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跟团外出旅游,人们总有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看到自己喜欢的风景,来不及多看两眼,紧接着就跟上大队人马赶往下一个景点。这是因为有一种主流的东西,在引导我们行走的方向。其实,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被“主流”引导着。请以“跟在主流后面”为题写一篇文章,文章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不能盲目 “随大流”
车如流水的十字路口,面对醒目的红灯,如果有一些人熟视无睹地奔向马路对面,你会“随大流”来一次“惊险穿越”吗?
作为一名决策者,如果有机会去内地参观学习,你会不会匆匆而又机械地上马那些内地普遍却不符合西藏实际的“民生”项目,随着“大流”做一次“东施效颦”的荒唐事儿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有“随大流”的心理,习惯跟着多数人说话行事。“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就咋着”、“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这些民间俗语都形象地揭示了“随大流”的“好处”。也正因为它能带来一些利益,人们才在反复的实践中愈发坚定了“随大流”的观念。
穿衣戴帽跟着时尚潮流走,这样的“随大流”无可厚非;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服务社会,这样的“随大流”值得提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做到“比学赶帮超”,把更多的实惠带给广大群众,这样的“随大流”更值得称赞。
与这些相比,文前所提的两类盲目“随大流”行为,弊端和危害不言而喻,也更不容轻视。
顶着红灯过马路,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秩序的紊乱、失常和事故的发生,也会给整座城市的文明系数打折、抹黑、添乱、减分。
不顾实际地盲目上项目,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本来就极为脆弱的西藏生态带来压力和消极影响,更不符合广大群众利益,这种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瞎折腾”,丢掉的不仅是政府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广大群众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明知不对却仍然为之的“随大流”。如在市场买菜时不顾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限制乃至禁止,仍然使用白色塑料袋;不管媒体如何曝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依然有不守规矩的“随大流”。细探究竟,不乏这种心思:大家都如此,出了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把自己和所谓的大“多数”绑在一起,仿佛犯错的人多了,错误也就没了。这类盲目相信“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恶劣,危害深远。
盲目“随大流”束缚了人们思想的翅膀,桎梏了人们创新的热情。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会如何选择,总以他人的判断为选择依据,模糊了事物本身是非正误的标准,消解了“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思想“软骨症”,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是借“从众”保护自己。如果人们都这样畏首畏尾,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整个社会将弥漫因循守旧的气氛,创新也将无从谈起。
破除盲目“随大流”的思维惯性,需要积极倡导独立思考的意识,创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还需打破“随大流、不吃亏”的利益设计,用制度鼓励人们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法不责众”,其实是对法律原则的侵蚀和消解。哪怕很多人违法违规,每个人也都应付出相应代价;反之,少数人的合法利益,哪怕只是一个人,也要尽力维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破除盲目从众心理,打消那些法不责众的侥幸,建立起对法律、对规范、对真理的由衷信仰。
本题解析:所谓“主流”,是指事物发展的主要或本质方面。而在题目的材料中,主流是加了引号的,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这个所谓的“主流”,即是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行为方式或追求。从材料上看,对这种跟随“主流”是否定的。话题“跟在主流后面”也暗含了这种指向。(请注意“跟在主流后面”和“引领潮流”的差别)亦趋地跟风,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主张。想清楚这些,文章就不难立意了,可以联系中学生中的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如明星崇拜、比拼名牌、流行火星文等,来写一篇有针对性的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父亲(母亲、奶奶……)的目光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父亲的目光,是无声的语言,流露的是父亲内心深深的情感,是激励、是宽容、是愧疚,还是期盼……你是否能读懂?选材应避免陷入“雨中送伞”、“生病就医”之类的老套套,尽量选择自己独有的材料,侧重于父子(女)间思想情感的交流来表现父爱的深沉和你对父爱的感动与理解。
在叙事过程中,要停下“脚步”,着力描写父亲的目光,写出目光中流露的情感,并描写自己面对这个目光时的内心波澜,让这个镜头成为一个打动人心的“特写”。也可加入父亲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但点到即可,不要喧宾夺主。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想往玻璃墙上爬,可一次次都失败,掉了下来,可它依然执著地往上爬。
一个人看到后,感慨地说:“多伟大的蚂蚁,失败了毫不气馁,继续向目标前进。”另一个人看到后也感叹地说:“多么可怜的蚂蚁,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是执著追求,还是果断放弃?
请以“执著追求和果断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体裁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以“回忆”为话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语言生动,有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一句良言会让人“三冬暖”,一个笑容会暖人心,一篇好文章、一只援助之手、一杯热茶、一顿热饭……都会给人带来温暖。暖了才幸福,暖是每个心灵的追求……
请以“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个作文从审题上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全命题作文通常对写作内容的限制较强。在写作时,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和立意的新颖性。从字面上讲,“暖”是一种感觉,初看取材范围极为狭隘。但提示:“一句良言会让人‘三冬暖’,一个笑容会暖人心,一篇好文章、一只援助之手、一杯热茶、一顿热饭……都会给人带来温暖。暖了才幸福,暖是每个心灵的追求……”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有意义的细节,都是一个值得叙述的素材,关键是你如何在限定的题目里打开思路。
以“暖”为题,老题新作,常写常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只要肯对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加以发掘,同样可以写出令人称赞的好文章。要写好全命题作文,一方面要善于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从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双抚慰的大手,一句温馨的话语中去体味、揣摩、感受。同时也可借助联想与想象建构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表达的个性化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再现生活的画面。其它问题如:写别人的感受,自己感受只字不提、缺乏过渡性词句、泛泛空谈没有具体事例、议论文不符合内容结构要求等,属少数情况。
点评:这篇作文题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它意在要求学生倾吐真实的体验,充分表达浓郁的情感,抒写自我心中的友情。虽然命题形式由半命题作文变成了全命题作文,但继续保持以往的一贯风格,着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强调学生心存感悟来作文。此题贴近生活,选材广泛,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易于学生充分发挥水平,展示自我的才情,而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要写出真情实感,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