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本科教育基因六大特征解析
2019-05-21 17:02:36 【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时间节点看,恢复高考以来造就的“第一代”大学生,成为这一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身上反映出明显的高等教育时代特征,并且作为遗传基因深深镌刻在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即便是四十年后的今天,回顾和解析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本科教育仍然或多或少带有鲜明的“第一代特征”,这些特征又或重或轻地渗透在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生就业等一系列本科教育之中。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明确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作为一项政策,该计划的提出,既体现了政府对本科教育“关注点”的变化,也说明了现实中的本科教育有明显的1.0特征。因此,厘清当下本科教育中的哪些做法属于1.0版,对于2.0版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从专业设置看“第一代”特征

基于“计划和管理”的专业设置思路使学科专业壁垒加深,藩篱增多,资源共享困难,有着顽固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和烙印。

根据139所已接受审核评估高校的专业设置统计,2017年我国139所高校的平均专业数是60.2个,专业覆盖学科门类数是7.3个,占学科门类数的60.8%。这一数据说明,我国传统的单科性院校基本消失,各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体系。但问题是,在诸多单科性院校的学科专业急剧扩张之后,学科专业综合了吗?课程体系综合了吗?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了吗?本科生享受到了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和综合性教育资源了吗?

从大类专业设置看,根据141所已参加审核评估高校的数据统计,有56所高校按专业大类招生,涉及2045个专业,占高校本科专业数9403个专业的21.7%。从学生参加辅修看,根据2017年397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各高校参加辅修人数162369人,校均参加辅修人数409人,辅修人数占在校生比例平均为1%,占当年本科生招生人数比例平均为3.9%。再根据2017年397所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统计,397所高校大类专业数是2045个,本科专业数是9403个,大类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之和为21.7%。这些数据证实,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是许多高校的通行做法,且延续至今。这既是本科专业设置的“通病”,也是当前亟待解决而又难于破解的一个问题。

之所以出现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有关。众所周知,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集中管理的计划模式,二是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体系。前者表现为全国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管理。后者,即专门化的教学体系源自1954年参考苏联高校的专业目录,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专业目录——《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之后,这一专业目录成为高校专业设置指南、分配招生计划、就业计划,统计毕业生的重要工具,也成为高校配置资源、安排教师、课程、建立院系的依据。显然,专门化的教学体系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发展需求,集中管理的计划模式又强化了专门化教学体系。并且在之后的实践中,我们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又把这种专门化教育推向了极致。

尽管在经济领域,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在教育领域,这一“计划”模式的惯性依然没有改变。基于“计划和管理”的专业设置思路,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科专业壁垒加深,藩篱增多;资源共享困难,人才培养就会割裂。总之,在很大程度上,专业教育沿袭着苏联模式,带有顽固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和烙印。专业设置的“第一代”特征,是我国本科教育走向2.0计划的深水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提倡的跨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等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从教学体系看“第一代”特征

从表面上看,本科教学计划似乎要让学生多学一些,无所不学、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但由于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是基于管理方便,导致课程无限膨胀,课程体系成为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杂烩”,缺乏对学生所必需的最有价值知识体系的系统考虑。

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以借鉴、模仿他国经验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校系二级组织体系,以系、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学院制,高校逐渐建立了校院二级组织体系,但由于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响,教学组织仍然以系为单位,由“系”甚至“教研室”组织教学。

从课程体系设置看,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提出课程实施的专门化,以系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单位,实施学年制。明确要求高校各系应分别规定修业年限,以三年至五年为原则,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及实验)以50小时为标准,最多不得超过60小时。可以说,高校今天普遍采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讲义、教学工作量制度、教学编制等最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尽管后来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但从总的方面而言,没有跳出50年代形成的教学基本框架。

在这样一种教学体系下,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世界第一现象”,与很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本科教学计划的学分(学时)世界第一、理论学分(学时)世界第一、必修课学分(学时)世界第一、上课教学周数世界第一、课堂教学时数世界第一。二是本科教学计划的“壁垒现象”,包括:必修与选修的壁垒、主修与辅修的壁垒、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壁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壁垒。三是教学管理的“课程化”现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体育教育课程化、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显然,这些做法容易看到工作的成效,也易于组织管理,但这种简单的方式导致课程无限膨胀,课程体系成为一个五花八门的“大杂烩”。四是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小。根据统计: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平均学分数是156.9,选修课平均学分为29.8,占比为19.0%,平均学时总数是2495.0,选修课平均学时数是500.3,占比为20.1%。五是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课外科技活动学分占比相对较低。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实践平均总学分为174.7,其中集中实践环节平均学分为29.1,占比为16.66%;实验教学平均学分为21.0,占比为12.01%;课外科技活动平均学分为4.1,占比为2.36%。

基于上述现象,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是基于管理方便,不同部门试图从各自要求出发,提出自己的课程设置要求。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计划似乎要让学生多学一些,无所不学、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但从实际效果看,缺乏对学生所必需的最有价值知识体系的系统考虑,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学资源。

3、从教学管理制度看“第一代”特征

学分制一直被视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但现实中学分制只是发挥计算“学习量”的功能,与学分制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的本质名不副实。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分制就一直被视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但进展缓慢,真正做到“完全学分制”的高校凤毛麟角。就本质而言,学分制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其中包括:选课自由、选科自由、选择学习进程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自由。但从实际实施情况看,这种学习自由是极其有限的。从选修课比例看,在我国不同类型高校选修课的比例中,选修学分比例平均约占20.46%,明显偏低。

除选修课比例之外,本科生转专业的比例明显较低。根据718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转专业统计,平均学生转专业占在校生人数比例仅为1.9%。

再从学生弹性学习来看,根据有关统计,各高校平均毕业率为96.7%,平均学位授予率为96.4%,且不同类型高校间呈现差别细微,再根据2002年—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情况统计,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的“剪刀差”现象逐渐消减,自2012年起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接近持平。

上述现象说明,尽管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推行学分制,但学分制只是发挥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功能,与学分制的本质名不副实。这种现象难以改变的真正原因是,当以计划和管理以及专业教育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没有突破时,任何实现学分制的措施只能是浅尝辄止。例如,一方面,高校试图推进学分制;另一方面,在推进过程中又试图做些“本土改造”,典型例子就是重修与补考并存,补考之后还可以再补考,再补考之后还会有“清考”,完全背离了学分制的取向。该现象值得深刻反思。



1 [2] 下一页

来源:光明日报Your liberty to swing your arms ends where my nose begins. 你有挥舞手臂的自由,但这自由必须止于我的鼻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北京高考:美术统考12月8日开考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