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1:26: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1.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1.“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2.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意对即可) 3.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 何小手 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微公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集公众点滴之爱汇成爱心洪流的自下而上的新型慈善模式。 B.不赞同“达则兼济天下”,强调善举的有无,而不追求捐款的多少。 C.以互联网为情感载体和宣传平台,具有反应即时、传播快速的特点。 D.倡导重在参与的理念,为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提供了方便轻松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捐资数额成为衡量境界高低的标准。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因其倡导的理念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3.应如何改进“微公益”,才能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①应加强“微公益”机构的规范管理,走专业化道路。 ②政府应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打不死的贝尔 木舟子 他是爱德华?迈克尔?格里尔斯,他的昵称叫贝尔,但是在中国,我们管他叫“贝爷”。 他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他吃过象鼻虫、十字蜘蛛、老鼠、青蛙、生的斑马肉、鳄鱼和羊的睾丸,还曾从大象的粪便里挤出可以饮用的水分──当他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他的口头禅是:嘎嘣脆;有点像鸡肉味;蛋白质是牛肉的x倍;这个去掉头和心脏就能吃了……在赞比亚吃虫子时他说,“它的味道,就像你所有的朋友把他们的鼻屎集中起来,塞到一根香肠里让你吃”…… 他的足迹遍布哥斯达黎加的丛林、太平洋群岛、阿尔卑斯山脉、肯尼亚、美国犹他州的沙漠和阿拉斯加的雪地……以及──中国的海南岛。无论是火山、沼泽、冰川还是湖泊,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 是的,如果你看过Discovery Channel的《荒野求生》,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个死不了的人就是贝尔。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七个人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英国女王);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平时住在威尔士北部的一个小岛上,或者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艘自己改装的驳船里,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贝爷,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如今,他用《荒野求生》的名字出版了一本自传,让你一窥“真硬汉”养成的秘密,于是他的名头又多了一项:畅销书作家。 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其父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退役特种兵,姨夫是英国驻塞浦路斯的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一战战斗英雄,而其曾外祖父的曾祖父塞缪尔?斯迈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新绅士论的倡导者,他写了一本《天助自助者》,认为一个人高贵与否,并非取决于血统,而看他是否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英国人,只要你够热情、有准备、勇于奋斗,世界就是你的牡蛎”。 “当我慢慢长大,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虚假和复杂,我越来越追求个性和同一,而这些,只有探险才能给我。”即使独自一人满身泥泞、又湿又冷,贝尔也觉得妙不可言。 与多数同龄人一样,贝尔也有过疯狂的青春期,在申请上大学之前,他甚至花了三天时间,每天坐在英国军情五处的休息室里,请求这个反间谍机构赏赐他一个面试,最后,一个胖考官告诉他:小伙子,你得先去上大学。 就这样,贝尔勉强申请了布里斯托尔一间颇烂的大学,研读现代语言学。应付和逃避学习这件苦差事的结果就是:1994年,贝尔决定报名参加英国空军特勤队(SAS)预备队的遴选。 描述贝尔参加选拔的过程将是一件冗繁的工作,但简而言之,就是:炼狱。训练内容常常包括急速奔跑、山间短跑冲刺、负重奔跑、夜间急行军,俯卧撑、举重、搏击、攀登和潜水,查看地图、随军急救和武器操作,等等;从凌晨六点检阅,训练会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直到每一个新兵都累得跪在地上呕吐”。在荒无人烟的威尔士峰,训练耗费了贝尔六个月,夏天被瘟疫般的蚊子包围,冬天又得浑身湿冷,艰难穿过深没大腿的积雪,有时还被大风掀倒在地,这一切,都在背负50磅或以上负重物的前提下进行。每天都有人被淘汰出局。 实际上,连贝尔自己也难以用文字描述其间的艰辛痛苦。他当时只有20岁,是年龄最小的参选者之一。他失败过一次,并在两年后的第二次遴选中成功。加入SAS第21团之后,贝尔继续接受专项训练,包括爆破、海空潜入、外国武器操作、丛林生存、外语学习、高速防御性驾驶、冬季战争训练以及敌后方逃生技能……正是这些训练,保证贝尔日后在《军队大逃亡》、《荒野求生》、《绝境求生手册》、《天生求生者:贝尔?格里尔斯》等探险类节目中数次死里逃生。 1996年底,贝尔在北非一次自由跳伞训练中不慎受伤,康复后向SAS提出退役。康复期间,“那么多的自我都被禁锢在肉体里,我觉得自己既无助又脆弱,甚至不能弯腰系鞋带或转身,也不能扭身擦洗后背,除了尖锐而剧烈的疼痛,留给我的只有深深的绝望”。不过,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在事故发生之后的第八个月,刚有起色的他便从医院偷偷溜出来,坐火车回家取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在绑着金属支架的情况下,在黎明前骑车回到康复中心,第二天凌晨偷偷回来──居然没有一次被护士发现。 1997年,贝尔筹到一点赞助,计划攀登珠穆朗玛峰。1998年5月26日早上,在此前经历过坠落冰川缝隙而幸得获救的贝尔,成功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英国成功登顶的最年轻的登山者。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那天寒地冻的山脉,只为登顶的短暂时刻,对此,贝尔引用前辈登山家的话:“若你真的不懂,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懂。”