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下载,在线测试
1、问答题 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3)、断除一切不净行。
(4)、不说妄语。
(5)、不喝酒。
(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断除饿鬼道的因)
(7)、不睡高广大床。
(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
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
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
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属于短戒。在殊胜日受持一日。
2、名词解释 九疮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3、名词解释 一切如来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4、名词解释 二种比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多门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多门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5、问答题 何为广大供养?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此复有七:
(1)众多
(2)微妙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此复有七:
(1)众多
(2)微妙
(3)现前
(4)非现前
(5)自作教他
(6)至心欢喜
(7)猛利胜解
6、名词解释 二皈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7、填空题 涅盘是:()、()的意思。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寂灭;解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寂灭;解脱
8、名词解释 五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9、问答题 密法的敬师是极端的“个人崇拜”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尊师重教是人类的美德,佛教自古重视师承,重视戒脉法脉。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尊师重教是人类的美德,佛教自古重视师承,重视戒脉法脉。佛陀在世时,由佛陀亲自执教,佛示寂后由传灯接续的弟子代代相传,代佛传法,人世上才有了佛教。
无师法脉戒脉从何而来?无师经典解释的对错以什么为标准?无师、修证的境界由谁印证?佛经中的“无师智”是佛的境界,并非凡人。根据大乘佛教教义,十地菩萨在成佛前还需要受诸佛大光明灌顶。岂能轻视师教?
世尊去世后,一切佛都成了一个无形无色的抽象的精神,既不能说话,也不能传教,而在现实世界中给人传教的都是法师教师,也只有法师教师才能传法传教,因为庙中的泥菩萨是传不了教的。因此,从弥勒,无著一系传到阿底峡,宗喀巴的显宗修道体系《菩提道次第广(略)论》,称亲近师长为入道之门,《密宗道次第》称,尊师敬师为第一戒,是成就的主要保证,释迦牟尼也是名教师。信其教而不尊重传教之师,不尊重释迦牟尼,能算是真信仰,真皈依吗?历史经验证明,哪个教派尊师重教其法脉便昌盛。哪个教派不尊师重教,就会法脉衰败,乱行邪说泛滥。
把尊师重教的佛门美德,视为缺点而乱加指责,不是什么明智和高见,而是自己信德缺陷的暴露。藏传佛教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得以兴隆不衰,因此尊师是藏传佛教优良传统,也是整个佛教的传统。
10、名词解释 二种寂静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到一个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11、名词解释 十六行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见八忍八智条。
12、问答题 有人问:“上师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有的人说:上师没有业障,因此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也和凡夫不一样,他们是替众生消业。”可是佛经上说:“诸佛非以水洗罪,不能手除众生苦,不移自证于别人,示法真理令解脱。”这和前面的“上师替众生消业”的说法显然有矛盾,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上师”或“法师&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上师”或“法师”是担任传法任务的一种角色,担任这一角色的无论在家男女或出家僧尼,绝大多数都是五根未净,五欲未除,身处轮回的普普通通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无法脱离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
在“上师”的角色中即使是有佛菩萨转世的人,那也是极个别的,而且,虽然是佛菩萨转世,既然转世为人类,就有人类的共同特点,就有生老病死,释迦牟尼享年八十,在莎罗林圆寂,便是最好的例子,难道还有超过释迦牟尼的“上师”么?
再者,“患病替别的众生消业”的说法也只是具大慈大悲心的菩萨的一种发心境界之谓,是一种修菩提心的观想法,如果真能替众生消业,无始以来无量佛菩萨替众生消业,众生的恶业早应该消尽,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受苦受难的六道众生呢?
实际上佛家的观点是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无法代替享受和消除。佛和佛法只是指出造善业,因而得乐,消恶业,因而离苦的理由和具体方法。故在经中说: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给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符合这条佛语原则的说法才是正确的说法。
13、名词解释 二百五十戒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14、问答题 五明是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5、名词解释 一心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
2.专心。
16、名词解释 一切时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17、名词解释 八段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见八段五篇条。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见八段五篇条。
18、名词解释 二边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
2.有边和无边。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众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19、名词解释 八世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即八风。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即八风。
20、名词解释 八相成道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河蟹)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河蟹)轮、入涅盘。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21、名词解释 一明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22、问答题 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
“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
“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
“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
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
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会失去黄金的价值。
23、问答题 如何实践忍辱波罗蜜?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概说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概说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亲人,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和五毒所困扰、所驱使的造罪行为产生谅解和怜悯,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责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过错的报应;
二是把侮辱伤害看成无心无意的自然灾害,没有事件的制造者、责任者,就像水灾、火灾、刮风下雨的受害或无意的事故,不生气,不追究责任;
三是把侮辱伤害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别人提供给自己修忍辱波罗的良好条件,若不发生这类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炼忍德?
