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默写》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五)
2017-08-22 11:13: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小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小题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 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小题2: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小题3:?▲?,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4:皇览揆余初度兮,?▲?。(屈原《离骚》)
小题5:?▲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小题6: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小题7:知我罪我,?▲?。(《孟子·滕文公下》)?
小题8:长恨人心不如水,?▲?。(刘禹锡《竹枝词》)



3、单选题  下列对名著情节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爱斯美拉达被救到圣母院后,卡西莫多怕自己耳聋无法知道姑娘的需要,于是留给她一只小铁哨,随时等待召唤。后来,当克洛德要对爱斯美拉达施暴时,爱斯美拉达正是吹响了这只小铁哨招来了卡西莫多,才逃过一劫。(《巴黎圣母院》)
B.有一次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他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逃离了继父的魔爪,大卫在这所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 (《大卫科波菲尔》)
C.贾迎春,贾珍的妹妹,由于从小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D.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上吊自杀了。(《家》)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小题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离骚》)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3)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5、其他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自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