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2 12:24: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 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就停了课让大家反省。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查赃物时,刘备却又说弄丢了。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死不改悔,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刚才看见刘备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加以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珍贵的尘土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夏米的草房便在靠北面一个堡垒的脚下,与洋铁匠、鞋匠、捡烟头的和乞丐们的破房子为邻。 以前,夏米也过过好日子。在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在“小拿破仑”军队里当过兵。他在维拉克鲁斯得了很重的热病,没上过一次阵,就给遣送回国了。团长借这个便,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8岁的小姑娘,带回法国。 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丝笑意。夏米尽其所能地照料苏珊娜,可他有什么办法使她快活呢?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她听。 家乡的一个老渔妇的屋子里,在十字像架上,插着一朵做工粗糙、色泽晦暗的金蔷薇。全村的人都很奇怪,这老太婆干嘛不把这件宝物卖掉,否则准能卖到一大笔钱。只有夏米的母亲一个人肯定地说,卖掉这朵金蔷薇是有罪的。因为这是当初,老太婆还是个嘻嘻哈哈的姑娘,在奥迪埃尔纳一家沙丁鱼罐头厂做工的时候,她的未婚夫为了祝她“幸福”送给她的。“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夏米的母亲说,“谁家有金蔷薇,谁家就有福气,不只是这家人,连用手碰到过这朵蔷薇的人,也都能沾光。” 后来,已经离开村子的夏米在勒阿弗尔碰到一个他认识的在邮船上的当司炉的人。那人告诉他,老太婆当画家的儿子忽然从巴黎来了。从那个时候起,老太婆的茅舍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里面充满了生气,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据说,画家们东抹一笔西抹一笔可能赚大钱呢。 “让?,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一次,夏米坐在甲板上,拿他的铁梳子给苏珊娜梳理她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她这样问。 “什么都可能,”夏米回答说。“说不定也会有个傻小子送你一朵的,苏珊?。”? 夏米把小姑娘带到了鲁昂,当面把她交给了一位瘪着黄嘴唇的高个子妇人——苏珊娜的姑妈。夏米走了。他好几次回头张望那幢死气沉沉的房子的窗户,只见挂在那里的窗帘连风都不愿去吹动。在湫隘?的街巷中可以听到各家小店铺里时钟充满的滴答声。在夏米的军用背囊里,藏着苏珊的纪念品,她辫子上的一条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鬼知道为什么,这条发带有那么一股幽香,好像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热病摧毁了夏米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夏米尝试过各种微贱的职业。最后,成了一个巴黎的清洁工。 日子溶成为黄色的沉滓。但是有的时候在夏米的心灵里,在这些沉滓中,浮现出一片轻飘的蔷薇色的云——苏珊娜的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曾有一股春天的清新气息,也仿佛在紫罗兰的篮子里放了很久似的。 为了使苏珊娜幸福,夏米决定打一朵小小的金蔷薇。说不定像母亲跟他说过的,它可以使许多普通的人幸福。谁知道呢!他开始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装到口袋里,带到他的草房里来。邻居们认为这个清洁工“疯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每天深夜,他就在院子里把首饰作坊的尘土簸来簸去。在没有看到凹糟里隐约闪现出来的金色粉末之前,他总是焦灼不安。 这件事夏米对谁也没说过。 不少日月逝去了,金屑已经积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但夏米还迟迟不敢把它送给制首饰匠去打成蔷薇。他并不是没有钱——要是把这块金锭的三分之一作手工费,任何一个首饰匠都会乐意接下这桩生意。问题并不在手工费上。从某个时候起,夏米却开始惧怕将与苏珊娜相遇,把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他想把那久已赶到心灵深处去了的全部温情,只献给她,只献给苏珊。可是谁会稀罕一个形容憔悴的怪物的温情呢!夏米早就看出来,所有碰上他的人,唯一的愿望便是赶快离开他,忘掉他那张皮肤松弛、目光灼人、干干瘪瘪、灰不溜秋的脸。 在他的窝棚里有一片破镜子。偶尔夏米也照一下,但每回都破口大骂地立刻把它扔到一边。还是别看到自己的好,别看到这个瘸着两条患着风湿病的腿的丑八怪的好。 当蔷薇终于打成了的时候,夏米才听说苏珊娜在一年前已经离开巴黎到美国去了,据说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连一个能够把她的住址告诉夏米的人都没有。 最初夏米甚至有如释重负之感。但随后他那指望跟苏珊娜愉快、充满温情地相见的全部希望,不知怎么变成了一片锈铁。这片刺人的碎片,梗在夏米的胸中,在心的旁边。于是他祷告上帝,让这块锈铁快点刺进这颗羸弱的心里去,让它永远停止跳动。 守望着夏米的只有那个上了年纪的首饰匠一个人,就是他,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 夏米在一次首饰匠来探望他的时候,悄悄地死去了。首饰匠托起了清洁工的头,从灰色的枕头下,拿出来用蓝色的揉皱了的发带包着的金蔷薇,然后掩上嘎吱作响的门扉,不慌不忙地走了。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 晚秋时节,秋风和忽明忽灭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首饰匠想起了夏米的脸在死后变了样,它变得严峻而又安详。他甚至觉得凝结在这张脸上的痛苦也是优美的。 (选自《金蔷薇》,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注解:?让,夏米的名字。?苏珊,苏珊娜的昵称。?湫溢,低洼狭窄。 小题1:下面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没有一点笑容”的主要原因是她不喜欢送她去里昂的夏米,对他不能逗她开心感到不满。 B.“让,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反映了苏珊娜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和向往,也为下文夏米为她打一朵金蔷薇埋下伏笔。 C.金蔷薇做成时,夏米得知苏珊娜离开巴黎去了美国,最初的一刹那他感到轻松,因为从某一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惧怕将金蔷薇送给她的日子。 D.“发带上有一股耗子的臊味”侧面反映出苏珊娜对夏米感情的变质,从幼时的依赖转变为成年后的嫌弃和厌恶。