因此不但不能生气、计较、记仇,反而应该感激对方——这也是烦恼化菩提的一个事例。
24、问答题 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二大车轨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传佛教的“深观”指智慧正见,“广行”指除智慧正见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发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断悟进程等。
佛法虽广,但其核心和精华是《般若经》,般若称“佛”是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圆觉佛等从般若中生,离开般若智慧无法解脱成佛。
对《般若经》的解释在印度曾出现过两个大的学派:
一是以龙树为首的深见般若学派;
一是以弥勒五论为依据解释般若的,以无著为首的广行般若学派。
前者称中观学派,后者称弥勒学派。《弥勒五论》中分前二论《佛心论》、《现观庄严论》和后三论《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在前二论中开示了中观见,后三论中开示了唯识观。
无著、世亲兄弟二人根据弥勒“后三论”,开创了唯识学。
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见方面以龙树学说为主,学修中观。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广行般若以无著的弥勒学为主,但对无著、世亲学说中的唯识部分,持批判态度。
汉传佛教性宗和空宗属中观学派,法相宗属唯识学派。法相宗除了正见以外,其他的都和藏传佛教显教的内容相同,有差别也只是对其理论认识上的差别。另外,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的佛教教派,与汉传佛教单一的显教在整体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有很大差别。
25、问答题 什么是“常见”?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所谓“常见”是指,认为有一个永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所谓“常见”是指,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常),不可分割,遍及万物的自性,不受时空和条件限制的(自在)主体我,这就是所谓的“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恒不变;“一”就是一切众生的我,是同一个我,那么这同一个我又是什么呢?就是上帝,也叫“神我”。虽然众生生生灭灭,但这个“我”是不变的,所以叫自在的主体的我。他们认为一切事物如果没有常一自在的实有自性,就无法存在。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有自我自性,外部有主宰事物的物主自性。
26、单项选择题 密宗所谓「三密相应」是指()与佛相应。
A、心、意、识
B、身、口、意
C、知、情、意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7、问答题 举行皈依仪式、取得皈依证就算皈依吗?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处的皈依,按律举行受戒仪式,取得三宝弟子的资格,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皈依。这种受戒皈依的传戒师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规定,当然无可非议。若不符合戒规,受戒者思想上没有正信,那么这种皈依当然是无效的。皈依证真假难分,不足以证明持证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28、问答题 什么是“道种智”?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道种智是《般若部》经典中所说的“三智&rd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道种智是《般若部》经典中所说的“三智”之一。三智是:
(1)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总相即空相也;
(2)道种智,菩萨智也,知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3)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根据《现观庄严论》及其狮子贤论师大小疏解说,获得道种智的最低阶位是见道,从菩萨见道的一地菩萨到佛地均有道种智。道种智的体性是“见三道空性圣智”,获得道种智,在见道一刹那之后便入一地,称一地圣菩萨。在资粮、加行二道的菩萨均无此道种智,二乘最高果位罗汉、缘觉均无此道种智。获得道种智的最低阶位——初地,对于一个了解地道知识者来说,会知道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在见道前,资粮、加行二道的功德圆满需经一个阿僧祇劫的修程。在加行道要修四禅八定,超越世间顶位之后,才能进入出世第一道——见道(即通达位),才获得道种圣智。
29、问答题 如来藏佛心是受染还是清净的?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本质是清净的,但目前是受染的,所以说众生有如来藏佛心不
本题解析:试题答案本质是清净的,但目前是受染的,所以说众生有如来藏佛心不代表就是佛。弥勒以九种比喻说明了现行受染心:
(1)被莲花包着的人们看不见的佛像。
(2)蜜蜂腹中藏的蜜汁。
(3)被糠皮包裹着的精米。
(4)掉在粪坑里的金块。
(5)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宝藏没有开发出来以前,地上的众生仍然受穷,什么也没有,一旦发现地底下有宝藏,开发出来的时候,马上就会变成富翁。
(6)可成大树的小小的树种。一粒小小的种子,如果埋在地里可以变成大树。
(7)破衣裹着的佛像。没有显现,不被人重视。
(8)贫妇腹中的转轮王。很穷的妇人怀着转轮王胎,一旦转轮王生出来,马上变为转轮王的母亲,成为显贵。
(9)泥模中的金佛。泥模子没有打开,只是泥块,打开泥模子,金光灿烂的佛像就会出现。
这九喻比喻人身上的如来藏——佛性。修行犹如剥去莲瓣取佛、如杀蜂取蜜、如剥糠取米、如粪坑取金、如开发地下宝藏、如育种成材、如去衣得像、如贫妇生转轮王变得大富大贵、如打碎泥模显现金佛。
30、单项选择题 净土宗的修持不求()
A、念佛
B、发愿
C、神通。
点击查看答案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点击进入《★宗教学》题库
点击进入《宗教学:佛教文化》考试资料、试题下载,试卷在线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