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北京语文试题:突出能力与文化
2015-06-08 14:43: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考生为本让学生有话可说

  以考生为本首先表现在命制了更多的开放性主观试题上。开放性试题结论不求唯一、答案不求统一,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合理、自圆其说即可。试题不考查答案的对与错,而重在区分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试卷主观试题增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变高,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也体现了向宽处试水的命题理念。

  试题也着意于为考生深入思考、优质作答铺设台阶、扫清障碍。如诗歌最后一题给出《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依此路径完成对《醉翁操》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同时,为进一步突出选拔功能,试卷加大差别赋分的力度,包括客观试题的不同选项带来的分数差别。这些都利于思维灵活性、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其次,素材选择和试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拓展答题空间。微写作三个题目分别从名著阅读、社会现象和具有想象空间的物象设计情境命题,紧密贴合考生生活实际。

  最后,作文选作,文体不限,意味着写作方式更灵活,表达更自由。为更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稳定的写作能力,给不同特点的学生更多选择,2015年高考语文设置二选一作文试题。两道作文题各自独立、各有侧重。第一题侧重写人,写成记叙文;第二题侧重写物,可记叙,可议论,文体不限。第一题引导考生和在校生学英雄、赞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每个作文题的命制都尽可能指向明确、简练清晰,而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双重立意全面考查能力与文化

  专家表示,试卷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力考查体现出整体性、层级性特点。语文能力包括若干不同的能力,试卷的不同板块分别侧重考查不同能力。从每种能力的考查来看,目标清晰明确;从整体来看,不同的能力互为补充和配合,共同组成完整的能力考查结构。

  现代文阅读,第一板块为多文本阅读,选取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论说类材料,侧重考查学生信息的提取、归纳、整合、概括能力;第四板块为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以“梅花”为主题的散文,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两个板块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阅读材料的特点,用灵活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的考查要求。

  作文板块,微写作和写作,从写应用类语段、诗歌、记叙文、议论文等角度设计题目,意在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考查的宽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贯通学段,着眼于学生12年的语文学习。例如,在语文基础部分考查了小学的笔画,在古诗文阅读中涉及到初中的《醉翁亭记》《爱莲说》《桃花源记》等,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的良好语文习惯和学习积累,有利于其更好地完成高考试题。第二,着眼于社会和家庭生活,在实践中考查学生语文能力。例如,微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所看到的不文明现象,用幽默的语言写一则规劝短信,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三,着眼于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所积累的文学文化素养。如在试卷中涉及到了“岁寒三友”“梅花三弄”“诗体”等。

  命题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立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为贯通试卷的主线。“文化立意”赋予了试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陶冶爱国情操等丰富内涵。

  “作文一”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或古代或近当代的中华英雄,想象与他(她)共同生活一天来叙写故事、再造形象、抒发情感,有利于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传承和发扬自强刚健的民族精神。

  文学作品阅读借对梅花沉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寄寓的独特的民族品格的理解,引导考生对悠久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切的感知和认同。

  试卷在能力考查中浸润着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体现了高考语文的选拔性、引导性功能,而且彰显了高考应当承担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功能。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自觉上,充分发挥了语文试卷的特有优势。

  强化阅读首设“多文本阅读”

  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专家解析,为进一步强化阅读,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今年首次设置“多文本阅读”板块。多文本阅读是指多个非连续性的现代文文本阅读,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多、文字量大,对学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试卷围绕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的危机和挑战、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创新、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继承与创新三个方面,选取了三则话题不同但内容相关的文本材料,构成阅读材料的主体内容,共计2533字。试题既有基于单个文本材料阅读的考查,也有基于多个文本材料对比阅读的考查。

  此外,阅读和语文基础相结合,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应用于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思路。例如第20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题目“说起梅花”中“说”字意思的辨析,考查学生基于具体文本的具体语境理解和应用语言基础知识,结合作品内容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最后,今年的语文考查还倡导阅读经典名著。例如微写作第①小题,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题目所列的四部名著或是“高中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或是公认的当代文学名著,但均尚未进入教材。学生要完成“用一句话表达推荐内容”和“简要陈述理由”的要求,必须熟悉所推荐的内容,并能够将其有条理地概括表达出来。这道题意在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著,且阅读整本书。

Tags:高考 保送生 招生简章 报名时间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上海高考第二日考生“状况百出” 下一篇2015年湖南高考材料作文难不难 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