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哲学》题库
点击进入《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理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理,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王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理,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言理势者,犹言理之势也。”“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认为“理势不可以两截沟分”,理势合一。理是势的基础,势是理的表现。“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2、名词解释 三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3.道教名词:“人有三宝三丹田。”另指精气神内三宝和耳目口外三宝。
3、名词解释 四象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4、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佛教教义描述错误的是()。
A、十二因缘说
B、八正道说
C、五蕴说
D、三藏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问答题 简述墨子的认识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
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6、名词解释 五行生胜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后期,通过讲春秋末期的五行相胜说与战国初期的五行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后期,通过讲春秋末期的五行相胜说与战国初期的五行相生说结合,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形态的五行生胜说。邹衍是五行生胜说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主运》、《五德终始说》,就是分别论说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五行生胜说是先秦五行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中生意味着互相依赖的关系,胜意味着互相对立的关系,生胜论中已经含有独立统一思想。
7、名词解释 涂之人可以为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在此成德过程之中,后天环境与积习非常重要,“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说积耳。”
8、名词解释 灵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灵,精神;府,处所。精神在人体中存留的处所,即心。《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灵,精神;府,处所。精神在人体中存留的处所,即心。《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不可入于灵府。”唐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夫至足者,不以忧患经神,若皮外而过去。”
9、名词解释 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2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10、名词解释 性情三品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愈认为性“与生俱生”,分为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愈认为性“与生俱生”,分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性的具体内容为仁义礼智信,它们在三品中比重各不相同。“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指仁)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情“接于物生”,具体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与性相对,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七情“动而处其中”;中品为七情“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为七情动“亡与甚直情而行”。
11、名词解释 性无善恶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战国时告子首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孟子•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也。”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王守仁也认为性无善无恶,“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始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
12、名词解释 圣人有情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圣人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处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基于此,“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13、名词解释 天理自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天理为永恒存在,为最高实体。“天者,理也。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天理为永恒存在,为最高实体。“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屈伸往来只是理,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天理鼓动万物如此。”“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之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此都是天理自然当如此。”“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
14、问答题 如何看待戴震对“之谓”与“谓之“的区分。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r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戴震在《绪言》中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不同。
“凡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而“凡曰谓之者,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非为性、教言之,以性、教区别自诚明、自明诚二者耳。《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亦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形而上形而下耳。”
盖“一阴一阳之谓道”,增加对“道”的理解,而“形而上者谓之器”则增加对“形而上”的理解,此其一;其二,接受“之谓”与“谓之”之区分,就增加了戴震对太极理气之理解。
(1)“阴阳”之外无道;
(2)以“气”为“形而上”者,从而否定宋儒“理气之分”之说。
15、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16、名词解释 德性之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r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17、填空题 墨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兼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兼爱
18、问答题 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无是指世界万物无形无象的本体,是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无是指世界万物无形无象的本体,是物质世界一切现象赖以存在的本体,不具有任何具体属性,而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无的表现,无也叫做道。他从有与无,本于末,动与静,一和多来论证无为本的思想。
1、认为万物多种多样,治众者至寡,所谓至寡即一,一即无,以一统众,以无统万有,所以无比有更根本,无是万有的宗主。
2、无是绝对的本体因而是不动不变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反本,即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把握动。
3、本与末也就是体与用的关系,坚持崇本息末
19、名词解释 卮言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卮,酒器,喻指随人应辩,不持己见的言论。《庄子&bul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卮,酒器,喻指随人应辩,不持己见的言论。《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天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唐陆德明释文引王叔子云:“施之于言,而随人从便,己无长主者也。”后人引申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如《诸子卮言》、《经学卮言》。
20、名词解释 不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即不贰。指守道无二心。《孟子•尽心上》:&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即不贰。指守道无二心。《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东汉赵歧注:“贰,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虽见前人或妖或寿,终无二心,改易其道。”
2.指无矛盾和差别。《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之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朱熹注:“不贰,所以诚也。”
3.《吕氏春秋》篇名,总结百家之言,主张“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篇中对诸子学说作简约概括:“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21、名词解释 《论语》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22、名词解释 和而不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23、名词解释 天政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荀子用语。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遵守的自然规则。《荀子&b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荀子用语。指人类正常生活需要遵守的自然规则。《荀子•天论》:“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指适应人类生理需要来奉养人是福,反之是祸。
24、问答题 简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rdqu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物物者非物。产生万物的是与物相对的“道”,在庄子的思想里,道是产生万物的精神实体。庄子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不能运行,万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所有的东西都依靠着道,由道来决定。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无所不在。在道和物的关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庄子对“道”与“物”的关系做了一些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但又无所不在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为本原。
25、填空题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首次使用汉字哲学表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等人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以后,中国哲学界逐渐开始使用它来表示古今中外的哲学学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西周;黄遵宪;康有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西周;黄遵宪;康有为
26、单项选择题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最明显的是()
A.阻塞性黄疸
B.肝细胞性黄疸
C.肠梗阻
D.溶血性黄疸
E.胆汁淤积性黄疸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7、名词解释 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为立论的标准,所效为被提供作标准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论证的法则为中效,不符合的为非。
28、名词解释 中体西用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29、问答题 简述韩非的历史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韩非的历史观是进步的,他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历史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韩非的历史观是进步的,他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历史观。
1他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他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张研究当代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从历史观上为地主阶级的法治理论提供了依据。
2试图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人口的增值和生活资料的多少来揭示是不正确的,但目的是为了论证社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3从经济生活的影响来分析道德的性质。古代人之所以看轻财物,也是因为那时的财物多,而不是古代人“仁义”,现在人好争夺也不是现在的人卑鄙,而是由于财务少,因此治理国家刑罚轻,不能说是慈爱,杀戮严不能说是残暴。
4韩非继承了慎到的“自为”人性论,试图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5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统治者的功劳是唯心主义的。
30、问答题 谈谈最早气与阴阳的学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萌发的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萌发的
1、认为阴阳乃生物之本,万物未有之前阴阳先有
2、阴阳有末分之分时,阴阳末分之体方是宇宙究竟之有本根
3、阴阳对立迭起,是变化的常则
4、无阴阳就无变化,乾坤中蕴涵易,易蕴涵于乾坤中。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天地之气,即阴阳二气,并把他们看作是相对立的两种物质力量,处于矛盾对抗的统一体中,当阳出阴迫这种对立趋势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事物的剧烈变化,因而提出阴阳之序细想,打破自然界的变异来自天意。
点击进入《★哲学》题库
点击进入《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