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新时代:“3+3”不等于6
2017-04-07 10:03: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3+1”时代:耍赖的人生观和跛足的学科体系

十几年前,一位大学教授对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不客气地讲了一个案例:教授要刚考进大学的学生配制生理盐水 (百分比浓度为0.9%),某学生将9克的氯化钠溶解在91克水里,折算下来浓度为9%。大学教授非常愤怒,这样的浓度相当于腌咸肉,若输进人体里,岂不是要人命? 但更让教授愤怒的是,学生解释:“我高考时没有选化学!”不仅是犯了,还要逃逸,毫无责任担当意识。考生高分背后隐藏的低能低情商暴露无遗,金刚钻很难在这样的胚子上进行雕琢。

这是“3+1”高考时代出现的现象。高三的学生除了语、数、英三门功课外,再加选一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优质学生难以选择,比如物理、化学、生物都学得很好,放弃哪一门都不舍得;任课教师也不舍得,高考科目的分数基本上是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指标,门下有一批尖子学生,省力不少,还易出成绩。

在高二面临学生分科的时候,各选科老师便有意无意地拉拢优秀学生:物理老师说“选物理的话报考大学专业选择面广”;化学老师说“这几年化学考题都很稳定,高考可以冲高分”,云云。高一高二的学习已经将学科的核心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以会考形式进行了裁定,外加理、化、生的实验技能考试,高三的选科学习也只是在题型上做了难度设计,并没有在核心知识、技能操作上做突破,这个可以通过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知识的保质期进行评价反思。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暗示:我没有选物理,可以不懂牛顿定律;没有选化学,可以不懂“元素周期律”;那么不学政治,就可以不懂“量变质变”、不懂市场经济吗? 用“我是文科生”托辞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我是理科生”则理所当然可以没有人文素养,这是一种“耍赖”的人生观,跛足的选科学习使得学生精神上也跛足。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到了大学,跨专业辅修课程,获得双学位,进入社会后就是“U盘”型的人才,到什么岗位都有适应的插口,遇到职业困境也不会慌乱,这不是单一的学科给他 (她) 教授的能力。而当一些学生学得痛苦的时候就会问: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数学学那么多,进入社会后只用到“加减乘除”,连平方都没机会用?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还会和古人对话吗?不进化工厂,学化学有用吗? 但从不会问“吃饭有什么用? 打游戏有什么用?”当年欧几里得讲几何学,学生发问道,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 欧几里得叫奴隶给他一块钱,还讽刺他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 教育倡导的“学以致用”,并不仅仅是实用主义。

“3+1+X”时代:高三多了一门“卤水拼盘”课

上海在2001年~2012年间实施过“3+1+X”考试模式。那个“X”是综合能力测试,是2001年随着全国高考科目改革而推出的一项改革,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注重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科渗透、交叉等普遍现象。

高考中的综合能力考试题内容来自政治、历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六科。综合能力考试试卷分为两张:一张适合文科考生的试题,内容侧重在文科,文科内容多于理科;另一张试题内容侧重在理科,理科内容多于文科。卷面分数为150,取20%为高考分值。为应对综合能力测试,高三有一门课像“卤水拼盘”,一个月是物理老师上、下一个月是化学老师上、后来是地理老师上。2012年,鉴于高考综合测试科目的成绩分差、区分度是不太大,也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上海市教委宣布从那年起上海高考取消统一高考科目设置中的“综合能力测试”,高考的总分由630分变为600分。

现今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最有用的基础素养,所谓“做什么都离不开”,它能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商”的集合体,且超越学科范畴,并需用人类最前沿的科普性知识,不时予以淬炼与激活,用斯金纳的话说,就是“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那点东西”。为什么要强调核心素养? 未来的创新经济模式,各行业发生了变化,靠经验已经不行了 (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要靠集体智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核心素养”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彻底扭转应试倾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教育附加值,培养能在国际上叫板的大才,为目前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3+3”时代:提倡培养核心素养

