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标点符号的使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22 11:30: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B.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学部分)》。(英国汉默顿编著,何宁翻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C.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式,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吸收精华)。
D.据吉林省的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时,有68%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的人回答“依靠自己解决”。



2、单选题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
B.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C.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D.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3、单选题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进行这种宣传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B.“为了我的生活和我的孩子,我必须打下去”。泰森在恢复训练后说,“同时我也知道,虽然有很多人讨厌我,但也有很多人希望看到我打拳”。
C.天气预报的价值,并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简单:根据气温增减衣服,下雨打伞,刮风戴纱巾,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气预报改变了们的生活。
D.2004年《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项前的“*”去掉了,这表明标点符号将成为今年高考试题的卷面内容。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教育出版社去年11月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分别排在第五课和第六课,并合并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B.近几年来,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要求以法律手段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现在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条件已经具备。
C.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高校存在的招生乱收费、违规录取和中介诈骗三大问题,教育部认为: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和部分高校,但却严重败坏了招生系统和教育的信誉。
D.“我们国家排在世界第一的是什么?是人口。13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向13亿人力优势转变,靠教育,13亿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还是靠教育”。在谈到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时,全国人大代表谢佑卿如是说。



5、单选题  下列句子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C.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D.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