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浚。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遁世,这里借指裴迪。②五柳,指陶渊明,这里是作者自指。?
(1)古人作诗历来讲究炼字,请就颈联中“馀”“上”二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裴迪”醉酒狂歌,作者对其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馀”字写出了渡头的空旷宁谧;“上”字写出炊烟悠然而升的动态。(意对即可)
(2)裴迪佯狂遁世,诗人淡漠仕途而纵情田园;诗人视裴迪为知己,对其到来也表示由衷的欢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小题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
?
小题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的艳丽。使用渲染的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小题2: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本联中的“朱”“青”“绿”“白”几个色彩艳丽的词语即可得出渲染的手法。
点评:渲染的手法考得不多,学生把握得也不是太好,但如果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熟悉的话,对渲染的理解就不是太难了。
小题2:理解本题先要理解“生意”是古今异义词,意为“生机”。其次要理解“一晴生意繁”是文章的总起句。后面的内容都是“生意”的具体表现。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考查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命题者扣住了本诗结构上的特点——“一晴生意繁”这个总起句来命题,也让考生从中得到启示,诗歌中起总起、总结等作用的句子要重点关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小题1:这首诗先后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前两句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辽阔,荞麦花雪白,后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1分)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1分)
小题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1分)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月明荞麦花如雪”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点评:鉴赏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小题2:试题分析:“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点评: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本题解析:
(1)从这支曲子的题目和末一句可知,写的是游子在某一个深秋季节的夕阳里的所思。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深秋暮色中游子无比孤寂凄凉的心情;后一支曲子也可以从题目和末一句窥出端倪:江上小舟,渔歌声声,疏林残霞,这一切都像是一副恬淡的小品画,所以,这支曲子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了渔人安闲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当然不一致,前者色彩暗淡,后者画面灵动而有生机,前者凄凉,后者恬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小题1: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句诗。(4分)
小题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4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角度作答,回答作用时,可结合着表现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形容对象的特点即可。如词人分别以“山”“波”来形容歌女的眉与醉眼,很明显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之美形象的表达出来。
小题2:可抓住词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人情感。首句描写美丽的自然之景,烘托了词人愉悦的心情;“昌歜”“玉舟”“水调唱歌头”展现出一幅美酒欢歌的画面;“晚云留”体现了词人游兴正浓,至晚不归的兴致。故答题时,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