他并不认为自己征服了珠峰,相反,“你能登山的唯一原因是这座山允许你攀登。如果高峰暗示你等待,你就必须等。在她召唤你去时,你就必须在逐渐稀薄的空气里奋力前行”。 有评论认为,“贝尔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他的自传中,贝尔这样写:“犹如偶然,这种疯狂成为了我的生活。不要误会──我太喜欢这一切了。” “既然人生是场冒险的游戏,”贝爷说,“那就坚持下去。” (选自《看天下》2012年第17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贝尔是英国中产阶级最尊敬的男人,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畅销书作家、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第一个成功使用动力滑翔伞飞跃珠穆朗玛峰的人,迄今为止统领全球2800万童子军最年轻的主席。 B.贝尔在吃那些令人反胃的东西时,常常对这些食物赞不绝口,说明贝尔是一个“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 C.贝尔的家族中流淌着野性的血液。父亲是退役特种兵,姨夫是海军准将,祖父是军官,曾外祖父是战斗英雄……但贝尔在《天助自助者》一书中否认了一个人的高贵取决于血统的观点。 D.贝尔的人生几乎都在探险中度过,他不是已经在危险的地方,就是在奔赴危险的路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真硬汉”。
| E.作者认为把贝尔形容为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也许并不为过,因为他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而且还向我们昭示了人在紧张压力下生命意志的巨大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贝尔?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贝尔把“人生”比作一场“冒险的游戏”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小题2:答案:①引用贝尔的话慨括贝尔的人生态度。(2分) ②暗扣标题,点明主旨,体现了贝尔的内心情感——决不放弃的信念和打不死的意志。(2分) ③照应开头,与第一段关于“贝爷”称呼的介绍相照应。(2分) 小题3:答案:①超强的意志力:一生几乎都在危险的地方中度过:参加SAS预备队的遴选,登顶珠穆朗玛峰等。(2分) ②多方面的成就:他是全球知名的探险家、演讲专家慈善人士、畅销书作家、求生类节目野外主持人等。(2分) ③乐观的人生态度:吃令人作呕的食物时,赞不绝口;称人生是场冒险的游戏等。(1分) ④专业的求生技能:接受过包括爆破、海空潜入、外国武器操作、丛林生存、外语学习、高速防御性驾驶、冬季战争训练以及敌后方逃生技能的专项训练。(1分) 小题4:答案:不同意。我认为贝尔的一生向人们昭示了生命意志巨大的张力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恰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2分) ①从贝尔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他的作品《荒野求生》揭示了“真硬汉”的养成秘密;他登顶珠穆朗玛峰,不是为了登顶的短暂时刻,而是听从心灵的召唤。(2分) ②贝尔在探险中找到了自我:他认为他所追求的个性和同一,只有从探险中可以获得。(2分) ③贝尔是有准备的,不是鲁莽冒险:他接受过专项训练,只要给他一把刀和一个水壶,他就能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活下来。(2分) (答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不全,还因为他吃过各种人们难以想象的食物。C.《天助自助者》一书的作者不是贝尔。E.虚设因果。原因部分不是作者认为。 小题2: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结构上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内容上有卒章显志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即可。 小题3:结合全文来分析,这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我们学习,是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如超强的意志力:一生几乎都在危险的地方中度过;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接受过专项训练等,结合原文来分析即可。 小题4: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同意不同意都可以,不管怎样首先摆明观点,同意还是不同意,同意说出理由,不同意说出原因。冒险固然刺激,但是有时对人身安全有影响,要尊重生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向上流动”,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谓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向上流动时,异化的“往上爬”心态,常常把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使人被金钱与权力所奴役。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乏功利和实用主义精神的,否则也许很难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怎样被许多人自动地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曾一再强调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然而他的学说本身最终却也成为后世读书人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若真从动机上考察,当下真正从事所谓“为己之学”的大概寥寥无几。一些学术研究,如果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变异为研究者个人加官进禄的工具,那么这种学术活动的合理性甚至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大师难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应归为目的的事当作手段,考量它带来的报酬,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学术界。官员的政绩卓著是为了政治前途;勤奋工作的员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爱岗敬业,而只是为了升职机会;学生挑灯夜读更是绝少乐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还是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对其加以内化之后,又不自觉地通过教育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名言警句是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上人”的意义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和支配。