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人生由无数的“刹那”组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刹那都能成为“永恒”。有人刹那顿悟,超越一切,物我两忘,成为永恒的存在;有人忙碌一生,却不知自己身心何处。
请以“刹那与永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例文:
生命是一种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对于每个人的定义都截然不同。有些人的生命十分短暂,但在别人的眼里却是永恒的;有些人的生命如此漫长,却在别人的心中永远储存了……
总说,生命如同昙花。即使短暂得而不值得一提,也要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古代的诗句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写照。是啊,春蚕与蜡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但是,它们总是在生命的最后终结到来之时,一刻也不忘展现出自己的美丽与光芒。他们将自己的最后一缕丝和最后一份明亮献给了整个人类、整个世界……那一刹那间,它们变成了永恒的美丽,永远地定格在了记忆的相框里,挥不去,也抹不掉。
刹那,本是短暂而又不真实的。但是有些人、有些事物却将这刹那间变成了永恒的美丽,让原本空白的画面增添了无数迷人的色彩,让乏味也变得精彩起来。
总对自己说: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长远,而是在于不论多么短暂,都要让自己活得精彩、活得快乐,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让生命存在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果平庸无能,碌碌无为,那么你就践踏了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但记忆却是永恒的。
即使你在一秒钟之内绽放出你自己的光彩,它也将会在记忆中永恒,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见,也不会因生命的短暂而掩埋至深……
“刹那”、“永恒”,这两个词语看上去相隔是那样的遥远,给人的感觉如同是天涯海角。可是,就是这两个遥不相及的词语,却在一些人的身上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没有刹那与永恒之分,只要在自己的生命中绽放出美丽与光芒,即使毁灭,也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因为你的生命已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那一瞬间早已成为了最美的画面和记忆……
现在才猛然发现:生命给予我们的机会并不多,错过了就无法挽回。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每一次机会,尽力而为。虽然有时并不是自己心中最完美的结果,但是,它会让你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让心灵得到更多的满足。
“将刹那变为永恒”。这才是刹那与永恒之中最值得体味的地方。
本题解析:刹那与永恒指的不是时间,而是一种心态。有的人生命很短,但短暂的生命因为经历挫折而让她感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这也是一种永恒。有的人生命很长,但活着的时候心忙心累,仿佛不知人的生命有限,而死的时候又后悔没有好好活,这种生命历程回头一望其实很短。
立意一:珍藏每个幸福的刹那,让瞬间成为幸福的永恒。可写成散文。
立意二:选取教材中那些平凡但伟大的生命,展现出人性的美好,让爱成为永恒。写成小说或议论文。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那里长得最高的草,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特别。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但半年后雨水一旦到来,却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有一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雨季前,它虽然露头一寸,但却扎根地下超过28米。在不少人的价值观中,长上边的那一节儿,是出头露脸,算长了,长在下边的多少节都是“盘根错节”,长也白长。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参考答案:
小议成功
成功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才可以获得人生的成功。毫无疑问,材料中的尖毛草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若想获得成功,必须有牢固坚实的基础。
从一寸到两米,数字上的巨大反差让我们看到了尖毛草二十八米的根部在它生命成功中的决定性作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试问一下,如果没有这奇迹般的二十八米,尖毛草能成为“草地之王”吗?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尖毛草能蓄积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吗?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一定在成功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休养生息,一举歼灭宿敌,成就霸王之业;“书圣”王羲之自成一家之前,拜卫夫人,学张芝(东汉“草圣”),观察鹅的各种姿态,品味山的自然韵味,即便是卓然成为大家,依然勤练基础功,睡前忘情的把夫人的衣服当成练字的白纸;摘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的陈景润,他的草稿纸是以麻袋来计算的。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坚实牢固的基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啊,答案还是在尖毛草身上,那就是努力奋斗。
