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社会学》题库
点击进入《社会学:社会思想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
2、问答题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3、问答题 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相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董仲舒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l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董仲舒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把孟子“义理之天”的“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人之(为)人本于天。”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得到赏或罚。
②董仲舒根据时代需要对孔子之学作了很多新的解释,并糅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特别是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神学思想体系。对此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③他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和他的思想体系是完全相符的,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同时,他的理想社会是具有封建统一色彩的社会,这是历史趋势和现实社会在其理想中的反映。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设计的,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对封建制理想社会的憧憬。
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孔孟的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4、名词解释 社会思想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5、问答题 简述帕累托的非逻辑行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非逻辑行为是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逻辑的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非逻辑行为是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逻辑的行为,是指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与目的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反之都是非逻辑行为。非逻辑的行为又分为四类:
(1)手段与目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为;
(2)行为与结果之间只存在主管联系的行为;
(3)行为的手段与其结果之间存在着的逻辑的关系;
(4)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符合行为者初衷的所谓事与愿违的行为。
6、问答题 简述老子、庄子社会思想对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㈠不同点:
①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老子没有。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是人间烟火、吸风饮露、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被褐怀玉”、权谋术数混兮若浊的世俗中人。
②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老子之学与法家、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关系,而庄子的思想则赋予艺术情味,中国后世的文学艺术常作山林的出世之想,似乎可以追溯到庄子。
㈡相同点:
①二者的社会整合方案的核心都是任其自然之道,无为而治。
②庄子的社会理想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朝自然主义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7、名词解释 进化共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的具体内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结合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深入分析结构分化的具体内容时提出,它是用来概括各个社会在进化历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普遍的制度性特征的,包括分层结构,政法结构的文化合法性,科层制,市场体制,普遍性法则,民主体制。
8、问答题 孟子的仁政与社会理想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仁政是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仁政是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不忍人之心”与“推恩”“寡欲”“养心”“反求诸己”和“明人伦”。
②理想社会:
a生活指标是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养生丧死无忧。
b进行统治的政治原则是统治者实行“推恩而及四海”的统治原则,人人遵守“行仁义而去利”的价值导向,“制民恒产”的政治经济学说。
“制民之产”:使民众家家有可耕之地,有可居之宅。孟子提出。
9、问答题 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
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
“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
10、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明分使群”。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分”约略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分”约略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分工,分工意味着整体中的各部分分别发挥作用而又彼此相互配合。“明分使群”即明确有秩序的分工才能使各部分有序为整体工作,从而整体协调发展,达到群的功效,实现群的目标。“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11、填空题 ()指出人们以多种方式向他人表现自己,这种种方式都旨在影响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的印象。他称之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戈夫曼;“印象管理”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戈夫曼;“印象管理”
12、名词解释 社会静力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是从社会的横断向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13、填空题 《社会分工论》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涂尔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涂尔干
14、问答题 论礼产生的基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二、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三、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15、问答题 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㈠“名教”即儒家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㈠“名教”即儒家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是相矛盾的,把名教作为造成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㈡嵇康的名教致乱论,明确的告诉人们,封建的名教纲常等规范绝非人们自然属性的体现,名教和自然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大胆而深刻的揭露,在封建时代有强烈的战斗性。
16、名词解释 民生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详细解释)民生主义为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详细解释)民生主义为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一。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简称为“涨价归公”。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在有关资本的课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
17、问答题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本题解析:试题答案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
“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18、名词解释 黄宗羲定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19、填空题 现代西方社会学分为三种主要思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
20、问答题 简述帕森斯的行动概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的目标导向,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的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第二个要素是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形象其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状态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手段和条件。
(1)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2)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那些阻碍其现实目标的客观要素。
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所为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阻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规范取向。
21、填空题 ()的理论旨在克服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的错误对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布迪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布迪厄
22、填空题 权力精英理论只是米尔斯对()的诸多贡献之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冲突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冲突理论
23、问答题 韩愈排斥佛老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愈排佛的原因之一,是他看到了佛、道特别是佛教势力发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愈排佛的原因之一,是他看到了佛、道特别是佛教势力发展到了影响唐代社会经济的程度。既影响了政府的税收,也给人民造成负担,从而引起社会动荡。韩愈排斥佛、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关注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目的是为了给儒家社会思想争地位。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是反佛。对道教则不像对佛教那样激烈。他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正统思想文化,佛教是外来的“夷人之教”,破坏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等级和伦理纲常,必然造成“人道乱”。
24、问答题 简述老子的道法自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dq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和发展看做是人类破坏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续长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
25、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处世态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中讨生活。在社会交往态度方面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中讨生活。在社会交往态度方面,庄子主张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26、填空题 ()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旗号。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莫尔的乌托邦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莫尔的乌托邦
27、问答题 如何评价《礼记》中对礼之社会功能的论述?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礼记》继承发展了儒家的礼治思想。
《礼记》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礼记》继承发展了儒家的礼治思想。
《礼记》中的礼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第二,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
第三,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第四,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礼可节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心。第五,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
第六,表现在对人的教化方面,礼有潜移默化,防微杜渐之功。“故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
28、问答题 简述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启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启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伪”即人为因素,包括师法教化包括教育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包括“积靡”“注错习俗”和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等方法。
29、问答题 简述默顿的潜功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潜功能是指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默顿指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潜功能是指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默顿指出,过去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显功能的分析,这种对潜功能的忽视损害了功能的分析方法,并列了潜功能的方案;即回答下面五个问题:
第一,潜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第二,参与者所不了解的是机制还是后果?
第三,为什么参与者不了解这一后果?
第四,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
第五,我们所分析的是哪一个后果?
默顿认为,可以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推动潜功能分析等的深化,他把潜功能分析列为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30、问答题 简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广泛的精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广泛的精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或冒尖的人。侠义的精英是指少数的统治者。
社会的特点是由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统治精英的性质又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情绪即剩余物决定的。
帕累托认为,一个政权存在的时间越长,组合体持久性的情感在统治集团中就越趋向于减少,而这种剩遗物在下层群众中保留较多。组合本能丰富的统治者一方面会变得更加贪婪堕落,为了满足其贪欲,大量收刮民脂民膏,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另一方面会变得软弱无力,不善于运用暴力进行统治,这种情况会引出灾难性的后果,旧的精英被消灭了,新的精英上台,又一轮循环开始。
帕累托认为政治变化的形式就是一种类型的精英取代另一种类型的精英循环,这就是他著名的“精英循环论”。
点击进入《★社会学》题库
点击进入《社会学:社会思想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