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以理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请以“出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出”,超出,跳出,走出。
“格”,规格,格式,格局,格调。
出格,就是自创一格,别具一格。
“出格”之“格”,是指规格、格式、模式、规矩、范围、要求、规则、标准、原则等等意思,“格”是一种限制和约束,这种制约有刚性和柔性之分。就为人处事而言,有两个“格”是不能“出”的,一个是法律,一个是道德。
所谓“常规”“范围”“众”“一般”,都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认可并实践的被普遍认为(约定俗成)合情合理合适的为人处世方式,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表达方式、思维方法、生活方式和习惯、言语和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乃至衣着打扮等个人生活爱好和习惯。
“格”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社会规范、模式和标准,对人的思想言行起着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准,它不是法律条文,不具有强制性,但常常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金科玉律”,违背它常使你陷于孤立甚至被鄙弃的境地。顺从它固然可以心安理得,为大众所接纳,融入集体的怀抱,但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又使生活变得固步自封,了无生趣。
梳理出“出格是什么、出格为什么、怎么出格”,然后确立自己的写作重点。
辨析两种思路:
1、“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大谈要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必须勤奋的重要性。
2、抓住“超出一般,与众不同”,纵论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成为“出格”的人才。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个性,“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是个性。有人主张要张扬个性,活出自我;有人认为适度压抑个性,更能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个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之外,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控”这个词是一个日本漫画家创造的,意思是对某种物品过于热爱。有这种特点的人被称为XX控。对苹果这一品牌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特别迷恋的人被称为苹果控。苹果公司每推出一代新产品,他们都疯狂追捧,甚至出现了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例。
联系这种社会现象,以《从“控”说开去》为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一词,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一词,有“价值、作用”的含义。
请以“有意思与有意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必须写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关系类命题作文。“有意思与有意义”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呢?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容、转化关系。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①有些事情做起来有意思,但缺少意义——不该做(比如可批判当今这个时代“娱乐至死”的不良风气);
②有些事情做起来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应该多做这类事;
③有些事情做起来有意思,却无所谓有没有意义,其意义需要靠你自己发掘与把握;
④有些事情做起来有意义,但没什么意思——还是得做,责任所在;
⑤做有意义的事并培养兴趣,从中感受“有意思”(比如金岳霖先生认为哲学很“有趣”);
⑥有些事所谓“有意义”,只不过是一种功利性的意义(比如当前的学校教育,读书只为升学;比如家长不问子女兴趣爱好,拼命把他们往各种培训班里送),与其一味地讲“意义”,不如多做有意思的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滋有味;
⑦与“有意思”一样,“有意义”也具有主观性,我觉得某事有意思,在做事过程中享受到了快乐,那么它对我而言就是有意义的——这意义,至少是愉悦了身心,调节了情绪; ……
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更具个性色彩,内容上也更集中,最好是精选一个小巧的切入角度。比如“种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吃蔬菜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电影《非诚勿扰2》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中学生谈恋爱有意思而无意义”“各种公益性标语不仅应拟得有意义还应有意思”“韩寒的文章有意思而鲁迅的作品有意义”“写文章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我们在儿童文化产品上是否忽略了‘儿童喜闻乐见’?要知道,‘看得懂’才能‘看得进’,‘有意思’才能‘有意义’,多一点‘儿童视野’,多一点童心童趣,广大文艺工作者就能多创造一些让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等等。
写作误区:一是对于“有意思与有意义”,只写其中一个方面,按照评分标准,只能在35分以下评判;二是没有揭示二者关系,而是把作文立意确定为“只有……我们才能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错 觉?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跟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幸福从未驶远
