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项与原文第六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的服从”的意思背离。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 前的体验“非我”。
B. 清代一怒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他在心上活动中迷失了“我”。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着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这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答案】C
【解析】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点内容的能力。
14.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 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解析】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4分。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才不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解析】首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不可无“我”,作者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①④⑥段。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三皇,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 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回去瞧盘子 的,她想。我不
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 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案】①妻子发现了丈夫的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答题时,可按照文章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半夜厨房发出的声音展开。
【考点】考查概括小说的情节,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答案】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了,继续撒谎时的慌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愧疚。
【解析】这三句话,有丈夫的语言、动作,分析其表现的心理,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和具体的情景。①处切完面包,他发现了妻子,近乎本能地找理由掩盖,环视四周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的慌张;②处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没穿鞋子,估计妻子可能已经发现他的行为了,“又说了一遍”表现了他心虚,还是想尽量掩盖;③处面对妻子的宽容、关怀,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把头埋在盘子上”的动作表现了他的难过、歉意。具体赋分如下:5分。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2分;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第3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3分
【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1)主题:在物资极端句法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2)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怜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解析】分析小说的主题,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世、时代背景。如果作者我们不太熟悉,就要结合注释、题目及文章内容猜度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战后,人们在饥饿中,人性被扭曲。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谎的丈夫半夜偷窃面包,并撒谎掩盖。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认识到了错误,夫妻俩最终坦诚相待。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题。
【考点】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把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 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