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2015年安徽文科综合历史考试说明(四)
2015-05-02 20:21: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说明:本题从1587年这一时间节点切入,涵盖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史,属于小切口,高概括题目。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并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需要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熟悉明朝中后期历史史实,全面归纳、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

    【例4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e,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做出解释。

    ——(关)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1年山东文综卷)

答案要点: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人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说明:本题以对比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新的社会思潮”为主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为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考查“1718世纪东西方新的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既体现学科内的综合,又以中外关联的形式呈现;既要求准确解读题中史料,又要求结合所学历史知(l)析题中所含信息与观点,同时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见解。

第(1)问,“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要求考生回顾儒家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归纳答案。要求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意在让考生认识黄宗羲思想在明清专制文化环境下所体现的历史进步性。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既是对儒家“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又植根于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第(2)问,考查史学方法及其运用,要求考生将黄宗羲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继而结合时代背景对孟德斯鸠的思想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第(3)问,通过材料引出从“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来认识历史,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立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看,黄宗羲的新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的继承,又对孙中山民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看,人类历史是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历史,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受到孟德斯鸠及其思想的影响。

【例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如上图),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2014年安徽文综卷)

 

答案要点: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在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说明:本题以文明交流为主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理解文明的多元并存与文明交流的价值和意义。要求考生宏观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具较高的分析、比较、概括思维能力。

    【例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答案要点:

略。

评分标准:一等: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说明:本题以冲击---反应模式引入,设问开放,没有限定观点,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点,运用材料进行评析。图示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近代史,对应的考试内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首先,材料中虽然对冲击---反应模式的观点有简单介绍,但特别强调了有人是用它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即用此模式看一个相对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是就一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考生也可以围绕一个具体史实展开论述,但一定要对图示的这段历史时期有一个明确的概括性认识和说明。如果能够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冲击---反应模式进行评析,就会对该模式的优劣有更清楚的认识。其次,图示中的时间和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很有特点,它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出阶梯上升的状态,这也标示出该段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历史发展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逐渐深入,他们寻求文明的步伐,步步上升。考生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观点,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取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同时表达要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例7】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1,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全国文章总量、访问量最大的历史教学网站。

2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2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