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0:56: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宋·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此深自悔咎遭殃
B.臣早失怙恃父母的代称
C.而已陷于刑辟刑法、 刑律
D.惟宽其狂妄宽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困急而呼天弃甲曳兵而走
B.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陈胜者,阳城人也
C.汉文因之,遂罢肉刑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爱纵谈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论事,观点不一致,最终获罪下狱,不可救药。
D.苏辙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3分)
?
(2)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3分)
?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劝学》)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苏轼却狂妄急躁,缺乏思虑,私自倚仗皇帝犹如天地那样包容宽大的恩德,自己不收敛不警惕。(“窃”:私自,1分。“抑畏”:克制警惕,1分。大意1分)
(2) 虽然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侍奉圣明的君主,也无从寻找献身之路了。(“事”:侍奉,1分。“道”:方法,1分。大意1分)
(3)即使再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有”:通“又”,1分。“然”,这样,成为这样,1分;“……者……也”,表判断,译为“是”,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咎:过错。?
小题1:来,连词,表目的 (A,承接/ 修饰;B,……的人/ 语气词,表判断;C,因为/ 因此)?
小题1:略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人在困苦急迫的时候呼唤苍天,疾病疼痛的时候呼唤父母,这是人的至理常情。我虽然像草芥一样微不足道,却有危急紧迫的恳求,急切地盼望天地父母哀怜我吧!
我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只有长兄苏轼一人相依为命。现在听说他犯了罪,被逮捕入狱,全家惊恐号哭,担心他遭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我私下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只是秉性愚钝耿直,喜好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先后多次上书议论国事,他的言论前后不完全一致。陛下英明神圣,恩德广大,不加谴责。苏轼却狂妄急躁,缺乏思虑,私自倚仗皇帝犹如天地那样包容宽大的恩德,自己不收敛不警惕。近年来,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时,平时每次遇到外物的触发,便乘兴写作诗歌,说话有时很轻率。这些作品从前曾被同僚们上交朝廷,陛下搁置起来,不予问罪。苏轼承受这种宽恕而十分感激,从此便深刻地自我悔过,不敢再写什么了。但是他的旧诗,却已经传播开了。我实在可怜他过分自信,到了愚蠢的程度,不懂得文字的轻重厉害,诗文中表现出一些不恭顺的迹象,现在虽然想改过自新,却已经身陷刑律,不可挽救了。
苏轼即将被捕的时候,派人告诉我说:“我过早衰老,体弱多病,一定会死在监牢里。死本来是我分内的事,但遗憾的是,我从小就抱定了有所作为的志向,而又遇到不常出现的明主,虽然当年曾跟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遭到这种灾祸,虽然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侍奉圣明的君主,也无从寻找献身之路了。况且我在朝廷上最为孤立,皇帝的左右亲近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人,只有靠你我兄弟的情分,试着向皇帝陛下乞求哀怜罢了。”我私自同情他的这种想法,经不起手足之情的促动,所以冒死替他说几句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先生犯了罪,他的小女缇萦请求被收为官家奴婢,来赎回她父亲。汉文帝因为这件事,便废除了肉刑。现在像我这样极为卑微的一点诚意,虽然万万比不上缇萦,可是陛下的聪明智慧和仁爱圣明,却远远超过了汉文帝。我想乞求交出现任官爵,来赎回长兄苏轼,并不敢奢望减轻他的罪过,只要能不死在狱中,就算很幸运了。长兄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蒙陛下哀怜他,赦免他的死罪,放他出牢狱,那就是死而复生了,这可该怎样报答朝廷呢!我愿意和长兄苏轼洗心革面,彻底改过,粉身碎骨,报效朝廷。只要陛下指派我们,不论去做什么,我们一定竭尽全力,直到生命完结!