总以为远处的青草更加青翠,总以为摘不到的苹果更加甘甜。在时代仓促的洪流中,我们是否习惯用仰望的姿态来掩饰羡慕或抱怨?殊不知,其实幸福始终在此岸,从未驶远。
绕篱东畔,袖口香寒,槛外隔红尘
东晋以后,世间多了多少仿效归隐的人,却难得再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雅淡泊。有过太多人批判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有过太多人讥笑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执着。然而他心中所存的只是梦里桃源。凡俗的声音太过刺耳,从容摔过衣袖便可不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粗茶淡饭不是生活的核心,带月荷锄归来时,便可与故人畅谈。他爱酒,变狂歌痛饮,扶一把无弦的琴;他亦爱菊,便抛书对坐,引以为知己。
不羡慕纨绔子弟的荣华富贵,因为于他而言,幸福从未驶远。
秋窗风雨,冷月花魂,潇湘梦阑珊
读红楼,有人厌恶黛玉的刻薄多心,有人爱黛玉的率性真实,然而黛玉却只言“我位的是我的心”。她是人尽皆知的一场悲剧,表面看似光鲜的朱门倚户,实则是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惜花,亦怜己,这并非是矫情的一味多愁,而是看透了命运。那一句“红颜薄命古今同”是怎样一番不同凡响的清醒,寻常女子再也无法与之媲美。也是否正因此,她才会有了勇敢与热忱,打破繁琐陈旧的封建礼教,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她的生命似焚稿时的火光,虽最终灰冷梦逝,却不掩曾经的热亮。
不再为曲终人散的结局耿耿于怀,其实于她而言,幸福从未驶远。
万水千山,西风漫卷,只影向谁去
三毛早已故去,只留下黑白照片中明眸皓齿的浅笑。她始终是个属于漂泊的女子。因为内心漂泊,所以迷恋旅行,甘做撒哈拉深处的异乡人;因为灵魂漂泊,所以对生死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决意淡泊于红尘。有人叹她命运太过颠沛流离,不曾安定,却忘记了ECHO——原本就在荡漾中产生。是的,前尘后世轮回中,她的声音依旧婉转。
那生命如蒲公英般四散以求新生,或许于她而言,幸福从未驶远。
穿透了千年的前尘往事,我们依旧是这个时代平凡庸碌的人。然而倘若能于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静观俯仰的心,或许便会发现,幸福始终在此岸,从未走远。
本题解析: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关键。诗歌的特点是“用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来自于生活,同学们在解读诗歌时只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意识,定能激活自己的生活积累,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会拥有独特的感悟,此时也就找到了写作切入点,只需言之有理便是成功之作。
具体而言,要想写好这类题目,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这则小诗的诗题是 “错觉”,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其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就其范围来讲有物理、生理、心理、艺术……再审读诗歌的内容:双方均以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追问的方式增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1)为什么甲乙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它们通过比较(攀比),均以为幸福在对岸,而不在自己身边,陷入心理误区。以为自己不曾拥有的正是自己想要的;总以为活得不如别人快乐幸福,却不知幸福快乐的根源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寄托在别人身上;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人应该怎么正视自我的存在?
(2)这种想法正确吗?这是心理不健全,不平衡的表现:谁都过得比我好——无论是金钱、地位、名誉,还是爱情、婚姻、工作、职业、成绩等。这种人不想凭借自己努力去改变现状,却总在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中生活,久而久之,就养成悲观、懒惰、热爱空想的病态性格。
(3)怎样纠正这种心理呢?珍惜眼前、在知足中奋进……
二是准确地自然地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再现生活情景。
在理解诗歌内涵之后,我们要准确而自然地由此及彼的联想到现实生活,以搜索充足的写作素材。要知道,作文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激活中学生对生活的体悟。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自己: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吗?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即能正视生活中一切不如意,从而得到快乐幸福的人或事)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比如说,“庄稼总是人家的好”,在社会中人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有钱、快乐、幸福,其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人未必比自己快乐、幸福。人要从自己制造的陷阱中走出来,不要盲从、不要迷失自己,要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又如,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于是人们总是迷恋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反而对拥有的东西不珍惜。我们可以对彼岸的“幸福快乐”憧憬向往,但更应该去珍惜身边实在的幸福、触手可及的快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