大自然中,草是最卑微的生物,要想获得生存或者生存的更好,必须使出全部的力量,运用全部的智慧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尖毛草就是这样。它隐忍不发,冲破泥土的阻碍,用纤细的根须撕开大地,把根部一直往下长,发挥出所有的潜能,能扎多深就把触须伸展到那里。这是什么精神呢?我想,努力奋斗是最好的总结。
无独有偶,矗立在人类事业和精神巅峰的巨人们,也给我们形象的了诠释这个道理。“我要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完成不了的事业”,巴尔扎克,马克思口中的“超群的小说家”,他每三天就要用掉一瓶墨水和十来个笔头,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十七个小时,其中坐在椅子上写作的时间就达到十二个小时。当我们用“伟大”、“天才”、“百科全书”等各种各样辉煌的字眼来礼赞他的时候,殊不知,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只有四个字——努力奋斗。
停下我们的思考吧!从尖毛草到伟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每一个生命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只有努力奋斗,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世界才会给我们绽放灿烂的笑脸。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林啄木鸟”给作品挑错,显示了其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能积极回应,更体现了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纠错精神。这种纠错精神,值得提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错误,有人坦然面对,积极改正,让错误成为迈向成功的垫脚石;也有一些人沉陷错误,无法自拔;甚至有人逃避错误,竭力申辩;。如果说前一种人是在自己与幸福之间架起了桥梁,那么后两种人则是断绝了自己的幸福之路——即使跨出一小步便可得到幸福,他们也宁可用悲伤将自己重重包围。
活着是美丽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错误也是美丽的。勇于面对错误,我们将收获人生的五彩石。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以非洲尖毛草的生长特点为喻,启示人们:一个人的基础越牢,发展潜力越大。打基础就必须要强根基,打基础就要立足长远,打基础就必须转变政绩观。还可以延伸其意义:我们往往只关注大家看到的一面,其实,很多时候,明亮光彩的形象是要靠背后无数的默默忍耐和努力成就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是需要深厚的积蓄做支撑的。根基,永远是成功之本。
写作思路:引申出观点:尖毛草——肯定——为什么(忍耐、厚积薄发);不少人——否定——为什么(不可急功近利); 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刻苦的忍耐;厚积薄发才是成功之道;对象——为什么……
构思方向如:1. 成功的基石;2做与不做;3.奇迹的背后;4.积蓄的力量;5.伟大与渺小;6.厚积薄发。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当我国一群访问者南韩汉城的雄伟,“大宇”、“三星”的巍峨,不禁由衷赞叹时,陪访的东道主竟发出长长的喟叹:“我们没有鲁迅。”消息传来,我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思想界朋友却断言道:“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鲁迅,而是没有‘大宇’,没有‘三星’,鲁迅是不能当饭吃的。”
不知我们的国人听到如此一番高论会有何样的感想?
要求:
1、内容具体,想像联想丰富;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的“大宇”、“三星”和“鲁迅”分别象征着什么:前者象征着物质财富和高科技技术、管理等等,后者象征着精神食量。
考生可以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角度立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二者兼顾。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代邮刊》2012第9期刊登桑柳的《咱们中国人的十大矛盾》,其中第十条是“我们抨击不良价值观,但又是不良价值观的实践者”。其解释如下:
一夜暴富、户口歧视、贪污腐败、封建迷信、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冷漠围观等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每每随着新闻事件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都会口诛笔伐。不过轮到自己成为主人公时,自己还真不一定比新闻事件里的当事人做得好。其实我们一直很纠结,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星空,不过当脚踏实地时却自惭形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例文)
《时代邮刊》中的文章一语道破当今中国社会现象中的巨大矛盾,那人们作为抨击者和不良价值观实践者的双重身份。
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屡见不鲜。鲁迅先生一个世纪前就书中写道:“在中国,尤其在城市,看到有暴病倒地或摔倒的。走上去扶的人少。多数是嘲笑和旁观。”一个世纪后的佛山“小悦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可那些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之人又有多少真正拾起内心的道德与良知?
抨击不良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可一味地抨击唤不回社会的长久进步。相反,缺乏实践的抨击将撕裂社会共识的基础,它在人们心中埋下恐惧与忧恨的种子,使社会陷入呼唤着道德却不见道德的恶性循环之中。看看随地扔垃圾的人几个没有嘲笑过国人素质差?看看那些仇富仇官之人,几个不想涉足官场,又有几个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
当抨击走在实践前面时,除了人心惶惶,民心动摇,社会能迎接多少肩部希望的曙光呢?
