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2009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2011-03-28 07:00: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重要组成部分”搭配不当,应改为“重要措施”。B项,句式杂糅,“最高可达20万英尺(约合60公里)以上”,去掉“以上”。C项,不合事理,“余震发生”是无法“防止”的,“防止”的是“余震发生”后出现的不应有的损失,“再次”的使用有违常理)

----------------------------------------

1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经过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文中无此信息)

----------------------------------------

2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参考答案: C

(该项是对“玉”的陈述,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 D

(A项,“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不当;B项,在文中“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都想得到”的是“和氏璧”,而非泛指的“玉”;C项,“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不当,应为“不完全相同”)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屡戒不悛 悛:改悔

B.配以少婢,事乃寝 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 见:显现

D.不堪刑,诬服,论辟 论:争论

参考答案: D

(判决,定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崔并受之,母乃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兀坐直视,若有所嗔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 ①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D.①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参考答案: C

(A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B项,①副词,好像;②代词,你。c项,均为介词,因为。D项,①连词,却;②连词,如果)

-------------
Tags: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考英语 高考数学 高考语文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9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三年级高考..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