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纳入高校招录环节
2016-09-13 14:02: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纳入高校招录环节,沪上知名高校率先推出使用办法

上海新高考:从“招分”到“招人”的蜕变

在上海高考改革着力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背景下,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知名高校分别公布各校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这标志着以“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为核心的上海高考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四校综合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的公布,意味着什么? 传递出怎样的导向? 请听相关专业人士的深入分析。

人才观的转变将推进高中教育深层次变革

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公布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这意味着,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上海四所知名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意义深远。

从四校公布的办法来看,使用范围主要有三类:在综合评价录取中作为初审和校测的重要依据;在自主招生中作为入选、初审和面试环节的参考资料;在普通高校录取中作为同分及专业调剂录取的重要参照依据之一。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范围的逐渐宽泛和深入,使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向科学、专业、公正又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招生参考的信息更加全面。四校方案虽有所不同,但都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情况、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情况等,这些信息体现了单凭考试成绩所不能反映的学生能力和品质,比仅凭高考成绩录取更为科学。其次,招生工作更加专业。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梳理本校各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清楚自己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这样才能提高专业要求与学生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高校必须组织专家团队,分析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中的指标与学校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相关度,对指标进行筛选或赋以不同的权重,并结合面试结果录取,相比仅靠分数排序或参考某几个奖项录取而言专业性大大提高。第三,招生更加公平公正。各校都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作为专家评审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信息采集条目一样,并且以客观信息导入和权威部门录入为主,所有信息都经过审核和公示,在更高层次上确保公平公正。

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反映了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让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这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最后的学习结果上,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和行为表现上;高质量的教育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同时也对深化高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细化到平时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和一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而且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和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高中教育全局角度来看,这也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机制,契合了当前国际关注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显示,当前的教育倾向于“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 提出重新理解知识、能力和学习,面对日益迅速变化的世界,教育要能够培养更加灵活多样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可迁移能力”“21世纪能力”或“非认知技能”,包括交流、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等,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学生的成长要求都不再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欢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能够坚持,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对学生至关重要,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要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框框。正如素养在具体、实际、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大量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人的品行是在社会劳动实践的体验中培养的,不能仅仅靠讲道理,而是要通过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收获,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体验对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难以替代,因此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起作用、可持续的关键环节。

让高招“指挥棒”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已相继推出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自2017年起,四所学校将在招生录取中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传递出清晰的素质教育导向。

四所大学的“办法”主体内容相近,也各有特点:同济大学在使用办法中,明确“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校测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综合评价信息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型课程和自主选修学分学习情况等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在其办法中提出,对报考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学校将通过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考生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作为学校对其进行资格初审时和校测的重要参考依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都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参考。如,复旦大学在使用办法中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中的使用”。上海交大“将其作为面试评分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及在专业录取环节遇到同分现象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专业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和实施,不能说一蹴而就就能改变“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但却具有深远意义。“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空前重视,有效落实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有助于基础教育真正发生改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出国读书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积极意义上看,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交流增加,中小学生出国读书数量增加,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应该承认,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出国读书,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高考选拔唯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招生现状。从这个角度来看,着力改革学生评价,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变唯学科成绩的评价方式,是牵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中学全面推行的重要意义。其教育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但如何做到“教考一致”“见分又见人”,还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应该说,缺乏多元评价、没有学习成绩以外其他方面学生素养的评价,将导致家长和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几乎全部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它。笔者认为,要改变社会、家庭、学生的成才观念,扭转中小学“分数至上”的教育倾向,必须用具体内容、分数以外的其他指标积极引导。比如,我们如果能运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告诉家长,孩子的健康发育水平处在同龄人的后30%,相信家长一定会配合学校去关注孩子的卫生、饮食、体锻习惯。很明显,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成绩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家长的选择一定是“我只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在学习成绩差不多的状况下,高招选拔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体育、艺术、创新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相信学生、家长和社会自然会重视,家长也不会为了孩子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92分,而逼着他们去补课、刷题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中国大陆录取了近20名新生,他们都不算“学霸”,有许多人并非来自国内最好的重点高中。然而他们有十分明显的共同点:比较独立,有思想,有礼貌,参与各种国际性的交流活动,拥有多方面卓越的能力。近年来,香港几所大学在内地招生,也并非只盯着所谓“高考状元”,而是特别欣赏综合能力极强的学生。类似美国顶级大学,其招生评价中对学习成绩要求A的范围划得很大。除了学习成绩外,关键还看艺术、体育、公益服务等能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状况的“第三项”。未来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能做不同行业人材的优秀学生一定不是只会读书。就是看成绩,也要看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成绩的、效率如何、过程中获得的帮助状况等。近几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探索实施了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迈出重要一步,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学招生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有效促进中小学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获得认识世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来源于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这就促使学校要更加重视校外教育。家庭、社会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互为支撑、各有优势、不可或缺。家庭是学生最早职业启蒙的场所,家长的视野和家庭教育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职业生涯选择。社会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本,关注学生兴趣,倡导融合,以个性化学习为特点。综合评价引入大学招生,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也是社会人才培养方式的极大转变。

教育,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学校、家庭、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应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成为教育的主体。由衷希望高校招生能用好“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让高招“指挥棒”发挥出正面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奠基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现已陆续公布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

四所高校不约而同地表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重要意义,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使用方法,为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学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疑问,即高校会如何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记录的各类信息? 中学在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高校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效果不甚清楚,那么在推进相关工作过程中,面对学生、家长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可能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底气不足。

四所高校使用办法的公布,有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坚定中学推进相关工作的方向,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落地、更好推进、更好实施的问题。高校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后,中学可以参照高校使用办法的细则,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的校本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与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高校人才选拔及培养理念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关于信息使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这也正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一点。根据上海市教委相关规定,中学都已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相关工作。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核心”的工作机制;建立 以“学生———指导教师———家长———班主任”为核心的诚信体系,确保学生录入真实信息;建立“学生个人———学校管理员”双重审核机制,确保学生录入有效信息。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校长室———中层处室———班主任———专职管理员”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团队,对学生录入的真实、有效信息进行长效管理。四所高校使用办法的公布,也将为中学进一步完善诚信制度,细化管理目标,强化管理过程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导。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只要走好高考的“独木桥”,未来就一定能走好;学校只要升学率高,其它问题都不是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那些只关注升学率的学校一定没有发展出路。高中三年非常短暂,但却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期,这种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还有能力、素养等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正是为了把学生从题海中拉回来。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着眼点从过去只看成绩,到现在的关注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以及终身发展。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参与党团活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与文艺、体育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示自己,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有着独特个性的全方位成长的人。四所高校使用办法中对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做了清晰界定,对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作了有效诠释,为中学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中学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一些学校对其适用范围的认识还不全面。部分学校认为这只是少数资优学生的事儿;还有一些学校则认为是全体学生的全部指标都要覆盖。实际情况是,不同高校培养目标不同,选拔的人才要求也有区别。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实是一个准入和基本要求,中学可以根据高校的使用范围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校本化的核心指标,不必面面俱到,从而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方案。

总之,四所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方法的公布,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好地推进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Tags:高考 资讯 信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看沪上..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