因此,让实践先行,让抨击滞后,才是今天之国人急需认清的道理。
实践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也许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出现,一次次“最美”的彰显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持久而丰沛的道德力量,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却能刹那间击中我们内心的柔软,让人心凝聚在他们道德光环的周围,使社会向善向美,这便是实践的力量。
在当今这个丑陋事件频发的年代,这股力量更为重要。正如白岩松所说:“在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善的愿望并没有泯灭,却因此变得更加强烈。”没错,抨击丑陋不是长远之计,只有道德理想也不是根本途径,唯有用自身的道德之光侵吞社会的黑暗,才可能换回光明的明天。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一味地抨击不过是高难度的道德绑架,不过是粗暴的权力炫耀,不会让社会的冷漠消散。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唯有实践的开拓才能真正使崇德善行扎根于中国广袤的社会土壤,开出耀眼的和谐之花,芬香四散。
让实践走在抨击前面,用一言一行筑牢国家发展的道德基石,让道德星空照亮你我通往道德高地的路途。
本题解析:作文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就是作文要符合它的主旨。依据材料可从以下角度立意:知易行难;评论家容易,实践家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仰望星空要结合脚踏实地等等。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批判他人的不良价值观,更应该从自己做起去践行道德。纠结的关键——我们自身的道德不能战胜我们对利益的渴望。两种偏颇的情况:一种都是现象评述,一种强调道德的意义。本次作文属于时评类,只一味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五十步笑百步、遵守道德视为偏题。
精彩片段:
很多人愿意仰望道德星空,脚踏实地却自惭形秽,这真切是我们。
当人们对小悦悦的遭遇感到震惊,对那十八个路人口诛笔伐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路过,我们是否会伸出自己的双手?
当人们对游人其实农民工,不愿与农民工坐同一辆地铁的事件而议论纷纷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有多少人拿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当人们对“宁在宝马里哭”的拜金主义批评指责的时候,回顾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是崇拜享乐主义,向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当人们如今对“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热议不断的时候,回顾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行动起来,遵守交通规则了呢?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最担心的事情。在早教专家面向家长们侃侃而谈的课堂上,在街头发放的各种培训班的宣传页上,在电视、广播里专门给孩子们“健脑”、“增智”的保健品广告中,所有的轰炸性信息都在宣扬这样的理念:如果不在0到6岁时抓紧时间开发智力,如果不在上学之前就初步掌握心算和外语,如果不用古典音乐天天抚摩孩子的耳朵,孩子就不能成为聪明快乐、大有前途的“花骨朵”。“专家”们甚至试图让人们相信:如果“胎教”工作没做好,这个孩子在娘胎里就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
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落后的深切恐惧,这都成了父母们头上无形的线,而那些“专家”之流,正是深谙操纵这线的原理,乘机赚得盆满钵满,而孩子们,被剥夺了原该自由快乐的童年,甚至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发展的人,何等可悲!
揠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家长们也应该都熟悉,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重演农夫的错误,却还执意坚持这是为了小苗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呢?估计是因为爱之太深罢。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不可避免的,一家人所有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到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却不知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电影《功夫梦》中,黑人小孩德瑞去找自己的中国小伙伴玩,而她却因为要练习小提琴准备比赛而拒绝了他,当黑人小孩用口齿不清的中文说出:“物极必反”时,这是一个孩子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爱和压力的反抗。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很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种树的秘诀在于“尽木之天”。所谓尽木之天,也就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本性,“勿动勿虑”,而像那些失败的种树人“已去而反顾,旦去而暮抚”,终究种不出郭橐驼那样的树。当然,对孩子的教育不全然能够类比于种树,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培训陶治其情操,开阔其眼界本也是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出发点并没有这么单纯。更多家长的出发点过于功利。我认识这样的家长,送孩子去学琴学奥数学英语,只因邻居家孩子参加了这些课程,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都时刻注意人家孩子的新动向,回家又督促自己的孩子跑步跟上,咱可不能落后了呀!同时每个家长又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们身上的负担只能越来越重。
其实在孩子成长中,有很多因素比早教更重要,比如对问题的好奇、与人相处等等,只有还孩子们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快乐的童年,才能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而社会上普遍呈现的这种盲目竞争攀比的功利主义也应该库以正确的引导,使家长之爱正直成为促进小树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不是化身摧花之辣手,剥夺了孩子的乐趣。
揠苗助长还是尽木之天,我只愿选择后者的人多一点。
本题解析:首先要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材料,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梳理出与材料含意相符合的立意,并考虑哪些是切合题意的。在具体梳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可根据材料,从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对象,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从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人(孩子、学生)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也可能赢在终点上;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地输,彼地赢;此时输,将来赢;人是在成长的、发展的,人生要善始,更要善终,开头固然重要;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开头,更包括精彩的过程;人生漫长,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2.从家庭来看:早教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攀比,要尊重科学,家长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急功近利;让孩子过早接受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拔苗助长,违背人的发展规律;无休止的“早教”和“抢跑”,扼杀了童真和天性,也许扼杀了天才;3.从社会来看:各类商家、机构的商业炒作,误导公众,缺乏职业操守;它是社会就业压力在家庭教育上的折射,许多人也是无奈为之;社会的整体浮躁病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