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我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菜?虎
孙犁
东头有一个老汉,个儿不高,膀阔腰圆,卖菜为生。人们都叫他菜虎,真名字倒被人忘记了。这个虎字,并没有什么恶意,不过是说他以菜为衣食之道罢了。他从小就干这一行,头一天推车到滹沱河北种菜园的村庄趸菜,第二天一早,又推上车子到南边的集市上去卖。因为南边都是旱地种庄稼,青菜很缺。
那时用的都是独木轮高脊手推车,车两旁捆上菜,青枝绿叶,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活的菜畦。
一车水菜分量很重,天暖季节他总是脱掉上衣,露着油黑的身子,把绊带套在肩上。遇见沙土道路或是上坡,他两条腿叉开,弓着身子,用全力往前推,立时就是一身汗水。但如果前面是硬整的平路,他推得就很轻松愉快了,空手走路的人没法赶过他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的,那车子发出连续的有节奏的悠扬悦耳的声音,——吱扭——吱扭——吱扭扭——吱扭扭。他的臀部也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这种手推车的歌,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田野里的音乐,是道路上的歌,是充满希望的歌。有时这种声音,从几里地以外就能听到。他的老伴,坐在家里,这种声音从离村很远的路上传来。有人说,菜虎一过河,离家还有八里路,他的老伴就能听见他推车的声音,下炕给他做饭,等他到家,饭也就熟了。在黄昏炊烟四起的时候,人们一听到这声音,就说:“菜虎回来了。”
有一年七月,滹沱河决口,这一带发了一场空前的洪水,庄稼全都完了,就是半生半熟的高粱,也都冲倒在地里,被泥水浸泡着。直到九、十月间,已经下过霜,地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什么晚庄稼也种不上,种冬麦都有困难。这一年的秋天,颗粒不收,人们开始吃村边树上的残叶,剥下榆树的皮。到泥里水里捞泥高粱穗来充饥,有很多小孩到退过水的地方去挖地梨,还挖一种泥块,叫做“胶泥沉儿”,是比胶泥硬、颜色较白的小东西,放在嘴里吃。这原是营养植物的,现在用来营养人。
那年我七岁,刚上小学,小学也因为水灾放假了,我也整天和孩子们到野地里去捞小鱼小虾,捕捉蚂蚱、蝉和它的原虫,寻找野菜,寻找所有绿色的、可以吃的东西。跟我们常在一起的,就有菜虎家的一个小闺女,叫做盼儿的。因为她母亲有痨病,长年喘咳,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瘦小,可是她很能干活,手脚利索,眼快;在这种生活竞争的场所,她常常大显身手,得到较多较大的收获,这样就会有争夺,比如一个蚂蚱、一棵野菜,是谁先看见的。
孩子们不懂事,有时问她:“你爹叫菜虎,你们家还没有菜吃?还挖野菜?”
她手脚不停地挖着土地,回答:“你看这道儿,能走人吗?更不用说推车了,到哪里去趸菜呀?一家人都快饿死了!”
孩子们听了,一下子就感到确实饿极了,都一屁股坐在泥地上,不说话了。
忽然在远处高坡上,出现了几个外国人,有男有女,男的穿着中国式的长袍马褂,留着大胡子,女的穿着裙子,披着金黄色的长发。
“鬼子来了。”孩子们站起来。
作为庚子年这一带义和团抗击洋人失败的报偿,外国人在往南八里地的义里村,建立了一座教堂,但这个村庄没有一家入教。
又过了不久,传说菜虎一家入了教。又有一天,母亲回到家来对我说:“菜虎家把闺女送给了教堂,立时换上了洋布衣裳,也不愁饿死了。”
我当时听了很难过,问母亲:“还能回来吗?”
