、名词解释 三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身业,口业,意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身业,口业,意业。
25、名词解释 二爱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26、名词解释 十玄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通此义,则可入於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日缘起。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27、问答题 为什么要思考无常?有什么利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俗话说:“纵有金山银山,临终也带不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俗话说:“纵有金山银山,临终也带不走一文。”想到人终究要死,死后身外之物一切皆失,可以淡化对今世眼前利益的贪心。
(2)过去有老修行说:“今晚临睡脱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说“这口气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气吐出”,生命就是如此危脆,死亡会随时来临,种种天灾人祸,水火盗贼、王难战乱、车祸病魔等等,一口气不来就完了。意识到死无常,就不会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推后天,或指望退休后再修。有没有明天、有没有退休还很难说呢。怎么面对死亡?身后又怎么办?这就要赶紧计划,做好安排。
(3)觉悟到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走向死亡,每过一日寿命就减少一日、死亡就向自己逼近一日,就会提醒自己放弃对虚幻事物的迷恋,将宝贵光阴用来求取人生真价值。
28、问答题 四神足的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29、名词解释 五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30、问答题 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过去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转的全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的一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整体”观念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最大特点。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到来世,只考虑今世的苦乐处境而不追溯过去世的因缘,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就表现在这类问题上。
佛教来世的幸福并不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造福行为。这种造福的高尚道德行为,利己利众行为,本身是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如人的高尚行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利乐和人类道德的堕落所引起的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祸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觉察到这种今世的利害现象,认识不到长远的利害关系,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