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名词解释  (王充的)“疾虚妄”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王充提倡真实,反对“虚妄”。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论衡•对作》)。王充认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开的。只有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于世的。而虚妄之作是必然毫无实用价值的。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内外相符,这就为文章的内容形式提出了标准,为文章做到文质彬彬指明了方向。
	
	
	        2、名词解释  (钟嵘的)“性情”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钟嵘所理解的“物”的内容,不仅有自然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客观的现实生活内容,激发了诗人炽烈感情,于是才发而为诗歌。钟嵘在这里表现了对文学和现实关系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陆机《文赋》中主要是讲自然事物,没有涉及到社会生活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时,就着重指出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特点,指出“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钟嵘所说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论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所激发的人的感情,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
	
	
	        3、填空题  晋葛洪《抱朴子》的文艺见解主要表现为()等。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提倡繁富奥博之文,讲究华艳雕饰;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主张今胜于古
	
	
	        4、名词解释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5、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文章的种类划分,其依据之一是()
                    
	A.批评对象的不同
	B.批评家个性的差异
	C.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D.文章篇幅的差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单项选择题  下列观点属于社会—历史批评观点的是()
                    
	A.寓教于乐
	B.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C.辨于味然后可以言诗
	D.文本同而末异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多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
                    
	A.阐释作家作品
	B.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C.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成果
	D.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E.提高读者辨别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8、单项选择题  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9、问答题  论述刘勰通变论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通变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2)刘勰认为文体的名称和写作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但作家的才性和具体对文辞运用是各不相同的,故文学的会通也是永无止境的。文学也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3)《通变》篇总结了从远古到刘宋的文学演变趋势,认为从“质”到“丽”到“讹”,偏离了正确的文学传统。他要求文学创作在“宗经”的基础上回到文质相称、衔华佩实的正道上来。
(4)刘勰的通变说既非简单地追求新变,也非盲目地追求复古,而是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它对于纠正齐梁文风,指明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10、单项选择题  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1、多项选择题  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
                    
	A.《墨子》 
	B.《庄子》 
	C.《荀子》 
	D.《尚书》 
	E.《左传》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2、多项选择题  文学创作的主导思维方式为什么是形象思维?它是由下列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A.文学所表现的特殊对象内容
	B.文学所运用的特殊方式手段
	C.文学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材料
	D.文学所发挥的独特社会功能
	E.文学所身处的意识形态地位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3、问答题  论述朱熹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理论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理论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他又有高度的文学修养。
(1)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也是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文道合一说。
(2)对于作家创作的主体条件,朱熹特别重视作家内在修养和义理学问,而相对忽视作家在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
(3)朱熹论述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是:感物——情动——有思——有言,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来、不能自已的客观事实。
(4)朱熹对传统的虚静理论作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虚静是作家把握对象的重要心理条件,作家只有以虚静的心境,才能洞悉审美对象的内部规律,从而发现对象的内在审美意蕴。
(5)强调质朴自然、平淡而有韵味的风格。反对工巧华丽。主张学习前人的创作技巧,反对片面的拟古之风。
(6)在文学欣赏方面,他提出玩味、涵泳说,要求读者的欣赏注意情感体验和品味领悟等。
	
	
	        14、问答题  简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色。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第一,中国历来的文学批评理论重视主体的作用,包括文学创作主体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第一,中国历来的文学批评理论重视主体的作用,包括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欣赏主体的作用。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要顾及作家的全人格,每每“想见其为人”,要求“读其书而知其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还要求批评家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到“知音”、“会心”;承认批评家有权对作品做出独立的不同于作者意图的阐释。  
第二,中国文学批评重视以文学欣赏为前提,重视从敏锐的感性体悟中提炼出理性判断,强调“辨味”,往往还格外强调追索文字之外、表层内容之外的意味,即味外之味。同时,基于汉字、汉语的特点,中国文学批评有大量关于声韵和修辞的分析,引导读者领会作品的语言形式美。  
第三,中国古人讲究文学批评文本的文采,有些文学批评著作成为广受欢迎的美文。第四,中国文学批评早已形成自己的术语体系,这些术语往往能传达汉语文学的独有神韵和中国人审美心理的特点。
	
	
	        15、填空题  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道家比较注重文艺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内部规律研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内部规律研究
	
	
	        16、多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的哲学价值体现为()
                    
	A.阐释作家作品
	B.提供理论建设成果
	C.深化读者审美体验
	D.提高读者辨别美丑能力
	E.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17、填空题  清代《石洲诗话》的作者是(),《随园诗话》的作者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翁方纲;袁枚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翁方纲;袁枚
	
	
	        18、名词解释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熏浸刺提”说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熏、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熏、浸、刺、提”一说。“熏、浸、刺、提”指梁启超所认为的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19、单项选择题  在结构主义理论家中极端地提出“作者之死”的是()
                    
	A.艾略特
	B.瑞恰兹
	C.巴尔特
	D.格雷马斯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0、问答题  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提出&l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21、问答题  沈德潜的“格调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从沈德潜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从沈德潜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
	
	
	        22、填空题  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大略如(),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姿态横生。”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行云流水;文理自然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行云流水;文理自然
	
	
	        23、问答题  简述谢榛《四溟诗话》的主要内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宗法盛唐,强调气格等复古主张;提出意象说、兴会说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宗法盛唐,强调气格等复古主张;提出意象说、兴会说、妙悟说等诗歌理论。
(2)谢榛的理论具有新变色彩,第一,意象说。他认为意象的特征是“妙在含糊”,意象的结构是“景媒情胚”,强调了情在意象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兴会说。他把自然天机视为“兴”,把人工雕琢视为“力”,重“兴”而轻“力”,力求捕捉神往兴会的灵感,有“唯心”色彩;第三,妙悟说。妙悟即审美观照,谢榛要求对盛唐诗歌进行审美观照,从中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境界;同时要进行心灵观照,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自由想象。
	
	
	        24、单项选择题  文学批评除了尊重客观事实的实证性之外,它还强调抽象,所以有()
                    
	A.思辨性
	B.形象性
	C.审美性
	D.情感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5、名词解释  不平则鸣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这一理论。
(2)韩愈列举了从上古到唐代的一大批作家,指出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家,其文学作品都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的表现,也只有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
(3)韩愈特别重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其不平则鸣理论就深刻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论述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4)韩愈的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
	
	
	        26、填空题  文化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是(),文化发生变化的外在因素是()与接触。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发明;传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发明;传播
	
	
	        27、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 ”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出自《孟子&S226;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出自《孟子&S226;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孟子——①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28、多项选择题  文学的文化意义包括()
                    
	A.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境遇
	B.文学可以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C.文学可以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D.文学可以揭示人的生存状况
	E.文学可以憧憬人类的未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9、单项选择题  开创以诗评诗方式的是()
                    
	A.杜甫《戏为六绝句》
	B.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C.吴可《学诗诗》
	D.王若虚《论诗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0、填空题  “诗不是()感情,而是()感情,不是()个性,而是()个性。”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放纵;逃避;表现;逃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放纵;逃避;表现;逃避
	
	
	        
		  
      
      点击进入《★文学》题库
点击进入《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