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题库
点击进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项关于城镇与乡村的比较研究中,不准确的是()。
A.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相似于乡村
B.城镇有比乡村更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C.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D.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2、多项选择题 以下各项中,关于城市化论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B.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
C.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
D.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生活方式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乡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统一的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印为城市化。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3、单项选择题 在克里斯泰勒提出的最基本的等级体系中,克里斯泰勒认为,一般而言,在经济开放、交通便利的地区,()是主要的。
A.市场原则
B.经济原则
C.行政原则
D.交通原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多项选择题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通过对城市内部的()等的研究,进而研究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
A.地域空间
B.社会空间
C.经济空间
D.政治空间
E.文化空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单项选择题 1959年戴维斯(Davies)在其对开普敦的研究中,提出了()的概念。
A.硬核
B.核缘
C.软核
D.中心商务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1959年戴维斯在其对开普敦的研究中认为,墨菲和万斯定义的CBD范围太大,应将电影院、旅馆、办公总部、报社出版业、政府机关等用地排除在外,他提出了“硬核”的概念。
6、多项选择题 下面关于“推拉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高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而农村由于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在推拉作用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B.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高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推力”,而农村由于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拉力”,在推拉作用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C.城市病产生一种推力
D.推拉说对于分散化阶段包括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没有意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所谓“推拉说”,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高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而农村由于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在推拉作用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这种推拉说,主要用来说明集中城市化阶段的运行机制。对于分散化阶段包括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同样有其意义,只是移动的方向和主体位置发生变换,"城市病"产生一种"推力",而优美的环境和低价的土地成为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的“拉力”。
7、单项选择题 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美国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8、单项选择题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A.外延和飞地
B.向心与离心
C.景观和职能
D.积极和消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或扩散型城市化。
9、单项选择题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具有()特点。
A.单一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地域的核心区域
B.单一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
C.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国家的核心区域
D.多核心、交通走廊、规模特别庞大、密集的交互作用、地域的核心区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10、多项选择题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
A.土地利用指标
B.主要指标法
C.复合指标法
D.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C
本题解析: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1、单项选择题 ()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A.首位度
B.城市金字塔
C.城市首位律
D.位序-规模分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城市首位律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他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体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12、单项选择题 在城市边缘区结构中,C·伯里安特具体划分城乡连续带为四个带,并阐明其与城市的关系。其中()表示自然景观受城市的影响小,但已有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存在,可以感受到城市的影响。
A.内边缘带
B.外边缘带
C.城市阴影区
D.外围农业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单项选择题 1913年()通过对实际城市人口资料分析,最早发现城市规模和位序的乘积为常数。
A.马克·杰斐逊
B.奥尔巴克
C.罗特卡
D.捷夫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4、单项选择题 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为K=()系统。
A.3
B.4
C.7
D.6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按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15、单项选择题 据L·鲁斯旺等的意见,城市边缘区一般为()10km左右的环城地带。
A.城市建成区以外
B.城市中心区以外
C.城市外环
D.城市密集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据L·鲁斯旺等的意见,城市边缘区一般为城市建成区以外10km左右的环城地带;伯里安特认为是从城市边缘向外延伸6~10英里(也即相当于10~16km)。我国学者、华东师大教授严重敏认为,可以以城市建成区半径为划分依据,如建成区半径为5km,可以向外延伸5km环带作为边缘区范围。
16、多项选择题 目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为社会区分析和生态因子分析,社会区分析由()于1949年在《洛杉矶的社会地区》一书中提出。
A.史域奇
B.贝尔
C.威廉斯
D.纳克斯
E.佩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多项选择题 区域城市化预测方法主要包括()。
A.综合增长法
B.主要指标法
C.时间趋势外推法
D.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
E.联合国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单项选择题 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
B.统计分析
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D.统计描述方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在方法上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对比,最后采取了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96个城市16个工业部门产值的百分比值和3个城市规模变量,组成295×19的资料矩阵,首先借助于沃德误差法的聚类分析取得科学、客观的分类结果,再借助于纳尔逊统计分析的原理对分类结果进行特征概括和类别命名。
19、单项选择题 在戴维斯的研究中,CBHI(),CBII()的地区为“硬核”。
A.>4;>80%
B.>1;>50%
C.>80%;>4
D.>50%;>1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在戴维斯的研究中,C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20、单项选择题 查普林认为价值观念具体体现在行为的四个过程上。这四个过程是()。
A.认知、感受、选择和决策
B.明确的目标、认知过程、消费选择以及行动
C.需求的感受,目标的明确,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以及决策和行动
D.组织行为、需求感受、决策和行动以及认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查普林认为城市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行为的四个过程上。这四个过程是:①需求的感受;②目标的明确;③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④决策和行动。
21、单项选择题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指出,当霍夫曼系数在1.5与3.5之间(不包括1.5和3.5)时,则处于工业化()。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单项选择题 一般来说,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时期出现了第一次反向城市化。
A.“一五”计划
B.“大跃进”和国民经济恢复
C.“文革”
D.改革开放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单项选择题 目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两种研究方法为社会区分析和生态因子分析,社会区分析的第二步是()。
A.指标的选取
B.对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以国情统计区为单位,选取能用数字表示的指标
C.分区计算指标的得分
D.以指标的组合情况决定各区的特性,并对各区进行归并,形成不同的社会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4、单项选择题 城市经济增长体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开放度、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经济体制。其中()始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A.资源的开发利用
B.经济开放度
C.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D.经济体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单项选择题 德国学者()首次认识到城市边缘区现象。
A.路易斯
B.奎恩
C.汤姆斯
D.鲁斯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单项选择题 美国区域科学家()对区域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作了经典的理论概括。
A.迈克尔·波特
B.凯恩斯
C.卡恩
D.弗里德曼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7、单项选择题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地域过程,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内容。一般而言,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是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基础。
A.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
B.产业发展一体化
C.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
D.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单项选择题 战后,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
A.中心地学说
B.工业区位论
C.农业区位论
D.城市土地利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9、单项选择题 城市化的概念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广泛应用城市科学领域。
A.史域奇
B.赛达
C.威廉斯
D.贝尔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单项选择题 在经济增长的原理中,对供给基础理论来说,()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原则”是供给基础理论的代表。
A.缪尔德尔
B.卡恩
C.凯恩斯
D.罗斯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题库
点击进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