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9 23:0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①
张可久②
刘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胡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张可久:元代散曲家。③翠袖:指女子。
小题1:“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两句中各有一字表现力很强,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分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三句曲词营造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强”“横”,“强”字有勉强之意,一个“强”字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家乡的思念,徘徊于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生动刻画出来;“横”字既生动描绘出一行大雁在天空中的情状,又触发作者内心孤寂凄清之感。
小题2:结尾三句,写出一片萧条景况,天边、斜阳、寒鸦等意象营造了辽远冷落凄清的意境,深沉而悲凉,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惆怅伤感之情。


本题解析:第一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属炼字型题目,其答题思路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点出该字表现了什么内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另外诗句中的关键词(用得好、表现力强),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居多,这也是简单的技巧。理解句意,用心体会,题中“强”“横”这两个字不难找到,然后按照答题思路作答即可,分析情感时要结合全曲,抓住题目来理解。
第二小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
结合想象描述结尾三句的画面,应该没有难度,扣住“天涯”、“斜阳”、“寒鸦”这几个意象,就不难体会到萧条、冷落、凄凉的意境特点,诗人内心的孤寂、思亲、伤感之情就不难体会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南湖早春①?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小题1: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明确提出了“??”的理论。(1分)
小题2:下列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小题2:(3分)A
小题3:(4分)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平时记忆积累,注意“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要写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小题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有误,首联都是实景,没有虚景。
小题3: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明显是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罗列前六句的意象,概括意境,和尾联的两句形成反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浣溪沙
王国维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
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
  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
1.这里的“浣溪沙”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
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
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
3.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名
2.B
3.“戏窥鬓影拨流萍”写的是少女静静地看着自己水中的倩影,一直未动。“玉钗斜立小蜻蜓”是说少女看水中美好的自己过于入神,小蜻蜓调皮地立在她的钗头。用小蜻蜓的出现,反衬出少女久久未动,凝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水中影看,可见少女形貌之美。同时,小蜻蜓与人的靠近,又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借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表现出对生活之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注]。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注] 谢家,即唐代著名歌伎谢秋娘家。古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歌伎家。
请说说本首词上下阕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并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抒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本首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亡的痛惜心情。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刘郎”自谓,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桃花依旧笑春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
宦情羁思②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贬至柳州后于初春二月触景生情之作。②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小题1: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有“春半如秋”之感的原因。(4分)
小题2:诗中“乱”字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是春雨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如秋日景象;二是仕途不顺(“宦情”)远离故乡(“羁思”),使诗人心中倍感凄苦(或“情绪低落”),如身处穷秋。(4分)
小题2:“乱”在此指声音嘈杂莺啼声声(1分),实表现诗人的心烦意乱(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原因类考题,主要是梳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适当筛选。首先读懂题目:春半如秋——春天过半,感觉像秋天。弄懂意思,原因就好入手分析了。人在秋天,感情一般是低迷的——“意转迷”,为什么低迷呢?无非就是眼前景、心头事、胸中情。景——百花凋零,树叶乱飞,诚如秋天;事:自己被贬,宦游远地——心中凄楚;情:被贬压抑,远宦思乡——感情怆然。
点评:难度适中,学生主要要理清诗歌中各要点之间的关系:情感——景物——事情——人物形象——意境物象
小题2:本题试题很典范,一般的,对于外景的描写,都关乎人物内心的情感。如“暗”“乱”“冷”“空”等等都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一般都能准确答出
【赏析】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