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法学》题库
点击进入《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问答题 张裴《律表》中的法律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裴是西晋时与杜预齐名的律学家从他注释《泰始律》的专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裴是西晋时与杜预齐名的律学家从他注释《泰始律》的专门著作《律表》来看,他对法律理论,特别是刑法原理有独到的见解,对立法和审判的研究也比较全面和深刻。具体来说,张斐在法律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礼率律。张斐同杜预一样,也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他认为,《泰始律》的体例结构体现了“礼乐抚于中”的原则。
(二)《刑名》的性质和作用。《刑名》是《泰始律》的第一篇,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相似。将《刑名》置于篇首是从魏律开始的,它表明了封建立法技术的成熟。晋律继承了这一改革成果。首先对这一改革成果作出理论说明的是张斐。张斐说,《刑名》之所以置于篇首,是由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它是整部法典的“纲领”。这一解释对魏晋以后的立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后各朝的立法都将《刑名》放在篇首,再没有异议。
(三)“理直刑正”。“理直”就是法律要体现纲常名教;“刑正”是指适用法律要做到宽严适中,轻重得当,有罪必罚,罪刑相符。张斐认为,“理”是法律的灵魂,只有“理直”才能“刑正”,所以“理直刑正”应该成为立法和司法的总原则。张斐在注释《泰始律》时也充分贯彻了这一原则。
1、明确区分和规定了各种犯罪概念。张斐认为,区分和规定各种犯罪概念是“理直刑正”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对《泰始律》中的“故意”、“过失”等法律用语和“恶逆”、“不敬”等有关的具体罪名作了解释,既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理”,也具有刑法理论上的普遍意义,有一定的科学性。
2、提出了“随事取法”、“临时观衅”的司法原则。张斐认为,“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理”,不能机械地死守一成不变的法律条文,应该“随事取法”、“临时观衅”。张斐主张实行类推定罪和“以例求其名”(即以判例定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理”,以达到“理直刑正”。3、提出了“刑”、“理”、“心”、“情”、“事”综合的审讯原则。张斐认为,在具体案件的审讯中做到“理直刑正”,必须遵循“刑”、“理”、“心”、“情”、“事”综合的审讯原则。即依据刑法,以“理”为指导,在查清犯罪人的动机、心理状态和犯罪事实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决。
2、单项选择题 晋代思想家中,主张“复肉刑”的是()
A.刘颂
B.嵇康
C.王弼
D.鲍敬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问答题 如何理解商鞅的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商鞅关于法的起源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是他进行社会改革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商鞅关于法的起源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是他进行社会改革的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1)商鞅变法是以其进化的历史观为为理论根据的。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经历了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他说:“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宫。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尚)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在上世阶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时“上贤而说仁”,即以道德观念的“仁”来维持社会秩序,没有强制手段。到了“贵贵而尊官”的下世,情况就不同了。“人们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社会混乱,争夺激烈。于是出现了“圣人”制定出各种制度以“定分”、“止乱”。首先是“定分”,“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这实际是上确认土地的其它财产的所有权,规定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是“立禁”,即制定侵犯私有财产等行为的法律、禁令最后是“立官”、“立君”,即设立官吏以及统辖官吏的国君。商鞅所讲的“定分”、“立禁”、“立官”、“立君”,就是国家和法律产生、建立的具体过程。显然,商鞅对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圣人”为了救乱而创造也是毫无根据的。但这种法的起源论摆脱了天命神权观念,认为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力图从财产关系上来探讨法的起因,这是难能可贵的。
(2)变法论。为了推行变法,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论。变法前夕,商鞅同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一次是否要变法的论争,《商君书•更法篇》生动记录了这次论争的内容。甘龙、杜挚等竭力反对变法,公然提出了“法礼无过,循礼无邪”的口号。商鞅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认为治民的礼与法不应一成不变,如果不适合形式的需要,就应该加以改变。“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所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古代先进的帝王常常是“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鞅不但反对复古倒退,而且反对保持现状,固步自封,明确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的主张。“法古则后于世,修今则塞于势”,统治者制定政治和法律,必须从实际出发,“明世俗之变”。只有“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显然这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4、多项选择题 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E.法学盛衰与政治相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多项选择题 下列思想命题中,哪些属于荀子的命题?()
A.隆礼重法
B.明分使群
C.平政爱民
D.有治人,无治法
E.贵贱有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填空题 ()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夫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夫之
7、单项选择题 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多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墨家的法律思想有()。
A.兼爱、交利
B.尚同、尚贤
C.无为而治
D.非攻
E.一同天下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填空题 “仓廪实而则知礼节”是由先秦法家先驱()提出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管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管子
10、名词解释 以礼率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所有的律条都必须折中于“礼乐”,与“礼乐”相符合。这就是他所主张的以礼率律。张斐的这一思想弘扬和推进了封建正统法理思想所坚持的礼法合一、纳礼入律的立法原则。
11、填空题 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为基本原则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亲亲”“尊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亲亲”“尊尊”
12、单项选择题 杜预主张以()为标准解释法意。
A.名分
B.民意
C.礼法
D.君主的意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问答题 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法律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沈家本论述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内容甚多,而且还夹杂着儒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沈家本论述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内容甚多,而且还夹杂着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但最主要的是下面四点:
1、论法的性质和作用沈家本是沿袭先秦法家的观点来解释法的概念。他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也。”至于法的作用,沈家本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他说:“为政之道,首在立法以典民。”他是极力主张以法治民的。他认为,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衰同其法度的好坏有密切关系,只有“朝政明,而法度立”;也只有法度立,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能长治久安者也”。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沈家本还不能揭示法律的阶级本质,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超过历史上封建法学家所能达到的境界。
