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09 23:08: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 。亲朋无一字,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3)_________ ,不成器;人不学,_________ 。(《礼记·学记》)


参考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2)乾坤日夜浮老病有孤舟(3)玉不琢不知道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险峻  疏浚  逡巡  俊俏  怙恶不悛
B.亵渎  案牍  黩武  牛犊  买椟还珠
C.骁勇  妖娆  饶恕  缭绕  百折不挠
D.枢纽  讴歌  老妪  抠门  呕心沥血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A项:逡qūn ,悛quān,峻、浚、俊均读jùn ;B项:均读dú;C项:骁xiāo,娆ráo,饶ráo,绕rào,挠náo;D项:枢shū,讴ōu,妪yù,抠kōu,呕ǒu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ɡě)     漫(shuò)
寺(zhè)混混沌(dùn)
B.枕(qīn)桐(pāo)
击炮(pǎi)长歌哭(dànɡ)
C.禄(ɡàn)文(fàn)
涔(cén)面面相(qù)
D.贵(zhòu)服(xiánɡ)

万应(diàn)?害生灵(qiān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A项“溯”读sù。C项“干”读ɡān。D项“锭”读dìnɡ。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6年都灵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进行,中国奥运冠军刘翔和短道速滑名将杨阳手擎圣火,完成了传递和平和友谊的任务。
B.外地培训机构纷纷入穗,上海外经贸教育培训中心也挟风靡长三角地区的余威,即将在广州开班,抢占珠三角地区外贸行业的认证培训。
C.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2/3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D.现在。有些网站可以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你只要将想公布于众的个人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网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你的个人情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成分残缺,在“认证培训”后加“r}『场”。C表意不明或逻辑错误, “不到30个左右”,删去“不到”或“左右”。D语序不当,“你”与“只要”对调。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上进入更加注重发展内涵和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B.朝鲜教育部发言人24日在平壤发表谈话,谴责日本政府审查通过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C.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换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D.巴基斯坦派遣大批军警前往被塔利班武装占据的斯瓦特山谷临近地区,以便有效保护当地的政府建筑和北约补给线免受塔利班威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变换”指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从一种换成另一种。此处应为“变幻”,即变化多端,令人无法捉摸。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