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梁挺福:从升学规划角度看“211”“985”存废之争
2014-11-19 13:0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14年最新招考信息:

  近日,一则教育部废除高校“985工程”以及“211工程”的新闻引发了轩然大波。教育部随后在其官方微信“微言教育”中发布消息称,“211工程”“985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针对“985”“211”高校存废的争议早已有之,针对这一争议,见仁见智。非“985”“211”高校认为:“985”“211”高校的存在人为地造成了大学的三六九等,拉开了大学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大学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对于用人单位而言,“985”“211”高校的存在为提供了一种较为公正的人才筛选机制。而对于即将步入象牙塔的广大考生而言,“985”“211”高校的存在为其高考志愿填报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择校标准。无论存还是废,都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绕不开的“名校情结”

  “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211工程”则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总而言之,“985”、“211”工程,都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而启动设立的高校。对于这种高校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行政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姑且不论,但是这种行政模式,从结果上看,对于备受政府财力支持的“985”、“211”工程高校而言:政府的财政拨款使其无论在学术研究、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改善。这也是“985”、“211”工程高校对于高中生而言比较有吸引力的优势所在。在现行的框架模式下,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定位院校与专业的标准无疑有一下几个:院校软实力(如师资、科研、学术氛围等)、院校硬实力(教学设施、学习环境等)、就业认可度、校友团队等等。在诸多标准中,“985”、“211”工程高校无疑略胜一筹。退而言之,在国家还未推出“211”“985”高校名单之前,我国也是存在所谓的“重点大学1” 名单的。这些名单的存在无疑为当时的高考学生报考志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重点大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被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定义。

  重点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己亥年),《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将北大、清华等20所高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又增加了44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总数共计64所。

  1978年,国务院《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最终确定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先后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省部共建等项目,以重点支持实施高等学校或其部分重点学科建设。

  另外,中国各省也有各自省属重点大学,受到地方政府的重点支持。

  如果学生选择去香港求学,如果没有一定的择校标准的话,无疑也会是大海捞针,还极有可能出现失误。譬如我们选择去香港求学,可以参考英国QS机构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可以参考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等标准;如果我们选择去台湾求学,可以参考台湾教育部门制定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等标准;同理,如果我们选择在内地求学,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参考标准,是否位列“985”、“211”工程高校名列便是参考标准之一。而在实践中,国外学生来中国求学时,他们的择校标准之一同样是看目标高校是否位列“985”、“211”工程高校名列。话说到这里,有人会对这种“名校情结”嗤之以鼻,但无论如何,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之下,作为学生,作为体制改革的“受益群体”或者“牺牲群体”,“名校情结”都会是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需要考量的一个标准,在就业市场导向下,“名校情结”也将会是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考研过程中同样绕不开的“名校情结”

  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985”、“211”工程高校,相比较非“985”、“211”工程高校而言,享有较多的保送研究生名额。而在全国研究生的统一考试中,有些高校在其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的本科生,而有些高校尽管没有这些明文规定,但是在面试环节,却也在遵循着如此的“潜规则”。以上的这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则的确是不公平的,非“985”、“211”工程高校不乏有在学术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人才,“985”、“211”工程高校中同样存在“怒其不争”的学渣。但是总体而言,在科研实力、学术氛围较为浓厚的“985”、“211”工程高校中优秀人才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这也是在研究生招生中,导师们偏爱“985”、“211”工程高校本科生的原因所在。

  职场中大过一切的“名校情结”

  “名校情结”在职场中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在就业市场上,“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求职更为容易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诸多的求职者,用人单位用于筛选合适人选的最低标准便是:是否为“985”、“211”工程高校毕业。在满足这一标准的前提下,再进行下一轮的筛选。能力再突出的非“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的求职者,往往在第一轮“名校光环”中便败下阵来。对于幸存的“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的求职者的下一轮筛选中,本科阶段为非“985”、“211”工程高校毕业得求职者将会被淘汰。因此,在职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3个985,求职不受苦;3个211,应聘都有招。”

  同时,在高校中,尤其是非常著名的高校中,“土著”一词颇为流行,意思就是最起码本科阶段得在某一高校就读,方能称之为“土著”。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中,时常会听到诸如“北大土著”“清华土著”之类的引以为傲的简称。“土著”一词贴在高校学生身上的标签,同样也成为用人单位筛选人才的标准之一。

  在高考、考研、求职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名校情结”已经成为时下一大普遍现象。“985”、“211”工程存废与否,这种“名校情结”都会存在。“985”、“211”工程存在的情况下,“名校情结”中所谓的“名校”便是“985”、“211”工程高校。一旦“985”、“211”工程被废除,“名校情结”中所谓的“名校”同样会有“985”、“211” 工程高校的影子。“985”、“211”工程的存在对于高校的发展或许不利,但是其在考生的升学规划和职业规划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解读:【211、985高校拿走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全国31个省区市中,“211”和“985”高校数量最多的6个省区市就占有这些高校一半以上。2009-2013年,政府拨付高校科研经费2647.69亿元,其中72%被112所“211”和“985”高校瓜分,剩下超过2000所高校只能分摊剩余的700多亿。 

相关阅读

保留211、985的同时须调整内外机制

“211”“985”被指成高校“贫富分水岭”

广东高校不看重“985”“211” 超四成网友赞同“废除”

6所“211工程”高校招生负责人谈招生新政

May the best of this year be the worst of next. 但愿明年最坏的事也和今年最好的事那么好。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伟业非一日之功.
Tags:高考 保送生 招生简章 报名时间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5辽宁高招艺术类专业统考考试.. 下一篇江西高考:2015年今日开始报名 继..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