2、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沈家本认为,法律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补充和修改,不能因循守旧。而且,目前我国介于列强之间,迫于列强的压力,想守也守不住。
3、法须统一、平等沈家本针对清末制定新律之后,旧律并未废除,新旧参差不齐,对同一种行为的处罚,新律和旧律规定不一,提出了断罪之律必须统一的主张。“犯罪不论新旧,断罪自当一律,不得再有参差。”这是“法须统一”。此外,在适用法律时也必须贯彻统一、平等的原则。沈家本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出发,针对旗人在刑法上的特权,提出应该打破良贱界限,旗人和汉人“一体同科”。
4、教化为先,以刑辅之沈家本继承了儒家的法律与教育相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并结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法律乃道德教化之辅思想。他在总结中外法制的经验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立法、司法都离不开道德教化;只有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做到情法两尽,法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单纯依靠法律的威慑和镇压,只能是南辕北辙。在他看来,情理二字是新旧法学的共同核心,所以,他认为资产阶级新法学的要旨已经包含在封建旧法学之中了。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产阶级新法学是以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为基础的法学,它和封建专制时代的旧法学的性质截然不同。
14、名词解释 “清初三大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初三大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初三大师”——指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他们以民权和民本为依据,将理论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他们的法律思想是我国最早的闪现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光芒的启蒙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5、单项选择题 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著名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王充
C.仲长统
D.贾谊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6、问答题 试述管仲在政治法律上革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rdquo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管仲所说的“旧法”包括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他主张礼的作用,特别是礼的强制作用,视“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也坚持周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同时对周礼进行了改造: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君主集权制。二是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引导民众。三是打破“亲亲”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
(2)“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管仲对传统的分封采邑制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和“三国五鄙”制度,建立了具有封建性质的行政管辖制度和军事编制制度。强调“以威治民”。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的方法主张。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维护新的封建制度,提出“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视经济利益为言行表现的基础。提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为特征的重商主义立法思想和“均地分力”、“与民分货”、“相地而衰征”等农业政策。
管仲在政治法律和革新思想上对后世影响很大。
17、单项选择题 洪仁矸“凡一切制度考文,无不革故鼎新”的主张出自()
A.《英杰归真》
B.《立法制喧谕》
C.《诛妖檄文》
D.《原道觉世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8、填空题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守仁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守仁
19、问答题 什么是《唐律疏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唐律疏议》是唐《永徽律》和注解《永徽律》的&l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唐律疏议》是唐《永徽律》和注解《永徽律》的“律疏”的合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命令长孙无忌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基础,编纂了《永徽律》。为了阐明《永徽律》的精神实质,便于《永徽律》的适用和实施,唐高宗又命令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逐条逐句作出注解,叫做“律疏”。该“律疏”经皇帝批准,于永徽四年颁行,附于律文之后,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与疏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
20、问答题 简述韩非运用和贯彻赏罚时提出的原则和办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其一,信赏必罚。韩非主张有功的该赏就赏,犯罪的应罚就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其一,信赏必罚。韩非主张有功的该赏就赏,犯罪的应罚就罚。他看到“县(悬)罪而弗诛,……可亡也”(《亡征》)的教训,所以强调“信赏必罚”,严格地依法办事。
其二,赏罚应“合于形名”,韩非说:“形名者,言与事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这主要是说,其所达到的功效与所任职务相合,所任职务与其诺言相合,就给予奖赏;反之,就给予处罚,这里包括“言大而功小者”和“言小而功大者”都要受处罚。这是一种君主独裁的措施。
其三,赏罚有度。韩非认为赏罚都是手段,使用恰当才能达到奖善罚恶的目的。“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饰邪》)。
其四,厚赏重罚。韩非认为,人们都有“喜利畏罪”的心理,所以要厚赏重罚去迎合他们:“赏莫如厚,使民利之……罚莫如重,使民畏之”(《八经》)。这样,对民鼓励耕战,禁止犯罪,可以较快地取得成效。
21、多项选择题 《大清新刑律草案》公布后,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有()
A.张之洞
B.伍廷芳
C.沈家本
D.杨度
E.劳乃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2、单项选择题 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3、填空题 范仲淹把朝政昏暗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援,教教育之道代不乏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援,教教育之道代不乏人
24、单项选择题 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单项选择题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6、名词解释 清静无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清静即强调顺乎自然,赋役适当,节制使用民力,使民衣食足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清静即强调顺乎自然,赋役适当,节制使用民力,使民衣食足。清静无为就是因物之自然,顺事常轨,即统治者要吸取亡秦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缓刑安民,勿以繁重的劳役、赋税及严刑峻法扰民。
27、单项选择题 荀子思想中,与沈家本提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的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A.明分使群
B.兼相爱,交相利
C.暴君放伐
D.有治人,无治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8、问答题 论述商鞅“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商鞅主张赏刑并用,但其实质却在于严刑重罚,实行重刑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商鞅主张赏刑并用,但其实质却在于严刑重罚,实行重刑
(1)“禁奸轻罪,莫若重刑”
(2)“重刑轻罪,”即加重轻罪的刑罪
(3)“刑用于将过,”“细过不失”
(4)“族刑连坐”
总之,商鞅主张对人民轻微的犯罪也要处以重刑,这是一种赤裸的血腥恐怖政策,充分暴露了商鞅的地主阶级本性。
29、单项选择题 西周“以德配天”说的思想实质是()
A.君权神授
B.君主专制
C.天赋人权
D.君主立宪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单项选择题 “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的主张反映了沈家本当时()
A.提倡援引比附
B.反对比附援引
C.反对罪刑法定
D.主张教化为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法学》题库
点击进入《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