| E.小说的结尾,夏米悄悄地死去,金蔷薇也终究没有送到苏珊娜手中,这与他内心对苏珊娜的温情不为人知相契合。 小题2:文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探析小说末段的意蕴。(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要抽象地继承。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
小题2: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C.物质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D.精神文化源于物质文化,但学术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化是和产生这些文化的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的。
B.我国的古文字、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和典章制度,都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
C.封建伦理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今天也如此。
D.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而轻视西洋文化,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
雨中岳麓
近些时候靠近惊蛰,春寒倒流,料峭的的寒气迟迟不肯退去,倒是春雨来得勤、来得畅快。故乡的春雨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由于这些年大抵是在外求学,回到家乡就特别想为她写些什么,一直在外漂泊的我连家乡的名山大川也不曾怎么去过,站在雨中可怀念的只有岳麓了。山水这东西好比喝茶,需要多次细细的品味才能体会到它的真韵味,也许是特别的缘分,唯独岳麓山我连续去过好几次。开始的时候一直想写写它的样子,可几次提笔都不得已放下了;方今春来,春雷惊天,春雨飘飞,点点滴滴打在泥泞的路上,特别是淅淅沥沥的雨激荡在湖面上所引发的串串涟漪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雨中的岳麓。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的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的看见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除了笔下这几个景点之外,岳麓山上有名的景点还有麓山寺、云麓宫、禹王碑、蟒蛇洞等等,在此就不逐一介绍了。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小题1:文中说“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4分)
小题2: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雨”,主要作用有哪些?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父亲的形象
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举着一管透明的五彩弹子糖,从林立的货架间像小牛犊似的纵了出来。他的父亲急急地尾随其后。眼看孩子撤着欢要冲进收银台狭窄的过道口,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对孩子招手。孩子听话地掉转头跑回父亲身边,父亲爱怜地牵起他的小手,佯作生气地训斥了几句,像心口疼似的一手摁住左胸,缓缓地弯下腰抱起儿子。
走近收银台,父亲把孩子换个方向紧贴在左胸前,摊开右手心里预备好的五元钱结了账,欲往外走。一名年轻保安如下山的猛虎般一把揪住他的后衣领,故作平静地问:“先生,你的东西都结账了吗?”“结了呀,就一管卡通弹子糖。”父亲利落地回答道。男孩仿佛在配合似的,得意地摇晃着手里的“商品”。那一堆糖球仿佛是他的“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忙忙碌碌地变化着“队形”,发出清脆悦耳的“嚓嚓”声。保安看了看孩子,然后逼视着父亲。父亲一脸无辜的样子,双手抱紧胸前的儿子和保安对峙着。突然,保安使出一招“黑虎掏心”,两块榛仁葡萄干巧克力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他的左胸口袋内被“掏”了出来。
小男孩一见巧克力,两眼发出星星般的光亮,但随即又胆怯地把脸藏进了父亲怀里。因为,他看到保安正狠狠地瞪着他父亲。
父亲酱紫着脸解释说,这一定是儿子趁他不注意时放进去的,他压根儿不知道。边说边慌乱地摸出一张十元钱和几枚硬币打算付款。保安揪住他,用不屑的口气说:“这两块巧克力原价二十元,但现在你必须花十倍的价钱为你的行为买单。这是我们超市的规定!”男人傻了眼,可怜巴巴地说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放下孩子翻了所有的衣服口袋。
孩子安静地坐在收银台上,默默地眨巴着眼瞅着父亲的窘态。围观的人群里有年长的顾客叹息说:“作孽啊,当着儿子的面干这事,真不像话!”年轻的顾客则起哄说:“现在小偷都狡猾,没准儿这小孩儿是他雇来的托。客气什么,没钱买单送他去派出所。”年轻的保安刚掏出手机,男孩的父亲立刻像头斗红了眼的公牛,拼命去抢夺保安的手机,两人厮打了起来。小男孩吓得“哧溜”一下,下了柜台,抱着父亲的一条腿,哇哇大哭。
这时,有人喊,经理来了!围观的人群让出一条道。经理冷静地听保安汇报了情况,拿过一块巧克力,拍拍小男孩的脑袋柔声问道:“告诉伯伯,是你让爸爸给你买这个的吗?”男孩抽搭着,用蚊子似的声音胆怯地说:“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我也想吃。可爸爸说‘咱家没钱’,就给我买了这个。”说着摇了摇手里的弹子糖。经理恨铁不成钢地乜一眼男孩的父亲,瞟了瞟桌上的零钱,思忖了一会儿,抓起两块巧克力递给小男孩,慈爱地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挣钱孝敬你爸爸哦。”小男孩怔怔地望着经理,懵懂地点了点头。
经理厌恶地盯着男孩的父亲,压低声音恨恨地说:“我不是纵容你偷盗,我只是在维护孩子心里父亲的形象。你走吧!”
男孩的父亲“扑通”一声跪在经理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抱起孩子,逃也似的冲出了人群。(有删改)
1.品味文中加粗的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1)急急地尾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抱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的父亲明明偷了超市的东西,为什么经理却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处画线句子都是对小男孩形象的刻画,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对“父亲的形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