2014年入学高中、2017年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接受高考“3+3”模式的变化。其实这和中考的语、数、英加理化合卷形式一致,学生基本只经历一次高考,对他们而言,无所谓变和不变。从某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学生自主选择“+3”学科的结果来看,理、化、生三门均选的考生占比较高,说明学生对初中的理科学习有延续性的渴望。

这里排除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过“战略性”指导选科,如有些学校就规定学生必须在高二全部选考地理等级考以减轻在高三时的应考科目。感觉到明显变化的是长期从事“3+1”加1学科教学的老师:一是“3+1”时选考1科目的学生群体小,质量优,现在每个学生有选三门的权利,群体自然变大,如某区选化学科目的学生由以前的800人上升为1900人;二是教学要求的变化,删减了部分知识点,降低了考试难度,由0.65变为0.75;三是课时减少,考试题量和时间均减少。一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覆盖,教师要研修学科的核心知识,命题者要考核心内容。

笔者研究了各区县、各校出的化学等级考试卷,发现通过研讨交流,大都快速调整命题思想,突出“物质结构”、“平衡原理”、“化工生产”、“有机合成”等内容,特别摒弃了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杜绝了偏题、怪题的出现,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思想的论述题上进行了设计:如评价一种生产工艺的优缺点;从微观层面分析宏观物质的性质;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特色,抛弃了以往大量和学科内容无关的计算题,实在是对化学教学的解放。解放了的化学教师,有时间把课堂搬进实验室,给学生更多情境学习的机会。

只教核心知识,给学生一个支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走进生活、走进图书馆,让他们去感受体验、扩大视野,STEM课程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的推广也是和考试改革的理念相辅相成的。脚手架之于建筑固必不可少,但搭设再多脚手架,也不是建筑本身。今日的教育热衷搭脚手架,师生在课堂内外耗费太多光阴,学生除了考试,一无所能,包括生活技能。

所有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智识热情,将他们领进门去,在适当时候将探索知识的任务交还给学生本人。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发现,那些“在中学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谓好大学的学生,他们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了初中、高中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不堪、身心损伤。”笔者在浙江一所高考成绩优异的名校学习时,校领导介绍学校的管理,自豪地说“我们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已经常态化了!”这个“常态”是不是来得太早了? 青少年的常态不是“无忧无虑”吗?

卸下沙袋跑步,“3+3”大于6

有人担心选考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等级划分,若都被评价为A,他们的能力会是一样的吗?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物理学得好的就比选考地理的考生聪明、能力强吗? 台湾作家蒋勋以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成熟的社会是崇尚平等的。现今存在的职业地位不平等,就是影响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不敢遵从内心所愿、盲从他人的原因,各阶段的升学择校引发的社会焦虑也源于此。

填报志愿时,那些所谓的热门、冷门专业都有时效性的,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高科技的出现又精简了很多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时代永远是在发展进步的,孩子未来面临什么?孩子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做卷子拿高分吗? 能确定的是,只有教给孩子尊重自己兴趣喜好、用接受了多学科教育的视角来分析未来社会以及终身保有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后基础教育”生活才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造力,才有认可幸福生活的谦逊、承受挫折的气度。

若有人说“3+3”较之“3+1”,学科数量增加,不就意味着增加负担了吗? 试想去吃“自助餐”的顾客,会把每道菜都吃遍、把自己肚子吃到爆吗?理智的选择还是吃自己喜欢的、品质高的菜,其他的不过开开眼界,点到为止。正确诠释“3+3”在学业广度、深度上的设计,“+3”的三门学科是学生在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后自主选择的兴趣科目,任课教师在 《学科基本要求》、即将出炉的“等级考”试卷的命题思路指导下,把握主线知识,卸下沙袋,让孩子轻松地跑起来。而学生的收获可能要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有显性的表现,相信“3+3”的结果是大于6。

(作者:曾德琨  复旦附中化学高级教师)

Tags:高考 资讯 信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山东高考:录取将合并本科一批二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