“人家说,就要带到天津去呢,长大了也可以回家。”母亲回答。
可是直到我离开家乡,也没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我也不知道外国人一共收了多少小姑娘,但我们这个村庄确实就只有她一个人。
菜虎和他多病的老伴早死了。
现在农村已经看不到菜虎用的那种小车,当然也就听不到它那种特有的悠扬悦耳的声音了。现在的手推车都换成了胶皮轱辘,推动起来,是没有多少声音的
1980年9月29日晨
(节选自孙犁回忆性散文《乡里旧闻》)
【注】文中所写的水灾发生于1920年,当时作者7岁。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的菜虎是一个从小就以卖菜为生的北方农民,他既有农民的质朴勤劳,又有生意人的精明细致。
B.由于生活所迫,菜虎家只好把女儿送到外国人建在天津的教堂,直到菜虎夫妇去世,他女儿才回来。
C.文章写受灾情况,孩子们挖野菜时天真的对话,在表现生活辛酸的同时也为写菜虎家送女儿入教作铺垫。
D.文章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在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的同时,把一个个生活画面具体地展现出来。
E.文章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不事雕饰,质朴单纯,简洁明净,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悠扬悦耳的声音”,在内容上分别起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小题3:文章用不少篇幅写滹沱河水灾,孩子挖地梨、挖野菜,菜虎送女儿入教等事,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第一次,表现菜虎心情轻松愉快,对生活充满希望;以及菜虎一家祥和、自足的生活状态。②第二次,表达作者对菜虎和家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小题1:①说明自然灾害对农村造成的灾难之大,再现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辛酸和命运的悲惨;②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衰残破败以及时代的动荡不安;③表达作者对家乡人民的追忆、怀念、同情与热爱。


本题解析:
小题1:A.“生意人的精明细致”有误;B.“直到菜虎夫妇去世,他女儿才回来”有误;D.“重视故事情节完整性”有误。5分,答对一项得3分。
小题1:4分
小题1:6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核雕的原材料有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最佳的是油橄榄核,体积仅有一节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当时京城和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珑的核雕艺术品就是当时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自古至今,玩核的名人举不胜举,从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贾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亲自动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对核雕偏爱有加。他们把小小核雕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一方面也可玩赏。后来至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了,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果核雕刻品价值也不断攀升,由把玩品逐渐变成了兼收藏、升值、欣赏、健身等多重功用于一身的工艺品。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家玩家惊叹和入迷,行情始终看好,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今天,核雕艺人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把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间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
小题1:下列关于“核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雕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果核的外形特点或起伏的变化雕刻各种人物、走兽、山水、楼、台、亭、阁等的一种民间艺术。
B.核雕所选用的雕刻材料为核桃、桃核、橄榄核、象牙果核、杏核、樱桃核等比较坚硬的果核。
C.核雕因所选雕刻材料体积小,雕刻难度大,雕刻技艺传人少而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门绝技。
D.核雕被人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其构思和雕刻在明清时期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核雕起源待考,但其蓬勃发展于明清,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富商巨贾到三教九流都玩核,甚至皇帝们都亲自动手雕刻。
B.核雕艺术品一直是人们搜罗的热门艺术品之一,清朝中期,核雕不光用来装饰和点缀,还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供人欣赏。
C.王叔远的“东坡赤壁泛舟图”因其雕刻形象生动、布局精巧美丽成为核雕精品,明代时借助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记述甚详,而使其广为人知的是《核舟记》选入了新中国的中学课本。
D.核雕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他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使核雕在市场上行情始终看好。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以后,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在手中把玩一些橄榄核和胡桃核的核雕,核雕玩品除了具有欣赏价值还兼具了健身的功用。
B.核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装饰物和点缀品,到把玩品、欣赏物再到可升值的收藏品这样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C.随着核雕价值的不断攀升,有些收藏者搜罗核雕不仅仅是为了赏玩和健身,还因其可升值取利。
D.随着果核雕刻品价值的不断攀升,加上核雕艺人们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核雕技艺应有很好地发展空间。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核雕中的桃核、杏核和橄榄核雕在明清时期才因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境界被称为“微雕神技,艺术奇葩”的。
小题2:A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动手雕刻;B核雕是在明清时期成为人们搜罗的艺术品的;D.因果颠倒。因核雕艺术品“行情始终看好”,才激发了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
小题3:核雕的功用最初是单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功用越来越多,不是一个功用转化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一警语名句可引申为__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诗人可以闭门造诗
B.诗人不必深入生活
C.作家不必深入生活
D.作家必须深入生活


参考答案:
D。这是一道利用启示句填空的题。应试者要想答对这种类型的题起码要弄清楚警语名句中关键词的意思,比如该名句的关键词“闭门”、“非诗”、“行”、“有诗”等。该名句的意思是说,关起门来苦思冥想不是做诗的好办法,只有通过出行才能作出好诗。这个警语名句可以引申为“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A、B、C三项显然不恰当,只有D项最合适。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病盆景
——自然笔记
杨文丰
  ①我知道你害怕直面盆景,尽管你本有深深的盆景情结。你在盆景问题上仍病着,陷入欲罢不能的悖谬,而今天,你仍得走近盆景。
  ②眼前这名曰“滴水不漏”的黄杨树桩盆景正在接近你:那些云片,圆似盖,一朵朵呈俯视态,叶绿绿而疏密有致,枝丫丫却扭曲蛇盘。另一柏树桩“步步青云”,长长桩干自盆沿悬垂弯曲而下,似庐山几近干涸的瘦瀑布,枝叶溜溜成团,越往下叶团儿越小。
  ③如此的盆景有野趣可言吗?你很矛盾。这些盆景果真是苍劲雄浑、洒脱飘逸、潇洒扶疏、野趣豪放、野味天然和咫尺千里吗?果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吗?如此的盆景难道不已几成美学的难题和病社会的缩影了吗?