在这个众人争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爬不动”或“爬不上去”而成为牺牲品和铺路石呢?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其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观来看,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从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时代;从一个很少竞争的时代到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一个可以想见自己未来的时代到一个完全无法预期的时代。快速的变化在人们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阴影,因此安全感在越来越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们周围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足可以温饱,甚至小康,但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企业破产、投资失败、事业停滞、失业下岗、婚姻解体……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某种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状态里。 在着急“往上爬”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能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要求他成为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及其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请记住一句话: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社会整体在“向上流动”,但一些突出的异化心态使之与真正的上流社会还相去甚远。 B.作者以孔子的学说反被人普遍用来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C.“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警句意在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确对待失败。 D.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
|
17.作者认为异化心态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腐蚀?请分条概述。(6分)
答:?
18.针对异化心态,作者认为应该持有怎样的正常心态?作者在文章结尾认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为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16.(3分)D(“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说法错误。实际上,从论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证明的观点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简而言之,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说明中国教育存在问题)
17.(6分)⑴以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会让人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奴役。⑵读书、做学问、为官等皆以功利和实用主义至上;⑶代际之间传递的“往上爬”的错误教育,使失败者成为了牺牲品;⑷因缺少失败教育、不完美教育,物质的富足反让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心里充斥着不安全感和精神的焦灼。(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8.(6分)⑴一是人自己要明白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不要盲目往上爬;二是社会是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三是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以上三点,每点1分)⑵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匠虽是“下流”,但他们献身于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权力、金钱和名望,而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做自己所爱的工作作为最高的享受。(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16. “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说法错误。实际上,从论述的思路看,第五段证明的观点是第四段的后半部分:中国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简而言之,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是在说明中国教育存在问题。
17.对二、三、四、五、段概括归纳,围绕标题整合文字。
18.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第二节的“蓓蕾”“夕阳”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表现了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蓓蕾”含苞待放又孕育希望,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现思念者等待的焦灼和满怀希望。“夕阳”光辉灿烂又距离遥远即将消失,这个意象写出了思念者的深情凝望与无奈失落。(意对即可)
2.这两句表现了思念之深之苦,形象地表明思念者内心满含真情,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最后只有独自咀嚼思念的滋味。(其他诸如“情感太深太浓就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只能独自伤悲落泪”之类的答案可酌情给分,但只答“表现了思念之情”不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