  ④晚清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你认为盆景即便美,也是畸形美,是病盆景,犹同黛玉的病态美。所有自然物本来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的理由,都不愿意畸形,都希望具天然美,何况“自然中的丑本是不可能的”(哈格若夫)。
  ⑤病盆景无疑成了被强制生长之物。所谓“巧夺天工”的形状,什么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丛林式和连根式,即便再好听的名字,都有违天然,这与人病是颇相似的,人病由肌体内部不平衡所致。而人染病之因不外两种:一类是外部的东西直接侵入了肌体,如风寒暑湿燥火等直接作用于肌体,而造成肌体失衡:另一类则是肌体摄入的能量不均衡,比如偏食导致肌体失衡。
  ⑥被强制生长的盆景,竟可怜得连养病的条件和权利都几乎被剥除-疏离了土地山林,周遭尽是人为的病环境,即便还算环境的话。这是被彻底异化了的环境了。
  ⑦然而,如此的病盆景却还是伟大的人类制造的“风光”作品呢。
  ⑧有个说法叫做“树怕剥皮”。制作盆景时,倘若树皮被全部剥去,那么根部必被“饿死”无疑,根既死,水分就无法被输送至枝叶,树叶必随之枯死。连贾平凹在小说《秦腔》里也写过:一旦知道谁“背过了白雪又说她的不是,我就会用刀子割掉他家柿树上的一圈儿皮,让树慢慢枯死”。
  ⑨好在人出于功利,知道得让你半死不活,不,是半死仍活-以刀砍削去你的躯干的大半。即使算你还在活,亦是活在病残、痛苦和病态之境,尽管这并非生活,只算苟活!
  ⑩你有无希冀天上的云、流动的风、飞翔的乌能体会你的“痛苦”呢?你每天承受着无法解脱的痛苦,你欲抗争却无法抗争……你是罹病之人!你成了无法逃离、解脱痛苦的病人,成了被囚入但丁《神曲》炼狱的人!你只有也只能永久地苟活在痛苦里。
  “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刘銮《五石瓢》)。即便如此的“水旱盆景”,单从这些汉字,我们就听到了高高低低的木石的哭号。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然而在这人的世界,变成了盆景的你,苟活的你,却何曾能看到什么希望呢?(节选《病盆景》,文章有删减)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病盆景的深刻批判,直指人心之病,人性之病。
B.作者厌恶盆景,但又有一种盆景情结,又时时走近盆景。
C.有病的不是盆景,而是人性和社会。盆景就是社会的缩影。
D.文章语言文学性与科学性有机融合,既有优雅感性之美,也有沉郁理性之美。
2.文章第①段和第⑩段中“你”各自指代什么?以第二人称“你”行文各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第⑦段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第④段的引文,说说它们各自在文中的表达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1)这个“你”泛指每一个人,包括作者自己。虚设一对象,有助于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
  (2)“你”指病盆景和与之相似的人或物。用第二人称便于与他们直接交流,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3.本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扭曲和破坏自然美的讽刺和愤怒。
4.第④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人们畸形的审美观。第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人们制作盆景时的残忍。第段的引文是为了表达在这人的世界,变成了盆景的“你”无法看到希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